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的千条细节》作者蒋丰所作1000条微博讲述甲午战争的历史细节,在网上互动非常热烈,本书特此辑录成书,从中日外交战、情报战、舆论战、国民、军人、军事装备、作战指挥,等等方面的不同,从细微处着手,形象而又深刻,凸显了甲午战争中人和事等细节,警示世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甲午战争的千条细节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蒋丰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甲午战争的千条细节》作者蒋丰所作1000条微博讲述甲午战争的历史细节,在网上互动非常热烈,本书特此辑录成书,从中日外交战、情报战、舆论战、国民、军人、军事装备、作战指挥,等等方面的不同,从细微处着手,形象而又深刻,凸显了甲午战争中人和事等细节,警示世人。 内容推荐 蒋丰创作的《甲午战争的千条细节》的结集出版,不仅是对一部大历史的补充,同时还能同步感受到一段大历史的跌宕起伏和惊心动魄,也能感受到作者的苦心孤诣。 这本书的出版,能为海内外华人,尤其是新生代读者,提供更深入了解一百二十年前甲午战争历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索引,更能在阅读过程中,与历史以及历史的梳理者一起,在字里行间产生“与无声之处听惊雷”的共鸣。 目录 推荐序 于无声之处听惊雷 第一辑 输在“顶层设计” 第二辑 中日外交战 第三辑 中日情报战 第四辑 中日舆论战 第五辑 战争与公知 第六辑 战争与国民 第七辑 战争与军人 第八辑 实力对比:军事装备 第九辑 实力对比:作战指挥 第十辑 细节的启示 甲午战争大事表 后记 牢记甲午战争前中日的各种“PK” 试读章节 #顶层设计#在广岛大本营,明治天皇居住在二楼的一个房间,里面只有天皇坐的一把椅子、大臣坐的一把椅子和一张桌子,还有一个可以装书的橱柜以及屏风。大本营没有给天皇设计睡觉的地方,所以他睡觉的时候,只能是收拾起桌椅,用屏风围着一张床。他每天早晨起来就必须身穿军装,“秀”!#顶层设计#据说,明治天皇年轻时最讨厌穿军装。甲午战争时。他却要每天都身穿军装,以显示和战场上的官兵有共同的体验。侍臣们给他准备了安乐椅,他不肯坐,称战地不会有安乐椅的;侍臣们给他准备了暖炉,他不肯要。称中国东北没有暖炉,用两个手炉就可以。“军人天皇”就这样出现了。 @中国青年杂志:此时,慈禧、光绪有何表现? @木竹岛主:世界上没有人可以简简单单成功。 #顶层设计#大本营四次搬家。甲午战争期间,日本作战大本营首先是1894年6月5日设置在陆军参谋本部内。后来,迁入皇宫东溜间。8月5日,大本营把皇宫作为会议室,把正殿右侧的房间当作事务室,以后,大本营又迁到广岛。这一系列搬迁,都是为了打造“天皇亲征”的形象。战争,离不开作“秀”。 #顶层设计# 甲午开战之初,明治天皇对战争表现得并不积极。但是,进入广岛大本营以后,他表现出一种指挥全军的姿态。特别是在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胜利以及9月15日平壤会战、9月17日黄海海战胜利以后。明治天皇更是犹如换了一个人一样,硬是把自己当作阵头指挥官了。 #顶层设计#甲午战争期间,明治天皇心境最大的变化表现在推广军歌上。他喜欢的军歌有《成欢战役》《黄海海战之歌》《平壤大捷》。他特意把近卫师团的作曲家加藤义清叫到大本营,组织喇叭队演奏《成欢战役》,然后再修改歌谱。有的时候,明治天皇就一手持剑,一手打拍子,谱写军歌。 @猿族崛起Gz:日天皇一直都是好战分子。 #顶层设计#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出现“军歌热”。代表性的军歌有:渡边义象作词、纳所弁次郎作曲的《丰岛之战》,鸟山启作作词、山田源一郎作曲的《黄海之战》,佐佐木信刚作词、奥好义作曲的《勇敢的水兵》,旗野十一郎作词、铃木米次郎作曲的《三角涌》,还有《妇人从军歌》等。 @凌乐陶你要看书你不能刷微博啊:还有永井健子著名的《雪之进军》, 不过太伤士气,太平洋战争期间禁唱。 #顶层设计#甲午战争期间,日本一边打造“军人天皇”的形象,一边打造“国母”的形象。皇后在皇宫里面专门设置了绷带制作所,鼓励皇宫女官参加,自己也身穿白色大褂亲自制作绷带,然后将此送给陆军预备医院和战地。此外.还给战场上战伤、冻伤的人安装假肢,上演了一场从未有过的“国母”大戏。 @昵称龙哥:倭寇全民皆兵! #顶层设计# 日本战时大本营。是在有战争发生或有事变发生时设立的最高统帅机关。在甲午战争中,大本营里还设立了随军摄影班,主要任务是奔赴战地搞拍摄。随军摄影班的主要成员,是陆军参谋本部陆地测量部的部员。陆军参谋本部.是陆军在1878年12月废除了参谋局后设立的新的统帅机关。 @横山浅海:直到现在日军单兵种的最高长官还是叫幕僚长,也可能是参 谋本部制度的影响吧。 #顶层设计#丰岛海战后,北洋舰队未有建树。朝廷内外大为不满。士大夫们几乎开始人人“倒丁”,一时间清议汹涌,要求将丁汝昌撤换治罪。李鸿章上奏皇帝:“局外责备,恐未深知局中苦心。”其实,丁避战既有本人原因,更有李鸿章企图保存实力的考虑,更主要的是对海权重要性认识不足。P14-15 序言 甲午战争一百二十年,但凡不愿意对历史选择性记忆或选择性遗忘的人们,对两个甲子之前的那一场同时改变中日关系,以及中国与日本两个国家、两个民族命运轨迹的战争,应该不敢遗忘,对这段历史屈辱,也同样刻骨铭心。 新媒体时代,各式各样的传播载体日新月异,博客似乎已经被人们遗弃,而微信正以不可逆转的趋势,继微博之后而呈取而代之之势。传统的阅读习惯,正在逐步被颠覆,移动互联网已经在改变现代文明发展的方向。 在读腻了官方“钦定”的正史之后,人们更愿意尝试从浩瀚的历史档案数据的字里行间,去寻找更多的真相,也愿意在寻找历史真相的过程中,沉淀更多,思考更多,更重要的是,希望因此获得更多的启迪。 新媒体的各种载体和技术,提供了这样的可能和便利。 历史研究需要“弥缝”者,需要有人在信息碎片化的当下,对历史真相和历史细节做必要的梳理,并借助新媒体传播平台.为广大的阅读群体提供解渴般的信息传递。 “弥缝”就是拾遗补阙,拾遗补阙其实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功.它不仅需要大量的阅读,阅读原著,甚至于阅读历史档案数据,不仅要检索和查找中文档案资料或研究专著,更要研读外文档案资料和研究专著,与此同时.也需要根据历史发展的线索与脉络,去做出详细而缜密的梳理。但凡在早期从事过历史研究论文写作的朋友,都能熟悉这样一个需要仔细和耐心的不厌其烦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历史研究者最基本的“做卡片”过程。 拾遗补阙或“弥缝”是基本功。蒋丰算不算历史的“弥缝”者,我们姑且不论,毕竟他目前所从事的职业,与历史大家或专业的历史研究学者,仍有一定的距离,但他是一位勤勉的拾遗补阙者,应是确定无疑的.至少这样一本围绕甲午战争历史而展开的“千条微博”整理和出版,已经印证了这一点。 在新浪微博里,蒋丰算是一位“善用”新媒体的媒体人。他很早就有意识借助和利用微博,有系统地展示自己在历史研究领域里的“功力”。有人批评蒋丰的努力只是类似“文抄”或纯属资料整理,不足为范,但请试问,如今当下,甲午战争的历史研究专著和档案资料汗牛充栋.又有谁人愿意去下这样的苦功夫?就这一点“捷足先登”,就应该予以积极的肯定。 《甲午战争的千条细节》的结集出版,不仅是对一部大历史的补充,同时也让我们在新媒体时代里,在奔涌的信息洪流中,在快捷的阅读节奏下,能同步感受到一段大历史的跌宕起伏和惊心动魄,也能感受到作者的苦心孤诣。 蒋丰与我有相似的人生经历,我们对十年浩劫的记忆几乎一致。我们都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恢复高考之后的大学生,读的都是历史专业,也都当过教师,后来也都从事新闻工作。八十年代中后期,蒋丰负笈东洋,从头做起,我则在同一年走过罗湖桥,到香港谋生,在海外打拼近三十年。 蒋丰与我因微博而相识,而结缘,而成为无话不说的知己。今年早些时候,我带着摄制组一行,远赴东瀛,与蒋丰和他的助手,八天时间奔走三千里,探访和寻觅与一百二十年前甲午战争相关的遗址、遗物、遗迹。我对他如此熟悉日本历史,如此熟悉日本政治、社会的诸多种种。