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图说明清大对决》写作中,笔者管峰学习研究了大量相关的历史资料,还学习参考了《明朝那些事》《明亡清兴六十年》等著作,以史料记载为基本依据,本着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原则,采用史事叙述和故事描述相结合的写作方法,以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为主线,对历史事件具体细节的描述简洁利索,不拖泥带水,对人物活动的刻画也很生动,还有对重要事件的点评独树一帜。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为了突出阅读性,请著名画家王志恒、王伟辰两位先生专门为本书定制了精美的手绘插图近300幅,使明末清初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文并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形成了本书的独有特点,使读者在轻松的阅读欣赏中学习了解历史知识。
管峰编著的《图说明清大对决》以史料记载为基本依据,采用史事叙述与故事描述相结合,文字叙述与图画说明相结合的方法,以重要事件和人物为主线,介绍了明朝走向灭亡,清朝逐步兴起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主要过程。内容有努尔哈赤的兴起(万历时代)、争夺战略主动权(天启时代)、决战时刻(崇祯时代)和清军入关明朝灭亡四章,图画近300幅。图文并茂,既勾画了明朝灭亡、清朝兴起的历史转折轮廓,也对重要事件和人物有具体的描述,还有相应的点评分析。是了解认识明末清初历史知识的优良读物。
《明史》上载:“袁崇焕,字元素,东莞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授邵武知县。”袁崇焕出身于艰苦家庭,受到儒家思想熏陶,靠自己的努力中进士,为人正义感很强,《邵武府志》记载袁崇焕的两件事很能说明问题,一是袁崇焕曾经救火,“素捷有力,尝出救火,着靴上墙屋,如履平地”;二是“明决有胆略,尽心民事,冤抑无不伸”。说明袁崇焕有正义感,关心人民群众生活,关心民生疾苦,而且,还记载着袁崇焕没有任何家资,是个难得的清官。
袁崇焕有正义感,1619年中进士时,正是萨尔浒之战爆发之时,努尔哈赤武装八旗军的兴起,深深地刺激了袁崇焕,他关心国家大事,好谈兵事,遇老兵退卒,即召其前来,进行谈论。天启二年(1622年),袁崇焕到京师,接受朝廷的政绩考核。本来是正常的政绩考核,但是,由于袁崇焕对努尔哈赤兴起边事的担忧和见地,被御史侯恂赏识推荐,被破格提拔为正六品的兵部主事。此次,袁崇焕才步人心中向往已久的军界,决心一展宏图,平定八旗军叛乱。史载,袁崇焕在兵部期间,看望了熊廷弼,也得到熊廷弼面授机宜,和熊廷弼推心置腹谈了许久,熊廷弼将自己多年研究的平定八旗军的方略,即以防守为主要手段,屯田养兵,然后,各方面条件都具备后,再反击,完完全全地告诉了袁崇焕,袁崇焕深为熊廷弼的抗击后金的热血激情所感动,决心誓死保卫明朝。和熊廷弼推心置腹长谈后,袁崇焕单骑出塞,深入已经残破、无人防守的辽西走廊,实地勘察后,胸中澎湃着抗击后金的激情,决心要按照熊廷弼防御战略思路保卫辽西宁锦防线,所以,袁崇焕是熊廷弼的继承者。
袁崇焕单骑出塞,回来后,他将考察结果汇报给了兵部尚书孙承宗,并慷慨陈词:“给我兵马钱粮,我一个人就可以担负起防守大任。”孙承宗深受感动,为袁崇焕的精神胆略所折服,破格提拔袁崇焕为兵部佥事,监关外军。
