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悟道录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陈全林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悟道录》是杂感与随笔集。按照作者序言所言,本稿以生活为本位,以国学为根基,以修学为媒介,以经典为标准,以散文为构架,以叙述为笔法。没有专门谈道,但讲了不少所体悟的“道”,如修身之道、炼养之道、处世之道、居家之道、尽孝之道,甚至书画之道。还讲述了一些发菩提心之道、观心之道、持咒之道、念佛之道、气脉之道等等,涉及具体的修持。

作者陈全林从事佛道文化研究而写作,从1994年夏天发表第一篇文章到今天,整整二十年。二十年中作者一直坚守要写出“有益世道人心”的文章,要写出能“重整国学,再塑民魂”的文章。体现“道法自然”、“处处见道”、“即事而真”、“道在日用”的精神,看似散,其实整,内在精神和意气是完整的,浑圆的。 通过这样的写作这样的生活这样的阅读启发读者在生活中悟道。用质朴的生活化的语言,生活里的小事,深刻地讲述佛道的真髓。

内容推荐

陈全林所著的《悟道录》是修学随笔。以生活为本位,以国学为根基,以修学为媒介,以经典为标准,以散文为构架,以叙述为笔法,讲了作者所体悟的“道”,如修身之道、炼养之道、处世之道、居家之道、尽孝之道,甚至书画之道。作者还讲述了发菩提心之道、观心之道、持咒之道、念佛之道、气脉之道等等,涉及具体的修持。道,既可指理,也可指法。有些文章讲述理,有些文章讲述法。修持法门,重点讲了佛门的观心法、念佛法,丹道的辟谷法、太乙金光修持法,儒家的志道游艺修身法。作者将很多修持法门和窍诀融化到日用平常中。365篇文章,意味着365天,我们的心都要在道中,在常道里悟非常道,在常道里观天道,造常道里修佛道,在常道里成就事业,在常道里积累功行,在常道里解脱烦恼,在常道里悟证菩提,也在常道里做好生命间的友善与互助。体现“道法自然”、“处处见道”、“即事而真”、“道在日用”的精神。如是思,如是感,如是见闻觉知,如是本末究竟,如是生活,如是情感,如是表达,如是状态。

这是一本能带给读者启示和清凉的书。

目录

道风

道教与道家

普世的守一法门

站活桩,炼活步

道不需要谁来证明

事业与命运

所谓事业

事业与发心

治病与修道

习画与悟道

我们该如何学佛

如何学习道术

说说辟谷

心气不二

念经为什么

自发动功,动何时了

失眠的时候念佛去

修道者的画境界和道境

和灵魂撞面

读书能专自悟道

名相对修道者真的那么重要吗?

不要背着阴影生活

禅者的见地与情怀

心印即道友

谁能报怨以德?

我妻有颗文艺心

学道何必纠结情

王学的缺陷何在?

早起后的第一件事

无念与智慧

用与成

隐私与阴影

发愿与成就

气脉修持的内外明彻

念佛与安心

孤独与习气

文人画的弊端与狂禅

名与身,知与行

学佛与居家

眼中看到的不一样的境界

老了还是悟了?

余习未断

安之若命,需要境界

报怨以德,需悟空性

观梦与自性为师

宿命与天眼

神奇的拔牙术

精进与慢生活

年终的觉察和年初的愿力

智者格言

人生如梦,无得无失

做一个不打扰他人的学佛者

温暖自己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不再漂泊

灵修没有归宿

你找到归宿了吗?

灵性世界和物质世界

你愿意布施吗?

