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时代的生存哲学》是日本最受欢迎的普及读物“多懂一点”系列中的一本。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不安的时代,身体的危机与对死亡的不安;破坏爱情与信赖关系的不安;对存在价值的认可而导致的不安;近代社会的自由带来的不安给我们带来无限的焦虑。本书通过哲学的思维对困扰我们的四种“不安”进行思考,找出能够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不安的本质”。并和我们一起,用自己的力量来思考和判断并且做出行动,用自己的意志来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作者山竹伸二用轻松的笔触,带领读者走进内在的思考,不让对存在的不安左右自己的人生,而是将不安作为出发点,为了构建一个能够得到肯定的人生,直面自己的不安,去仔细地进行思考。自己究竟害怕什么,自己究竟想做什么,仔细地检查自己的心灵。在这个不安的时代之中,人人都能找到自由生存的可能。
山竹伸二编著的这本《不安时代的生存哲学》透过哲学的思维对“不安”进行思考,主要目的是为了找出能够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不安的本质”。针对自己的不安和烦恼,用自己的力量来思考和判断并且做出行动,用自己的意志来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让不安左右自己的人生。这样,我们一定能够在这个不安的时代之中,找到自由生存的可能。
因为自由所以害怕危险,产生不安?
自然灾害带来的威胁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没有改变,而且这既不是任何人的责任,也没办法阻止。因此,人们只能认为这是无能为力的事情,不能违抗大自然的力量,从而放弃抵抗。在过去被宗教统治的年代,人们将自然灾害看作神对人类的惩罚,只能接受。
但是,人为灾害却并非如此。因为根据所采取的手段,人类完全有能力防止人为灾害的产生,所以不能将其看作无能为力的事情。而且,防止这种危险的可能性,是由我们的自由选择所决定的。因此,我们可能会出现“应该怎样做才能预防危险”“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之类的困惑。
这种情况,与近代社会实现的个人自由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自由在我们的人生之中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快乐。但另一方面,自由行动的选择面越大,我们所面临的困惑也就越多。因为我们采取的行为、生存的方式以及选择的道路,都是必须自己承担的责任。
社会学家吉登斯这样说道,“今天,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拥有过去完全无法相比的‘选择的自由’,因此,我们的人生也充满了机会和危险”(《失控的世界》)。
东日本大地震之后,与造成大量死难者和失踪者的海啸相比,福岛的核泄漏事件得到了更大的关注,这不仅是因为核泄漏有可能在今后造成更大的危害,更因为核泄漏事故是由于我们自身的选择所造成的结果。为了在今后降低这种危险的可能性,加强我们自身冷静的判断和选择是必不可少的。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在面临行动的选择自由时,感受到强烈的不安。
现代的不安与我们的自由选择结合在一起,不仅表现在身体不安,关系不安与认可不安也是如此。自由恋爱和结婚、朋友关系、有价值的行为和工作等可能导致关系不安和认可不安的情况,都是由我们的自由选择所决定的。
让我们将关于时代意义的分析放到一边,首先根据各种各样的身体不安的经验,来分析其中的意义吧。
“身体不安”的经验
关于身体不安的经验,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自己生病卧床的状态。每天都因为痛苦而表情扭曲、大汗淋漓、呼吸急促。因为长期住院,家人不得不负担高额的医疗费,还要费心费力地照顾自己,自己不但帮不上别人,还做不了任何有价值的工作……
