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自述传略》是一本以马克思自述为主体的马克思传记。全书以马克思本人对自己的生平、学说的叙述为主体,辅以历史事件当事人的叙述和回忆以及最贴近当时时代的历史材料,并以作者刘乃勇解说形式按照时空顺序将这些材料进行一定程度串联,使它们成为一个具备可读性的整体,这开创了马克思传记领域的一种新文体。
本书注重对马克思本人的日常生活细节和思想发展的描述,选材收录了不少马克思作为一般人的生活细节,力图使读者可以像了解身边的一个老朋友那样了解马克思。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马克思自述传略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刘乃勇 |
出版社 | 新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马克思自述传略》是一本以马克思自述为主体的马克思传记。全书以马克思本人对自己的生平、学说的叙述为主体,辅以历史事件当事人的叙述和回忆以及最贴近当时时代的历史材料,并以作者刘乃勇解说形式按照时空顺序将这些材料进行一定程度串联,使它们成为一个具备可读性的整体,这开创了马克思传记领域的一种新文体。 本书注重对马克思本人的日常生活细节和思想发展的描述,选材收录了不少马克思作为一般人的生活细节,力图使读者可以像了解身边的一个老朋友那样了解马克思。 内容推荐 大众对马克思本人的思想了解并不多,即使有所了解,也有很多是通过其他渠道间接获得的,而非直接阅读马克思本人的著作。原因除了马克恩思想的深邃与中国人的文化差异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人们缺少对他本人的了解,缺乏亲切感。而一部还原马克恩本人真实面目,同时又通俗易懂、具有中国文化品格的传记,对于解决这个问题是有直接帮助的。 刘乃勇编著的这本《马克思自述传略》在做到通俗易懂的前提下,又不失学术严谨性,以马克思本人叙述为主体,辅以历史事件当事人的叙述和回忆以及最贴近当时时代的历史材料,并按照严格的时空顺序将这些材料进行一定程度地串联使它们成为一个整体,从而开创了马克思传记领域的一种新的文体。 目录 第一节 出生在德国的法国人 第二节 特里尔中学 第三节 波恩大学 第四节 柏林大学 第五节 通读黑格尔 第六节 博士论文 第七节 计划任教波恩 第八节 参与莱茵报 第九节 领导莱茵报 第十节 莱茵报的查封 第十一节 蜜月克罗茨纳赫 第十二节 巴黎 第十三节 巴黎手稿 第十四节 无双合作的开端 第十五节 神圣家族 第十六节 布鲁塞尔 第十七节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第十八节 历史性的会见 第十九节 德意志意识形态 第二十节 哲学的贫困 第二十一节 共产党宣言 第二十二节 布鲁塞尔的最后时刻 第二十三节 再到巴黎 第二十四节 新莱茵报 第二十五节 定居伦敦 第二十六节 重新开始写政治经济学批判 第二十七节 一次决斗 第二十八节 同盟的分裂 第二十九节 痛失爱子 第三十节 一次小误会 第三十一节 宴会风波 第三十二节 论坛报的撰稿人 第三十三节 雾月十八日 第三十四节 工人议会 第三十五节 幼子夭折 第三十六节 格拉弗顿坊 第三十七节 百科辞典 第三十八节 经济学手稿 第三十九节 分册出版计划 第四十节 起草第一分册 第四十一节 人民报 第四十二节 准备第二分册 第四十三节 福格特先生 第四十四节 燕妮病了 第四十五节 柏林之行 第四十六节 继续第二分册写作 第四十七节 经济学说史 第四十八节 男爵回访 第四十九节 定名资本论 第五十节 误解 第五十一节 资本论第一卷 第五十二节 重返特里尔 第五十三节 沃尔弗之死 第五十四节 国际工人协会 第五十五节 致林肯的贺信 第五十六节 韦斯顿观点辨析 第五十七节 “职业病号” 第五十八节 出版资本论 第五十九节 “赤色分子”与俾斯麦的外甥女 第六十节 爱尔兰问题 第六十一节 贫病交加 第六十二节 再到汉诺威 