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史研究权威专家的原创性自叙作品。
从2014年开始,中国以国家立法的形式确定每年的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国家公祭日。由此,中国广大人民的意愿上升为国家意志,这是中国史无前例的立法决定,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反响。
朱成山、李慧所著的《第21次是国家公祭》详细介绍这一活动个中经历,揭示由量变到质变的全过程,披露其中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本书集知识性、文学性、故事性、历史性于一书,可读性极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第21次是国家公祭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朱成山//李慧 |
出版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南京大屠杀史研究权威专家的原创性自叙作品。 从2014年开始,中国以国家立法的形式确定每年的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国家公祭日。由此,中国广大人民的意愿上升为国家意志,这是中国史无前例的立法决定,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反响。 朱成山、李慧所著的《第21次是国家公祭》详细介绍这一活动个中经历,揭示由量变到质变的全过程,披露其中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本书集知识性、文学性、故事性、历史性于一书,可读性极强。 内容推荐 1994年12月13日,南京创新性地在历史上首次举办悼念南京大屠杀30万遇难同胞仪式,此举开创了如何举办群众性纪念抗战期间遇难同胞活动的先河,在全国抗战类博物(纪念)馆范围内起到一定的示范和带头作用。 此后的20年时间,江苏省暨南京市先后用佛教、文艺、烛光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还曾经把纪念活动办到美国旧金山,并且多次邀请国际友好人士来宁参加和平集会,在海内外产生一定的正效应和积极影响。 从2014年开始,第21次的12月13日地方性纪念活动升格为为国家公祭。朱成山、李慧所著的《第21次是国家公祭》详细介绍这一活动个中经历,揭示由量变到质变的全过程,披露其中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目录 序言 缘起 第一章 创先祭 一、南京首创的公祭仪式 二、广岛和平集会的启示 三、精心筹办首次南京公祭 第二章 年年祭 一、将南京公祭持续办下去 二、大小年公祭设计成规范 三、南京公祭的文化价值 四、乐做30万遇难同胞的守灵人 第三章 烛光祭 一、影视开拍举行烛光祭祀 二、五万市民的烛光巡游 三、守灵仪式上的烛光祭 第四章 清明祭 一、为遗属们建一座“哭墙” 二、每逢清明哭亲人 三、送花圈老人唐顺山 四、特殊年份清明祭 第五章 佛式祭 一、台湾商人的南京祭 二、首办南京世界和平法会 三、中日韩三国僧侣和平祭 四、虔诚的日本僧人 第六章 文艺祭 一、诗集《不屈的城墙》诞生记 二、招魂的长诗《狂雪》入馆 三、油画《屠·生·佛》背后的故事 四、赵季平与民族交响乐《和平颂》 五、雕塑群荣获全国最高奖 第七章 史学祭 一、首建专门学术研究机构 二、召开首次国际学术研讨会 三、引发大学校园研究热潮 四、支持日本学者们的正义行动 第八章 实证祭 一、三次发掘考证万人坑遗址 二、三次幸存者普查建立档案库 三、寻访海外的铁证 第九章 扩馆祭 一、中国首建的抗战系列纪念馆 二、二期改建工程夯实场馆基础 三、扩建工程成就国家一级馆 四、新扩容工程强调胜利主题 第十章 办展祭 一、会行走的纪念馆 二、首都办展震撼国人 三、东渡扶桑展陈受害史 四、走向大洋彼岸之展 五、史实展的欧洲之行 第十一章 忏悔祭 一、日本老兵的谢罪 二、日本的绿色赎罪 三、日本“铭心会”的南京情 四、和平之花紫金草 第十二章 诉讼祭 一、东史郎的八年诉讼 二、未见终审胜诉的李秀英 三、夏淑琴的跨国诉讼案一波三折 四、“百人斩”诉讼背后的日本右翼图谋 第十三章 美国祭 一、何为《旧金山和约》 二、正义的反击 三、各国战争亲历者为历史作证 四、不谐之音与正义之辞 五、五大宗教共祈和平 第十四章 和平祭 一、和平集会颂读和平宣言 二、为历史铸一口和平大钟 三、倡导普及和平学科 四、建设南京和平城市 五、创办国际和平学校 六、我对和平的理解 第十五章 政要祭 一、丹麦女王插种南京玫瑰 二、鸠山前首相故意错写名字 三、美国前总统卡特的题辞 四、韩国前总理和学者到访纪念馆 第十六章 申遗祭 一、卡门夫人的提议 二、三馆合作联合申遗 三、中国记忆遗产申报成功 四、世界记忆遗产申报进行时 第十七章 提出公祭 一、国际上的公祭活动 二、我的“国家公祭”情结 