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小孩自救书,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00位情绪健康教育作家约翰·布雷萧的代表作《别永远伤在童年(如何疗愈自己的内在小孩)》。三步走出童年阴影,轻松开启灿烂人生!第一步:自测受伤指数,找出童年何时受了伤。第二步:清理童年创伤,进行原痛处理。第三步:疗愈受伤的内在小孩,神奇小孩爆发正能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别永远伤在童年(如何疗愈自己的内在小孩)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作者 | (美国)约翰·布雷萧 |
出版社 | 译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成年小孩自救书,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00位情绪健康教育作家约翰·布雷萧的代表作《别永远伤在童年(如何疗愈自己的内在小孩)》。三步走出童年阴影,轻松开启灿烂人生!第一步:自测受伤指数,找出童年何时受了伤。第二步:清理童年创伤,进行原痛处理。第三步:疗愈受伤的内在小孩,神奇小孩爆发正能量。 内容推荐 最有效的自我发掘历程,重建人生的心契机。 你是否总是与周围的人无法友好相处? 你是否在婚恋中总是重复扮演受伤害的那一方? 你是否总是缺乏安全感,却变成了控制狂? 你是否对过去的事情无法释怀? 你是否害怕别人发现真正的自己? 你是否焦虑、压抑、沮丧、不安…… 世界级心理大师约翰·布雷萧在《别永远伤在童年(如何疗愈自己的内在小孩)》中告诉你,虽然你已经是成年人,但是童年的一些经历,比如被忽略、被误解、被伤害,会对你一生的性格、心理和行为造成影响。而这一切你可能并不自知。本书通过数十个经典案例和方法,教你了解、疗愈自己的内在小孩,找到人生幸福的方法。 目录 序言 鲁迪·雷夫林的故事 一、对不起,内在小孩 导言 第1章 童年创伤怎样影响你的一生 受伤的内在小孩问卷 第2章 内在小孩是怎样受的伤 温柔小精灵的故事 二、回来吧,内在小孩 导言 第3章 清理童年的创伤 第4章 遇见婴儿期的自我 第5章 寻回幼儿期的自我 第6章 找到学前期的自我 第7章 寻回学龄期的自我 第8章 创造新的青春期 三、我爱你,内在小孩 导言 第9章 用成年的力量呵护内在小孩 第10章 让内在小孩的需求得到释放 第11章 保护受伤的内在小孩 第12章 简单易行的疗愈练习 四、谢谢你,内在小孩 导言 第13章 创造力回来了 第14章 神奇小孩的顿悟 结语 回家! 致谢 参考图书 试读章节 乔丽莎是个“小甜心”,每个人都说她好相处。其实她是在演戏,装作随和而已。对她来说,表现随和的不过是她虚假的自我。她并不了解自己的真正需求。她是一个缺乏自我同一性意识的人。 五十二岁的雅各比与二十六岁的秘书发生外遇已经两个月了,他为此来寻求心理辅导。雅各比告诉我,他搞不清自己为什么会做出这种事。他是教会德高望重的长辈,还是道德维护委员会成员,领导了城市的扫黄行动。其实,雅各比是陷入了宗教的“表演”,完全不了解自己的性>中动。经过多年的表演,压抑已久的性冲动终于主宰了他。 比斯坎嫌老婆胖,身材不好,很少带老婆参加社交活动。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和老婆的界限,觉得自己的男子气概会因为老婆的身材受到微词。他的合伙人毕杰罗也是一个缺乏自我意识的人。毕杰罗有个情妇,他定期让情妇量体重以确保体重的稳定。他也感觉自己的男子气概取决于情妇的体重。 奥菲莉亚要丈夫买一辆宝马汽车,还坚持保留“河谷乡村俱乐部”的会员资格。实际上,他们负债累累,成天都在跟债主周旋,却仍然假装成富有的上流人士。奥菲莉亚认为,她的尊严得靠体面的形象来维持。