或者遭遇交通事故大量出血,在剧痛中意识逐渐模糊……最后不得不切除双腿,今后的人生都将在轮椅上度过,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会感觉到身体的不自由。不但让家人对自己充满了担心,还会被周围的人看作残疾人。
或者遭遇火灾,落得一个半死不活的下场。
一氧化碳带来的呼吸困难,火焰烧灼脸部和手脚带来的灼热痛楚,恐怕这是绝对无法忍受的痛苦吧。脸部和手脚上都留下了严重的烧伤痕迹,根本不敢在人前露面。别人因为害怕和厌恶而不敢靠近自己,就连亲密的人也逐渐疏远了……
除此之外,关于身体的不安还有很多种情况。
如果是小孩子的话,可能还会有遭到亲人虐待的不安。如果每天遭到殴打甚至性虐待,或者饭也吃不饱、遭到忽视的话,那么对于小孩子来说,每天的生活都是充满身体不安的地狱一般的日子。如果是女性的话,很多人都对性骚扰、强奸、家庭暴力等行为感到不安。或者住在核电站旁边的人,会对事故引发的核泄漏感到不安。生活在政治局势不稳定社会中的人,会对战争和恐怖袭击感到不安。
如果失明的话……,如果得了认知障碍连自己都不认识了的话……,如果卷入暴力事件的话……,诸如此类可能导致身体不安的事件,在我们的周围可以说是数不胜数。
P36-39
生活在充满不安的时代
东北大地震
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东北地区的东日本大地震给受灾地区的民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恐惧与悲痛。巨大的地震和海啸夺走了许多人的性命,彻底破坏了无数建筑,如同人间地狱般的惨状时至今日仍然历历在目。
时间过去了一年,震灾造成的伤痛仍然深深地刻印在每个人的心头,还有许多人生活在悲痛与绝望之中。有的人失去了家园、财产和工作,认为今后的人生走投无路。有的人失去了家人和朋友,感觉今后的人生毫无希望。就连那些好不容易从绝望中挣脱出来的人,内心也充满了强烈的不安。
当时正处在东京都内公寓之中的我,对最初的轻微震动并没有在意。当我刚从广岛来到东京的时候,也曾经对频繁的地震感到惊讶,多多少少也有些不安,但很快我就对地震完全适应了。
但是,那一天的地震却有些不同。震动不但没有消失,反而越来越强,茶杯和立着的物体都倒了下来,胡乱堆积在书架上的书也接连掉落。我急忙站起身打开房门向外望去,感觉自己所在的公寓楼似乎都在左右摇晃。
面对这从未经历过的震动,就连我也感到了不安,并且第一次感到了生命的危险。与此同时,我也开始担心外出的妻子和小女儿以及在幼儿园的大女儿,就在我开始为她们祈祷的时候,晃动终于停了下来,我也确认了家人都平安无事。随后,当我从电视里看到海啸的破坏状况时,一时间,哑口无言。
发生在东北部地区的地震,与我经历过的那些地震相比,在规模上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但更加令人震惊的则是海啸带来的破坏。原本平静的房屋、田园风景以及港湾等美丽的景观,一时间全都被泥水与瓦砾所吞噬的场景,是即便在电影中也从未见过,完全超出想象范畴的景象。眼前的世界仿佛是虚构的,在瞬间化为泡影,每个人都被名为“现实”的噩梦所笼罩。
恐怕很多人都和我怀有相同的感受吧。各种媒体所报道的地震与海啸所造成的破坏状况,毫无疑问使那些身处在受灾地区之外的民众也深刻地感受到了强烈的不安。距离震灾发生已经过去了一年,或许人们对震灾的印象与当时相比减弱了一些。但是,当时所产生的不安,现在仍然存在于很多人的心中。
这种一直萦绕在心头并且挥之不去的不安,就是对不知何时可能会降临在自己头上的灾害的不安,也是对死亡的不安。
……
但是,如果能够通过哲学了解到不安产生的本质,每个人就可以认识到自己心中不安的意义,对其进行合理的判断,并且找到解决的办法。所以说,哲学是通过自己的力量进行思考,并且打开前进道路的最强力的思考工具。
关于不安的哲学
本书通过哲学对“不安”进行研究,主要目的是为了找出能够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不安的本质”。
也可以简单称之为“关于不安的哲学”,我会尽可能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给那些对哲学不太熟悉的读者朋友进行讲解。因此,我需要首先将哲学的基本思维方式做一个简单的介绍。这样,大家不但可以对不安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还可以利用哲学的思维方式,来找出自己究竟有怎样的不安。
