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佤族卷)
分类
作者 聂勒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聂勒编著的《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佤族卷)》佳作荟萃,群星璀璨。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的一部分,作者编辑出版了“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这是对新时期我国少数民族文学成果的梳理和检阅,是我国少数民族发展的大事,也是中国当代文坛的盛事。这套书编选了佤族各类题材的代表性作品,集中展示了新时期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繁荣发展的景象,也拓展和扮靓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版图。

内容推荐

聂勒编著的《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佤族卷)》是一个时期成果的展示,又是走向新征程的起点。对于这套丛书,作者坚持科学性、时代性和权威性的标准,怀着使之臻为典藏读本的愿望,进行了认真的组织、策划、编辑和出版。广大少数民族作家不辜负党和国家的厚望与重托,牢记使命和宗旨,以自己的勤奋与才华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与人民的优秀作品。

目录

小说

 马桑部落的三代女人

 背阴地

 九颗牛头

 阿妈的姻缘线

 母鸡啼叫

 丑女秀姑

 开花的谷种落地的荞

 鸡头恨

 花牛梦

 路向

 汉人

 铁匠尼劳奥

 牛屎公公

 猎人赛布勒克

 捷克外特叔叔

 叫魂唤命

 叶嘎·雅奥斯古

 我也被拐卖了

散文

 远古部落的访问

 最后的魔巴

 挂在崖壁上的文化

 山路

 我是牧人

 斑鸠鸟的啼声

 彩色的山雨

 飞翔的声音

 木鼓与神灵对话

 寻找岩布勒

 嘎多记忆

 恋山赋

 流淌在母亲心灵深处的那份情

 被转嫁的爱情

 幸福

 盛开在低处

 单音梵唱

 比翼

诗歌

 爱与歌(组诗)

 感恩母土(组诗)

 风吹过原野(组诗)

 灵魂之歌(组诗)

 云海之下(组诗)

 老猎人

 寂静(外一首)

长篇小说存目

编后记

试读章节

山顶上有个龙潭,叫勐班龙潭。

龙潭边长着麻栗树、红毛树、小红果树、水葫芦,绿丝丝地贴着水边。

龙潭水绿蓝绿蓝的。见得着水底的小草。大头鱼、宽尾巴鱼相互追着玩。

高处来了一群雀,叽叽喳喳,飞过水门,水中留下了它们的影子。叶嘎背着大竹篮的影子也在水中,跟着她向前浮动。一棵带着紫色的老树,从龙潭边向里边伸去。一对小红雀蹲在树枝上,看着龙潭的水浪。

叶嘎还小的时候,部落里有一个叫魏岩坎的小伙子,和一个叫魏巴拉的姑娘在一座山上相爱。他们从一见面,就舍不得分开,在山里过了一夜。

事情发生后,被部落里的人发现了,按佤族的规矩,同一姓相爱,将茅草点燃,燎男女双方下身,以示烧去不沽之物。

他们俩被燎后,双双跑到山上,两人紧紧地抱在一起,跳进了深深的箐里。

几天后,龙潭边突然出现了一对雀,人家都说就是他们俩变来的。

秋风轻轻地吹来,树上的几片黄叶落到水面上,两只小红雀飞过去,含着黄叶放到龙潭边上。它们又回到树枝上,身擦身地蹲着。

叶嘎蹲在龙潭边,双手捧了一捧水,喝进肚里,抹抹嘴巴,又顺手抓了一把水芹菜,揉成小团,塞进嘴里,嚼着,把苦凉苦凉的生菜吞到肚里。

“每天来喝一口龙潭水、嚼一把水芹菜,人就不得病,不会短命了。”叶嘎小声说着,离开了龙潭,朝山沟走去。

 沟边上,长着一棵挨一棵的大枇杷树。

 每年秋天,树上的枇杷果成熟,长尾巴雀,整天守在枇杷树上,偷果子吃。

叶嘎来到大枇杷树下,望着树上。

树上的果子一团团、一对对地吊着。每个都有小木碗一样大。有的熟透了,成紫红色。屁股上有四道裂口,奶水一样的浓汁粘在上面。有的被雀啄了几个洞,要掉要掉的。

阿妈活着的时候,大枇杷成熟的季节,叶嘎总是背着小挎包,跟在阿妈的屁股后边,来到果树下。阿妈爬上树,把熟透的果子摘下来,丢给叶嘎。叶嘎掰开就吃。吃饱了,挎包里装上两个给阿爹,明天这个时候,又来摘。现在她得自己上树摘果子了。

