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细说光武帝/帝王系列/细说中国历史人物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颜晨华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颜晨华编著的《细说光武帝》采取旅美著名历史学家黎东方先生首创的《细说体》写法,以《讲史》的形式,通俗而生动地讲述了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家世、生平和时代。书中描写了昆阳战役、西征赤眉、南北平叛、平定匈奴等重大历史事件,也介绍了光武帝的文臣、武将、后妃、子女,同时客观地评述了他的历史功绩与性格上的局限性。

内容推荐

不是猎奇,不是揭秘,让过去用它自己的声音来诉说;寓褒贬,别善恶,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颜晨华编著的《细说光武帝》以史为据,真实叙述两汉之交的历史巨变和光武帝的传奇一生,分篇论述建武时代的治国方略、经济举措、法制建设、民族关系、思想文化等。

目录

总序

自序

一 长沙王的后代

二 生逢乱世

三 南阳起兵

四 昆阳战役

五 独下千行泪

六 河北的险途

七 创业的基地

八 更始与赤眉

九 三十登基

一○ 邓禹和冯异的西征

一一 南北平叛

一二 东线战记

一三 得陇望蜀

一四 求贤与纳谏

一五 建武初年的宰相

一六 风宪官

一七 民生的开拓

一八 释奴令与度田风波

一九 鸟尽弓藏

二○ 大司徒之死

二一 阴丽华

二二 马援

二三 匈奴

二四 西羌与东胡

二五 守成之道

二六 封禅泰山

二七 法律的儒家化

二八 分封的喜和痛

二九 经学和文学

三○ 谶纬的迷雾

三一 恒谭和王充

三二 尚书的轻重

三三 汉明帝

三四 史家评说

附录一 光武大事年表

附录二 中兴功臣名录

附录三 建武、中元时期三公年表

后记 怀念赵克尧、许道勋先生

试读章节

地皇三年(公元22年)秋季。

绿林军分兵之后,新市兵一部途经南阳,进攻随县,平林的豪强也举兵响应,成为绿林军的第三路部队。此时南阳骚动,地方上的英雄豪杰跃跃欲试,最先策划起兵者是宛城的大姓李通。

李通家境富裕,世代从事商业贸易,名闻遐迩。他的父亲李守在朝廷担任宗卿师之职,管理宗室事务。李守爱好星历谶记,曾向李通讲解过一条重要的谶文:“刘氏复兴,李氏为辅。”意指汉家复兴指日可待,而李氏家族也当成为复兴大业的中流砥柱。年轻的李通对这条谶文十分重视,牢记在心。

在两汉之交,星历谶记是君王、政客和野心家们十分重视的神秘之物,争霸天下者都把图谶符命视为天意。普通民众对这些异象、奇迹、神话、图符的迷信,助长了这股妖风的盛行,使星象图符之学久盛不衰。

当时社会动乱,百姓多怨,李通也辞去了南郡巫县的县丞职务,闲居家中,暗察四方动静。李通的堂弟李轶是个好事之人,很有心计,暗知李通有举事之意,遂向他推荐了刘縯、刘秀兄弟:“今四方扰乱,新室且亡,汉当更兴。南阳宗室,独刘伯升(刘縯字伯升)兄弟泛爱容众,可与谋大事。”李通笑道:“正合我意。”

正巧刘秀这时也在宛城。原来刘绩的宾客因抢劫他人而遭到官府的追捕,刘缤兄弟受到牵连,刘秀遂至新野邓晨家中暂时躲避,又顺便到宛城去卖一批粮谷。李通得知刘秀的行踪之后,立即让李轶找到刘秀,请求一晤。刘秀起初还以为李通之邀是士君子同道相慕,去去无妨。但转念一想又生疑窦:先前李通有个略通医术的同母弟,因得罪了刘缜而被杀死。现在李通真能捐弃前嫌,既往不咎么?盛情难却,刘秀最后还是决定接受邀请,登门拜访。为防备不测,他又在怀里藏了一把短刀。