如何鉴定明师

你境界够了,就能知道他们在哪里,也能与他们相遇。

屠夫与气功师

跟着感觉走和“顶门上具一只眼”。

实修实证,需要克服因循懒散之习气

“你的归宿在哪里”

笑看今生因缘

佛经的集成与高僧的方便道

何为经典

穷经与辩经的好处

道的体悟

经典与生存

婚姻中的守一

与孩子一起成长

诗歌与哲学象征灵性

网络亦道场

雷雨身中静一心

日行一善

画坛尚有文心在

唐诗为奇男,宋词为美女

九字真言

唐伯虎得宋人心法沈周得元人精义

修行或可落空,愿力不可落空

人的自欺

不动心与不生心

所谓底蕴

也谈保守

修养非自培训

方便善巧

小孩该学些什么

但见花开落,不言人是非。

无常与精进

人天乘

性问题

智慧之用

“不要给女人讲道理”

法身境界

学术的“无用之用”

念头动处是玄关

无常到来心安否?

善念难得

口业颇难除

把知识变成智慧

易道之灵活

翻译之道

能力修养比知识文凭更重要

“相逢一笑泯恩仇”,需要悟空

聆听需要耐心

祖灵与木主

念住和息住脉住

返本还原是药王

家教

道演西北

诗人和时代

与自己相遇

衰老

怀旧,观照命运的种子

各安其位

相与见

乡村佛音

艾草的能量

家谱和祖先的情怀

城市化中的环保与人心

凡夫的觉照与欣喜

做好老人自己的事情

谁人有颗向道心?

老人的生存阴影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看看因果

此身如何非是客

偶像与江湖

如何是不杂用心处?

吃素与保护牙齿

宗教修炼与常识

生火与炼丹

老人的放下与解脱

前生或许是禅僧

神仙之事本难说

生死之间

念佛与“了生死”

感应与命理

也有仙真入画坛

习惯与定力

吃茶煮茶与禅道

原来穷理便通仙

祖先们的功德与阴恶及因果

小孩的心思

“老颠顿”与了生死

我亦悟得画中禅

阿那个弄是闲情

念佛与法缘

术士的命运

学佛者的业债

缘遇

好道与修道

如何当好老人

不害怕,不逃避

没有对错

生命的光辉

精勤不已,虚明无边

大愿

修证

直心是道场与直心能结怨

佛为体,道为用,儒为相

信根

因果的说教

放下身段与打起精神

这三德很重要

气功的出路在哪里

人体科学的未来

大成拳站桩与修道筑基

保任

时间都去哪了?

初发心与因缘

透明的障碍

商道与道商

婚姻命数与初心

平凡的修持者

爱与慈悲

“无寿者相”的真义

时节因缘

“心量事大,不行小道”与“心大不小”“量事行道”

穷理入神与见闻多方

福缘双结与身心同调

男女那点事

是非经过不知难

观死

慈悲与摄受

孤独者

超越自我

但得愿力透法界

觉后心常惬,春来草自青

见地或有异,修行两相当

欲望迷眼

齐白石的“三不”

莫与天使擦肩而过

发扬国学要重视信愿行见

读书

把理听在心里,把法观在身上

纵然身具六神通,也难度化枕边人

成功的成本

自问三句话

“法理要通,深信因果”

什么是正业?

谨慎的利弊

梦与见

不要有太多的“为什么”

父亲和我,觉察我们和父辈相处的时间

生死之梦

说身口意

人生的逃避心结

言有宗,事有君

从义和团的某些言行看中国文化的某些弊端

观心和觉察之道

胸中丘壑

如何面对疾病和死亡

病缘亦成禅修缘

本来面目玄关,明师的教诲

念力

莫把闲谈当成本事,莫把社交当成修学

重相与重道

得失寸心知

哪些是用钱不能解决的事?

波旬的子孙

“大款”的“力量”

妄心的召唤

反思定慧

六祖去哪了

读文言与得文字般若

著述与证果

丹道的实证与“意生身”

六根清净方为道

不辩解,不指责

虚云的胜境与禅宗的教化

今世前生云何身

觉察两种念头

闭关的条件

修财运法的利弊

能净口业,运自转好

耐心与信仰

修身铭

病缘与病因

守望

经典与法

商人的无明推手

经典的点校与功德

止观说

反闻闻自性

老人的自吝

辟谷的妙用

呼吸法门的妙用

不教一日空过

为什么反季节的菜不香

画龙点睛

学道的技术与哲理

我们还缺什么?