如此熟悉和掌握涉及甲午战争的史料遗迹、历史内幕、典故,等等,甚为叹服。他是有备而来的,是做足功课的,这样的底蕴和功力,从这部结集出版的新作亦可见端倪。 我与蒋丰第一次见面时,他就和盘托出自己的人生经历,分享了他丰富的人生经验和体会。我感谢他的真诚,更能感受和理解他的勤奋努力、不知疲倦的驱动能,我知道什么叫坦然面对、坚毅前行,我更知道一切归零、永不言败,我也深知他为人处事的仗义、豁达和行色匆匆的急迫感的来龙去脉。 在这本集子即将出版之前,我们在日本的一次深谈中,他直言,中国大陆曾有人当面“奉劝”他,不要和杨锦麟交往,“因为杨锦麟在人生的很多关键时刻的选择,都是错误的”。蒋丰说,他不能告诉我是谁那么“错爱”我。但他表示,他就是愿意和我交往。 对于这样的当众“下药”,过去的六十年间,我见多了,也听多了。这一类人和事,我一般都将它们归入“逆菩萨”的范畴,也很感谢这样的逆耳忠言和直言不讳。也许,这辈子,我真的有很多关键时刻的选择都是错的,但至少有一点,我仍有足够的自信,就是与蒋丰的相识和合作,不至于发生大错。这次穿越曰本,拍摄涉及甲午战争题材纪录片的过程中,我更坚定了这样的判断。这也是在他邀我为这本集子作序时,我毫不犹豫一口答应的原因。 蒋丰说,在整理和编撰这本集子的过程中,他每每会陷入几近情绪失控、压抑、抑郁,甚至悲愤莫名的精神状态中。我想,这也是每一个拥有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情怀的海内外中国人,在回顾这一段屈辱历史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情绪反应。 我希望这本书的出版,能为海内外华人,尤其是新生代读者,提供更深入了解一百二十年前甲午战争历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索引,更能在阅读过程中,与历史以及历史的梳理者一起,在字里行间产生“于无声之处听惊雷”的共鸣。 是为序。 杨锦麟 甲午年暮春谷雨 后记 弹指一挥间,发生在1891年、清朝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已经整整两个“甲子”——120年了。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天,我们回忆120年前的中日甲午战争,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在我看来,如果我们仅仅还只是认识到这是历史上日本发动的第一场打邻国的战争、日本发动的第一场“学生”打“老师”的战争、日本发动的第一场在海外掠夺殖民地和赔款的战争、日本发动的第一场进入帝国主义“俱乐部”的战争、日本发动的让中国进一步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战争,那么,我们就仍然处在“悲情意识”当中,仍然没有从屈辱的“悲观情怀”中走出来。如果真的如此,我就想说:我们,还没有进步! 在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之际,我泛游在浩瀚的书海之中,摘取一个又一个细节。这里,我要告诉读者:不知道有多少个夜晚,我是一边把盏饮酒,一边泪眼蒙咙翻书,一边在电脑上敲打文字,一种屈辱的情感在心中搅扰、回窜、突奔、升腾。是的,在这场战争中,我大清战败了,这个曾被日本尊称为“老大国”的国家,彻底地败给了邻国日本了。我之所以要把酒敲字,就是因为这种屈辱感挥之不去:我之所以要把酒敲字,就是因为知道沉浸在这种屈辱感中是于事无补的,至多可以形成“义和团式”的排外思维。 不断地摘取细节,不断地将这些细节排列组合。我渐渐地有了新的感受。 1840年,清朝因为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而被迫打开国门。此后13年,也就是1853年,日本因为美国四艘“黑船”兵临城下而被迫打开国门。看似相同的经历,实际却有不同的结果。清朝是经过铁火战争打开的国门,战后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是战胜国英国对战败国中国的惩罚性条约,里面有割地,有赔款。