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云层里的居民(东山瑶乡纪行)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唐女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云层里的居民(东山瑶乡纪行)》是一部讴歌自然生态文化的书。作者唐女通过一年多的实地调查访问,做了大量的田野工作,查询收集资料,从土司文化、源头文化、历史文化、古村落文化、古凉亭古寨文化、山歌文化、服饰文化、草药文化、茶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及生态文化等方面,对全州东山瑶乡做了全面深入的挖掘。结合这些素材,融入作者的思考和感受,形成了文字和绘画,呈现出一个古朴、纯净、勤劳、浪漫、神秘、美丽的东山瑶乡世界。

内容推荐

《云层里的居民(东山瑶乡纪行)》是一部讴歌自然生态文化的书。作者唐女在庄子曾经生活过的土地上,寻觅庄子文字里的原始树木和天人合一的生活理想。全州县曾经属于楚南,东山瑶乡地处湘楚边陲,还保留着古朴的原始风貌和巫文化习俗。作者用一篇篇散文,一幅幅图画,去接近自然和神灵,表达对山、对水、对东山瑶民的敬意。

目录

序(光盘)

序(盘今)

东山

云层里的居民

龙水土司

上塘:一个会唱歌的古村

清水石寨

夏福塘记

神秘土溪村

江龙源传奇

盘龙湖

山在

秋红秋绿

吕柏舟记

神钦点过的

野菊花茶

东山短翅膀鸟

最后的伊甸园

合花水

瑶王纪事

后记

试读章节

这个依靠土司公廨建立起来的圩,注定了生也土司亡也土司的命运。

在繁盛了七八十年之后,朝廷又改变了主意,永乐时期,朝廷把土司统治给裁了,将权力转让给了州。当时的全州,在朱元璋的手上,已经由路改为府,再由府降为了州。从县志上寻找,只发现在离永乐不远处的洪武二十七年(1394),全、灌瑶民反抗明王朝压迫,举行武装起义,朱元璋诏广西都指挥使韩观,调湖广营兵进行镇压,杀瑶民一千四百余人;同年八月,全州由原隶湖南永州府改隶广西桂林府。后人猜测,是不是因为发生了瑶民起义,才将土司给裁了?是不是因为远水难救近火,因而才将全州改隶广西桂林府?这些历史事件相互之间有没有千丝万缕的瓜葛,只能想当然了。

裁土司统治于州治之后,圩虽然还立在那儿,但繁盛远不如从前。没有主要的商业需求了,谁还疯狂购物呢?这些商铺不甘心就这么突然死亡,靠着这个“十字路口”维持着,仍然等待朝廷突然变脸,恢复土司统治,重获商机,所以,谁也不愿主动搬离。这样死撑,又挨过了近百年,透过这个小孔,也可以看到当时这古道上的人流何其充沛,肩挑背驮,可与蚁群媲美。陈氏孤儿在弘治时期搬来该圩,住到正德时期,大概也有十来年的时光,他们亲眼目睹了龙水圩的衰败。因为生意越来越难做,有些商家开始搬离,一旦开了先风,其他人秋风扫落叶般跟随而去,龙水圩上的人少了,慢慢的,也就废了。陈氏也率家人辗转搬至了夏福塘。昔日繁华的龙水圩旁,唯留陈氏小儿子的坟冢,孤零零的,守着不养他的这片土地。随着陈氏的离世,他的坟冢也随龙水圩陷入了历史的泥沼,难以寻觅。

又过了两百年,大约到了康熙末尾那几年,陈氏的第九代孙盘之佑无限感慨地说:“州刺史给以木质方印,凡六乡(康熙二十八年全州划六乡)涉讼不钤此印者不理之,由后以溯先,则土司之设为不诬,龙水之有圩,益有征矣。”

这句话,离民国二十年他们修族谱的当儿,又过去了两百多年,大概,是从丢失了的族谱上获得的记忆。这个修谱人彭鹤年也起了好奇心,去龙水圩转了转,回来写道:“迄今年湮代远,过此圩搜寻,宫室街道之遗犹有存焉。”