她缺乏内在的自我意识。 上面所有例子中的人,都依靠外在的事物来塑造身份意识,都有着共依存问题。 在不正常的家庭系统中,共依存会被强化。例如,酗酒会影响家中各个成员,会对每个家庭成员都造成巨大威胁,使他们长期处于超常的警戒状态。一般来说,适应压力应该是一种暂时状态,绝不应是长期状态。一个有长期酗酒问题的人,就会对自己内在的情绪——感情、需求和欲望——感到生疏和麻木。 孩子们也需要安全感和健康的情感,这样他们才能了解自己的内心。他们也需要他人的帮助,帮他们区分哪些是思想,哪些是情感。若是家庭环境充满非正常的过激行为,如药物的滥用、激烈的情绪、身体遭受暴力或侵犯,孩子就得将注意力放到应付外在的这些情况上。时间一久,他们的内心就无法产生自尊感。人一旦缺少健康的内在生活,就会自我放逐,去寻求外在的满足感。这便是共依存,是内在小孩受伤的表现症状。共依存的行为表明,这个人的童年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他不知道自己是谁。侵犯行为 通常情况下,心里藏着受伤的内在小孩的人,都是长期遭受心灵折磨的人。世界上的许多暴力和惨剧,常常都是这个受伤的内在小孩造成的。希特勒童年时常遭到父亲的毒打和羞辱,这让希特勒痛不欲生。后来,他把这种残酷行为变本加厉地施加到千百万无辜的人身上。 我想起了我的来访者道森。因婚姻问题来我这儿咨询时,他是某夜总会的安保人员。一周前他刚把一个客人揍得下巴骨折,他激动地给我描述那个人怎样惹他动手。其实那个人不过是在他面前摆出一副硬汉姿态罢了。在给道森做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我发现他总是有受害者的心理。侵犯者不会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随着了解的深入,我渐渐明白,道森其实经常处于恐惧中,他一感到恐惧就会想起小时候的事情。那时父亲很粗暴,常常揍他。每次父亲发火时他都吓得瑟瑟发抖,但是如果继续做这个被吓破胆的自己,是无法得到安全感的。因此,道森认同了父亲的“自我”。他变成了他的父亲。一旦出现类似童年时的暴力场景,旧日的恐惧感和无助感就会重现心头,道森也就成了他害怕的那个残暴的父亲。父亲怎样伤害他,他就怎样伤害别人。 侵犯行为是人类毁灭的主因,它源于人在童年遭受暴力时,那些痛苦和困扰没有及时得到及时化解。这个曾经无助而受伤的孩子,长大后成了侵犯者。为了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明白,对孩童的多种暴虐行为,会促使这个孩子长大后成为侵犯者。尤其是体罚、强暴以及严重的情感打击,更易使人产生这种影响。心理治疗师布鲁诺.贝特尔海姆将这一过程称为“与侵犯者认同”。性、身体和情感上的暴力对孩子来说太恐怖,在受虐的过程中,他无法保持自我。为了熬过这种痛苦,他完全丧失了自我同一性,反而认同侵犯者的身份。贝特尔海姆这项研究的主要对象,就是德国集中营的生还者。 在最近的一次工作坊活动中,一位纽约来的治疗师举手发言。她自称是犹太人,并向大家详细地讲述她母亲在纳粹集中营里地狱般的遭遇。故事中最令人害怕的是,母亲对待她的方式,正如当年纳粹警卫对待母亲一样。母亲常常毒打她,从她三岁起就骂她是犹太猪。 最严重的,恐怕是性侵犯者的问题。他们在小时候遭到过蹂躏,他们的性侵犯行为其实是在重演童年的遭遇。 虽然大多数侵犯行为都源于童年,但并不一定都源于受虐。有些侵犯者是受到父母的过分溺爱,被“宠坏”了,所以他们自觉高人一等。这种过度放纵的孩子最终会以为,每个人都应该特别照顾自己,而自己不可能做错任何事。他们没有一点儿责任感,总认为自己的问题都是别人的过错造成的。 自恋症 每个孩子都需要有人无条件地爱自己,至少在小时候如此。如果没有不带任何批判眼光的父母或照顾者给孩子树立一面镜子,孩子就无法认识到ia己究竟是谁。每个人在变成“我”之前,都是“我们”。我们需要一面镜子来映照出自身的各个部分。