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有许多试图学鸟那样飞的人,他们大多以失败而告终,有的摔伤,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
然而,在我国历史上,竟有一位侥幸的成功者,但他的成功却是作为一次残酷的刑罚而实现的。
公元550-559年,是北齐的第一个皇帝高洋掌权的时期。高洋是一个十分残暴的国君,他有两个政敌,分别是魏朝统治者的拓跋家族和元氏家族。高洋跟他们势不两立,丝毫不能容忍这两个家族存在,决心把他们一个个杀死。
高洋心狠手辣,但又找不出正当的理由来杀这两个家族的人。于是,他想出了一条毒计。他利用佛教中“放生”的说法,来为他杀人作借口。“放生”本是一种慈善的举动,就是把捉到的禽兽从牢笼中放人深山老林,或将捕到的装在盆罐里的鱼放进江河湖海,让它们回到大自然中去自由自在地生活。
高洋在庆祝佛教授职仪式上宣布,将抓在监牢里的拓跋家族和元氏家族的人“放生”。这看上去是实现大赦,是件好事。可是,高洋的“放生”手段却令人听了十分不安。他让那些被“放生”的人,在手上绑着用竹片和苇子编的席子,当做翅膀。然后叫他们从离地面33米多高的台子上往下飞。
试想一想,一个人手上只绑了些粗劣的席子,怎么能飞得起来呢?这不明明是要他们去死吗?可是,那些被“放生”的人,没有别的选择,只好一个个去送死。据记载,仅在高洋在位的最后一年里,这样死去的人竞达721人。
不过,“老天”有时也会“开恩”,在“放生”的人中有一位竞奇迹般地活下来了,这个人是魏国的一位王子,他是元氏家族中著名的人物。那天,他正好碰到一股上升的气流,竞乘风在空中飞了起来,一直滑翔了近330米远,然后平安地降到了地面。即使如此,高洋对这个侥幸活下来的“政敌”,也并没有宽恕,后来还是将他活活地饿死了。
元氏王子的飞行实际上是一种滑翔。这样飞行的人,在我国古代还有一位,那是在西汉王莽时代。
王莽篡夺汉朝的皇位,自己当上了皇帝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决心发动反击匈奴侵略的战争,以安定北疆。他想,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广招各路能人上阵打仗。于是,他发出通令,征集各种“异能士”,就是有特异功能的人。
据说,有数以万计的人前来应招。其中有一个人,他说他会飞,可以飞到天上去侦察匈奴的情况。王莽把他招到首都长安,叫他当众表演。只见他全身系着鸟的羽毛,爬到一个高台子上,然后张开布满羽毛的双臂,从高台子上跳下来。结果,他果真滑翔了几百步远,掉到地上,没有受伤。
这样的滑翔飞行,当然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但是王莽为了笼络人心,还是重用了他。
滑翔飞行,是飞行的第一步。到了19世纪,滑翔飞行才得以真正成功,而其中最突出的代表人物就是号称“滑翔飞行之父”的德国人李林达尔。P32-33
我热烈祝贺“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的出版!“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讲得多么深刻!本书系的出版,正是科普工作实干的具体体现。
科普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事业。1953年,毛泽东同志视察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时说:“我们要多向群众介绍科学知识。”198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研究和科学技术普及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双翼。1995年,江泽民同志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而科普工作是科教兴国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则既是科普工作的指导方针,又是科普工作的重要宣传内容:不是科学的发展,实质上就谈不上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科普创作肩负着传播知识、激发兴趣、启迪智慧的重要责任。“科学求真,人文求善”,同时求美,优秀的科普作品不仅能带给人们真、善、美的阅读体验,还能引人深思,激发人们的求知欲、好奇心与创造力,从而提高个人乃至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国民素质是第一国力。教育的宗旨,科普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只有全民的综合素质提高了,中国才有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有可能实现习近平同志最近提出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中国梦!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普事业经历了1949一1965年的创立与发展阶段;1966~1976年的中断与恢复阶段:1977—1990年的恢复与发展阶段;1990一1999年的繁荣与进步阶段;2000年至今的创新发展阶段。60多年过去了,我国的科技水平已达到“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地步,而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我国的科普工作也早已是一派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景象,结出了累累硕果。同时,展望明天,科普工作如同科技工作,任务更加伟大、艰巨,前景更加辉煌、喜人。
“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正是在这60多年间,我国高水平原创科普作品的一次集中展示,书系中一部部不同时期、不同作者、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优秀科普作品生动地反映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科普创作走过的光辉历程。为了保证书系的高品位和高质量,编委会制定了严格的选编标准和原则:一、获得图书大奖的科普作品、科学文艺作品(包括科幻小说、科学小品、科学童话、科学诗歌、科学传记等);二、曾经产生很大影响、入选中小学教材的科普作家的作品;三、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方法,时代精神与人文精神俱佳的优秀科普作品;四、每个作家只选编一部代表作。
在长长的书名和作者名单中,我看到了许多耳熟能详的名字,备感亲切。作者中有许多我国科技界、文化界、教育界的老前辈,其中有些已经过世;也有许多一直为科普事业辛勤耕耘的我的同事或同行;更有许多近年来在科普作品创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后起之秀。在此,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科普事业需要传承,需要发展,更需要开拓、创新!当今世界的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工作节奏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迅速变化。新的形势要求科普创作跟上时代的脚步,不断更新、创新。这就需要有更多的有志之士加入到科普创作的队伍中来,只有新的科普创作者不断涌现,新的优秀科普作品层出不穷,我国的科普事业才能继往开来,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不断为推动科技发展、为提高国民素质做出更好、更多、更新的贡献。
“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承载着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科普创作的历史——历史是辉煌的,今天是美好的!未来是更加辉煌、更加美好的。我深信,我国社会各界有志之士一定会共同努力,把我国的科普事业推向新的高度,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中国科学院院士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杨叔子
二○一二年九月二十八日
这本余俊雄陶世龙创作的《蝙蝠大侠的遗愿》是“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系列之一,用一个个鲜活有趣的故事介绍了航空事业的发展历史、各种类型航空器的概况、航空器上各种设施的作用。让读者了解航空事业的发展既是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也是古往今来无数先辈努力奋斗的产物。
科普事业需要传承,需要发展,更需要开拓、创新!当今世界的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工作节奏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迅速变化。新的形势要求科普创作跟上时代的脚步,不断更新、创新。“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承载着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科普创作的历史——历史是辉煌的,今天是美好的!未来是更加辉煌、更加美好的。书系囊括新中国成立以来,著名科学、科幻作家经典获奖作品。
这本由余俊雄创作的《蝙蝠大侠的遗愿》是其中一册,用一个个鲜活有趣的故事介绍了航空事业的发展历史、各种类型航空器的概况、航空器上各种设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