破与立

六祖的预言

僧肇的《心经》与秋白的悟境

百岁老人的生日

神秀的觉照与内省

多生修行者的习气

须知净地亦迷人

抖擞精神修禅定

置身圣贤是吾曹

幻听的折磨——那位伟大诗人之死

母亲的的辞世

母亲给我的最后一堂课

灵堂即道场

母亲的往生

念佛机的功德与耳根圆通法门

见地修身处世这三件事

心猿意马

闭息鼓腹持咒念佛法门

止俗禅师的功德

广钦法师的开示和能海上师的传记

了生死

叩齿与持咒

忍辱与无我相

智能手机与修证法门

病缘即是佛道缘

不堪一试,何堪载道?

空性与智慧

退隐沉淀与实修

母亲是再来修行的人吗?

金光咒的次第

治病与救命

心学的“心”

整理婚姻

解脱缘与牵缠缘

百年虚云

西藏大师们的“心灵鸡汤”

手机和异化

再说修身

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

白石老人的“三余”

那些人的“大师”情结

止俗禅师

坏因缘成好因缘

有根基与没根基

也说双运道

解构与建构

不责于人

相续力

孔子的教诲

明师与传承的加持

文化的序列

传法记

以攀缘心为自性

所谓入山修道

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

明师的相应与加持

生命的暖与乐

修道人的洁癖

知天命

丧事禁忌和死亡恐惧

张伯端对丹道的革新与对佛禅的学习

禅道看婚姻

生日

占卜学的利弊

事功与法身慧命

纵留肉身又如何

纯情即堕与爱情无住

出离心与解脱道

国民的因果教育

事去心空与即事即空即用即空万法本空

不要因怨人而生报应想

即事悟真

了生死

国民性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对国学的认知

幻觉的生发与因幻生障

气脉问题与敛气入骨和光同尘

读史使人明智

受罪即是消罪

千年国民性

西方的眼睛

你怕什么

梦观与解梦

说琴

守一的境界与太极拳修炼

需要的是修身,而不是呼喊与洗脑

火宅与清凉

“艺多”与本末

打通之妙用

打坐之新说

“不如不学”

一切皆玉成

内护摩

山僧与山参

释怀

隐恶

所谓阴影

必读书

修道与著述

纪晓岚说心说阴阳

跏趺静坐夜读书

贪官的“信仰”

内心的成长

古典时间疗救法

吃药

诱惑

过午不食

家大业大

布施想与还债想

送礼的有用与无用

方便即布施,即用即大成

试读章节

道风

看2013年底东方卫视的《中国达人秀》,看到了令人感慨的一幕。一个道士,身穿道袍,站在“中国达人秀”的舞台表演,要做“达人”。他自称从终南山下来,修炼多年,炼成了大小周天,能控制自己的血液。他的表演,是用一尺长的粗粗的钢针穿透自己右手腕的皮肤,皮肤未流血,然后他把水桶挂在钢针上悬空。吓得做评委的赵薇女士尖叫,不敢正视。所有评委都给这位道士灭灯。道士不死心,对着镜头说他刚表演的是“雕虫小技”,他最高的功夫是“能半个月不吃不喝(所谓辟谷)”,他自称是“世界第一”,然后坐在桌子上打坐。

看到这,我难过的是,这是道士。

假如这个人不穿道服,不自称是终南山修炼的道士,倒也罢了,我们看做江湖也行,但他声称是终南山的修炼的刚出山的道士,自称“世界第一”,以自残的形式表演,我认为这是修炼出偏。一点小法术不无,钢针穿过肉皮真没流血,但修道、悟道、道风,梦都没梦见。即便钢针穿肌肉不流血,也算不上什么,国外类似的表演也不少。这与什么“大小周天”的修成毫无关系。

