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洛特·珀金斯·吉尔曼被认为是一位超越了自己时代的思想家,当时美国最富知性,最杰出的女性之一。她的作品给后世的女权主义的理论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石。《她的国》这部乌托邦小说里,吉尔曼构建了一个摆脱了任何父权社会的性别角色定义的理想国,展示了女性自主得到充分发展状态下女性的巨大潜力。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她的国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美)夏洛特·珀金斯·吉尔曼 |
出版社 |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夏洛特·珀金斯·吉尔曼被认为是一位超越了自己时代的思想家,当时美国最富知性,最杰出的女性之一。她的作品给后世的女权主义的理论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石。《她的国》这部乌托邦小说里,吉尔曼构建了一个摆脱了任何父权社会的性别角色定义的理想国,展示了女性自主得到充分发展状态下女性的巨大潜力。 内容推荐 《她的国》是夏洛特·珀金斯·吉尔曼写于1915年的一部女性主义作品,书中描绘了一个仅由女性组成的乌托邦。在这个乌托邦里,女性通过单性生殖繁衍后代。她的国社会安稳、没有战争和纠纷,也没有统治和被统治。通过误闯进乌托邦的三个男人与她的国女人之间的不断互动,我们在男权社会中习以为常、视而不见的那些社会规范、意识形态逐渐遭到质疑、颠覆,最终彻底瓦解。 本书收录的另一部吉尔曼代表作《黄色墙纸》则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揭示男权社会对女性的禁锢,任何试图反抗的女性都面临被男权社会定为疯癫的危险。本书为以后的女性主义文学与社会变革开辟了道路,影响深远。 目录 序 第一章 一个并不奇怪的重大计划 第二章 鲁莽的前行 第三章 奇特的囚禁 第四章 我们的冒险之旅 第五章 一段独特的历史 第六章 令人生厌的比较 第七章 日益谦虚 第八章 她国的女孩 第九章 人际关系对比 第十章 宗教信仰与婚姻 第十一章 我们的困难 第十二章 遭受驱逐 黄色壁纸(一) 黄色壁纸(二) 译后记 试读章节 一个并不奇怪的重大计划 可惜的是,以下所写均来自回忆。若我还留有当时精心准备的那些素材:做满笔记的书、仔细抄写下来的记录、第一手描述、大量照片——这是最大的损失,那这个故事将会大不相同。我们曾鸟瞰过她国的城市和公园,看到过很多可爱的街道及其里里外外的建筑物、美丽的公园,以及最重要的——那些女性。 没人会相信她们是那样的一群人。历来对女性的描写总无出彩之笔,而我又尤其不善此道。但我必须得写下来,因为世上其他人需要知道那个国度。 我并没有说出它位于何方,因为我担心某些自封的传教士、商人或垂涎于领土的扩张主义者会自作主张地闯入那里。我可以告诉这些人,他们是不会受欢迎的,如果他们真找到了她国,那他们将会经历比我们更糟的境况。 故事是这么开始的。我们三人——既是同窗又是好友——特里·欧·尼克森(出于充分的理由,我们过去叫他“老尼克”),杰夫·马格瑞沃,还有我——范戴克.简宁斯。 我们互相熟知多年,虽然彼此各有不同,但还是有很多共同之处。比如我们都对科学感兴趣。 特里有足够的钱让他随意挥霍。他的远大目标是探险。他曾经叫嚣现在已经没有什么险可以让他探了,只能修修补补一些领域的漏洞。他修补得可真出色——他多才多艺,尤其擅长机械和电力。他还有各种各样的船和汽车,同时也是我们当中最好的飞行员。 如果没有特里,那么这件事无论如何都做不成。 杰夫·马格瑞沃天生就是个诗人或植物学家,或两者皆是,但他的家人说服他成了个医生。以他的年龄,他算是个好医生,但他真正的兴趣却在那些他称之为“科学的奇迹”的东西。 至于我嘛,我的专业是社会学,当然,这门学科必须有很多其他的科学来支撑,我对那些科学全部都有兴趣。 