第六十三节 沙佩尔之死 第六十四节 洛帕廷来访 第六十五节 兰兹格特 第六十六节 巴黎公社 第六十七节 世界报采访 第六十八节 总委员会最重要的文件 第六十九节 国际伦敦代表会议 第七十节 资本论法文版 第七十一节 海牙代表大会 第七十二节 继续法文版 第七十三节 题赠达尔文 第七十四节 在哈罗格特疗养 第七十五节 卡尔斯巴德 第七十六节 跨越发展 第七十七节 诺伊恩阿尔 第七十八节 “卡诺萨之旅” 第七十九节 莫罗佐夫来访 第八十节 北非之行 第八十一节 尾声:马克思的葬仪 地名索引 文献索引 后记 试读章节 马克思:在善良的“前进”愿望大大超过实际知识的时候,在《莱茵报》上可以听到法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带着微弱哲学色彩的回声。我曾表示反对这种肤浅言论,但是同时在和“奥格斯堡总汇报”的一次争论中坦率承认,我以往的研究还不容许我对法兰西思潮的内容本身妄加评判。我倒非常乐意利用《莱茵报》发行人以为把报纸的态度放温和些就可以使那已经落在该报头上的死刑判决撤销的幻想,以便从社会舞台退回书房。 《莱茵报》虽然被查封了,但是马克思在《莱茵报》第一次实行并贯彻了后来在报纸编辑部通行的主编制度,成为重要的历史遗产,现代报刊事业的主要成就都是以马克思的实践为依据的。 马克思领导《莱茵报》只有半年不到的时间,但是这段经历让马克思深切地接触到社会现实问题,并开始反思这些问题背后的理论根基。退出《莱茵报》,24岁的马克思步入了自己理论创作的黄金时代。《莱茵报》的查封是马克思人生和思想上的一大转折点。就个人生活来说,24岁就领导一家报纸并取得了不凡的成绩,是一件非常令人敬佩的事情。但是报纸的查封直接终止了马克思的事业前途,也导致了马克思基本生活失去了着落。从理论上来说,如果说读到费尔巴哈的著作,对马克思怀疑黑格尔的理论体系是一个促进的话,在《莱茵报》的工作可能还让马克思对这一理论抱有一丝希望,黑格尔认为国家是地上的神,是理性和自由的化身,但是作为国家代表的皇帝亲自颁布书报检查令限制自由,这种理论上的矛盾就现实化了。这可能就是促进马克思对黑格尔理论进行彻底反思的最初契机。 退出编辑部之后,马克思把自己的婚姻事务提上日程。 马克思:我可以丝毫不带浪漫主义地说,我正在十分热烈地而且十分严肃地恋爱。我订婚已经七年多,我的未婚妻为了我而进行了极其激烈的、几乎损害了她的健康的斗争,一方面是反抗她的虔诚主义的贵族亲属,这些人把“天上的君主”和“柏林的君主”同样看成是崇拜的对象,一方面是反抗我自己的家族,那里盘踞着几个牧师和我的其他敌人。因此,多年来我和我的未婚妻经历过许多不必要的严重冲突,这些冲突比许多年龄大两倍而且经常谈论自己的“生活经验”的人所经历的还要多。 一个新的事业又摆在马克思面前。马克思收到卢格寄来的《德国现代哲学和政论界轶文集》,其中收录了马克思的《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还有费尔巴哈《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费尔巴哈的新思想对马克思有很大的影响,但是马克思此时就与费尔巴哈有原则上的分歧。 马克思:费尔巴哈的警句(指《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只有一点不能使我满意,这就是:他过多地强调自然而过少地强调政治。然而这一联盟是现代哲学能够借以成为真理的唯一联盟。结果大概像在十六世纪那样,除了醉心于自然的人以外,还有醉心于国家的人。 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政治和自然都是哲学需要强调的。自然哲学和政治哲学历来是哲学最为璀璨的双星。 3月18日,《莱茵报》正式刊登了马克思退出编辑部的声明: 声明 本人因现行书报检查制度的关系,自即日起,退出《菜茵报》编辑部,特此声明。 马克思博士 1843年3月17日于科伦 书报检查官圣保罗表达了马克思的离开令他大为放松的心情,“今天形式完全变了。整个报纸的精神领导者马克思博士17日终于退出了编辑部。