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萍、何文忠编著的《中医人文护理》以上海六位第一代中医护士的职业经历为基础,采用叙事研究的手段,真实地记录下她们所讲述的职业故事,记录下令人动容的每个瞬间,并努力从点滴细节处解读蕴藏其间的职业情怀。希望读者能从这记录着六位中医护理前辈人生与职业经历的读本中感受真情、体会人文、引发思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医人文护理 |
分类 |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
作者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李丽萍、何文忠编著的《中医人文护理》以上海六位第一代中医护士的职业经历为基础,采用叙事研究的手段,真实地记录下她们所讲述的职业故事,记录下令人动容的每个瞬间,并努力从点滴细节处解读蕴藏其间的职业情怀。希望读者能从这记录着六位中医护理前辈人生与职业经历的读本中感受真情、体会人文、引发思考。 内容推荐 在李丽萍、何文忠编著的《中医人文护理》中,吴霞、彭佳珍、李雅琴、童莉莉、于淑钊、钱娴六位上海市第一代中医护士用她们的学识和智慧、人生经验很好地解读了什么是护理的人文情怀。她们用饱含生命情感、执着追求的职业人生故事,由事人理,情理交融,传递的中医护理的文化精魂,展示的中医护理的人文之美,必将照亮新一代护理专业学子的前行之路。 目录 灵素五味倡仁爱——中医护理专家吴霞叙事故事 红花颜色掩千花——中医护理专家李雅琴叙事故事 情味于人最浓处——中医护理专家于淑钊叙事故事 心怀远志启神思——中医护理专家彭佳珍叙事故事 淡若甘草协群芳——中医护理专家童莉莉叙事故事 纤手妙作植杏林——中医护理专家钱娴叙事故事 附录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基本情况 跋 后记 试读章节 3.护士作为帮助者应学无止境 医学名家裘法祖先生曾说:“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选择做医生和护士这个职业,同时也连带选择了终身学习,因为医学的发展突飞猛进,不学习就跟不上,就不能为患者作出最合适的抉择。爱学习是吴老师的一大优点,“护士不仅要思想好,技术也要过硬”是吴老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护士为病人提供的是专业帮助,护士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决定帮助的能力。 吴老师护校毕业分配到江苏省海门市人民医院工作时的一个经历一直印在她的脑海里。那天吴老师上夜班,年轻的值班医生给病人开了5%普鲁卡因,吴老师认为普鲁卡因的常用剂量是0.5%,她的疑问却被医生否认。去药房取药时吴老师又提出询问,药剂师也认为这个浓度有问题,但医生仍然坚持原处方用药剂量,结果病人用药后很快出现抽搐,经抢救无效而死亡。那位医生因此受到法律的惩处。尽管,吴老师是按照医疗常规做了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但事后她心里很不平静,常在想,如果我们的医护之间能再多些沟通和反思,或许能让患者得到更多些生命的保障。这次特殊的职业经历,对吴老师而言成为终生难忘的警示,她在以后的临床护理工作中,一直坚守“病人安危最先,病人利益至上”的专业行为准则,同时,也以此作为促进自己不断努力提高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动力。 1955年吴老师离开海门,随爱人周医生调人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她说:“从小地方的小医院,到大上海的大医院,对我而言是一次人生转折,更是一个职业的挑战。”刚到第十人民医院上班时,她被分配在外科病房。当时,医院的内外科就在一个四合院里,有80张床位,内外科相对分开,共用一个护士办公室。刚到一个新环境,很多病种在海门时没有见过,再加上护理常规比较多也很细,吴老师的压力很大,好在她动手能力比较强,做事认真不敷衍,碰到不懂的事情就虚心向他人学习,晚上下班回家,周医生也常帮她补课,因此适应得很快。护理部李文英主任挺喜欢吴老师这股不怕苦的劲儿,多次表扬吴老师,并告诉她趁年轻,要多学习。吴老师心里很清楚,自己要想真正融入新的医院,并在专业上能立足和谋求发展机会,就需要不断用知识充实自己。所以,继续学习的愿望在她心里与日俱增,当领导找吴老师谈话,她总会说,自己现在的知识不够用,希望有机会再读点书,现在非常需要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提高与病人的沟通能力,解决在护理工作中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局限性,这样的护理工作才能让病人满意。正好当时她所在的医院办了一个“红专夜大”,在爱人的鼓励下吴老师报名参加了。