特里对那些客观事实很擅长——比如地理和气象;杰夫在生物学领域向来可以赢过特里;我则不在乎他们谈论什么,只要他们谈的多多少少跟人类生活有点关系就可以——其实几乎没什么事会与此无关。 我们三人得到了一个参加重大科学探险的机会。他们需要一个医生,而这给了杰夫理由丢下他刚刚开始的医务工作。他们需要特里的经验、设备和钱,而我,则是借了特里的光才得以参加的。 这次探险在一条大河的上千条支流和广袤腹地进行,在这样的地方,必须得绘制当地的地图,学习荒蛮人的方言,并且做好遇见各种各样奇怪的动植物的准备。 但我这个故事并不是讲这次探险,它仅仅是我们整个故事的开端。 首先是向导们的谈话引起了我的兴趣。我语言能力好,懂很多种,而且能轻松地上口。有这么个能力,再加上我们有个确实很好的翻译,这些四散的部落里的不少传说和神话我就都有所了解了。 我们逆流而上,越行越远,这里河流、湖泊、密林纵横交错,远处高山的支脉随处可见。这时,我发现越来越多的荒蛮部落里流传着一个说法:在远方有一个奇特而又可怕的女人国。 他们所能指示的方向仅仅是“在那上面”“在那边”“往上走”,但传说都不约而同地说到这么一个重点:在这个奇特的国家里,没有男人,只有女人和女孩。 没人亲眼瞧过那个国家,他们说男人去那里是很危险的,甚至会送命。但又有传闻说,在久远的过去,一些勇敢的侦察员见过——一个大大的国家、大大的房子、很多人——全是女人。 除此之外就没人去过了吗?有的,有很多,但他们再也没有回来。那地方男人去不得——对此他们确信无疑。 …… P1-3 序言 夏洛特·珀金斯·吉尔曼的沉思与遐想 杨廷玉 也许,任何人都无法否认,哲学家是人类迄今为止最擅长沉思与遐想的大脑。当东方的老子于公元前五世纪完成那部洋洋五千言的《道德经》时,一个美轮美奂的理想国遂在他老人家的沉思与遐想中诞生。在那个世界里,人人都是平等的,人们创造的价值均为人们充分享受,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等级,君主形同虚设,社会无为而治,人们沐浴着自由的阳光,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安享着恬淡朴素的人生。 无独有偶,紧随老子其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便呼之欲出。柏拉图借助恩师苏格拉底之口,为人类设计了一个与东方老子媲美的“乌托邦”。与老子有较大差异的是,在柏拉图完美的城邦里,虽然每位公民都是社会机体的组成部分,没有男女性别差异,但却严格区分三个社会阶层,即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层,保卫国家的武士阶层和草根一族的平民阶层。尽管如此,柏拉图的初衷还是追求正义,如同他和苏格拉底对话结尾时宣称:“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与智慧。” 还记得如此美妙的诗句不?“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是中国晋代大文人陶渊明笔下令人心驰神往的“桃花源”。陶氏虽然以人品和文品盖世,但其哲学思维并不逊色。他葱茏的诗句分明也渗透着哲学家的遐想和沉思。 同样参与沉思和遐想的还有英国十六世纪杰出的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他的不朽巨著《乌托邦》与书的原名《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利益又有趣的全书》真是高度契合。莫尔在书中描绘了一个他所憧憬的美好社会,在那个国度里,“一切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生活用品按劳分配,人人从事生产劳动,而且有充足的时间从事科学研究和娱乐,那里没有酒店、妓院,没有堕落和罪恶”。这其实已经是空想社会主义的雏形,无疑有其萌生的深刻社会背景。