身穿道服而如此表演,是败坏道风,败坏道教形象,也败坏修道者的形象。

此人想做中国“达人”,只怕永远成不了“达人”,魔障入心,心里存的不是道,而是名利、狂乱。

但愿修道者引以为戒。真正有道之人绝不会人前表演什么,不会叫嚣自己是“世界第一”,更不会以危险的近乎自残的方式作为噱头吸引目光。真正得道的人,和光同尘,不显圭角,不露神异。他们的道行藏在隐的一面,默默地参赞天地之运化。他们救人度众于默默无为之中。除非某些有时代大因缘的人,才会偶然显露一些神异,神异不昧其道心之光明。他们的显,是以隐为心境,以道为根基,以德为门户,以因缘为契机,以妙用为方便。岂有妄行?达道之人才是达人。在古代文化里,“达人”是很高的境界。《左传·昭公七年》云:“圣人有明德者,若不当世,其后必有达人。”《鹏鸟赋》云:“小智自私兮,贱彼贵我;达人大观兮,物无不可。”《悟真篇》云:“达人心若明镜,鉴而不纳。”看看,达人与圣人、大智、见性相关,哪里是娱乐圈的玩乐搞笑之人?

道教与道家

我和一位朋友最近一直在探讨历史上的道教与道家。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历史上,每到乱世之时,都会有道家人物来拨乱反正。姜尚、管仲、范蠡、张良、诸葛亮、王通、魏征、刘伯温都是道家之流,即便曾国藩,也是外儒内道而能安天下的伟大人物。但自道教创立以来,天下之乱,大多与道教徒的祸国有关。从早期的黄巾起义,到魏晋时代一些道士如孙恩等造反,乃至张道陵的孙子张鲁拥兵关中,到唐代安史之乱前唐玄宗的迷信道教,唐代皇室有几位皇帝都是吃外丹而被毒死的,到宋徽宗,明代的嘉靖皇帝之迷信道教,都使国家衰乱。

问题何在?道教是宗教,也是利益集团。道教徒攀附官僚、影响王室,为的是名利,不是为了天下。很多道教徒修习一些法术,本身并不修道,也未悟道,更未得道,他们的行为早就远离或背离了黄老、老庄之道,他们没有安天下的胸怀和智慧,也不会功成身退。他们往往代表的是集团利益,但范蠡、管仲、张良、诸葛亮等道家人物,超乎名利之外,或能功成身退,或能善始善终,他们是真正得黄老之道的人物。

道教虽然奉老庄为祖师,奉老庄著作为经典,但道教更多的是原始巫术的继承,而道家的道论,只在个别高道那里继承,更多的道教徒抛弃了道家的道论和修道的精神、修养。

当代道教要发展,还必须回归到黄老思想里寻找力量,寻找智慧,寻找方向,寻找法门,也寻找灵魂的寄托与归宿,寻找民族崛起的力量与信念,也寻找宇宙人生的终极真理,为人类的发展做出光明的指引。

普世的守一法门

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寻找道家的一些能普世的、安全的、人人可学可修的济世法门。丹道不是这样的法门,因为丹道不可能普世,也不可能有很多人修成功。世间好丹道者多,但真正修成丹道的人,百万人中罕见一人,乃至千万人中罕见一人。

不光我在思考这个问题,我认识的一些道门名人也在思考、寻找一些能够普世的修身修持的法门。一些人自己走偏了,空有此愿,而因自己未开悟,未断名利,未得道,结果掉到名利和魔障的陷阱里。令人长叹。

这样的普世法门,我感觉,很难在道教里找到,但回归道家,回归到老庄质朴的道论和修身修道的世界,回归到上古“道济天下,德化人间”的境界,回归到“天人合一、无我无为”的修为,或许能找到适合当代人安顿身心的道家法门。

站活桩,炼活步

很多人喜欢站桩、喜欢太极拳,结果发现膝盖受伤了。问题何在?

有一天,武术家张旭光教授来访,谈到这个问题,我们的看法完全一致。我们认识的一个武术家、太极拳传人,年过七旬腿脚就不灵便了,问题何在?