而日本,则是在战争恐吓下打开的国门,战后签订的《日美和亲条约》是日本与美国经过顽强交涉后形成的“交涉条约”,尽管其中有着各种各样不平等的内容,但唯独没有割地,没有赔款。这不仅仅是一个不同的结果,更让中日两国走上了近代史上不同的路径,形成了完全不同的百年命运史。或许可以这样说,“黑船开国”‘PK“鸦片开国”,中国在近代史的开端,就输了! 日本人把发生在1894年、明治二十七年的中日甲午战争称为“明治青春的战争”。是的,1853年因为“黑船异变”被迫打开国门以后,仅仅15年,日本就发生了目标在于“富国强兵”“殖产兴业”的明治维新。而古老的中国仍然把外患当作危机公关,当作一个又一个地方事务进行处理,维稳不求强!结果是大清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要过好六十大寿,日本明治天皇自身捐款30万日元要增加海军军费。这种“捐赠军费”PK“挪用军费”,实际上是国家顶层设计的一种不同表现,最终的结果就是清朝在1840年鸦片战争发生后的第54年惨遭日本的殴打,日本在1853年黑船开国后的第41年痛打中国。 通常来说,外交是追求和平的过程。但是,在中日甲午战争发生之前,日本外交可以称为是一种“求战外交”,千方百计要与清朝开战,要与这个“老大国”一比高低。为此,他们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相比之下,清朝奉行的是一种“求和外交”,李鸿章等人无视国际规则,而是把合纵连横的权术诈术用于国际社会的交往。这种“求战外交”PK“求和外交”的结果,就是清朝的惨败。 读者可以在这本书里看到,无论在媒体宣传方面,还是在公知表现方面,无论是在国民素质方面,还是“海归”动向方面,无论是在军备建制方面,还是军员战斗力方面,甲午战争前夕中日两国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PK”。其结果,已经不言自明。 问题在于,120年过去了,中日两国之间的这种“PK”还在以一种我们可以看得见的有形和我们暂且看不到的无形的方式进行着。我们可以说今天的时代已经不是120年前的时代了,我们也可以说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120年前的清朝了,但是我们还不能说我们拥有了可以“完胜”日本的实力。为什么呢?“完胜”的形式并非仅仅一条战争的路径,在综合国力方面,我们真的准备好了吗?真的积蓄好了吗?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得到了我的朋友、媒体大腕杨锦麟老师的大力支持。我将“甲午战争千条细节”不断地录入新浪微博的过程,也是杨锦麟老师不断地进行评点的过程,从而吸引了更多的网友在“围观”中深思。谢谢杨锦麟老师。 “#甲午战争千条细节#”主题微博发表过程中,许多网友进行点评,颇有思想内涵。为此,我摘录了一些收录在本书里面。谢谢各位网友!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也得到了《日本新华侨报》社长吴晓乐女士的帮助。她常常说“我是你的社长,你是我的总编”。正是因为这样一种亲密的合作关系,催生了这本书的写作进程。谢谢吴晓乐社长。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还得到了《日本新华侨报》社的编辑记者王鹏、邢熠、张桐、罗重黎、王丹妮等的大力协助。我始终为《日本新华侨报》拥有这样一支优秀的团队而感到自豪。谢谢大家。 最后,我还要感谢东方出版社总编辑许剑秋先生。简单一句话,如果没有许总的支持,这本书不会顺利问世的。 我个人希望,到甲午战争130周年的时候,这本书能够修订再版。那时的中日关系一定会有新的变化。 《日本新华侨报》总编辑蒋丰 2014年7月2日于东京 书评(媒体评论) 《甲午战争的千条细节》的结集出版,不仅是对一部大历史的补充,同时也让我们在新媒体时代里,在奔涌的信息洪流中,在快捷的阅读节奏下,能同步感受到一段大历史的跌宕起伏和惊心动魄,也能感受到作者的苦心孤诣。 ——杨锦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