莫尔所处的时代正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他目睹英国封建贵族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和“羊吃人”的血腥,素有人文悲悯情怀的莫尔出于对底层百姓的深切同情,大声疾呼乌托邦社会早日到来。 当然这只能是莫尔的一厢情愿。 随着时间的流逝,东方哲学鼻祖老子和古希腊先哲柏拉图憧憬的理想国均未出现,即使晋代文人陶渊明歌咏的“桃花源”,也只是不时出现在历代文人墨客的艺术幻境中,至于莫尔深恶痛绝的资本主义诸多弊端,倒是随着资本主义的日趋完善而越演越烈。东方封建主义余毒滥漾,西方资本主义巧取豪夺,社会极不公正,等级日趋分明,东方老子鞭挞的现象“损不足而富有余”比比皆是,劳苦大众始终处于社会的最底层饱受蹂躏。 显然,置身倍受蹂躏和欺压的族群,女性所承受的欺压和蹂躏最甚最深也最烈。 于是在整个世界都弥漫着男权气息的范围内,女权主义揭竿而起登堂入室。在若干杰出女权主义者的行列中,美国首波女权运动骁将、作家夏洛特·珀金斯·吉尔曼则以其独树一帜的文学作品,吹响了女权运动振聋发聩的嘹亮号角。她最初的成名作《黄色壁纸》,细腻的女性心理描写,简约的叙述文字,锋芒直逼男性占据支配地位的病态社会。故事取材于日常生活场景。小说女主人公被诊断为轻度神经紊乱,特别溺爱她的丈夫约翰依照当时的标准,不分青红皂白将她送往一处环境优雅的别墅强行治疗。尽管女主人公十分厌恶和恐惧这所别墅的黄色壁纸,然而并不真正理解她的丈夫却坚持认为这里是最好的治疗场所,以至于最后几乎将她逼疯。小说的深刻之处在于约翰非常疼爱自己的妻子,从始至终都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对妻子的最大戕害和不尊重,从而深刻揭示出男权社会的某些法则已成为社会约定俗成的内容和理所当然的游戏规则。 即将由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再版的《她的国》,则是夏洛特·珀金斯·吉尔曼最具女权意识的代表作。这无疑是一部充满浓郁浪漫主义色彩的佳作。如果说十六世纪的托马斯·莫尔是用哲学家和社会学家的视角,直抒胸臆,用理性音符谱写一曲美妙动听的乌托邦赞歌,那么夏洛特·珀金斯·吉尔曼则是用形象的线条,描摹了一幅色彩绚丽的乌托邦油画。相同的是,他们都对理想中的乌托邦给予深情谱写和描绘,都主张制度完善、智力提高和学识养成,都褒奖礼仪有加、相互尊重、博爱友善,所不同的是莫尔的世界依旧以男性为主宰,女性地位则忽略不计,至少潜意识淡化。而夏洛特.珀金斯·吉尔曼的乌托邦却完全由女性主宰,她不露声色却明确无误地用色彩纷呈的女性形象,诠释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王国。如果说《黄色壁纸》是夏洛特·珀金斯·吉尔曼对男权社会的宣战和控诉,《她的国》则是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对理想生活的愿景设计。前者完全是控诉、颠覆、瓦解和拆毁,后者竟是设计、重塑、再建和推介。 小说是从男人的视角展开的。 三个同窗兼好友的男人:特里、杰夫,还有叙述者“我”——范戴克’简宁斯,获得一个参加重大科学探险的机会。于是家资殷实且多才多艺又擅长机械和电力,拥有各种各样的汽车和轮船,甚至能熟练驾驶飞机的特里,与虽然职业是医生却有诗人禀赋和植物学家特质的杰夫,加上“我”这个兴趣广泛、涉猎各种边缘学科的社会学学者,莽里莽撞闯进一个没有明确地域符号和民族国度的陌生世界,一个由女性色彩、声音、符号完全覆盖的女人世界——“她的国”。他们惊讶地发现,他们虽然自命不凡,从没把他们遇见的女人放在眼里,但随后发生的一切,证明他们在这里一筹莫展,他们的行为不得不服膺这些女人的旨意,包括被动地沿着她们示意的笔直小道前行。虽然桀骜不驯的特里,甚至虚张声势地拔出左轮手枪朝天开火,但他们最终还是像束手就擒的小鸡一样,被几个强健的女人强行扭送到灰蒙蒙、空荡荡的大厅,听候“她的国”中最有权威的银发女人的发落。在随后的囚禁时日里,他们试图逃跑,但却无功而返。随着时间的流逝,三个男人逐渐对这里的一切有所感知,而且洞悉了“她的国”悠远的历史以及和他们那个男权社会格格不入的诸多新奇事物。