三、全国“两会”上数提建议案 四、新华社内参引发中央关注 第十八章 确立公祭 一、北京突然来电 二、紧张忙碌的甲午年春节 三、制订法案始末 四、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法案 五、社会各界热议公祭日 第十九章 解读公祭 一、国家公祭的对象 二、固化“大屠杀”史实的重器 三、张扬人民主体性的宪法精神 四、对国际和平的再促进 第二十章 筹备公祭 一、筹备活动高规格启动 二、南京市为办好首个国家公祭日在行动 三、系列筹备活动紧锣密鼓 四、浇铸国家公祭鼎 第二十一章 首次国家公祭 一、举办八项活动为国家公祭热场 二、国家公祭到来前夕 三、首次国家公祭在南京隆重举行 四、我为习大大汇报讲解72分钟 五、习总书记在国家公祭上讲话鼓舞民心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创先祭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国经历过很多次战争、动乱、灾害、饥馑……为了生存与发展,人们常常有意无意地将这些灾难淡忘,以便将精力投入到现世生活当中。所以,我们所读到的那些历史悲剧,往往成为史书沟缝里的寥寥数笔。 然而,随着文明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类对个体生命的敬重与珍惜程度不断提高,中国人的历史认知也逐渐深入、丰富。白20世纪30年代南京大屠杀事件之后,这段民族记忆经历了相对沉寂的一段时间。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国策为再识南京大屠杀历史带来了新的契机,遇难同胞纪念馆于1985年建成开放成为哀悼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铭记民族历史的新起点。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30多万名曾经鲜活的同胞生命,后人没有忘记你们。从20年前起,每逢12月13日,人们都会在遇难同胞纪念馆里奉上公祭亡灵的花圈。 一、南京首创的公祭仪式 1994年12月13日上午,古都金陵,城西江东门。 初冬的寒风在空中旋转,天色阴沉沉的,大地仿佛被一层薄霜冻住了,到处笼罩着一片凄凉、肃杀之气。 墓地广场上断壁残垣,砾石累累,枯树秃丫,荒草萋萋,花岗岩浮雕墙上的人物似乎正在撕心裂肺地呐喊。遗骨陈列室里的森森白骨,无声诉说着惨痛的冤屈。 遇难同胞纪念馆的悼念广场上,悬挂起一条蓝底白字的巨大条幅,上面印着23个黑体大字:“南京各界人士悼念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仪式”。条幅在石墙前四季不凋的翠柏簇拥下,更显得格外的庄严肃穆。 10时整,悼念仪式正式开始。 呜呜,呜呜呜——凄厉的防空警报声响彻南京上空,南京市民们纷纷放下手中的活计,或低头沉思默哀,或举目仰望苍窍。他们都知道,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57年前的今天,侵华日军开始了惨绝人寰的屠杀,将美丽的古城金陵变为恐怖血腥的人间地狱。 呜呜,呜呜呜——尖锐的防空警报声刺痛了南京人民的心灵。来自机关、学校、部队、工人、农民等社会各界的代表,以及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和遇难者遗属代表胸佩着小白花、肃立在石墙前的小广场上,向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集体低头默哀,表达对死难同胞的哀悼之情,警醒人们不要忘记南京大屠杀的惨痛历史。 呜呜,呜呜呜——低沉的汽笛声音划破长江江面和南京铁路沿线,从停泊在南京港和航行在长江南京段的所有轮船上响起,从停靠在南京火车站内和行进在南京段铁路的火车上响起,提醒人们勿忘国耻,警示人们铭记振兴中华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责任。 仪式现场安魂曲音乐低徊、催人泪下。3000羽和平鸽冲天而起,象征着将和平的希望放飞在广袤天空之上。 仪式结束后,人们绕行遇难同胞纪念馆一周时纷纷将胸前的小白花解下来,系在馆内的护栏或者松柏上,以此寄托对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的哀思。 悼念活动引起社会各界和媒体的广泛共鸣。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以及江苏省和南京市各家报纸、广播、电视等,均无一例外地进行了集中的大规模报道。下面是刊载于1994年12月14日《南京日报》第1版的一条消息: 勿忘历史惨案争取和平发展 我市各界人士隆重举行仪式 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 昨天上午,当千余只和平鸽从江东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展翅腾飞的时候,全市人民对57年前30万遇难同胞的深切悼念和对当今世界和平的热爱向往,全都捎上了无垠的长空。 