我们必须知道自己非常重要,并受到认真的对待,我们的每个部分都被人爱着,被人接纳。我们也需要知道,照顾我们的人对我们的爱是可以依靠的。这些都是健康的自恋需求。如果这些得不到满足,我们的“我是”煮识就会受到影响。P16-18 序言 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圣诞礼物,我想回到童年。可没人能把它还给我。我知道这个想法很疯狂,但是圣诞节又有什么时候是合理的呢?这是很久以前的一个孩子的愿望,也是现在这个成年小孩的愿望。它在你心里,也在我心里,怯怯地守在心扉之后,盼望着某个奇迹的发生。——罗伯特·富尔格姆 我走在工作坊成员中间,他们热烈的讨论深深地打动了我。一百人,六到八人一组,聚集在这个房间里。每组相互独立,组员们紧挨着坐在一起,轻言细语地交谈着。工作坊活动进行到第二天,大家就已经开始互动和分享内心的情感了。在这之前,他们可都是彼此不认识的陌生人。 我走近一组进行观察。大家正全神贯注地听一位头发花白的男人读他的内在小孩写给父亲的一封信。 亲爱的爸爸: 你可知道,你把我伤得有多深。你惩罚我的时候比你陪伴我的时候多。要是当初你肯花点儿时间陪我,或许我就能忍受住那些打骂了。我多渴望你爱我,可我却难以说出口。要是当年你肯陪我,带我去看场球赛,或者跟我说一句你爱我,那该多好啊!我多希望你在乎我…… 他用双手捂住了眼睛。坐在旁边的一位中年妇女轻轻地摸了摸他的头发,一位年轻点儿的男士握住了他的手。另一位男士则问他是否想要拥抱,他点了点头。 另一组成员坐在地板上,手挽手地围成一圈。一位七十多岁、神态优雅的老妇人正读着她的信: 妈妈,以前你只知道忙你的慈善事业,从来没有时间告诉我你爱我。只有我生病、练钢琴或让你感到骄傲的时候,你的眼里才有我。我的想法只有令你满意才能作数。只有令你满意,我才有用。你从来就没有爱过真正的我。我好孤独…… 读到这里,她声音哽咽,泣不成声。那道小心维护了七十余年的防护墙被泪水冲塌了。一位十几岁的女孩把她拥进怀里。一位年轻小伙子安慰她:“想哭就哭个痛快吧,没什么大不了。” 我又走到另一组成员的旁边。一位三十多岁的盲人男子正在读他用盲文写的信: 爸爸,我恨你,因为你认为我让你丢脸。你跟朋友们鬼混的时候,就把我锁在车库里。我从来没有吃饱过,总是很饿。我知道你恨我,因为我是你的负担。我跌倒时,你不但不安慰我,还嘲弄我,讥笑我…… 这时,我不得不暂时离开。我感受到了我受伤的内在小孩的怒火。我想大声喊叫释放愤怒,童年的悲哀和孤独席卷而来。要到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从这样的悲伤中恢复过来? 不过,到这一天的工作坊活动就要结束时,我们的心情已变得平和、愉悦。大家坐在一起,有的相互握着手,大多数人都还保持着练习中的那抹微笑。他们不断地感谢我,感谢我帮他们找到了他们受伤的内在小孩。一位银行总裁在最开始时公开表示过对工作坊的排斥,现在他却告诉我,四十年来,他第一次痛快地哭出来。小时候,他被父亲无情地毒打,那时他就发誓绝不表现出自己的脆弱,绝不流露出真实的感情。现在,他却表示要学会疼爱内心深处那个孤独的孩子。谈话间,他的脸色变得柔和起来,看上去也仿佛年轻了许多。 工作坊刚开始时,我鼓励参加者丢开“面具”,卸下伪装。如果总把受伤的内在小孩藏在心底,他就会搞砸我们的生活,导致暴怒、过激反应、婚姻危机、不良嗜好、恶劣的亲子关系以及痛苦的恋情。 从他们的反应来看,我的话显然触动了他们的心弦。看着那一张张坦诚而喜悦的笑脸,我既兴奋又感激。这个研习会从1983年开办至今已有多年,内在小孩的神奇力量令我惊讶不已。 内在小孩疗法有三个惊人之处:使用这种疗法,大家的改变速度惊人;实施这种疗法,改变的程度惊人;旧伤被治愈后,所产生的能量与创造力也异常惊人。 二十多年前,我就开始了有关内在小孩的治疗工作,我用冥想来治疗一些病人,效果非常显著。他们初次跟自己的内在小孩接触时,往往会有震撼体验。有时,他们会情不自禁地痛哭。