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安得盛世真风流(品味唐诗的极致之美)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安意如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古典诗词赏析第一人安意如十年积淀之作——《安得盛世真风流(品味唐诗的极致之美)》,首度分享品读唐诗的感动和体悟!

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王昌龄、初唐四杰、文章四友……从初唐新气到中唐正雅,再到盛唐风华绝世,安意如沉心雕琢,细致梳理唐诗风韵流转,品味极致汉文字之美!

内容推荐

《安得盛世真风流(品味唐诗的极致之美)》是安意如2015年最新作品。

历经十年积淀,安意如首度系统品赏唐诗之美。

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王昌龄、初唐四杰、文章四友……唐朝,这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文星璀璨,杰作频出,令人目不暇接。二百八十九年,只是漫长历史中的星河一转。留下的余晖,却灿烂了整个文明。

目录

昔日长安入梦来

知君不免为苍生

隐宜隐兮悲莫悲

一生须往边塞行

少年自负凌云笔

未知歧路有风尘

公子才华迥绝尘

不负江山不负卿

怜君才高命如尘

一世奇葩不自知

豪雄意气今何在

几度花开忆洛城

世事如花开又落

感君意气与君别

榜下捉婿得才郎

天涯思君不可忘

羡君潇散慕君怀

雏凤清于老凤声

豪华落尽见真淳

孤篇横绝压盛唐

君本山野一放翁

我有旧约未曾践

昔年曾临凤池上

山水容我自在身

佳诗妙句传寰宇

谪仙一去几时还

安得盛世真风流

跋·非上上智,无了了心

试读章节

谪仙一去几时还

[壹]

其实在我起笔时,他在我心里就呼之欲出,念想太深,反而不愿让他太快出场。

我曾经想过,如果此生只读一个人的诗,我会选李白;如果此生只读一个人的词,我会选苏轼。读他们的诗和词,是读中国人的性情和才气。

写李白,于我而言,是欣喜又为难的事。

他的诗,是童蒙时的读物,到如今,依旧爱不释手。正因如此,一朝落笔,他的诗句纷沓而来,我竟不知从何处写起,只能随着心思游走了。

我闭上眼睛想他,纵隔着千载光阴,那把酒邀月的身影,依然鲜明如生。他这一生,从生到死,跌宕起伏,都有月如影随形。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

如大观园即景联句,众人取王熙凤一句“一夜北风紧”起兴,我读唐诗,解李白,亦由无人不知的《静夜思》而起,徐徐展开他一生的长卷。

起笔,是朦胧淡墨,月色氤氲,月下有人冥想独坐。一念起,便是千山万水。

这首诗应该不难理解,只要设想一下,在如霜似雪的月光下,心中可能泛起的情绪,就会对诗中的情境有大致的了解。小时候只觉得这诗好读好记,却不知这首诗的妙处。

它就像一颗种子,随着年岁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心境的变化,对它的体悟会逐年增长。

这首诗写游子之思,确凿无疑。

关于李白的故乡,却有几种说法,一说是在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唐时属中国),他是年幼时随父亲定居四川,亦有学者说他祖籍甘肃,出生在四川,观点相悖,各执一词。

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倾向于相信,李十二同学是出生在碎叶城,稍长一点才随父亲移居四川江油市,是归国华侨。因为他的样貌、气质还有性格做派,确实不太像土生土长的汉人。

是与不是都无妨,我也不想招惹四川人不高兴,平白无故地把人家的名人拿走。反正我要探讨的故乡,并不拘泥于地理的概念。我相信,李白诗中的“故乡”之意,亦不曾拘泥于此。

他一生潇洒恣意,仿佛随时可走,随处可留。这首《静夜思》却揭露了他生命中某些静置的时刻,涌现的乡愁。

《静夜思》写于开元十四年,是年秋,李白病卧扬州,他为人仗义疏财,出游不到一年,所携三十万金即挥霍一尽,暂时陷于窘迫,幸得友人照料,病渐愈。此诗正是写于此时。

在漂泊的途中,常有不可名状的忧郁笼摄着人心,对故乡的思念,源自时间和空间双重作用的悲哀,恰与某些不安、不定、不乐状态对应。

我是年岁愈大,愈对“故乡”二字谨慎言之,不敢怠慢。那意念中遥遥指向的“故乡”,是身之乡土,还是心之归宿?