同时虽然含蓄委婉却不乏犀利地针对她们鄙视的男权社会的诸多弊端,予以嘲讽和抨击。 作者就是透过近乎荒诞的文学构思,展示了她心目中理想的女性乌托邦。在夏洛特·珀金斯·吉尔曼的笔下,女性再也不是男性的附庸和奴仆,而是需要男人仰视和尊崇的大写的人。她们生活的世界远比男性占据主宰地位的文明世界完美优越,正如小说结尾时索梅尔所说:“我们发现你们的历史远比我们悠久得多,在这整个历史阶段里,尽管你们有各种服务,互相交换发明与探索,也取得了很好的进步,这些令我们很羡慕,但在你们这片广阔的‘另一个世界里’,还存在许多疾病,而且很多都是传染病。”作者正是通过建构一个女性乌托邦,反衬出作者置身其中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诸多腐朽和不堪。 本书译者认为“吉尔曼所构建的不仅仅是一个女性乌托邦,更是一个母职乌托邦”。严格意义上说,这种母职远远超出小家庭范畴,已经上升到更广大的博爱领域,抵达人类的至善至美境界。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史”。托尔斯泰也强调“艺术是情感的传递”。夏洛特·珀金斯·吉尔曼选择文学形式,利用文字和情感的力量,为女性的权益和尊严鼓与呼,不啻是一种明智之举。比起那些高扬女权主义大旗,声嘶力竭昭示女权理论的女性活动家们,夏洛特·珀金斯·吉尔曼方式,无疑更有令人信服的感召力。 总之,无论人们怎样评价《她的国》,对其中的主张赞同与否,都无法否认这部小说的文学价值和认识价值,况且译文笔触细腻、流畅、清新,非常值得有心者阅读和收藏。 后记 译后记 王骁双 本书是译言古登堡计划女性文学专题书目之一。在译言古登堡计划推出女性文学专题时,有人大为不满,并评论“世界上有那么多重要的文学作品,能够开阔视野提升思想,为何译言偏要加大翻译女性文学,汉化没有营养、对社会没用的女权主义作品呢”?这样的话让我震惊,我才恍然意识到,身处这个现代化文明社会里这么久,跳出充斥学术理论的象牙塔,社会的现实却让人如此无奈。我们所处的舆论环境,似乎与19世纪握笔书写的女性所面对的并无区别。文学始终是女权战场上最隐秘的一个领域,冲在前线的社会活动家对此不屑一顾,躲在象牙塔里苦心钻研理论的学者对此嗤之以鼻。女权主义者忙着提议修改政策法律,忙着监督媒体舆论导向,忙着将女权理论“硬卖”给大众,却忘了文学这一块领域。文字的力量不可小觑,是柔软而有力的武器,潜移默化中改变读者的思想,于无形中扼杀脑中的残余毒瘤,输入女权的新鲜血液。然而,一切都需要读者的存在,若不打开书,再有用的文字也无法进入大众头脑,因此,在读者打开书的这一瞬,即迈出了改变的第一步。 吉尔曼在国内或许并不为人熟知,却是20世纪初美国首波女权运动的主要人物之一。父亲在她还在襁褓中时便离家而去,母亲体弱多病,吉尔曼从小就没有受到应得的关爱与教育。她二十四岁结婚,一年后诞下女儿,产后经历了最痛苦的抑郁期,婚姻与母职又进一步加重了她的病情。然而那时的女人都被认为是天生“歇斯底里”“神经质”的生物,她的病并没有得到太多重视。医生对她采取“休养疗法”,将其困于房内,禁止她思考,不让她拿笔,而是整日躺在床上休息。数月后,吉尔曼的病情不但没有减轻,堆积起来的负面情绪甚至要让她崩溃,她数次企图自杀,直到最终做出了离婚决定。离婚后的她搬到了加州,精神状态有了明显好转,并活跃于数个女权及改革组织,参与了多次社会改革运动,还创作出数篇散文、诗歌、长篇及短篇小说。 发表于19世纪末的短篇小说《黄色壁纸》奠定了吉尔曼在女性文学界的稳固地位,文中的“约翰”不仅是“我”的丈夫,更是现实生活中那个曾给吉尔曼进行“休养疗法”的医生,是禁锢女性思考、写作、走向公共领域的体制束缚,而“我”不断想要冲出这个束缚,获得真正的自由。相隔二十五年后,吉尔曼在《她的国》里构建了一个只有女性的乌托邦理想国,从逃离到自由,从疯癫到自我实现,《黄色壁纸》里的那个痛苦挣扎的吉尔曼已经蜕变为一位自信成熟的生态女权作家,用文字构建出一个让男性或害怕、或不屑、或崇敬的女性乌托邦。《她的国》与四个世纪前托马斯.摩尔所著的《乌托邦》相比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都强调国民学识、智力上的提高与制度的不断完善。