山沟边上砍火山地的四个小伙子,在野竹篷下,围着一个竹鼠洞。他们把干草塞进洞里,拉下系在腰上的半截老虎皮,一个人点着洞里的干草,四个人赤条条的,睁大眼睛弯腰盯住洞口。

“出来哕。”四条汉子喊着,一起扑向一只毛茸茸的东西。

“放开,按出屎了。”

一个汉子把专吃竹笋的肥嘟嘟的竹鼠拎得高高的。

“烧吃。”

四个人叫着,来到地中间,放进火里,燎去竹鼠毛,用小尖刀划开肚皮,拉掉肠肚,在火炭上烧着。

“又香又脆,叶嘎姑娘,不害羞就过来吃。”

“给你一只大腿撕撕。”

“给你一个头嚼嚼。”

“老鼠尾巴脆,不要嫌少。”

“小麻雀也给你。”

“哈哈!快过来嘛。”

叶嘎向他们吐了一口吐沫。

她来到了阿妈从前喜欢的那棵枇杷树下。一个小伙子跑过来,拉着她的竹篮:“不能上树,女人爬过的果树,果子酸、长不大。”

叶嘎用眼睛瞪了他一眼,转身爬上了树。

四个小伙子都来到树下。

他们仰天躺在马苦草上。

“叶嘎,丢一个给我。”他们喊着、叫着。

有个小伙子,老脸厚皮地,张着大大的嘴巴等着。

叶嘎摘一个枇杷果,用手掰成两瓣,大口大口地吃着,吃完后,果皮扔到树下。有一块皮,正好掉到张嘴伙子的嘴巴上。他还厚着脸皮说:“叶嘎喜欢我啦。”

叶嘎挎着装满果子的竹篮,跳下树。

小伙子们一齐冲上来,抢她篮子里的果子吃。

叶嘎把果子倒在地上,生气地走了。

“叶嘎,莫气,晚上,我们来串你。”小伙子们吃着枇杷果,嬉皮笑脸地笑着。

P7-8

序言

这是佤族人自己的声音。

可能有些陌生,甚至有些晚了,但你终于听到了。

毫无疑问,这是木鼓的声音,是大自然和一个种族天籁般的合唱。它清新自然,芬芳纯粹,宛若来自世外,是人世间很少能听到的神秘的声音。

佤族人认为,木鼓是一种通天神器,即人类唯一可以与天通话的神物。除了在梦中,一个人永远无法与天(神灵)通话,而木鼓可以。远古时代,当木鼓声响起,天上便凝聚了黑云,仿佛预知人间即将发生什么,战争、部落纷争、人鬼争地等信息都要以木鼓之声来传达至远方。木鼓一响,这座山听到了就会传到另一座山,那座山听到了又传给下一座山。这样一再传递,最终便传到天神那儿。他是万物的创造者和终结者,他爱戴万民,又毫无人性地惩罚人类;木鼓一响,战争或许就要开始了,杀戮或痛苦即将发生在某处地域。因而,佤族人对木鼓的崇敬是至高无上的,对它极其敏感和敬畏!这听起来有些恐怖,但这是历史,这是一个民族深沉而动人的历史故事!

如今,木鼓声声又响起,但它不再是杀戮和仇恨的预告,而是一个民族传递欢悦的喜讯。这种声音传递的方式,也不再只是声音,而是尊贵的文字!当你悉心阅读这一篇篇浸染佤族作家情感的文字,你仿佛感受到有一种神秘的抚摸在贴近你的心灵、你的灵魂、你的世界。你很冲动地想拥抱她,但你不知道她在哪儿。这也许就是文学——带有土著特色的佤族文学。文学,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文明程度的标志,是一个民族灵魂的火焰。一个没有文学或者说没有作家、诗人的民族便没有希望。作家、诗人是一个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最能够展现民族精神的文化符号。