再过了百把年,我的好奇心更重,也来寻访龙水圩了。一踏上竹坞村的古石板道,心就长出了翅膀,轻盈地在这条古道上飞。石磴这么光亮,肯定叠加着成千上万的脚印。石磴一级级向上蜿蜒,一拐弯就碰上一两只画眉。路边矗立着一群石头,藤蔓攀爬上去,试图蒙住它们的眼睛,却怎么也遮蔽不了它们的记忆,它们默默见证了这一历史变迁。层层叠叠的山岭,有时豁然开朗,可以远远地辨认龙水圩所在的峡谷;蓦然回首,又见如天梯的古道横搭在山岭之间,闪耀着微光,轻诉远古的神话。路边还有“仙人床”,是石头中间空出来的床位,背风背雨,如果真遇上了风雨,爬上床去,或卧或坐,还可以安然恬适地听一段雨歌。在靠近龙水圩的山头,遇上了一段被植物吞没的古道,旁边是昔日的良地,现在撂了荒。因为宽敞,草地平坦又软和,路人都跳下石板道,走一段草坪。多年不行走,这截石板路被繁茂的植物一点点吞没。如果这条古道上再也没有走亲戚、捉鸟打柴的瑶民行走,恐怕要不了多久,也会被植物吞没,看不出一点痕迹。

不知不觉,在这条古道上行走了一个多小时,路上遇到捉鸟者两人,背布袋的妇人一人,跟这妇人打招呼的母子二人(只是他们藏在杂草树木里,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扎草标的柴火三把。这是我走得最愉快的路程,猛一回头,才发现已经翻越了好几个山头。

下了一个高高的陡坡,就到了那个神秘的十字路口。石板路突然没了,也没看到交叉的古道,根本没有十字街的样子嘛,有的,是雨水过后黄草带水的模样。抬眼西望,不远处,我们走着的古道又从荆灌丛生的草木间游离而出,爬上山腰,逶迤而去。

东山文化站站长李龙辉指着左边的峡谷说,这边,就是龙水圩。

那么,这座山就是族谱里所说的虎形山了。

为什么叫虎形山,我没有站在西边那座高山上看它全貌,不知道像不像一只卧虎。如果有风从这条狭长的幽谷经过,撼参天古木,拂野草杂花,呼啸之声震耳欲聋,谓之虎啸,然后称其为虎形山,也是有可能的。这里没下到谷底,还是山腰,这些路都修在山腰上是有原因的,如遇强降雨,谷底积水,路就被淹没了。

我仔细辨认了一下通向龙水圩的路,说,这不就是地埂子嘛。旁边的地里长满了黄草,看样子荒废的时间也不算短了。

李站长说,这些地都是农业学大寨的时候开的。我还从他哥哥李瑛老师那里得知,到处开荒种地那会儿,还从地底下挖出了很多坛坛罐罐。那时的人们要砸毁一切,当然不理会它们的文物价值,它们的下场也是粉身碎骨。作为本地人,李站长也不清楚当时龙水圩的确切位置,遇到一个抓把镰刀,扛着一根长毛竹的村民。他们用瑶语交流,然后他往身后一指,我明白,这里不是主战场,里面才是繁华地段,或许,陈氏一家就结茅于此。

仿佛从阴道进入了子宫,真正的龙水圩四面环山,地势开阔,商铺在此伸展有余,况且,屋舍都建在虎形山山腰,大概也是为避免积水,留出的地盘更显开阔。现在,这些开阔地都是些长草的田地,当初开荒,如今撂荒,这就是时代的变迁。P18-21

序言

且让风物传人间

光盘

给好些人的书写过序,但为抒写家乡的书作序还是首次。这种情绪无法言表。唐女是诗人也是小说家,有许多文学作品等待她去创作完成,她却甘愿搁置计划中的创作,花许多时间深入外乡,去感受异地的风物,去记录别处的风景,令我佩服感动。东山在全州很有名,在大桂林名气也不小。很多时候有人问起我是哪里人我回答说是全州人时,对方都会脱口而出说你一定是东山的。东山的名气来自于她是瑶乡,更来自于她的贫穷。也许因为她的贫穷,才那么的神秘和富有魅力。我想,唐女能搁置手头“重活”,把东山作为她一段时间创作的主战场,一定有什么东西撩动了她的心迷住了她的思绪。据人介绍,唐女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深入东山,不分四季,而且多次特意选择在极端天气时进入东山,领略并记录瑶乡的多彩风姿,她付出的劳动是可想而知的。

我出生在东山一个叫栗树脚的小山村。老辈人说,我们家本不姓盘,姓王,一百多年前从全州城东湘江边的绕山村搬迁入瑶山,改姓为盘。我的祖先当年选择瑶山,一定有他特别的道理,也许看中了她的平静,看中了她无边无际的高山密林。东山是一个瑶汉杂居的地方,他们的祖宗曾经来自四面八方。我曾在竹坞村头的那块石碑上看到,这个村的祖先600年前来自江西。还比如有许多支蒋姓来自永岁,唐姓来自多个周边乡镇等。瑶族总体来说分为十二支,但姓氏却很多,东山也不例外。原因是,瑶族除了从十二姓衍化出的姓氏外,还有外来民族“入赘”瑶族。这些例子一方面说明东山历史的久远,另一方面说明她风土人情经多方人士的交融而很多彩且“厚实”。东山,这样一块有历史有文化有风光的神秘之地,是值得大写特写的。

