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祥子(插图本)》是老舍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它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骆驼祥子》成功地塑造了祥子这个形象,描写了从农村流落到北京城里的祥子三起三落的悲惨遭遇,讲述了在黑暗的社会环境腐蚀下,祥子怎样由一个善良、本分、富有正义感的人力车夫,在生活上、人格上、政治上一步步走向堕落,最后变得人不人鬼不鬼的历程。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北京,一个勤劳、壮实的底层社会的小人物祥子从农村来到城里,拉上了租来的洋车。经过努力,他用血汗换来了一辆洋车,但却被乱兵抢走,虎妞对他的那种推脱不开的“爱情”又给他的身心带来磨难。随着小福子的自杀,祥子熄灭了个人奋斗的最后一朵火花,从此由人变成了“鬼”。
《骆驼祥子(插图本)》是老舍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村犬向他叫,他没大注意;妇女和小孩儿们的注视他,使他不大自在了。他必定是个很奇怪的拉骆驼的,他想,要不然,大家为什么这样呆呆地看着他呢?他觉得非常的难堪,兵们不拿他当个人,现在来到村子里,大家又看他像个怪物!他不晓得怎样好了。他的身量,力气,一向使他自尊自傲,可是在过去的这些日子,无缘无故的他受尽了委屈与困苦。他从一家的屋脊上看过去,又看见了那光明的太阳,可是太阳似乎不像刚才那样可爱了!
村中唯一的一条大道上,猪尿马尿与污水汇成好些个发臭的小湖,祥子唯恐把骆驼滑倒,很想休息一下。道儿北有个较比阔气的人家,后边是瓦房,大门只拦着个木栅,没有木门,没有门楼。祥子心中一动;瓦房——财主;木栅而没门楼——养骆驼的主儿!好吧,他就在这儿休息会儿吧,万一有个好机会把骆驼打发出去呢!
“色!色!色!”祥子叫骆驼们跪下;对于调动骆驼的口号,他只晓得“色……”是表示跪下;他很得意地应用出来,特意叫村人们明白他并非是外行。骆驼们真跪下了,他自己也大大方方地坐在一株小柳树下。大家看他,他也看大家,他知道只有这样才足以减少村人的怀疑。
坐了一会儿,院中出来个老者,蓝布小褂敞着怀,脸上很亮,一看便知道是乡下的财主。祥子打定了主意:
“老者,水现成吧?喝碗!”
“啊!”老者的手在胸前搓着泥卷,打量了祥子一眼,细细看了看三匹骆驼。“有水!哪儿来的?”
“西边!”祥子不敢说地名,因为不准知道。
“西边有兵呀?”老者的眼盯住祥子的军裤。
“教大兵裹了去,刚逃出来。”
“啊!骆驼出西口没什么险啦吧?”
“兵都入了山,路上很平安。”
“嗯!”老者慢慢点着头,“你等等,我给你拿水去。”
祥子跟了进去。到了院中,他看见了四匹骆驼。
“老者,留下我的三匹,凑一把儿吧?”
“哼!一把儿?倒退三十年的话,我有过三把儿!年头儿变了,谁还喂得起骆驼!”老头儿立住,呆呆地看着那四匹牲口。待了半天:“前几天本想和街坊搭伙,把它们送到口外去放青。东也闹兵,西也闹兵,谁敢走啊!在家里拉夏吧,看着就焦心,瞧这些苍蝇!赶明儿天大热起来,再加上蚊子,眼看着好好的牲口活活受罪,真!”老者连连地点头,似乎有无限的感慨与牢骚。
“老者,留下我的三匹,凑成一把儿到口外去放青。欢蹦乱跳的牲口,一夏天在这儿,准教苍蝇蚊子给拿个半死!”祥子几乎是央求了。
“可是,谁有钱买呢?这年头不是养骆驼的年头了!”
“留下吧,给多少是多少;我把它们出了手,好到城里去谋生!”
老者又细细看了祥子一番,觉得他绝不是个匪类。然后回头看了看门外的牲口,心中似乎是真喜欢那三匹骆驼——明知买到手中并没好处,可是爱书的人见书就想买,养马的见了马就舍不得,有过三把儿骆驼的也是如此。况且祥子说可以贱卖呢;懂行的人得到个便宜,就容易忘掉东西买到手中有没有好处。
“小伙子,我要是钱富裕的话,真想留下!”老者说了实话。
“干脆就留下吧,瞧着办得了!”祥子是那么诚恳,弄得老头子有点不好意思了。
“说真的,小伙子,倒退三十年,这值三个大宝;现在的年头,又搭上兵荒马乱,我——你还是到别处吃喝吆喝去吧!”
“给多少是多少!”祥子想不出别的话。他明白老者的话很实在,可是不愿意满世界去卖骆驼——卖不出去,也许还出了别的毛病。
“你看,你看,二三十块钱真不好说出口来,可是还真不容易往外拿呢。这个年头,没法子!”P22-23
《骆驼祥子》不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的翻版,也不同于俄国的现实主义。老舍的“实写”是中国风貌的写实主义,其运用古典章法的节制,成功地实现了外来写实倾向的中国化,并因此创造性地实现中国小说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化。
——徐德明
我发现老舍小说中的深度、激情和幽默都是世界性的、超越国界的。
——勒·克莱齐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