木鼓声声伴奏时间的步伐。时代的车轮滚滚,一转眼已进入21世纪。放眼世界,到处是蓬勃的生机和春天的诗篇,到处是工地的轰鸣和忙碌的人群。曾经压抑和失落的情绪已恢复希望的烈焰!曾经绝望和感伤的民族正迎接着自己的世纪!我们知道,佤族是一个从原始部落社会直接进入新社会的民族。当我们从遥远的闭塞的原始部落走进这个文明社会,进而能用自己的笔抒写时代的心声、写出优秀的作品时,我们知道发生这一切的缘由和背景是什么。毋庸置疑,这种感恩穿透着我们的心灵。当我们能用文学的形式抒发心灵的激情时,这个时代唤醒我们觉醒。它像佤山的牛角号,让我们在追寻珍爱的同时,去追寻更加美好的生活。我们有充足的理由更热爱自己脚下的土地、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家乡,这也是我们成为时代作家最充分的理由。应当承认,在我们这个喧嚣而充满理想的时代,社会经济发展了,人们的心灵却蒙上了阴影。多年来,我们企图寻找这个答案,但至今仍未找到。我们想,有两个根本的东西似乎与此有关,一是很多人不再迷恋于深邃的大地,而大地蕴含着人间一切美好的万物。一个自然人一旦离开了这种深邃,他的灵魂便无处安放,他就不再沉醉于真理和梦想的追寻。饮水忘源,飘浮于滚滚红尘之中,心灵的阴影便自然顿生;二是缺失感恩之心。一个人、一个作家或诗人若没有一颗感恩之心,无法想象他的创作会是多么苍白无力!我们一直相信,一个心灵里没有祖国和人民的作家,不是一个好作家!祖国和人民也不会将他记住,民族也会把他忘记。祖国是我们最伟大的母亲,也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许多优秀篇章,总是与祖国和时代紧紧相连。可是,当我们翻开当代文学刊物或书籍,里面常常充斥着一些个性化很强的带有自慰性质的全然与故乡、与土地、与时代、与祖国、与基本事物无关的所谓作品。它们已经很少涉及感恩的命题,让人感觉文学仅仅是一种自慰自乐的东西。可以说,文学正是以这种自戮的方式吊死在空幻虚伪的繁荣里。而在少数民族文学的任何一种体裁里,到处充满爱的感恩。它一直是其传统并弥漫在创作灵魂里。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作家的一部分,佤族作家用自己感恩的心和笔触耕耘自己民族神性的土地,描绘部落后人的精神高地。我们相信,历史将证明这种价值的存在,人民将不会忘记他(她)们。  在木鼓声声里,历史的潮流滚滚向着未知的前方。我们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将是什么。我们的语言、我们的母语、我们的文化等,会被大潮湮没吗?尽管我们十分勇敢地说:不!但将来的事谁知道呢?所以,在今天,我们要特别感谢中国作家协会给予佤族文化代表者整体展示自己、审视自己的机会。同时,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工程之一,我们也要尽可能地做好这件事。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完美地做好这件事,就是在保存一个民族珍贵的记忆,保存这个世界上一种神秘而深厚的文化,保存这块土地上一种独特而优美的声音!

后记

从开始编选本书的那一刻开始,心里就有两种说不出的滋味:一种是幸福。这是一个古老民族作家诗人第一次整体向世界展现自己的时刻,是开天辟地的时刻,是进入历史的时刻,也是激动人心的时刻。另一种是不安。怎么把这部史书般的作品编选好是一个问题,毕竞半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佤族不仅有了自己的作家、诗人,还逐步形成了群体。他们以自己独特的不同于其他族群的视角观察这个世界,发现这个世界,亲爱这个世界,从而形成各种风格迥异的优秀作品。如何取舍这些作品,绝不是一件容易之事。好在编选之前,我们确定了一个原则,那就是:这个作品一定要代表当代佤族的文学品质和作家风貌,要对得起这个民族,对得起这部传世作品!凡是优秀的作品原则上都尽量列入,较少考虑地区分布、平衡和扶持的问题。这样,编选起来就容易得多了。另外,我们毫无疑义地认为,这些优秀的成熟的作品,有许多将来必定成为本民族后来写作者的某种范文和教义。正因为考虑到这些因素,我们才将那些不成熟或不太成熟的作品毫不迟疑地舍去。在此也郑重地向这些作者表示歉意。同时,当看到作品成书时,相信您会理解编选者的用心和考量!

收入本集的很多作品都发表在《人民文学》《诗刊》《民族文学》《人民日报》等全国重点文学报刊上,一些作品曾荣获包括“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等在内的国家级、省级以上奖。应当说,作为一个民族的代表性作品集,它的质地是硬朗的,是对得起历史和后人的。通过这部作品集,可以让我们和世人更全面地了解佤族文学,认识佤族作家,感受这个古老民族独特的爱、体温和亲抚!同时,我们也想通过它向所有热爱文学的佤族作家或文学爱好者发出倡议:拿起您手中的笔书写这伟大的波澜壮阔的时代,描绘佤山绚丽多彩的生活和佤族人的前世今生!让文学唤醒这个古老民族的意志和梦想!唤醒这块土地上生生不息的生命与灵魂!  最后,我们想说,尽管佤族文学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与全国、与世界、与其他兄弟民族文学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清醒地认识这一点很重要,我们佤族文学作家必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好自己地处边地、富有民族文化性格、部落文化等丰富资源的优势,把自己的作品写好、写精、写朴素一些,共同促进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唱响自己的心灵牧歌!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4: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