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名师导读版)》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部,描写了主人公阿廖沙从三岁至十岁这段时间的生活经历。阿廖沙三岁丧父后,由母亲和外婆带到外公家。这是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小市民家庭。外公是一个小染坊主,已濒临破产。他性情暴躁、乖戾、贪婪、自私;两个舅舅也粗野自私,经常为了家产争吵斗殴,第三代也受到很坏的影响。阿廖沙在这里每天看到的是令人作呕的丑事,但他得到外婆的疼爱,受到外婆所讲故事的熏陶,这对他以后的文学生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小说通过童年阿廖沙的所见所历,真实地反映了19世纪末俄罗斯低层市民的生活及情感。
高尔基创作的《童年(名师导读版)》讲述的是阿廖沙三岁至十岁期间的童年生活。三岁的阿廖沙跟随母亲投奔外祖父,外祖父家里充满了各种矛盾与争吵,幸好慈祥的外祖母非常疼爱阿廖沙,经常给他讲故事并教导他。阿廖沙慢慢地长大了……小说鲜明而生动地描绘出童年的阿廖沙性格的形成过程,同时也以沉重的笔调写出了旧生活的黑暗、扭曲和可怕。
“你总会知道的!”她一反常态,不情愿地说,“等着吧,你现在问这些事为时过早……”
这更引发我的好奇心。我到染坊里去纠缠小茨冈,但他也不愿回答我,老是嘻嘻地笑,斜着眼看师傅。他被我缠急了,就把我推出染坊,一面喊道:“别缠我,出去!要不我把你丢进染锅里染了!”
师傅站在炉子跟前,抬起混浊而布满血丝的眼睛,从眼镜下方看了看我,粗声对小茨冈说:“拿劈柴去!没长眼睛吗?”
当小茨冈到院子去拿劈柴的时候,格里戈里坐到装颜料的口袋上,向我招招手:“到这儿来!”
他抱我坐在他膝盖上,温暖柔和的大胡子遮住我的面颊:“你舅舅折磨老婆,把她打死了,现在他良心受责备,懂了吗?”
“怎么打的?”
他不紧不慢地说:“他用被子连头蒙着她,按住她打。至于为什么,大约连他自己也不清楚。”
这时,小茨冈已经抱了一捆柴回来,蹲在火前烤手。师傅并没在意,继续说:“也许是因为她比他好,他嫉妒她。小兄弟,他们这一家子,不容好人!你去问一问你外祖母,就知道他们是怎样害死你父亲的。她会都告诉你的,她不喜欢说谎。她就像个圣人,虽然她也喝酒,闻鼻烟。你要紧跟着她……”
他推开我,我压抑惊恐地走到院子里。
这里的一切都令人惊奇而且不安。这里的人极少笑,即使笑,你也不一定明白他们在笑什么。人们不时互相大声吵嚷,彼此威胁,或者躲到墙角里窃窃私语。孩子们连大声儿都不敢出,没人理睬他们;他们像尘土一样,被雨压到地上。在这个家里,我觉得自己是个外人,这种生活使我如坐针毡,弄得我心神不定,使我紧张地注意每件事情。
我和小茨冈的友谊迅速地增长。外祖母从早到晚都忙于家务,我几乎成天围着小茨冈转。外祖父抽我的时候,他仍然用自己的手挡着鞭子。第二天,他让我看他肿起的手指,抱怨说:“这一点儿也不管事!你并没有挨得轻一些,可是我呢,你瞧这打的!我再也不干了,不管你了!”
可是,下一次他又遭受了不必要的疼痛。
“你不是不愿意了吗?”
“是不愿意来着,可是又伸了过去……不知怎的,不自觉地就伸了过去……”
不久,我知道了关于小茨冈的一件事情,这更增加了我对他的兴趣和好感。
每周五,小茨冈都要把那匹枣红骟马沙拉普套到一辆宽大的雪橇上。沙拉普是外祖母的宠儿:狡猾、调皮、爱吃甜食。小茨冈穿上齐膝的短皮衣,戴上沉重的大帽子,牢牢地扎上一条绿色腰带,就去市场买食物了。有时,他很长时间还没回来,家里的人都着急了。他们走近窗户,看着街上,呼出的哈气融化了玻璃上的冰。
“还没有回来?”
“没有!”
外祖母最忐忑不安。
“哎,”她对舅舅们和外祖父说,“你们会连人带马都给我毁掉的!你们怎么就不害臊?自家的东西还不够用吗?哎,一帮蠢货。上帝会惩罚你们的!”
外祖父阴沉着脸嘟囔道:“好了好了。这是最后一次……”
有时,小茨冈直到中午才回来。外祖父和舅舅们急忙跑到院子里。外祖母使劲地闻鼻烟,像大狗熊似的跟在后面蹒跚着,不知为什么,她此时总是显得笨拙。孩子们也跑了出去,开始从雪橇上兴奋地卸东西。雪橇上满载着小猪、鸡鸭、鱼肉,什么都有。
“让你买的都买了?”外祖父斜着狡黠的眼睛扫视了一下雪橇问道。
“该买的都买了。”小茨冈快乐地答道。他在院子里蹦蹦跳跳地取暖,使劲地拍着手套。
“别把手套拍坏了,那是钱买的。”外祖父厉声喊道,“找回零钱没有?”
“没有。”
外祖父慢慢地绕着雪橇转了一圈,低声说:“你又多拉回东西了。瞧瞧,这些你没花钱吧?我不喜欢这样。”P38-39
《童年》不仅是一部艺术珍品,而且是高尔基的传记,是他全部创作的注解,对于我们来说是极为珍贵的。
——丘科特斯基
在俄罗斯的文学中,我们从来没有读过比《童年》更美的作品。
——罗曼·罗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