张教授提出了“站活桩”理法。

我的经验也是:不要固定地一个式子、一个动作站很长时间,否则,很容易“久站伤骨”。站活桩的要领即是,站几分钟就活动一下,或者调整一下式子。就不会伤及膝盖。

站桩架子不要太低,架子太低,伤膝盖不说,还容易使中气下陷,引生毛病。  我认识一位大成拳传人,是王芗斋老人的弟子。站桩架子很低。他九十岁时,行动不便,身患糖尿病。

有一位道友站桩多年,结果肠胃出了问题,每天要大便四五次。我发现,他的问题在于站桩的架子太低。架子太低,就不能做到“提肛收腹”。提肛对站桩非常重要,站桩架子一底,就难以提肛,中气自然下陷。中气不固,会引生很多肠胃毛病。我告诉他要两腿微曲,提肛收腹,两脚之间的距离与肩同宽。

朋友如此试验之后,基本解决了他的问题。

再说太极拳,很多人打太极也伤及膝盖。一是架子底,二是脚不轻灵,脚上用力过多,下沉之劲力太重,体会不到“虚灵顶劲”之妙。

一些人站桩膝盖出问题,亦复如是,双腿用下沉劲太重,没有“虚灵顶劲”的那种能使身体微微向上一提的劲。

张教授提到,太极拳不必打那么多架势,只需要精选一些架势如云手等,坚持练习,慢慢地就会有感觉,会找到那个窍门。

P1-6

序言

我以散文的笔法,用半年时间完成了《悟道录》。结稿的日子,正是母亲辞世第九十九天,明天,是风俗里给母亲烧百日纸的日子,我远在北京,不能回甘肃给母亲烧纸祭奠,在这里,以文字怀念母亲。

这本书看起来没有专门谈道,其实,书里讲了不少我所体悟的“道”,如修身之道、炼养之道、处世之道、居家之道、尽孝之道,甚至书画之道也有。我还讲述了一些发菩提心之道、观心之道、持咒之道、念佛之道、气脉之道等等,涉及具体的修持。道,既可指理,也可指法。有些文章讲述理,有些文章讲述法。修持法门,重点讲了佛门的观心法、念佛法,丹道的辟谷法、太乙金光修持法,儒家的志道游艺修身法。我将很多修持法门和窍诀融化到日用平常中。有些文章专门探索国学某些深奥的问题,如,“王阳明心学的心是什么”。这本书名为《悟道录》,是我体悟大道的记录。

《悟道录》是杂感与随笔。经常与朋友们探讨修道的理法术诀,探讨中华文化,也回答不少来访者的问题。某些问题很有意思,想做些点滴的记录。文字或是一段,或是一小篇,或者是一句话。或长或短,不拘一格。或者是自己的感悟,或者是他人的教诲,或者是读书心得,或者是参究神会,或者是聊天之灵感,或者是探索之疑问,或者是我的修学证量,或者是我和好友们就某些话题交流的思考。借此探索形而上道与灵性智慧。断断续续写出来,一如契科夫之写手记。小的时候读过《契科夫手记》,对我影响极大。《悟道录》,也可以看作手记。

这本书,以生活为本位,以国学为根基,以修学为媒介,以经典为标准,以散文为构架,以叙述为笔法,如此创作,想探索一种平实而广博、优美而深邃的写作方法和意境,以纯正的汉语写作,以体现汉语的优美、博大、深邃。我推崇“极高明而道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写作境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在这本书还没有完成的时候,中华文化大讲堂的崔雅清老师将此书里的《父亲和我》配以美妙的音乐朗读播出。据说,播出后感动了一些人,其中有位名人,好久没回老家,听了这篇文章,在夏天回老家看望父母去了。这是教化的作用,是文以载道的意义。

从事佛道文化研究而写作,从1994年夏天发表第一篇文章到今天,整整二十年了。二十年中有个信念我一直坚守:要写出“有益世道人心”的文章,要写出能“重整国学,再塑民魂”的文章。