广宁失陷后,辽东一片残破,明朝军事力量全线崩溃,已无力量阻止努尔哈赤的八旗军队的入侵,王化贞被捕,熊廷弼革职,朝廷任命王在晋为经略,坐镇山海关。王在晋对广宁沦陷痛心疾首,他说:“东事一坏于清抚,二坏于开铁,三坏于辽沈,四坏于广宁。初坏为危局,再坏为败局,三坏为残局,至于四坏,则弃全辽而无局。退缩山海,再无可退。”王在晋到任时,山海关外已全部放弃,无力组织任何抵抗,等待着灭亡的命运。
王在晋多次强调的就是这个具体情况,为此,主张放弃关外诸城,死守山海关。而监军道袁崇焕对此持反对意见,因为这时努尔哈赤没有发动任何攻势。袁崇焕经过熊廷弼面授机宜和自己单骑出塞的实际考察,得出的结论是既然努尔哈赤八旗军未进攻,那么就给了我们建立宁锦防线的机会,我们不能放弃关外,要在努尔哈赤八旗军大规模进攻之前,修筑关外城堡,建立以宁远为核心的整个关外宁锦防线,守住山海关前的最后一道防线,守住宁锦防线,才能重新组织起军队,最后消灭武装八旗军,赢得战争胜利。
袁崇焕和王在晋的主张格格不入,二人水火不容,就如同熊廷弼和王化贞的争执一样,争得很厉害,孙承宗不得不亲自赴辽东去调解二人的争执。
孙承宗到了辽东以后,倾听双方面意见,认为王在晋的意见属于消极防守,袁崇焕主张利用努尔哈赤未进攻的机会,建立宁锦防线突出城堡和纵深梯次防御阵地,阻止八旗军攻击山海关的建议切实可行。因为宁锦防线是一个狭长的走廊防线,而不是一字平行阵地,这正好是一个天然的纵深梯次配置的坚固堡垒防御阵地,即使突破一个防御阵地,攻克一个城堡,后面还有很多城堡可坚守。八旗军不善于攻击城池,所以,宁锦防线走廊是天然的阻击八旗铁骑大军的理想阵地,是不易被攻克的;而且,这个宁锦走廊的左边是连绵不断的崇山峻岭,不适合部队前进,右边是大海,八旗军要入关灭亡明朝,就必须攻克宁锦走廊,以便将八旗军基地和内地联系起来,这只有通过宁锦走廊一线才能做到的。而攻克宁锦走廊就必须要攻击连绵不断的明军在宁锦的各个城堡,这就正中明军下怀,消耗八旗军军力,在对峙中锻炼和组建新式军队,最终,就是要大反攻,击溃八旗军。P82-83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明末清初这段历史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很有特点的朝代更替。研究总结明朝灭亡、清朝兴起的历史经验教训,对于我们认识历史,思考现实都是很有意义的。因此,笔者对这段历史一直情有独钟,坚持不断学习研究。一边经商,一边写作,奋斗了二十年,才完成本书的写作,这部书倾注了笔者的心血。
在写作中,笔者学习研究了大量相关的历史资料,还学习参考了《明朝那些事》《明亡清兴六十年》等著作,以史料记载为基本依据,本着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原则,采用史事叙述和故事描述相结合的写作方法,以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为主线,对历史事件具体细节的描述简洁利索,不拖泥带水,对人物活动的刻画也很生动,还有对重要事件的点评独树一帜。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为了突出阅读性,请著名画家王志恒、王伟辰两位先生专门为本书定制了精美的手绘插图近300幅,使明末清初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文并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形成了本书的独有特点,使读者在轻松的阅读欣赏中学习了解历史知识。
本书分为四章。第一章写的是万历时代努尔哈赤武装八旗军的兴起,共两节,第一节讲述的是努尔哈赤的生平和如何建立兴起八旗军。第二节讲述的是努尔哈赤兴起之后,掠夺杀戮,激起明朝愤怒,调兵征讨,在抚顺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萨尔浒之战。结果明军被强悍的八旗大军各个击破,死伤五六万人,而八旗军几乎没有任何伤亡。萨尔浒之战是明清的第一次大战,反映出八旗军的战斗力强大,明王朝面临亡国的危机。