他们还表示:“我一辈子都在等那个能找到我的人。”“像是回到了家。”又或“自从找到我的内在小孩,生命完全改变了。” 由于有这些反馈,我举办了工作坊活动,帮助人们寻找并拥抱他们的内在小孩。多年来,工作坊的形式一直在调整,这一切都归功于参与者们不断的沟通、交流和建议。这是我所做过的最具震撼力的工作。 工作坊致力于帮助人们告别来自童年、一直纠缠着他们的痛苦,比如被抛弃、各种虐待、童年发展期没有得到满足的依赖需求,以及家庭结构失常造成的苦恼。后面我将对这些问题逐一详述。 工作坊活动中,我们花了很多的时间来倾诉童年发展期没有得到满足的依赖需求。这也是本书的重点。我的经验是,从发展期入手,能最彻底而有效地治疗情感创伤。我认为,针对每个发展阶段进行治疗,是工作坊活动的特别之处。 …… 在这本书里,我将为你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去接触、寻回并守护你的内在小孩。你若想改变,就按照我的建议来做。要不要做,由你作为成人的那一部分来决定。即使你的内心仍处在成年小孩状态,但你的成人自己依然能确切地知道自己的处境和所做的事情。你的内在小孩会像你小时候那样去体验一切,当他去实现一些重要的夙愿时,你的成人自己就会出来保护他、支持他。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中,我们一起来看看神奇小孩如何失去神奇之处,以及童年留下的创伤怎样搞砸了你的生活。 第二部分,我们一起走过童年的各个发展阶段,一起了解健康的成长需要什么。这一部分的每一章都包含一份问卷,可以帮助你判断内在小孩在某个特定阶段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之后,我会用工作坊活动中的经验,助你寻回每一阶段的内在小孩。 第三部分提供了一些改变自我的练习方法,帮助你的内在小孩成长,找到获得健康的方法,让其他成年人来满足你的内在小孩的某些需求,并为内在小孩建立一些应对亲密关系的“防线”。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了解到如何才能成为照料这个孩子的父母——即使你从未拥有过这样的父母。一旦懂得怎样才能像父母一样疼爱自己时,我们就不再把别人假想成自己的父母来弥补过去的失落了。 第四部分能让你明白,一旦这个受伤的孩子得到治疗,神奇小孩就会出现。我们会懂得如何接近自己的神奇小孩,明白“他”就是我们身上最富创造性的力量之源。神奇小孩是我们内心中最像造物主的那个部分,他能引导我们与独特的自我以及我们所理解的上帝建立心灵联系。这便是最深层次的治疗,是伟大导师们所说的心灵治疗。 在此,我也要讲讲我的故事。二十多年前,我刚开始这个工作时万万没有想到,当我找到自己的内在小孩后,我的思想和行为发生了那么巨大的转变。在此之前,我把童年的影响看得微乎其微,并强迫性地对父母的形象进行理想化,以保护他们的形象(尤其是我的母亲)。小时候我常对自己说:“等我长大离开这里,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但是许多年过去,我发现情况并未好转,反而每况愈下。这一点,在家人身上比在我身上表现得更明显。就在我战胜酗酒问题的十年之后,我发现自己仍然受到过去经历的束缚和煎熬。 在一个阴雨绵绵的星期四午后,我体验到了艾利斯-米勒在《童年景象》中描写她的内在小孩时的一席话:“我无法下定决心……不顾这个孩子……我做了一个彻底改变命运的决定:让这个孩子来引领我。” 在那一天,我也做了一个决定:寻回我的内在小孩并守护他。我发现,他被恐惧包围着,害怕得瑟瑟发抖。起初他不信任我,不肯配合我。我坚持不懈地和他对话,始终不离开他,终于取得了他的信任。在本书中,我讲述了我成为内在小孩的守护者和保护者这一过程的各个阶段。这一过程也改变了我的人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