如今,这样的信念更深一步,希望我的作品能承载法界智慧,写作会成为法界智慧流淌的泉眼。

写作,是我净化心灵、提升人格、开启智慧、圆满行愿的机会。我的写作守则是:著述作文,文以载道。道焕精神,益生需要。

希望《悟道录》是一部可以带给读者清凉和智慧的书。我祝福阅读此书的人能获得清凉与智慧。

这本书写了365篇文章,意味着365天,我们的心都要在道中。这本书的内容和次序,是我写作的本然状态,不需要分类,不需要再整理,而是体现“道法自然”“处处见道”“即事而真”“道在日用”的精神,看似散,其实整,内在精神和意气是完整的,浑圆的。我的想法是,通过这样的写作、这样的生活、这样的阅读启发自己启发读者去生活中悟道。分类、分章、分节是理性的,按道家的说法,理性一多,近乎“识神”而远乎“元神”,理性一多,混沌被凿,淳朴不见。老子说:“不知常,妄作凶。”我们在常道里悟非常道,在常道里观天道,在常道里修佛道,在常道里成就事业,在常道里积累功行,在常道里解脱烦恼,在常道里悟证菩提,也在常道里做好生命的友善与互助。这本书是以生活状态里的本然际遇、本然修学、本然悟证为自然序而本然地记录本然地写作。如是思,如是感,如是见闻觉知,如是本末究竟,如是生活,如是情感,如是表达,如是状态。

我有一个系列的写作,这本书-q《悟道录》,以常道为本位,以儒释道的修学为核心,以道家思想为重点。第二本书叫《习禅记》,已经开始写作。写作上,依然是:人生化、生活化、体验化。人生化,作品一定要有益于人生;生活化,作品能融入到当下的生活;体验化,不作空谈,尽量结合自己的修学经历、人生体验、修证感受而探讨禅学禅宗的精华。我修学禅道超过二十年,多次出入山林寻访明师,对于禅宗经典、禅宗历史下过很多工夫研究,除了参究禅宗义理,也观心静坐,实证义理。虽然境界有限,证量不高,但在某些方面,有独到的体验和证知。这本书将融合我的参学经历来探究禅宗的很多义理、公案,以及《六祖坛经》的精华。

还要写一本书叫《师儒志》,是学习儒学的记录。志,“记录”也,也可以看成“志向”。我从高中时代学习四书五经,二十多年来对于《论语》《易经》做过深入的研究,写过尚未完成的两本书《生活论语》《易经散讲》。我的太祖父是当地大儒,以儒家思想修身治家,对晚辈给予儒学修身齐家的寄望。我太祖父七十大寿时的祝寿文说他“半日读书,半日养气”。这是自宋儒朱熹如此倡导后的儒生常道。太祖父依照儒家道德规范行善积德,声誉播于乡里,德风熏乎家族。就是现在,我常以太祖父的做人为德范。太祖父给我的堂伯父、伯父、我父亲一辈取的名字里都有儒家思想的寄托。我一位堂伯父名陈治邦,一位堂伯父名陈治齐,我伯父名陈克礼,我父亲名陈克让。修身治齐,克己复礼,都是儒家的核心思想。我太祖父的名字叫陈舜卿,舜是儒家所标榜的大圣人,太祖的名字里的儒学志向,可想而知。

虽然我的堂伯父、伯父,乃至我的祖父、太祖父都是在乡村度过平凡甚至苦难的一生,但他们修齐治平的儒家理想很感人。

十多年来,每年年底、次年年初,也即每年的元旦前后我都会读一遍《论语》,以之观照身心,检点心行。这样的阅读坚持过十年,后来换成了《道德经》,每年的元旦前后我都会静心通读一遍《道德经》,坚持过四年,再后来换成了在每年的元旦阅读《金刚经》与《坛经》,已经坚持三年。这些经典里,《论语》对我的修身起到重大作用,《道德经》对我悟道起到很大作用,《金刚经》《坛经》对我明心起到很大作用,这些经典都是可以活学活用、经世致用的。

