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孟子与尽心篇(精)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南怀瑾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王阳明悟的是什么?就是孟子说的“良知”;而佛说的“般若”也是“良知”。“佛即自心,能生万法”就是“良能”,神通妙用也就是“良能”。王阳明曾学过道家,也学过佛家;后因被谪到贵州龙场,自己在山洞里闭关打坐,工夫已做到有神通,能够先知了。有一个朋友去看他,在三天前他就预知了。王阳明悟道以后,采用了孟子的“良知’,“良能”,提出所谓的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的功业文章,很了不起,但是对于他的四句教,我也曾在民国四十四年(公历一九五五年)出版的《禅海蠡测》中评论过他,现在不再多说。

至于孟子的这两句话,也是很值得讨论的。他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不学就会做的,就是“良能”。那么小孩子偷糖果吃,也是“良能”吗?“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不经过考虑而知道的就是“良知”。像有的人,天生有偷窃癖,有家有当,丰衣足食,可是看见穷人家两只鸡,他还是会不加考虑地偷来,这种不虑而知道去偷的知,也是“良知”吗?所以孟子这两句话,哲学的道理完全对,用的文字有问题。同样的,“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也有问题。小孩子“不学而能”的事多得很,孩子的破坏性很大,见到东西,尤其是新奇的东西,喜欢拆解破坏;对于一些小动物,喜欢弄死,这也算是“良能”吗?所以这一段,是孟子学说的中心所在,可是值得讨论的地方,实在太多了。

 他又说:“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我不完全同意孟子这几句话,说得未免太笼统了。他说“孩提”,这已经不是婴儿,是由大人牵着手走的四五岁上下的孩子了。他说这样的孩子,统统爱父母。这可是不一定,学过儿童心理学的就知道,有太多的孩子,天生不喜欢自己的父母。严格说来,婴儿喜欢母亲,也并不是由于孝心,只是他需要吃母亲的奶水,是利害关系。一般说这就是孝,就是爱,那是知识分子加上去的。人类的本性究竟是善是恶,是否可爱,是一个大问题。孟子强调“孩提之童”,个个都知道“爱其亲”;等他长大了,个个都知道“敬其兄”,也是有问题的语句,因为兄弟姊妹问成冤家的多得很。人性是很可怕的,究竟是否像基督教说的,吃苹果变坏了或被蛇诱惑,真是一个大问题。

再看他下面的结论。“亲亲,仁也”,亲爱自己的亲人,是对人类同情;“敬长,义也”,爱自己的兄长,同时也爱别人的兄长。“无他,达之天下也”,孟子说,这没有其他理由,这是人类的真理。孟子这些话大有问题,需作彻底的讨论。

王阳明的学说思想,就采用孟子的这两个名词,“良知”与“良能”。阳明先生特别注重于“良知”,认为“良知”是人的天性之知,等于佛法所说的觉性。而阳明学说的重点,在“起用”——即知即行。

孟子对于“良知”、“良能”的观念,在原文中他下的定义是:“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这是两个大原则,这是讲心性的“知”与“能”。他认为“能”与“知”是不学而会的,例如小孩子不学就会做的,就是“良能”;不经过思想考虑而知道的,就是“良知”。

有人作哲学的比对,认为孟子的“良知”,就是西方哲学中,法国人博格森所称的“直觉”。现在更有人认为,禅宗的悟道,是一种“直觉”的作用。至于博格森所说的“直觉”,与孟子所提出的“良知良能”,是否相同,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但是,以一个翻译的名词,任意用来凑上做研究比对,这是很危险的事。研究学说,应该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看见一个名词,不可任意拿来引用作比喻,必先探究来源,了解它的含义,然后方可引用。

再看孟子对“良知良能”所引申的理由,他说一个小孩子就自然爱他的父母,这就是“良知”。可是相反的一派,主张人性本恶的法家,观点就不同了,认为小孩子的爱父母,不是本于人性的善良,而是为了利害的需要,有奶便是娘。假如一个婴儿生下后,抱离父母,由另外一位母亲养育,喂他奶吃而真爱他,这孩子也一定爱这个母亲。如以现代心理学来分析,也是如此。而孟子认为小孩子爱父母是天性,长大了就爱兄弟姊妹,这是不一定的,意见相反的非常多。P48-50

目录

出版说明

尽心章句上

十六字心传

尽心动心知性忍性

佛法儒化儒学佛化

孟子教修身

什么是正命

你想得乐吗

谁有惭愧心

贤君贤士最平凡

先穷后达的那个人

有我无我

凡民与豪杰的区别

谁是好领导

人性的良知良能

人的等别

君子有三乐

养老与全民福利

传统农业税的问题

孔子登山孟子观水

王与贼自利与利他

关于“子莫执中”