接任编辑职务的是奥本海姆,一个极其温和而又无足轻重的人物。他就任时热切希望能把该报办下去(因为他一向希望该报不要停刊),希望能主持该报。我对这种情况感到十分高兴,今天我用于书报检查的工作时间几乎不到先前所用时间的四分之一。” 圣保罗还回忆说:“马克思博士3月20日顺便告诉我,他就是为答复冯·沙培尔总督的要求而发表的《摩泽尔记者的辩护》一文的作者。在他去职以后,科伦这里事实上已经再没有一个人物能够维持报纸先前那种令人憎恶的尊严并且强有力的代表报纸的政治倾向了。海因岑、荣克、律师迈尔、梅维森等人虽说文笔异常锋利,但是他们的意见缺乏科学的核心,他们只是在某些方面占有了卢格一鲍威尔一马克思的实际结论,他们不过是本能的激进派。” 3月底马克思去荷兰,在拖船(一种船体小而发动机功率大的用于拖曳其他船舶或浮体的机动船)上给卢格写信。 马克思:目前我正在荷兰旅行。根据这里的和法国的报纸来判断,德国己深深地陷入泥坑,而且一天天地越陷越深。我敢担保,最缺乏民族自尊心的人也不能不感到这种民族耻辱,即使是在荷兰,他也会有这样的感觉。一个最寻常的荷兰人也比一个最伟大的德国人强,因为不管怎样他总算是一个公民。 马克思到德累斯顿,与卢格和书商弗吕贝尔商议《德法年鉴》的出版协议。并计划等弗吕贝尔来达成协议之后在5月25日左右拜访费尔巴哈。卢格在给弗吕贝尔的信中说:“马克思同意了我们的协议,但是他只能住在斯特拉斯堡,因为巴黎的用度对他来说过于昂贵,而且他也担心,住在巴黎会大大减少同德国人的联系。”由于弗吕贝尔没有按时赴约,耽误了行程,马克思为了赶回去结婚于5月24日离开德累斯顿,没有同卢格一道拜访费尔巴哈。P47-49 序言 本传记以马克思本人对自己的生平、学说的叙述为主体,辅以历史事件当事人的叙述和回忆以及最贴近当时时代的历史材料,并以作者解说形式按照时空顺序将这些材料进行一定程度串联,使它们成为一个具备可读性的整体,这开创了马克思传记领域的一种新文体。 为什么需要这样一本传记呢?马克思作为近一千年中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值得每一个人准确、深入地理解其思想。但是,马克思本人并未最终完成自己心目中的主要著作,其思想总体上是处在生成过程中,在这样的情况下马克思就溘然长逝。而且,尽管已经接近马克思诞辰200年,但是迄今为止仍然尚未有一部完备无缺的马克思全集,这些对人们从总体上理解马克思形成了一定障碍,不仅对普通读者,甚至对专家来说也是如此。这样就需要一本能够梳理马克思全部作品线索,展现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的传记。 在马克思所有的传记中,马克思自述传记并不是唯一的角度,却可以说是最重要的角度。更重要的是,马克思本人留下了大量的生平、思想自述,能够形成一部自述传记,但是迄今尚未有这样一部传记。 本书首先面向的是普通读者。本书同时注重了对马克思本人的日常生活细节和思想发展的描述,选材收录了不少马克思作为一般人的生活细节,力图使读者可以像了解身边的一个老朋友那样了解马克思。文献注释因为通常只有部分专家才关心,因此采用尾注的方式放到书的后半部分,以免打断普通读者的阅读思路。同时这也是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在材料选取上,所有重要史实都给出了出处,而且基本上都是原始出处;在理论观点上,本书追踪了国内外的学术前沿。 本书正文使用马克思自述原文的每一个段落的段首都用黑体字样的“马克思”标明,使马克思自述部分的内容更醒目。 传记的目的,自然是通过描绘马克思的生活、事业、学说和所处时代,帮助人们理解这个千年思想家、最大哲学家的思想。也非常自然的是,帮助只是帮助,并不能代替人们通过直接阅读马克思著作来理解马克思的思想。作者既不应有这样的企图,读者也不应有这样的期待。其实,不仅传记,任何著作都不能代替马克思本人的著作来让人们正确地理解马克思。 后记 这是一本以马克思自述为主体的马克思传记。我对材料进行了最小程度的加工,这样做的目的是既要尽可能保持历史材料的原貌,让读者得以通过最接近本来面目的历史材料了解马克思以及当时的历史情况,又要有可读性,而不仅仅是一本资料汇编。 