王大平、孔昭昆、王苏生编著的这本《中国医改的政策选择(基于激励机制设计理论的视角)》从激励机制的角度评价医改全过程,对于“以药养医”这个关键问题,在确定和不确定条件的特定模型下,提出医生是医疗体制改革的关键,并通过一系列层层推进的模型,深入研究控制我国医疗费用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问题,为总结和评价中国医改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值得从事医改理论研究人员和实际部门工作者参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医改的政策选择(基于激励机制设计理论的视角) |
分类 | |
作者 |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王大平、孔昭昆、王苏生编著的这本《中国医改的政策选择(基于激励机制设计理论的视角)》从激励机制的角度评价医改全过程,对于“以药养医”这个关键问题,在确定和不确定条件的特定模型下,提出医生是医疗体制改革的关键,并通过一系列层层推进的模型,深入研究控制我国医疗费用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问题,为总结和评价中国医改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值得从事医改理论研究人员和实际部门工作者参考。 内容推荐 近年来,新医改工作稳步推进,各项政策平稳落实,世界性难题在中国已经驶入“深水区”。然而,医患纠纷愈演愈烈,“看病贵、看病难”仍痼疾难祛,“深水区”医改不可不谓之艰难。王大平、孔昭昆、王苏生编著的这本《中国医改的政策选择(基于激励机制设计理论的视角)》写在这个关头,旨在以经济学的视角重新审视当下医患关系与医疗服务质量等相关焦点问题,试图厘清医疗服务市场“医患保”三者之间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借由激励机制设计作为“经济学方药”对症下药。 目录 第一篇 基础篇 第1章 医疗服务与医疗服务市场 1.1 医疗服务的概念及特性 1.1.1 医疗服务的概念 1.1.2 医疗服务的特性 1.2 医疗服务市场的特征 1.2.1 不确定性 1.2.2 信息不对称 1.2.3 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 1.2.4 医疗服务的需求特征 1.2.5 医疗服务的供给特征 1.2.6 医疗保险的影响 1.3 医疗服务市场效率评价的维度 1.3.1 医疗费用 1.3.2 医疗服务质量 第2章 激励机制设计理论及其对医疗市场的适用性 2.1 激励机制设计理论与基本研究方法 2.1.1 激励机制设计理论 2.1.2 委托代理模型 2.2 医疗市场委托代理关系 2.2.1 患者与医生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2.2.2 医疗保险机构与医生的委托代理关系 2.2.3 医生与社会总体福利目标的冲突 2.3 医疗市场上委托代理的特殊性 第二篇 理论篇 第3章 确定性条件下医疗市场效率的激励机制 3.1 基本模型 3.1.1 基本原理与假设 3.1.2 变量与效用函数 3.1.3 完全信息条件下的最优均衡解 3.2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效率损失 3.2.1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按项目付费机制 3.2.2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预付机制 3.3 控制医疗费用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激励机制设计 3.3.1 竞争的效应 3.3.2 控制医疗费用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激励机制模式 第4章 不确定性条件下控制医疗费用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激励机制 4.1 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医疗费用偿付机制设计 4.1.1 分析模型 4.1.2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医疗偿付机制设计 4.2 基于拍卖理论的医疗费用激励机制设计 4.2.1 分析模型 4.2.2 非竞争条件下的医疗费用支出 4.2.3 病种治疗权拍卖机制下的医疗费用支出 4.3 不确定性条件下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激励机制 4.3.1 基本原理 4.3.2 分析模型 4.3.3 医患双方博弈过程及结果 4.3.4 直接报告机制设计 4.3.5 直接报告机制效果分析 第三篇 实践篇 第5章 世界主要医疗卫生体制及医改经验 5.1 “市场主导”的美国医疗卫生体制及医改经验 5.1.1 美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概况 5.1.2 医疗制度特点 5.1.3 存在的问题 5.1.4 医改历程及未来趋势 5.1.5 对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启示 5.2 “从摇篮到坟墓”的英国NHS体系及医改经验 5.2.1 英国NHS体系的现状 5.2.2 医疗制度特点 5.2.3 存在的问题 5.2.4 医改历程及未来趋势 5.2.5 对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启示 5.3 “全民平等”的加拿大公费医疗体制及医改经验 5.3.1 加拿大医疗卫生体制的现状 5.3.2 医疗制度特点 5.3.3 存在的问题 5.3.4 医改历程及未来趋势 5.3.5 对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启示 5.4 “社会化”的日本医疗卫生体制及医改经验 5.4.1 日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现状 5.4.2 医疗制度特点 5.4.3 存在的问题 5.4.4 医改历程及未来趋势 5.4.5 对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启示 第6章 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历史沿革 6.1 1949—1978年:计划经济体制下医药卫生体制的初步建立 6.1.1 百废待兴:面临缺医少药的困境 6.1.2 从零起步:建设医疗保障和公共卫生体系 6.1.3 公益性突出:计划经济时期医疗卫生体系的特征 6.1.4 低投入、高效率:计划经济时期医疗卫生事业取得显著成效 6.1.5 发展相对缓慢:政府包揽带来的问题突出 6.2 1978—2009年:改革开放后医药卫生体制的探索阶段 6.2.1 探索不断: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主要历程 6.2.2 市场化为主:探索时期医疗卫生体系的特征 6.2.3 效益性显著:探索时期医疗卫生事业取得的成效突出 6.2.4 看病贵问题严重:市场引导过度引发医疗体系问题层出不穷 6.3 2009年至今:新医改推行的重建阶段 6.3.1 聚焦重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主要历程 6.3.2 公益性回归:重建时期医药卫生体制的特征 6.3.3 改革趋于完善:重建时期医疗卫生事业取得的成效明显 6.3.4 基础弱、可及性差:医药卫生体系仍待完善 第7章 我国医改的政策选择 7.1 加快公共卫生体制顶层设计 7.1.1 强力推动管理体制变革 7.1.2 完善公共卫生法制建设 7.1.3 加强公共卫生战略部署 7.2 建设均等化公共卫生体系 7.2.1 推动制度供给均等化建设 7.2.2 完善政府公共卫生投入机制 7.2.3 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监管 7.3 构筑科学的医疗保障制度 7.3.1 继续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7.3.2 统筹城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7.3.3 改革医保支付制度 7.3.4 发展商业医疗保险 7.4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7.4.1 推动医院管理体制改革 7.4.2 建立科学的补偿机制 7.4.3 完善医院人事薪酬制度 7.4.4 构建多元化的办医格局 7.5 引导药品市场健康发展 7.5.1 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 7.5.2 建设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7.5.3 规范药品流通秩序 7.5.4 建立药品市场的信用体系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