成功与成名不同

王道与霸道

历史记录的果报

尸位素餐

居仁由义之道

环境的影响君子的爱心

两个故事三个论点

孟子的教学方法

何谓尊师重道

进步快退步更快

关于服丧

尽心章句下

圣贤事业

历史难读

且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民为贵的真义

三个观念三个层次

百世之师——圣人

谁人背后无人说

路是走出来的

冯妇的遭遇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巧妙的教育方法

财聚人散

小有才的危险

穿窬之心偷巧偷心

君子行法以俟命

说大人则藐之

狂獧的表现

乡原的表现

孟子的感慨

序言

南怀瑾先生是近年来享誉国内外,特别是华人读者中的文化大师、国学大家。先生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遍览经史子集,为其终身学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而其一生从军、执教、经商、游历、考察、讲学的人生经历又是不可复制的特殊经验,使得先生对国学钻研精深,体认深刻,于中华传统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诣,更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等,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体认,在中西文化界均为人敬重,堪称“一代宗师”。书剑飘零大半生后,先生终于寻根问源回到故土,建立学堂,亲自讲解传授,为弘扬、传承和复兴民族文化精华和人文精神不遗余力,其情可感,其心可佩。

南怀瑾先生曾于1976年应台湾《青年战士报》之邀公开讲解《孟子》,其中关于《梁惠王》的讲授整理成《孟子旁通》(一)于1984年出版。因缘境遇波折,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南先生关于《孟子》的其余讲授在整理后将陆续与读者见面。鉴于他对其中各篇的讲授皆可单独成书,整理《梁惠王》以外篇章的讲授时不再沿用《孟子旁通》之名,而是各篇自成一书、各书重定名目。本书是南先生讲授《孟子》最后一篇《尽心》的整理,南先生将之定名为《孟子与尽心篇》。经南先生法定继承人独家授权,由我社首次出版横排简体字本,献给广大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

孟子生当“争地以战,杀人盈野”的战国时代,却坚持以儒家仁政思想指导人君,自然是方枘圆凿,格格不入。但作为先秦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孟子以超越时代的睿智和自信,接续并深入发展了孔子所开创的内在生命世界和人文价值世界。尤其是他首先提出了“尽心一知性一知天”的模式,建构起了独特的心性论,对儒家思想体系的建立及“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基本精神的形成均有深刻影响。而本书所讲之《尽心》篇,正是这一理论体系的集中体现。

南怀瑾先生一生旷达,于传道授业解惑中,不作莫测高深之态,不为佶屈聱牙之词。在本书中,南先生以其一贯的旁征博引、经史合参,幽默风趣、平白如话的风格,从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说开去,对《尽心》篇进行了分章分句的逐一讲解,阐述了“良知良能”、“仁民爱物”、“民贵君轻”、“说大人则藐之”等一系列在孟子政治、教育思想和个体修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概念及其内涵,以“修身立命”总领,以“尽心”点题,并借孟子“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之叹,冀望于二十一世纪之青年学子。

我社与南怀瑾先生结缘于太湖大学堂。出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同认识和传扬中华文明的强烈社会责任感、紧迫感,承蒙南怀瑾先生及其后人的信任和厚爱,独家授权,我社遵南师遗愿,陆续推出南怀瑾先生作品的简体字版作品,其中既包括世有公论的著述,更有令人期待的新说。作为一代国学宗师,南怀瑾先生“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毕生致力于民族振兴和改善社会人心。我社深感于南先生的大爱之心,谨遵学术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原则,牢记出版人的立场和使命,尽力将大师思想和著述如实呈现读者。其妙法得失,还望读者自己领会。

南先生一生从发愿到功德圆满于前年中秋,殚精竭虑,矢志不移,辛苦操劳,无怨无悔,诚如他的秘书马先生所说,南师是一个点灯的人,他来这个世上,是希望点亮越来越多人的心灯。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点亮自己这盏灯,自然会照亮周围。这才是对他最好的怀念和祭奠!

太湖茫茫,雁荡苍苍,大师云逝,百代留芳。书剑飘零,道德文章,惠泽后世,桃李芬芳。

谨以此作为对大师的致敬!

东方出版社

二○一四年六月

内容推荐

《孟子》今存七篇,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儒家的重要典籍,也是研究孟子和思孟学派的主要材料。《尽心》是《孟子》的完结篇,被南怀瑾先生视为孟子整个学术思想的中心,是孟子“在讲完外用之道以后,讲传心的心法”,故尤加重视。

在《孟子与尽心篇(精)》中,南怀瑾先生从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说开去,以“尽心”点题,以“修身立命”总领全篇,对《孟子·尽心篇》分章句讲解,阐述了“良知良能”、“仁民爱物”、“民贵君轻”、“说大人则藐之”等一系列在孟子政治、教育思想和个体修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概念及其内涵,并以孟子“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之叹,冀望于二十一世纪之青年学子。

儒家学说的思想本就来自日常生活,又经提炼阐发,引导门人弟子身体力行,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去,其精髓不外乎种种做人的道理。南先生的讲论,引经据典,又深入浅出,且态度平易近人,以平常心讲平常事说大白话,于潜移默化中影响青年学子的精神、心智,可谓是回归儒学之本真。

编辑推荐

《孟子》今存七篇,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儒家的重要典籍,也是研究孟子和思孟学派的主要材料。《尽心》是《孟子》的完结篇,被南怀瑾先生视为孟子整个学术思想的中心,是孟子“在讲完外用之道以后,讲传心的心法”,故尤加重视。

《孟子与尽心篇(精)》为南怀瑾先生讲述《孟子》最后一篇《尽心篇》的整理稿。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10:5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