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中国蝉蜕”的毛猴,为什么既是玩具,又是药材?
为什么坊间的捏面人师傅把诸葛亮拜为祖师爷?
制作考究的绢人工艺,是如何从宫廷走向民间的?
由梓奕荣轩编著的《老北京那些玩意儿(话说北京)》将为您解答:
为什么说鬃人是皮影和京剧的“混血儿”?
声名远扬的“泥人张”,为什么源于天津?
精美的景泰蓝又有哪些荡气回肠的传说?
为什么说风车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京剧中的脸谱为什么说是图案艺术?
布老虎历经千百年的洗礼,为什么依然为大众所喜爱?
为什么说拉洋片是微电影的雏形?
为什么说花丝镶嵌是花丝与镶嵌的“混血”工艺?
《老北京那些玩意儿(话说北京)》由梓奕荣轩编著。
都说北京人会玩儿,更会享受生活。作为古代的京师,那些封建帝王,以及官僚豪绅,无不穷奢极欲、争奇斗富,从而也吸引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会聚京城,为北京工艺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那些工艺品,不管多么高贵,北京人都管它叫“玩意儿”。
品位老北京,必然不能落下老北京的各种小玩意儿:糖人、泥人、空竹、风筝……这些都是中华民族记忆中的灵动色彩;刺绣、脸谱、剪纸……这都是多少外国人称绝的艺术;还有打花棍、走马灯、文玩核桃、虎头枕……
如果赶上北京传统庙会,或者民间艺人的皮影戏表演,再泡一壶大碗茶,老北京的乐儿,那就全体验到了。
一说到毛猴,人们很容易想到那个大闹天宫的孙猴子,它们是动物界里活泼、有趣的精灵鬼儿。谁能把这种动物刻画出来,是很了不起的。老北京有一种手艺,居然可以用中药材刻画出栩栩如生的毛猴模样和身段。于是,它成了最具京味的一种绝活儿。
不管是谁看到这种千姿百态、活灵活现的玩意儿,都会惊讶地赞叹,这可真是老北京的绝活。
毛猴有个外号,叫“中国蝉蜕”,官方学名叫“昆塑”,让人不知所云。蝉蜕就是知了蜕化的壳,是一味中药材。为啥这玩意儿跟爱聒噪的“知了”有关?
原来,毛猴全身都是用中药材做成的。主要中药材有两种,一是蝉蜕,一是辛夷——玉兰花的花骨朵儿。它的头部通常是用蝉蜕的头壳做的,而玉兰花的花骨朵儿则用来做毛猴的身子,最后用蝉蜕的爪子作为毛猴的四肢。这样粘贴拼凑下来,毛猴的大半部分都有蝉蜕的“基因”,因而毛猴就有了“中国蝉蜕”的外号。
关于毛猴咋来的,倒有个传说来历。
相传,大清朝同治年间,北京宣武门外有一家药铺,店名儿叫“南仁堂”。南仁堂里有个小伙计,每天干的是配药的行当。有一天上午,这个小伙计没走神,也没配错药,只是朝窗外多看了一眼过路的“尖果儿”,就被账房老先生狠批了一顿。
小伙计很是郁闷,但又不敢顶嘴,只好忍着这口闷气。等到药店要打烊了,整理收拾的工作依然是小伙计的活儿,他开始整理蝉蜕,这些东西,尖尖的脑袋,加上细细的四肢,细看来,怎么倒像那个尖嘴猴腮的细腿账房先生呢。
小伙计一下子找到出恶气的机会了。
聪明的他灵机一动,把蝉蜕的脑袋跟四肢分别取出来,再在中间加上玉兰花的花骨朵儿,最后用白及粘起来。很快,一个怪模怪样的“毛猴”就出现在他面前了。
小伙计瞅着这个滑稽的小毛猴,开心地笑了。他可以指着这个毛猴的鼻子随便骂。谁也不知道,他骂的是那个账房先生呢。
据民间传说,这就是史上最早诞生的一只“毛猴”了。此后,别人看到这个拼贴的玩意儿,都感觉好玩儿,便有人开始模仿。没多久,这个玩意儿竞成了一个时髦的东西。
到了道光年间,北京城出了个姓汪的人,他不知从哪儿学的手艺,专门制作“毛猴”,并且在各个胡同巷子里卖。甭看这是个小玩意儿,不怎么大,但是经他的手,每只毛猴都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甚至连喜怒哀乐的表情都能表现出来。不仅如此,他还能通过毛猴,将一幕幕生动的老北京街景淋漓尽致地演绎出来,惟妙惟肖,让人啧啧称奇。
因而,人们都乐意买他的货,并给他取了个绰号,叫“猴汪”。叫着叫着,就叫成“猴王”了。外地人不知道的话,还以为是北京出了个齐天大圣呢。
P1-2
都说北京人会玩儿,更会享受生活。自古以来,北京就是人文荟萃之邦。自然在这天子脚下的人们,尤其是那些达官贵人、富贾大家都是很讲究玩乐的。