哲学的语言和理论都十分晦涩,一般来说,普通人不愿意接触。像康德与黑格尔这些近代的哲学家所创作的哲学著作,相信很多人只看了几页就看不下去了吧。而像后现代主义那样的法国现代思想,则在里面用了很多文学修饰,读起来更加难以理解。因此很多人都对哲学敬而远之,认为哲学是停留在书桌上的空论,根本没有任何实际的作用。
但实际上哲学并不是脱离现实的抽象空论。当然,也并非有人所想的那样代表着绝对的真理。哲学只是寻找绝大多数人都能够理解的共通思维方式,以及其中的本质和含义。所以,只要掌握了基本的哲学思维方式,就能够对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行思考。当我们对自己的不安进行思考时,哲学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生存的意义。
针对自己拥有的不安和烦恼,用自己的力量来思考和判断并且做出行动,用自己的意志来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让对存在的不安左右自己的人生,而是将这种不安作为出发点,为了构建一个能够得到肯定的人生,直面自己的不安,去仔细地进行思考。自己究竟害怕什么,自己究竟想做什么,仔细地检视自己的心灵吧。
这样,我们一定能够在这个不安的时代之中,找到自由生存的可能。
东日本大地震之后,在受灾地区冷静地采取行动、互帮互助的人们得到全世界的关注,并且受到了高度的赞扬。
在这些遭遇了强烈的地震和海啸,受到很大伤害的人中,有与家人死别的,还有失去全部家产的。他们本没有更多的精力去担心别人。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很多国家在大灾之后必然有强盗和抢夺等事件发生。但在这次的地震之中,却几乎没有因为迷失在不安之中而陷入恐慌、自暴自弃,甚至抢夺他人财产的人。
受灾地区的民众到底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行动呢?
对于这个问题,有很多人认为,日本原本就有共同体意识,合作互助的精神一直根植于日本人的心中。美国哲学家桑德尔认为,这是交流的连带意识所导致的行为。另外,也有像社会学家上野干鹤子那样,认为这是民主主义和市民社会成熟的标志。
上述这些意见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果考虑到当时民众的心理状况,我认为正是由于震灾带来的不安使他们相互协作。
这样说听起来好像是一种反论,但不安会导致恐谎和混乱的状况,所以灾害后的强盗和掠夺,其幕后的真凶实际上都是不安。不安导致的动摇会使人失去冷静的判断力,从而做出不合理的行动。
但另一方面,不安作为提醒危险的信号,在帮助我们避免危险状态,以及选择能够让自己接受的行为上,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正因为能够自由地进行选择,我们才会害怕失败,被沉重的自我责任压垮。不安就是“自由的眩晕”。但如果我们不去逃避这沉重的选择,而是做出能够让自己接受的决定和行动,我们就是在根据自己的意志行动,从而维持自由的意识。
在震灾后仍然没有失去冷静,能够关心他人、互相帮助的人们,就一直坚持着自己的自由意志。尽管他们也有对受伤和生活的不安,但更多的是对他人的不安感同身受的共感的不安,以及不管面对怎样的状况都要保持做人的尊严,不想被他人蔑视的认可不安。我认为,正是在这些不安之中,他们选择了最能够让自己接受的行为。
东日本大地震确实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很大的不安,但人们并没有在不安的驱使下陷入恐慌,以自我为中心,而是展现出了互帮互助的美德,这正是我们社会中最大的希望。NHK放送文化研究所在灾后半年进行的调查显示,受灾地区认为“牵绊”“联系”“帮助”是最重要的民众占6~7成,受灾地区之外的人也有超过半数认为这些最重要。
或许我们正因为经历了强烈的不安,才能够认识到什么是最宝贵的。但要想知道其为什么宝贵,就需要我们审视自己的不安,并且进行思考。通过对不安意义的仔细思考,我们才能够选择出最令自己接受的行为,从而贯彻自由的生存方式。 最后,请允许我向给予我执笔本书机会的朝日新闻出版的岩田一平先生、负责编辑工作的多贺谷典子女士,致以最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