本书的目的是写给普通的读者,从而为每一个人提供一个了解马克思进而阅读马克思本人著作的阶梯。 马克思被评为千年思想家、最伟大的哲学家,他揭示了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一位值得每一个人深入了解的伟人。但是人们对马克思本人的思想了解并不多,即使有所了解,也有很多是通过其他渠道曲折进行,而非直接阅读马克思本人的著作。原因除了马克思思想的深邃与中国人的文化差异,我想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人们缺少对马克思本人的了解,缺乏亲切感。而解决这个问题,一部还原马克思本人真实面目的传记就是一个好的解决方案,同时一部通俗易懂、具有中国文化品格的传记,对于解决前两方面的问题也是有直接帮助的。让每一位普通读者对马克思本人的思想感兴趣并去阅读马克思本人的著作,为读者扫清一些阅读马克思本人著作的一些历史背景、文献查找方面的障碍,这就是本书写作的首要目的。 很多马克思传记基本是文学性质的,其间有很多想象的成分,符合严格学术要求的作品还很缺乏。对于其他人的传记来说,这可能不算是一个问题,但是对于马克思这样的大思想家的传记来说,学术性不仅是必要的,甚至是第一位的。所谓学术性,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每一个事实和观点都要查有出处,有争议的材料和观点要做论证取舍,在没有任何历史材料的地方允许用想象来弥补空白以增加可读性,但是要十分鲜明地表明这些内容是想象而非史实。 因此,既要通俗易读又要学术严谨,这是我写作之初对自己提出的要求。所以我对于传记的形式,也是经过反复思考的。一开始我是要把它写成一部普通形式的传记,但是当我为自己定下要每一句话都要符合历史原貌、注明出处的时候,发现一般形式就成了一个非常困难的任务。经过反复的思考,就形成了本书最终的这种形式。以马克思本人叙述为主体,辅以历史事件当事人的叙述和回忆以及最贴近当时时代的历史材料,并以我的解说按照严格的时空顺序将这些材料进行一定程度地串联使它们成为一个整体,这开创了马克思传记领域的一种新的文体。 我尽全力提供接近事实原貌的材料。其他人只是作为佐证,尤其是思想,我尽量不引用别人转述的马克思的思想,只是采用他们提供的一些史实材料。对于这些材料是不是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我并不能保证,这也是我为什么把每一份材料的出处都加以注明的原因,因为即使是MEGA也不能避免这个问题。而注明了出处的材料。读者也就获取了自己进行判断的线索和依据。我在书中提供了大量的马克思生活细节的材料,而且基本上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叙述的。一些专业学者可能会对此有所指摘,但是这些完全是为了普通读者考虑的。 这是代表我十五年来研究马克思生平、学说的唯一成果。在大学时我开始自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我在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研究生初到北大的时候,接触到了马克思的全集,被马克思在艰难困苦的情境下进行理论著述所震撼,萌发了通过自己写作马克思的传记来更深切了解这个伟人的想法。而在我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我的导师的一个理论观点:即应当有一部以马克思本人对自己的思想的描述为主线的马克思传记,是这本书写作的直接动因。这体现了一个重要的学术观点:从马克思本人的文本出发理解马克思,王东教授在《马克思学新奠基》一书将之概括为“以马解马”。我在博士期间连续四年聆听了由王东教授、丰子义教授、聂锦芳教授主持的马克思主义原著精读课程,受到了老师们(特别是我的导师王东教授)的理论观点、治学风格的深刻影响。如果书中使用了一些观点与这些老师们的观点相近,那很可能就是来自他们。