57年前的昨天,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对无辜平民和已放下武器的士兵进行了为期六周的大规模血腥屠杀。这一震惊中外的惨案,受害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杀人手段之残酷,均为人类文明史上所罕见。 P1-3 序言 公祭受难同胞,保卫世界和平 从今年起,中国以国家立法的形式确定每年的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国家公祭日。由此,中国广大人民的意愿上升为国家意志,这是中国史无前例的立法决定,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反响。 每当两次世界大战的纪念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采取种种方式,悼念在这两次大战中牺牲的人们,这类纪念性活动将会一直继续下去。人们缅怀战争受难者,同时对那段悲惨的历史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反思,表达了“要和平,不要战争”,与建设、维护和平发展时代的强烈愿望。 波兰在二战后,由国会以国家立法的形式,把奥斯维辛一比克瑙集中营等五处战争期间纳粹集中屠杀地遗址确立为波兰国家博物馆。每年的1月27日,当年的幸存者、参加过解放集中营战役的红军老战士、公众代表以及国家政要,都会来到奥斯维辛一比克瑙集中营国家博物馆参加纪念活动,同时波兰全国各地也都要举行纪念活动。 200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1月27日设立为“缅怀大屠杀受难者国际纪念日”。每年的1月27日,纽约、巴黎、柏林等国际性城市都会举行纪念活动,这一天成为了具有国际性的公祭日。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美国总统罗斯福第二天宣布这一天为国耻日并对日宣战。从此,每年的12月7曰,从夏威夷到华盛顿特区,美国各地政府部门举行降半旗、敬献花圈等仪式,追思在该事件中2400名殉难者。美国总统奥巴马又于2011年12月宣布,把12月7日命名为美国珍珠港事件纪念日。 每年的8月6日和8月9日,日本均要在广岛和长崎举办大规模的“原子弹死难者慰灵暨和平祈念仪式”活动,除了公众之外,日本首相、众参两院院长以及日本各大党派负责人,都会出席两地的纪念仪式。 国家公祭在中国古代称“国祀”,是国家的大典。从儒学的实践看,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公祭活动,为国运和人民祈福祛祸都是其核心内容。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制度,正是符合我国传统的人本思想,符合民心、民情和民意,突出了宪法规定的人民主体性地位。 法国思想家赫南说过:“在人们的共同记忆中,灾难与伤痛比享乐或是光荣更重要,也更有价值,因为它更能紧密地结合民众,唤起患难与共的情感,进而使人民凝聚成为一个坚实的共同体。” 从1994年起,江苏省和南京市便率先组织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活动,迄今已连续举办20次,得到了广大公众的支持。从今年的第21次起,南京的公祭活动就将提升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此项重大决定,再次向世界宣示南京大屠杀“是人类文明史上灭绝人性的法西斯暴行。这一公然违反国际法的残暴行径,铁证如山,早有历史结论和法律定论”,有力地回应了当下日本政客和右翼势力否定南京大屠杀的言论。 国家公祭的不仅仅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还包括遭遇化学战、细菌战,成为慰安妇、强制劳工等所有遭日本帝国主义杀戮的中国死难同胞。国家公祭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和警示未来的世界性价值。 朱成山同志自1992年到遇难同胞纪念馆工作至今,连续20次经历江苏省和南京市组织的地方性公祭南京大屠杀遇难者活动,他的积极呼吁对建立国家公祭日起到了重要的带头和推动作用。同时,朱成山在纪念馆扩建、免费开放、史料征集、学术研究、世界巡展、史实传播等方面也有多重贡献。 朱成山同志还是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这回他在李慧同志的协助下完成的此书,对于广大读者深入理解“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重大意义会大有帮助。 中国各有关部门正在紧张地筹备着首次国家公祭日活动,我衷心地祝愿公祭活动能够取得圆满成功! 