生于斯老于斯的处所固然应该称之为故乡,吾心安处心魂相系的地方难道就不应该视之为故乡么?

有些人诞生于某些地方是未得其所,机缘把他们抛掷在一个环境中成长,他们却一直思念着命中的故乡。出生的地方对他们而言,只是驿站,而他们,注定是此地的过客。

就像我到了西藏,瞬间觉得那里才是我的栖身之所,在从未寓目的风景里,在素不相识的人群中安居下来,这里的一切我反而熟稔无比,找到了向往的宁静。

故乡,是来了就不想走,还没走就念着要回来的地方。我对西藏就是这样。

乡愁,不只是对故乡故土的思念,它更是对孤独的体认和温情的回味,这实在而寻常的人生体验,被他信手拈来,写得深切而宁静。

《静夜思》源自南朝乐府《子夜四时歌》:“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原诗有形无神,并不知名,经李白化用之后,便如画龙点睛、神来之笔,此后尽人皆知。

或许谪仙亦会有凡思,但他不曾确指。这是他的高明,亦是他心性所致。

因他心源所系,原不在凡俗某处,而在于天地。他的诗清明开阔,一片荡荡思情,以月为灵犀,点染人心。

月本无自性,是人赋予它情感。澄明月光所照之处,有人垂泪长叹,有人沉吟不语,是悲欢离合,世事难言。

青春年少时,望月怀人,泪比思念多,总觉得满腹委屈深情,无人能懂,无处倾诉,那深情,总不免暗含着委屈怨愤。年岁渐长,再从月下过,已是思念比泪多……

人生那么短,相思那么长,原本无须计较太多。

P279-282

后记

跋·非上上智,无了了心

感谢你读到这里,看到这个跋。

我解唐诗的书,应该会分上下两册出版,上册就写到诗圣杜甫为止。我会接着写。

隔着这么多年,诗词依旧是我心中不可动摇的感动。是行走在梦的边缘,要小心进入的I凉动和期待,是生命与生命狭路相逢时的屏息凝神,光华烂漫。

庆幸的是,我对它的热情从未消失。

我一直相信,成为一个真正的诗人,一个优秀乃至绝代的诗人,冥冥中,是有绵延的因缘的。在提笔的最初,就已经在追寻前世的记忆,是在和内在的世界做沟通。

有些诗人,他们自己都没有准备,不能确信自己能写出那么好的诗篇——仿佛那一刻的灵犀,是上苍赐予的福泽,是天地间恒流不息的玄机,透过这个人,通过他的笔记录下来。

对一个以梦为食的诗人来说,诗歌是天空,是梦想,生活是大地,是现实。天空和大地缺一不可。

他们都曾经是一些充满理想抱负和激情的人。即使后来,生活未必慈悲,让他们得偿所愿。他们也曾用心用力地活过,不负青春,不负沧桑。

他们是一群独一无二的大唐少年。

称颂大唐,并不意味着低看其他时代。毫无疑问,大唐是个激昂向上的朝代。然而,它的人物风流、文化的辉煌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没有对其他朝代的继承和扬弃,缺少了它们的承托,大唐亦成不了大唐。

每个时代有独属于自己的气骨,每个阶段又有微妙的不同,不可以一概而论。就唐代来说,初、盛、中、晚,每个时期,亦有微妙的不同。

读初唐诗,是一种初临胜地的欢喜;盛唐诗,则是繁花似锦、眼花缭乱的惊悦。读到中唐的诗,那种银碗盛雪的心境,又与晚唐的月照梨花不同了。

纵然心中万般留恋,亦不得不认,大唐的风流已成绝响。

固然也有史籍典章,可惜它们面目平实,总显得过于刻板。如果没有诗人,没有诗歌,这人间的风流,隔世的怀想,又从何说起?