这时李通正病卧家中,见刘秀到来,力疾盛迎。一番言语,两人相见恨晚,畅谈了整整一天。握手之际,李通无意之间碰到了刘秀藏在怀中的短刀,不由惊讶:“一何武也!”刘秀十分尴尬,只得说明缘由。

随着交谈的深入,话题转向那条“刘氏复兴,李氏为辅”的谶文,李通单刀直人,鼓励刘秀担当大任。面对这一出人意料的大胆主张,事事谨慎的刘秀自然表示不敢当,一再推却。然而李通反复陈说,出情人理,使刘秀陷入沉思。个人的经历,南阳宗室的遭遇,长安游学中的见闻,天下动荡的形势,许多的人和事都在刘秀的脑际瞬间闪过。多年以来,刘秀心中的志向就像灰烬下的暗火,始终在深处燃烧,如今忽然遇到了一阵大风,它又变成了一团火焰。而自己的兄长刘缜亦素结宾客,必举大事,不如趁此机会与李氏兄弟共同起事。

为了证明李通的诚意,刘秀又询问他如何安排在长安当官的父亲李守,李通当即回答:“已自有度矣。”随后详细陈述了自己的计划。刘秀在三思之后终于确信李通的决心和胆略,决定与李通兄弟共举义旗,同谋大业。

他们一起拟定了起义的计划:在九月立秋都试日,即检阅郡国部队的那一天,劫持郡守,号令大众,发动起义;刘秀和李轶迅速回舂陵,举兵响应;同时派李通的侄儿李季前往长安,通知李守脱身。

李通并不是思维缜密的组织者,他的豪情多于理智,冲动多于谋略,他低估了起义计划的巨大风险。他们的计划要三方同时成功,难度之大,可以想见,危险在等着他们。

起义计划通过刘秀迅速传达给了舂陵的刘绩。慷慨任气、抱负远大的刘縯在获悉宛城的计划之后,立即召集地方上的大姓豪强,一同策划起事。席上刘绩激昂陈辞:“壬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连年,兵革并起。此亦夭亡之时,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也。”在座之士纷纷赞同。于是一起商定计划如下:邓晨在新野起兵;刘秀和李轶返回宛城,与李通一起行动;刘縯在舂陵率领宗室子弟起事。

李通原定于立秋起兵的计划果然流产。前往长安报信的李季不料在半道上病死,而在长安的李守也暗中知道了宛城的密谋,他自知难以出城,遂向朝廷自首,被捕入狱。与此同时,李通的起义计划也被南阳官府探知,官兵大肆搜捕密谋反叛者,李通只得落荒而走。王莽接到南阳官府的报告之后,下令杀死李守,并派兵残杀了李守在长安的所有家属。南阳的官兵也大开杀戒,杀害了李通的兄弟、宗亲六十四人,焚尸扬灰,以泄忿示威。南阳顿时陷人了恐怖之中。

宛城的腥风血雨使舂陵笼上了阴影,形势对刘绩兄弟十分不利。宗室子弟恐惧异常,皆欲逃亡藏匿,并纷纷责怪刘縯:“伯升害我!”就在人心动摇之时,刘秀头顶武冠,身着绛色将军服,突然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众人不由惊讶:“谨厚者亦复为之!”懦者思奋,宗室子弟的不安情绪稍稍得以稳定。刘秀平日给人留下的忠厚印象,此时变成了一种激励人心的力量。

P21-23

序言

史称历代中兴之盛,无过于光武。

刘秀起于南阳,百战而定天下,一生几无败绩,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天才。

四海平定之后,光武帝善待功臣,厚加封赏,三十二位开国元勋无一受到迫害,皆得保全,他无疑是国史上少见的仁义之君。

光武帝连续九次颁布大规模释放奴婢、禁止虐待奴婢、提高奴婢地位的诏令,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洪流,使中国的社会形态获得了飞跃性的进步,在铲除奴隶制残余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光武帝不仅是年纪最轻的开国天子,也是学历最高的饱学之君,他礼贤下士,奖励名节,崇儒兴学,推行文治,表现了一个政治家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光武帝勤俭治国,减轻刑罚,宽以驭民,开拓民生,体现了他坚定的民本思想和德治精神,对中国古代政治理性的发展和丰富具有一定的贡献。