2014年8月9日于上海 (作者为原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后记 终于完成了这项特殊而有意义的写作,完成了一桩心愿——在首次国家公祭日之际,向广大读者报告20次地方性公祭变为第21次国家公祭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不断地成长和发展的方方面面、林林总总的经历。 写这部书的念头起源于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决定之后,一时间,我成了众多媒体追踪的对象,应接不暇的访谈,诸多报刊的约稿,使我感到全社会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的关注,突然间高出不止3倍、5倍,应该是10倍以上。忙碌中有快乐,有感动,有思考,这不正是我多年来为之奋斗、求之不得的效果吗? 二月份,我及时赶写了4篇解读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论文,在《南京日报》上连续刊发。三月份,《人民曰报》、《环球时报》、《时事报告》、《紫光阁》等国家级报刊连续约稿和刊发我的文章。四月份、五月份、六月份……我不断收到来自全国各家报刊的约稿函、约稿电话。我感到,应该对广大读者有个交代,有个汇报,于是下定决心,写一部纪实文学,真实地报告关于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形成背后的故事,以飨读者。 万事开头难。写作品难就难在立意,难就难在谋划一个满意的架构,难就难在选中一个好的题目。说实在的,此次写作是个例外,几乎在我下决心写作的同时,一个鲜亮的题目就在我脑海中进发出来——《第21次是国家公祭》。因为从今年起,前面20年的江苏省暨南京市地方性质的公祭活动,将升格为国家公祭,就这么简单、这么单纯、这么直接,但简单不简约,这里面有许许多多为之奋斗的人可写,有大大小小的生动故事可发掘,有遇难同胞纪念馆20年的发展轨迹可追寻。 开头我的确很是顺利,一气呵成,连续写成绪章、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但再往后卡壳了,停下了,甚至怀疑我今年能否接着写下去,能否按计划出版,能否实现初衷?原因何在?不是黔驴技穷,不是计划出现差错,更不是没有内容可以接着写,而是没有时间。进入五月份后,首次国家公祭日筹备活动开始启动,加之申报世界记忆遗产、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容工程三件“天大的事”一齐压来,我开始十二分地忙碌起来,工作量一下增加了10多倍。记得2007年在北京办展时,我曾经一个月内跑北京三次,今年创下了新纪录,一周内跑北京三次。我成了时间的奴隶,时间逼着我放下自己手中的“私活”,放下自己的爱好,自己的计划,去适应快节奏工作的要求,去顾大局,去谋大事。 我是个不轻言放弃的人,认准的事九头牛也拉不动,想方设法也要干下去,并且不见成效,绝不收兵。我开始了“晨练”,即每天早晨五点半左右起床,写作一个半小时。尽管如此,还是感到困难重重,心有余而力不足。我找到老战友、南京军区政治部一级作家徐志耕,希望他能帮助我,与我合作完成这部著作。徐说他正在赶写一部《幸存者说》的书籍,可以推荐一位南京军区的作家给我。我又转而找到著名散文学家艾萱的女儿艾涛,她丈夫储福金是职业作家,希望给我帮助。不巧的是,他也有一部作品在手。但热情的艾涛向我推荐了她的同事,江苏省文化厅的李慧,说她写过散文,人很机灵,可以试试。 我与李慧萍水相逢,既不相识,更不相知。与李慧第一次在遇难同胞纪念馆见面时,她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说话爽直。我喜欢与诚实的人打交道,做人做事贵在诚实。庆幸的是,小李不仅仅是诚实可信,而且的确聪明有智慧,名如其人。应该承认,她对南京大屠杀历史、对遇难同胞纪念馆情况、对我本人的事情了解甚少,知之不多,要写这部作品是有一定困难的,但凭着她的勤奋好学,很快进入角色。她像变戏法似的从我的博客上,从我的100多本书籍里,从众多媒体对我以及纪念馆的报道中汲取营养,找到佐料。于是乎,一段又一段文字被她搬到著作里,一件又一件素材被她找进作品内,一篇又一篇文章被她整理进书籍中,她真行!我暗暗地为她叫好,为自己找到一个满意的助手而高兴。 李慧这个年轻人的确有才,而且也很用心。她的许多建设性意见,都被我吸纳进书稿中。例如,我原来的写作提纲是13章,后来她建议扩容,写20章,我觉得有道理,并且有内容可写,完全同意了她的要求。后来,我在写“确立公祭”这一章时,由于放得较开,一下写了3万多字,与其他章节相比,有点不对称。她建议我变成“确立公祭”和“解读公祭”两章,使得全书变成了21章。21次与21章,多么的巧合,多好的建议,我岂有不同意之理呢? 一部纪实文学作品,一定要写真实的人,写人在其中的所作所为,因为文学即人学。在这部作品中,我力求多角度地写一些熟悉的或者不熟悉的人的故事。其中,有名有姓的、有具体事迹或言论的达200余人。