第二章是天启时代,讲述的是天启年间,明军和八旗军激烈的战略主动权的争夺,共四节,分别是明宫三案、沈(阳)辽(阳)战役、广宁战役和宁远之战。萨尔浒之战后,熊廷弼守卫辽东,兴屯田,以屯田之法练兵,获得了大批的兵员补给,迅速地稳定了辽东形势。但是,此时明廷党争很严重。熊廷弼是楚党,受到当时执政的东林党人的排挤,被迫去职,继任者是袁应泰。袁应泰完全摒弃了熊廷弼稳固防守的正确的策略,造成了沈阳、辽阳战役中,明军被强悍的八旗军全歼,明朝丢失辽沈,努尔哈赤终于来到了辽沈平原地区;之后,熊廷弼再次守辽,然而,再次受到陷害,被魏忠贤杀害,明朝自毁长城;熊廷弼死后,明朝没有人守卫辽东,这就给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袁崇焕一个崭露头角的机会,袁崇焕利用八旗军没有发动进攻、弃守关外的机会,建立了以宁远为核心、以山海关为后续、以锦州为前锋的宁锦防线,从而将努尔哈赤的八旗军完全围困在辽沈地区,为明朝进行全方位的社会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内容,说的是明朝和八旗军的决战时刻。从第一节崇祯登基说起,第二节崇祯就开始清除魏忠贤阉党集团,朝政为之一新,但是,崇祯在清阉党中“矫枉过正”,把前朝很多不是阉党成员的无辜之人列入阉党逆案之中,造成打击面过大,崇祯朝政不稳,陷入混乱之中。第三节讲述的是崇祯清阉党之后迅速找回袁崇焕,委任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蓟辽总督,全面负责抗清事宜。虽然袁崇焕星夜奔师勤王,打退了八旗军的进攻,但是,好猜忌的崇祯皇帝还是听信流言蜚语,杀害了袁崇焕,明朝自毁长城。第四节是崇祯宠信小人温体仁,最终造成动乱亡国的悲剧。第五节,讲述的是袁崇焕去职后,继任者孙承宗志大才疏,没有袁崇焕的治辽方略,盲目出击,造成袁崇焕辛苦创立的关宁铁骑在大凌河城被全歼,明朝失去未来百万大军的种子部队。第六节,讲述的是孔有德山东叛乱,朝廷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镇压,虽然镇压成功了,但是,明王朝耗尽了元气。第七节,崇祯宠信庸臣杨嗣昌,杨嗣昌并没有真才实学,其加征赋税的错误政策最终导致了流民遍地,农民起义成势,杨嗣昌难辞其咎。第八节,崇祯重病,谁也不相信,苛责臣下,造成人人自危,不勇于任事。频换首辅,党争愈演愈烈,恶性循环,明朝江河日下。第九节,讲述的是明朝和八旗军之间最具有战略意义的战略决战——松锦之战。松锦之战中,明朝因为实力不足,崇祯催战,导致全线惨败,十五万军队被全歼,清朝八旗军入关成为定局。
第四章写的就是清军入关的全过程。第一节,甲申之变是多年的社会矛盾积累,终于在甲申这一年爆发。李自成歼灭孙传庭主力之后,乘胜挥师东进,直捣北京,一路之上,明军驻有坚城重兵,但是,腐朽涣散,丧失战斗力,望风而降,李自成不费吹灰之力,攻克了北京,灭亡了明朝。第二节,讲述的是李自成和吴三桂、清军在山海关地区的决战,李自成战败,清军入关定都北京。第三节,讲述的是清军再接再厉,消灭南明政权,因为崇祯没有留下继承人,后续的南明都是混乱的,群龙无首,被清军不断瓦解,各个击破,大批明军投降,利用投降的明军攻占了南中国,真的是很滑稽的。最后一节是对明朝灭亡的原因分析。
此书是了解认识明末清初这段重要历史的窗口,希望得到读者朋友们的喜爱。当然,由于知识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编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