然而不同之处也显而易见,摩尔的乌托邦仍是以男性为主导,甚少性别角色及社会分工上的反思,而在吉尔曼的乌托邦里,通过误闯进她国的三个男人与她国女人之间的不断互动,那些我们在现实社会中习以为常、视而不见的社会规范、意识形态逐渐遭到质疑、颠覆,最终彻底瓦解。 小至服饰的口袋设计,大至整个国家对孩子的抚养与教育模式,甚至有时她国女人的一句不经意的话,就可将现实社会中根深蒂固的规范或思想通通打碎。在这里,男性才是“第二性”,而女性则代表全世界,是一排排不断前行的无所不在的大写的人,是需要男性“向上爱”而非“俯视”的女人,她们不是宠物,不是仆人,不会害羞,不会懵懂,不会示弱。在男主角范与她国女孩艾拉多结婚后,艾拉多这样说:“亲爱的,你得对我们有耐心,我们不像你们那儿的女人,我们是‘母亲’,我们是‘人’,但在婚姻方面我们还不擅长。”读到这里,不知身在父权社会中的女性读者会作何感想?我想起安妮·金斯顿的著作《妻子是什么》(The Meaning of Wife),当我们称一个女性为“妻子”时,究竟赋予了她多少理所当然的“责任”与“义务”? 吉尔曼所构建的不仅仅是一个女性乌托邦,更是一个母职乌托邦。翻译过程中,这样的神化母职不断引起我的质疑,然而再次通读全文时我发现,她国的母职并非传统婚姻制度中的母亲身份,不从属于家庭空间,而是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带有博爱性质的母职。这种非制度性母职不但减轻了对女性的压迫,更为母亲提供自主选择,这里的女性是“母亲”也是“人”,不会因为母亲身份而减少女性的主体性,这样一种女权主义母职观值得我们借鉴。 但《她的国》的欠缺也显而易见,没有什么乌托邦是绝对完美的。在丁乃非教授所著《猫儿噤声的妈妈国:(她乡)的白种女性禁欲想象》一文里,作者指出“一片女性建国的异象中”存在“惊心的文化、种族、性的阶级偏见”。她认为这篇小说描绘出20世纪初美国人想象中的具有资产、文明、社会经济地位的白种女性,小说在展现性别的社会建构论的同时,却没有对阶级、种族等方面进行反思,而是与之共谋。同时,禁欲是她国的另一特点,这里的女人只是姐妹或朋友,她们不会欲望彼此,没有同性爱的存在,她们强调性是伟大的生命历程,而非个人愉悦。这样的阶级与种族偏见,以及禁欲想象,与当今台湾社会何春蕤教授所指出的“良妇女性主义”概念遥相呼应。不过,尽管有此欠缺,我们依然不可否定小说所反映的美国第一波女权运动对社会带来的贡献。 在翻译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在北京一家妇女组织实习,白天在办公室埋头于翻译与性别有关的国外新闻,晚上回到蜗居的租屋,沉浸于一个只属于女性的乌托邦里,文学与社会实践从没有过如此完美的高度结合。只是面对一个紊乱而引人愤怒的现实社会时。那样一切秩序井然、人人品行高尚的乌托邦似乎遥不可及。能将这样一部重要的女权作品带给中文读者欣赏,是我们身为译者的荣幸,若能因此引发大家对女权主义的思考、对社会性别的反思,以及对婚姻家庭制度的质疑,那将会给译者带来更大的成就感。译者在此真诚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看到大家读后的思考与讨论,以此证明女性作品确实“能够开阔视野提升思想”,并且“有营养、对社会有用”。 书评(媒体评论) “《她的国》温柔友善又不失睿智地探讨了女性乌托邦的可能性,这个女人的世界里完全没有男人的存在,却给我们创造了更多思考的空间,绝对是一次振奋人心的阅读体验。” —— Marge Plercy(美国诗人、小说家、社会活动家、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 “……女人快乐地君临天下,那是一个达到秩序与美丽巅峰的国度,居住着理性理智的母亲,,而没有性的情欲。” ——丁乃非 “《她的国》是一种纯粹愉悦。” ——Susan Brownmiller “欢欣之余,埋头细读,开始一次治愈之旅!” ——《Cosmopolitan》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