小时候我时常站在我村的山头向外眺望,思绪穿越高山掠过云层,梦想成为医生或者无线电工程师或者记者。最终我成为职业记者,但没想到我能成为作家。作为记者的我,写过一些关于东山的文字,但作为作家,我只写过一次东山,而且写的是我们那个栗树脚小村。那是一篇应景之作,是为了完成那年《广西文学》开辟“重返故乡”栏目的稿约。很多作家都有为故乡留下文字的梦想与冲动,我也有梦想却没有行动。我的这个梦想唐女帮我实现了。唐女有能力帮我实现这个愿望,这是我最初得知她要深入东山大写东山时的结论,一年后,她的书稿证实了我当初的判断。唐女的好文笔,不用多言,全都体现在她的这些篇章里了。读者可以去细细体悟。很多时候,文章的好是不需要多说的。说多了,那种韵味倒是受到了破坏。

这本书由一篇篇小散文构成,但她们并不孤立,而是像一座宏伟大桥的一个个小构件,共同的发力和团结凝结成一个巨大的建筑。这些年流行非虚构大散文,用一本书的篇幅来写一座山来写一个村来写一座城,从小的入口进入无限的宽广。我喜欢唐女本书的构架,不喜欢那种几人十几人写一个乡一个县,而后结成集子的书。那样的书艺术水准很难达到统一,也很难形成真正的合力成为一本有力量的深透的并且宏大的大著作。一个人写一本书,她有你看不见的内部结构,有她内在的张力。

为一个地方留传,文学作品是最好的办法。文学作品能包含深刻的思想,能蕴藏饱满的情感,历史的厚度人性的深度也全不在话下。东山瑶乡的盘今书记有这样的胆识,能为唐女提供一切方便,着实难得。这是东山之幸,文学之幸,历史之幸。

同样还有让我感动的是,东山每一届的班子领导都以能去东山工作为荣,他们把东山当故乡。他们接力棒似的努力工作,使东山经济社会一天天得到发展。

姑且为序。

2014年10月22日榕湖边。

后记

我忽然写起散文来。

在写了那么多诗歌小说之后。

我不是故意的。偶尔一天,我看着天上飞过的候鸟,觉得自己也该进入随意东西的自由之境了。谁也甭想限制我,包括题材和写法。这样一解禁,手下敲出的东西,就变成叫做散文的文章了。我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包容的文体,我想写诗歌的时候,可以写点诗歌参进去,想写小说的时候,也可以把想象放飞,把人物立起来。这就好比熬粥,白粥可以喝,加点肉末也行,那我加点青菜呢,我想,只要把握好火候,照样也好喝。你看,是不是乱成了一锅粥?

为什么不可以呢?

这是很危险的星火,在黑夜里只那么一闪,就点燃了一座森林。这是我始料未及的。

全州这片土地,吸引我的地方很多。山川草木,风土人情,都暗藏大美。我不停地发现,不停地惊叹,仿佛自己刚刚来到人间。我怕看到的美转瞬即逝,所以就把它记下来。写作就是一场战争,敌人就是遗忘。我野心勃勃,要记住它们现在的样子,过去的样子,还有将来的样子。

东山瑶乡有原始生态风貌,也存有神秘的巫文化。它单纯又神秘,自然成为我心中的圣土。

六字界古老的红豆杉,是吸引我的一个原点,磁力圈围绕它扩展到整个东山。在它的周围,有神秘的原始宗教崇拜,有明显的人类历史发展年轮,有讲着我听不懂的瑶话的居民,有珍贵的红豆杉族群和原始树木,还有藏在茂密森林里的各种野生动物。它们被笼罩在大雾里,忽隐忽现。我想看清它们,也想看懂它们,于是花了一年的时间,奔走在这片热土上,脸被云雾打湿的同时,眼睛也受到了清洗。

我用两种方式来记录,一种是文字,一种是绘画。我是想用毛笔描画出心中的景象,它接近现实图景,也靠近神灵。

你看,我多么放肆。我庆幸自己遇到了允许我放肆的人,他是东山瑶乡的党委书记盘今。他站在红豆杉树下说,你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创作吧,我全力支持你。感谢他和热情帮助过我的朋友。

与东山瑶乡的博大精深相比,书里记录下来的,无非是些“小斑点”,能够让读者“窥斑知豹”,也就很满足了。

唐女

2014年11月8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8: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