我已经无法为这些内容每一条都作出出处注释,在此特别说明。 我写这本传记,还有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我自己写出一本新唯物主义的存在论做准备,书的名字已经确定,但是我非职业哲学家,现实生活并未为我进行哲学创作提供顺畅的环境,因此可能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才能完成,或者永远都不会完成,在这里提一句,聊作记忆。 这本传记是有缺点的。马克思的理论创作尤其是资本论的创作占马克思一生时间很大比例,这直接体现在了资本论及其手稿中,但是并没有相应如此大量篇幅的马克思的自述,因此这本书可能无法让读者从传记篇幅比例,直接体会到资本论创作在马克思一生中所占的时间比例。正如我在前言中所说,理解马克思还要去直接阅读马克思的文本,这本传记只能提供一个帮助而已。 马克思的文本卷帙浩繁,拥有独特的话语体系和内在逻辑,而我在传记中只能摘录片段甚至只言片语。思想发展有独立的轨迹和线索,无论个人还是整个人类思想史皆是如此,如何在传记中同时展现一个人的现实人生历程和内在思想发展,是一个难题。可以说,我对这个问题解决得还不好。或许需要一本专门的思想史。文本的存在只能理出大致的时空线索,不像马克思作为现实个人的存在,可以具体到以天为单位的时空线索。我以这样的原则处理马克思的文本,尤其是写作时间很长的文本:在马克思开始写作一个文本的时间点,简要说明马克思开始了一个文本的写作;在写作结束时做出详细说明,并且对这个文本内容和要点做出概括。如果中途马克思有重要的阐发,则原文照录。但更为困难的是,很多文本时间失考,这对这本以时空为主要线索的传记来说,几乎是个不可克服的困难。 再一次郑重声明,我对各种材料进行最小程度的加工,唯一的目的是为了让材料连贯、易读,而且,传记是为了提供一个阅读马克思本人文本的指引,任何对马克思本人的学说的理解,应当核对权威出版的文本原文。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感到数字版和网络资源极大地增加了资料查阅的便利性。马克思是人类重要思想节点,不仅应当保存和出版马克思全部文本,包括著作、手稿、笔记、书信、批注,还应当系统保存和再版马克思阅读过的书。在马克思文本领域数字版还大有可为。以前最佳的方式是原文出版,即历史考证版,现在有条件进行更好的出版方式,即原样出版,通过数字化将马克思文本按照原始面貌进行出版。在这个数字版本中,可以用分图层的方式收录各种内容,以原始面貌作为基础图层。应当加入图文对照层,这一层可以全面继承历史考证本的成果;应当加入国际语言层,这一层可以全面继承各国马克思全集出版的成果,让世界上使用任何语言的人都方便地阅读马克思的文本。对中国人来说最重要的当然是汉语层。还可以加入专题研究层、词汇解释层。除了文字、图片,数字版本还可以收录其他多媒体的资料。 相对于著作、传记,影视作品是让普通人更容易接受的一种方式,但是有关马克思的影视作品还非常稀少,尤其是史诗性、传记性的电影。本书细致梳理了马克思一生的时空线索,搜集了很多具有情境、对话的资料,或对将来出电影剧本有所帮助。 最末尾的位置当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留给对我完成这本书有所帮助的亲人,友人和师长。首先感谢我的妻子对我写作活动的理解和生活上的悉心照料。感谢我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我的导师,书中很多理论观点都是来源于老师的教诲。感谢同门同学的资料和信息上的帮助。感谢聂老师审阅书稿。感谢张老师和单位领导支持我的学习和研究工作。感谢出版社的张程、张永杰编辑和各位领导、排版、印刷、发行人员的辛劳与支持。特别要感谢的是本书的每一位读者,只有最终您的支持,这本书才得以出版和在未来持续改进。 读者朋友可以通过weibo.com/liunaiyong与我联系。 刘乃勇2013年7月10日于畅春园的小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