他感情深沉专一,与红颜知己阴丽华相爱一生,在古代的后宫可谓绝无仅有,堪称千古佳话。

本书以史为据,真实叙述两汉之交的历史巨变和光武帝的传奇一生;分篇论述建武时代的治国方略、经济举措、法制建设、民族关系、思想文化;兼及相权、兵权、监察、分封、封禅、世族、士林、后宫、国储等方面,细微之处,皆有史料依据,绝无戏说和演绎。全书篇幅偏于紧凑,便于读者旷观时代的全貌,掌握历史的要点;同时按照丛书的体例,不采用注解和考证,并译写了一部分文言引文,以符合兼顾知识性和可读性的写作要求。

本书的出版凝聚了责编崔美明女士的许多心血。她的指点,使本书在学术质量和可读性方面有所提高,叙述的连贯性也远甚于初稿。她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后学的循循善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书的第一个读者,是我年过七旬的父亲。他丰富的文史知识给了我不少帮助;他的鼓励和支持,一直是我学习和研究的动力。

我的妻子君燕承担了本书大部分的打印工作,这本是一项累人而乏味的工作,她却乐在其中,力求完美。但愿此书没有辜负她的期望。

谨序。

后记

每当我在暗夜里想起先师赵克尧、许道勋两位教授,总不能相信他们已永远地走了。

我在芬芳馥郁的复旦园里师从赵、许两位先生,学习汉唐文化史,有七年的光阴,他们为我展现了一个广阔的世界,由学术而思想,而品格,而人生;让我知道了何为学问、传道和宠辱不惊。

赵先生为人师表,正直,有儒雅之风,他向往古典的世界:惊才风逸,壮志烟高,生活服从于思想,尽瘁而后已。而许先生宽厚,怜悯,信守知识者的良心,孜孜于学问,而不汲汲于功名。两位先生合著的《唐太宗传》、《唐明皇与杨贵妃》等多种著作在学术界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其学术研究所展现的人文视角,至今仍是我学习和追求的方向。

然而天道无情,不佑善人,他们生活在一个多风多雨的时代,长年的清贫和坎坷摧残了他们的身心,致使他们都英年早逝。在他们病危之际,病体的折磨就已是一种难以忍受的痛苦,而他们内心至深的悲哀更是无以诉说,多少往事,只道人生凄寒,抱憾而终,人何以堪。

两位先生生前对学子无微不至的关怀,令人一生难忘。许先生在病重期间,还在查阅十多年前的《学术月刊》,想重新翻阅一下我当年的习作,看看他的学生几年来有没有长进。赵先生在弥留之际还在牵挂我的前程,更是感人肺腑,不知何以相报。

写作此书,数易寒暑,是为了完成对已故导师的承诺。然而写完此书,方才明白两位先生是以这样一项耗费时日的工作,来培养后学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热爱。我们处在一个沙漠的边缘,在华衣美食、豪宅香车的繁华中,精神的家园正在一天天荒芜。在个人欲求的不断泛滥中,人们长期珍视的德行、修养、美、爱、情义都在日益丧失。在一味对外的追求中,人们失去了内在的生活。人的天性如何找到一片安宁的空间得以栖息?

研究和热爱中国文化,正是为了在一个日益浮噪的年代寻找一个精神的家园,寻找可以支持一生的力量。如今书稿虽成,而两位先生都已仙逝,请益无从,不觉四顾茫茫。

先师音容虽远,然而他们的谆谆教诲却历历在目,催人励志前行。只要人们心里总记着他们,他们就没有离去。

谨以此书献给永远从容、仁厚的赵先生和许先生。

二〇〇五春节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 21:3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