作为古代的京师,那些封建帝王,以及官僚豪绅,无不穷奢极欲、争奇斗富,从而在客观上也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会聚京城,进而为北京工艺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那些工艺品,不管多么高贵、精致,北京人都管它叫“玩意儿”。含义很明了,就是供人们玩儿的那些玩具、小摆设或有趣味的东西。它不仅供儿童们玩耍,而且可供为数不少的成人玩赏。
当然,那些玩意儿也是一种文化,放在今天来对照,更是一种历史文化。而文化既是一种保留,也是一种变化,保留和变化围绕着老北京手艺人手里的绝活儿,历经几个世纪,甚至千年,传承到今天,作为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则分散地隐藏在那些曲曲折折的胡同和规规整整的四合院里,当然也包括那些大大小小的古玩市场。
品味老北京,必然不能落下老北京的各种小玩意儿。糖人、泥人、空竹、风筝……这些都是中华民族记忆中的灵动色彩。刺绣、脸谱、剪纸……这都是令多少外国人称绝的艺术。还有打花棍、走马灯、文玩核桃、虎头枕……如果赶上北京传统庙会,或者民间艺人的皮影戏表演,再泡一壶大碗茶,老北京的乐儿,那就全体验到了。
当然,老北京的那些玩意儿中,既有通俗的大众的耍物,也有高雅的东西。
在很多老北京人的记忆里,空竹声是这座城市的标志性声音之一。会抖空竹的人能听懂空竹转动时发出的“嗡嗡”的欢快声音,他们用两根竹杆把没有生命的“竹疙瘩”变成“精灵”。
其实,老北京有许多种跟“小人儿”有关的玩意儿,它们由于是用不同的材料做的,因而形成了各自的工艺特色。有些仅供赏玩,一些还能当作零食吃呢。一说起来,能列一长串:面人、泥人、糖人、鬃人、绢人……
这些当中,最受京城小孩们喜欢的,恐怕就是糖人了。它既能当作耍活儿,又好吃。而面人有些也可以吃,但毕竟没有糖人那么甜嘴。
面人也称面塑,是一种制作简单但艺术性很高的民间工艺品。它用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石蜡、蜂蜜等成分,经过防裂防霉的处理,制成柔软的各色面团。
再有就是鬃人和绢人了。它们用料特殊,而且趣味各有不同,只有那些真正懂得的人才会体验到乐趣,外行人是很少有这个福了。
也有人认为,作为老北京民俗玩意儿和工艺品,北京鬃人、京派内画鼻烟壶,带有浓厚的北京特色,可谓是北京民俗文化的见证和缩影。然而事实是,北京的民俗文化与代表工艺品,又何止这些! 不管怎么说,老北京的玩意儿中,那些通俗的受大众欢迎的东西还真不少,比如陀螺、弹球、空竹、冬虫儿、打花棍、拨浪鼓、不倒翁等这些玩意儿,大多在公园里时常都能看到,小孩子们爱玩陀螺、弹球,而老爷子们则爱玩空竹、打花棍等,大家伙儿各得其乐。
此外,除了民间那些通俗的玩意儿,还有比较上档次的高雅工艺品,比如京绣、宫灯、宫毯、牙雕、玉器、鼻烟壶、景泰蓝、紫砂壶、文玩核桃,等等。
最有名的恐怕是“京绣”,所谓的“燕京八绝”之一,又名“宫廷绣”或“宫绣”,其历史可追溯到唐代,是以北京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明清时候达到鼎盛时期。在京师之地,这东西多用于宫廷装饰、服饰,用料讲究、技术精湛、格调风雅。可以说,民间那些高档的宫绣或多或少都与皇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还有鼻烟壶,也叫内画壶。这玩意儿一般以料器为原料,名贵的则用玉、水晶、玛瑙、翡翠制成。它不仅用料奢侈,最关键的和最具创意的地方在于,它竟然用极其精细的竹签制成的纤细勾头画笔,伸进鼻烟壶内,把画稿或画样临摹到壶体透明的内壁里,画的时候是反像,然后从外面看的时候,就是正常的画面了,你说神奇不神奇!
在内壁上,内容包罗万象,有书法、山水、花鸟、仕女、历史故事或传说等绘画。可以说,制作一件鼻烟壶需要高超的技艺和艺术修养,制成一个内画壶往往需要几周或几个月的时间。制成的内画壶,造型美观别致,兼有观赏和使用价值。
再如补花,亦称“贴补”,它可是北京的名产。它大体继承了传统刺绣“堆绫”、“贴绢”等技法。远在南北朝时期,就有绢绫贴补花卉的民间手工艺品。
总而言之,老北京的玩意儿形形色色,传承了几千年,内涵丰富,一时半会儿总也说不完。
当然,这些高雅奢华的东西,早些时候大多是富贵人家,或者是贵族休闲消遣的东西,很少有平民百姓把玩。因为它们不仅工艺难得,而且材料也很罕见,自然价格昂贵,不是普通老百姓能玩得起的。
可见,从老北京的这些不同种类的玩意儿中,也能看到一些社会阶层的分化。不同身份的人,玩不同的玩意儿。贵族玩高雅的,平民玩通俗的,老人玩健康的,小孩玩好看的。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