可读可感的,是诗人的一念初心,和诗句之外悠悠不尽的情意和波澜起伏的世事。

以诗词点染时代,先秦、两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乃至于民国,人事、政治、历史,拼接在一起,点线面俱全,才是一幅完整的构图。一人、一事、一物,一朝、一代,一往、一复,笔笔写来,皆有人间情意。

有太多历史的细节,慢慢地渗透回放,无法忽略及回避,如看一株古老的植物经历四季轮回,生长绽放,亦如手持风月宝鉴,叹赏人间情事。

我所钟爱的宗萨钦哲仁波切说,人间是剧场。是的。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不可推却的戏份,在不同时刻,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从无量劫起,轮回的剧本就没有大改,演员却总以为自己这一出是独一无二的。

辗转在娑婆人世的人们,无论怎样折转,皆逃不过“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盛”这世间八苦。

伟大的、渺小的人,都在为贪嗔悲怨妒着迷。所谓的华美、浪漫、高远、深刻,说破了,无非是一点痴心不息。

见多了古往今来的爱恨分合、人心波澜,我也慢慢隐了少时飞扬跳脱、不谙世事的心,升起了悲悯和遗憾,对自己,对他人。

佛说的八苦,无人躲得过。拂去诗句华美绮丽的表象,内里是人生沉痛苍凉,偏激执着宽容释然,种种种种,皆因苦而生。触心处,总有些凄厉入心的力量,让人不能轻易遗忘。

很多时候,我们在描绘,在讲述,费尽心机去掩饰那个早已存在的实相——无常。

即便偶尔触及,亦感惊惶,不愿多想,宁愿绕过,假装视而不见,以便拖延时目。

那些细腻优雅的字句背后,隐藏着人生的波折动荡,悲喜重重。

好在还有温暖的底色在。《菜根谭》里有八个字,我记忆犹新——“非上上智,无了了心”,我想这适合用来形容那些写诗的,和我们这些读诗的人,同时道出了更多人对这个并不完美的人世,不明所以的眷恋和担当。

“非上上智,无了了心”,诚然是凡夫情怀的局限,却也是人生在世立身处世之根本。

若都能一步登天,断了痴心,泯了尘心,一个个成了化外之人,固然是好,却也无趣得紧,没了十丈软红尘,也就少了许多好玩的人和事。

这世间万般皆是因缘幻化,终有定期,终有尽期。

相聚有时,后会难期。唯有无常是常,是亘古不变的实相。美也是因为无常。

诗词如谜,待人破解。这破解说难也难,说易也易,只需人以性命相见。破解的过程中,过往变得清晰了,内心也逐日静定下来。

有时我也在自我怀疑,这样的赏析,实质更像是一次长途的阅读旅行。所有的惊心动魄都终结在薄薄的书页上,翻过几页书,就看到了历史和人生的结果。

我一直在思考这样探寻的真义究竟指向何处,风花雪月的背后应该藏有更深的玄机。

直到某天,看到南怀瑾先生的一段话。他说:“人生最高境界: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陈寅恪言“读史早知今日事,看花还忆去年人”,这是我念念不忘的两句话。

读诗词,是为知晓历史;知晓历史,是为了知人事;而后不断追索,才有更高远的智慧沉淀。读诗词,明喜悲,是见自己;知历史,知人事,是见众生;最后内外明澈,心无分别,是见天地。

这么多年,在与身边人的不断交流中,我意识到,现今的教育,欠缺的是爱的教育和审美的教育。读诗词,或可补救一二。

我们越来越爱自己。却越来越不懂如何去爱自己。不懂从细微的情绪中提炼出智慧,化作甘露,滋养心田。一味地回避,或是纵容它成为烦恼,最终成为颠覆人生的『京涛恶浪。

烦恼即菩提,可叹的是,太多时候,我们只见烦恼,未证菩提。总要在大势已去、残局难收之时,才痛悔往昔的轻率及无知。

人是多么奇怪啊,贫贱时反而能一心一意坚持梦想,富贵显达了反而容易背弃当初的理想。

梦想照进现实之后,经常会存在巨大的阴影和罅隙,人的一生辗转奔波其中,不得突围。

无法和真实的自己坦然相对,就无法与这个世界安然相处。无法意识到自身的独特,不懂珍视自己,看待万事万物也就索然无味。

这珍视,不是狭隘的自以为是、唯我独尊,是心有底气,于人于己都能从容待之。

小到晨昏,大至年月,时时刻刻,光阴不复。

能够在流年滔滔中把握住完满美妙,是动人的天赋,体会执与不执之间的心意微妙,是很有趣的体验。

心赏万物,意无贪着,是一生都应该学习把握的尺度、谨记的道理。

【全书完】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7:3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