他们其中有南京大屠杀的亲历者、幸存者,也有研究南京大屠杀的专家学者;有进行历史题材创作的文艺工作者,也有国内外的政要显贵;有国际和平友好人士,也有爱国侨胞;有省、市、区支持遇难同胞纪念馆工作的各级领导,也有默默奉献的社会各阶层人士……这些中外人士值得留下一笔,他们为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为了慰籍和祭祀30多万魂灵,为了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建设与发展,付出了诸多心血和不同贡献,籍此向他们表示敬意、表达感谢之情。 除了介绍人物的活动,文学作品中还应该纪事,记录真实发生的事。在这部作品中,详细介绍了公祭活动涉及到的大大小小事件内幕,揭示个中由量变到质变的全过程,披露其中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当然,这部作品的最大特色是纪念性,通篇用来21个“祭”字,引出21章的叙事主题,如“烛光祭”、“清明祭”、“佛式祭”、“和平祭”、“提出公祭”、“解读公祭”、“确立公祭”、“筹备公祭”等等。可以说,离开了“祭”字,就没有这本书,理解了“祭”字,就找到了解读这部书的钥匙。 说到“祭”,其实就是纪念,这个词在生活中经常被使用,如纪念碑、纪念堂、纪念馆之类,然而,到底什么叫纪念?纪念的意义在哪儿?什么值得纪念?却未必都很清楚。古今中外,关于纪念的意义,人们通常多有误解。按楚庄王的说法,给后代人留下纪念物,必须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有德,值得子孙纪念、学习;二是惩罚罪恶,可以给后代留下警戒。建立遇难同胞纪念馆,设立国家公祭日大抵属于后者。 国家公祭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国家级祭祀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仪式,是以国家立法的形式确立,体现的是国家的意志,凝聚的是民族的精神,固化的是南京大屠杀以及日本侵华加害的历史,表达的是和平的诉求。国家公祭与所有的纪念性活动不一样的是,公祭的对象是民众,不仅仅是南京大屠杀30多万死难者,而且包括所有在战争期间被日本帝国主义屠杀的普普通通老百姓,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不多见的。虽然孟子早就有“民为重、君为轻”的教诲,国父孙中山也在100多年前提出“民权”的思想,但在社会公众中铲除封建意识,在现实生活中真正体现和落实谈何容易?此次开了一个好头,尊重普通老百姓死难者的生命,慰籍在战争中遭外敌戕害的死难者灵魂及其遗属情感,就是为了激励广大民众牢记历史遗训,振奋民族精神,更好地报效国家,圆梦中华。 借此机会,我要代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南京国际和平研究所的同仁,真心实意地感谢那些为了设立国家公祭日奔走呼号、参与论证、给予鼎力支持的人们,感谢那些多年来站在我们身后,给予许多鼓励、支持与合作的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感谢20多年来为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建设与发展作出努力的所有人员,正是方方面面的给力与扶持,像涓涓细流、汇流成河,像聚沙成塔,促成了国家公祭日的实现,造就了纪念馆人的今天和明天。 我要感谢原中央外宣办、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先生,他是我最为敬重的长者与智者,也是我事业上的挚友与坚定支持者。此次,他在百忙之中亲自为本书作序,再次给予现实的人文关怀与提携,我从内心深处充满了对他的感激之情。我要感谢江苏人民出版社社长徐海和编审汪意云,这部书从交稿到付梓出版,仅仅一个月时间,是他们的用心、辛劳和杰出才能,才使得本书能够在国家公祭日之际问世,实现了我的一桩夙愿。我要感谢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新华日报社长周跃敏,新华曰报社总编辑刘守华、副总编辑陈钢、政法部副主任王晓映,以及记者陈月飞、顾敏,中国江苏网总编辑金伟忻,南京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和南京日报社社长王嵬,南京日报总编辑丁辉宇、副总编辑戴六华和记者储笑抒等各位的抬爱,将这本书稿在新华日报、扬子晚报、南京晨报、南京日报、新华网、南报网和中国江苏网上摘要刊发。我还要感谢我贤惠的妻子陈君,多年来,她一直体谅和支持我忙事业,对我的理解,对我的支持,对我生活中的照料,堪称一流,成为我的知音和伴侣。特别是今年,我除了忙碌,还是忙碌,白天在外忙事业,晚上和早晨在家忙写作,她问寒嘘暖,洗衣做饭,包揽了一切家务,才使我能够挤出时间和精力,完成写作计划,将此书奉献给读者。 由于时间仓促,水平有限,书中有可能出现差错,衷心地希望方家不吝赐教! 朱成山顿首 2014年12月13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