在和我们谈起当年读夜校时的情形时,她说:“我们那时读书完全是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晚上下班后连饭都来不及吃就要去上课。开始读夜校时我正好怀孕5个月,孩子出生休完54天产假,就把孩子送回扬州请婆婆照看,自己又投入学习中。”那时对一个临床护士来说,有这样的学习机会很不容易,为了工作和学习两不误,就得比别人多吃苦。虽然三年的“红专夜大”几乎占去了吴老师所有的业余时间,但每次回忆自己那三年的夜校生活,她的脸上总堆满了笑容.嘴上连连说值得。 P6-7 序言 凝练护理人文之美(代序一) 护理,是一门首善于人的学问。人,是护理工作的核心所在,因此,以人文的方式来叙述这门关爱人的学问无疑是颇为妥帖的。 欲谈人文,不妨先从文字人手。试拆析“护理”的“护”字,其部首组合意寓“着手于门户”之义,可见护理工作不仅仅是面向患者一个人,还要延及其家人、朋友乃至整个社会关系。中医也是“爱人”之术,《备急千金要方》中有提:“医者当‘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救赴,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因此,当“中医”与“护理”相遇时,尤能彰显出医护工作的精髓——妙手仁心,皆为助人。 翻阅全书,我很高兴地看到护理同人们在护理人文教育中所做出的努力。书中所及人文之意不仅惠及病患,更是满溢于老一辈护理人的成长历程之中,从而让学生感悟护理人文教育的目的是不仅要学会爱人,还要学会爱己。 几位护理前辈的事迹虽平凡却能启人深思。时代特色、成长经历使得她们对病人的人文关爱成为其职业发展中水到渠成的事情,但是她们习以为常的琐事却能够成为今天珍贵的教育素材,这就是叙事教育的魅力。 从书中罗列的桩桩小事中,我们还能读到老一辈护理人的职业追求。一如作家海塞所言:“人当然有一个生活目标,有自己喜爱的梦想,但人总是要显得自己不可缺少,而且为了在生命的旅程中不因错过一日路程而内疚,常常觉得有必要躺进野草中哼上一句诗,无忧无虑去享受现实生活的可爱之处。”本书中的护理前辈就是这样一群人,她们有追求,同时明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能力,并且能在工作与生活中寻到一片愉情悦己的闲暇空间,从而将诸多难为之事变作可为之事,足可为莘莘学子之典范。 纸短言长,难尽衷情,唯愿同学们带着护理教育中所得到的关爱与优雅,走进病患心间;愿同学们在若干年后的每次回忆,对生命都不感到负疚! 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胡鸿毅 2014年9月于上海 后记 前不久,我们学院组织编写的《中医·人文·护理》书稿初步完成,由我来写后记,这对我来说是头一回,内心不免忐忑,但我们编写团队所有成员的热情与期待鼓舞了我。 我一直随身携带书稿,闲暇之余不时翻阅几页,更多时候,是晚上坐在书桌前细细琢磨。想得愈深,我的情绪愈加难以平静,我觉得自己真有很多的话想与读者们分享。 读本冠名为《中医·人文·护理》,这是经过编写团队仔细斟酌的,无疑是中医药院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三个核心要素,即护理为主体,中医与人文为特色,相得益彰,亦与十余年来逐渐形成并已成为全院共识的“一体二翼”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脉相承。 本书整体构思不落窠臼,编写体例匠心独具,各级标题精心设计,文字亦很有亲切感,少了一般教材专著的严肃,多了几分促膝谈心的温馨。更为重要的是,所有编写成员均是利用业余时间,通过叙事研究方法收集整理大量一手资料,爬梳剔抉,夹叙夹议,娓娓道来,引导读者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护理前辈们的人文护理情怀,引导其能更好地理解和思考护理人才的培养以及事业的发展。正如编者在前言中写到的,写作便是教育,读本的编撰过程就是中青年教师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过程。 本书中每一位主人公的故事既可独立成篇,又在一条清晰的主线下形成完整的编写体系。这条主线,我认为正是我们护理教育工作者的共同思考,即如何成长为一名中医护士,如何在现实社会的背景下引导学生热爱生命,热爱护理,独立思考。我相信,不同读者、不同角度的解读会赋予读本更为强大的生命力,更为关注大学教育的本质。 写到这里,我不禁回想起十余年前在医院实习及工作的情景,作为一名年轻医生,主要是在病房做实习医生与住院医生。可以说,除了科室主任与上级医师,我的老师还包括与我共事过的护理同仁们。虽然我不曾有机会与六位护理前辈们共事,但是她们的人文护理精神已经内化成为无数护理人的人生价值与事业追求,而将此不断传承与发展,这也是本书编撰的初衷之一。 不揣粗鄙,是为后记。 林勋(上海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院长) 2014年9月于上海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