讲这些修学经典的经历,是要说明《论语》在我心中的地位和在我人生中的意义。《师儒志》将以《论语》和《易经》为本位,讲述我的修学心得,也会结合我对历史上一些大儒的人生、思想的研究而阐发儒家的“家国情怀”。现代知识分子最缺乏的是“家国情怀”。我在《益生文化》上撰写过很多篇介绍朱熹、王阳明生平和思想的文章,为此,我读过四种《王阳明传》,以及《明史》里王阳明的传记,也读《王阳明全集》。《师儒志》,我不仅要写《论语》《易经》思想和修身理法对我的影响,我也会写我对古代大儒的研究,发掘他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伟大精神。

不久前,我和朋友登山时聊天,谈到几句格言对我人生的重大影响。“急成者非大器,躁进者无大功。”这是清代丹道家黄元吉的话,教会我做事不能急躁,要循序渐进;“鄙吝者非大器”,这是清儒蒲松龄的话,做人要讲道德,不要卑鄙,不要吝啬,否则,难成大器。第三句是《易经》里的话:“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器,指道德才智。这也是老子“动善时”的真义,不要急于求成,要等待时机,在恰当的时间做恰当的事情。1995年到2000年,我在西安打工,这句话我书写后一直悬挂在宿舍里,触目惊心,勉励自己。1997年,我有到北京工作的机会,我认为还不是最好的时机,自身的修学不到位,没有来京。沉潜三年,写了很多作品,如《南宗心法——青华秘文讲义》《辟谷道论》《修真金丹论》《修真演道传》,参研了很多经典。2000年7月,我有机会到北京工作,到了2001年,我在北京创办《益生文化》,主办了五年的“中华传统文化讲学工程”,我主讲了《道德经》《阴符经》《周易参同契》《黄庭经》《悟真篇》《青华秘文》五部道家、丹道名著。一些讲义已经出版,像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参同契注译--厝真篇注译》、2006年香港心一堂出版社出版的《南宗心法——悟真篇讲义》、2008年团结出版社出版的《道德经真义》,都是我那个时期的讲义的整理。

这一切成绩的取得,在于我以“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为指导,不急于求成,而能沉潜下来,修学,参究,著述,才能在恰当的时间出来,做好合适的事情。《易经》“知进知退”的思想对我的一生都有重大意义。这些人生经历,也是我写《师儒志》的动力。  这两本书也会以散文的笔法来写,每本都是365篇,取意一年、一周天,日日悟道,日日修身,日日进益,日日解脱烦恼。

我还想以此种体例写三本书。一本是关于古典小说与修道文化研究的,我收藏了二百多种古典小说,阅读过不少古典小说,深知不少古典小说里深深包含着修道的理法术诀,我想做些探索与整理。还有一本书,写中医的思想与精华,结合我修道的内观与学医的经验来写。我太祖父从医,开药店,我从中学时代起就苦读中医古籍,读过很多中医经典,在1996年注解过明代江皇南的《名医类案》一书。那时候,没有电脑,我不会打字,找了一本影印本的《名医类案》,一边抄写、点校,一边注解。在乡村时,我曾多次为亲友处方,效果极好。只是来京后的十五年里,不再读医书,但因修持,能内观到经气的运行,李时珍所言“内景隧道,唯反观者乃能照察之”,真实不虚。十多年里我结识了一些名医、大医,对中医的理解更深了。我曾在《益生文化》上设有中医栏目,还在正史里整理过张仲景、淳于意、华佗等名医的传记在《益生文化》刊出。后来因编校《吕洞宾真人丹道全书》而点校了吕祖扶乩所传《医道还元》。这是一本尚未被中医界所重视的伟大著作,是探讨医道、人道、天道、仙道的著作,这次点校工作使我对中医的精妙有了更深的认知。这些年,我虽未再学医,但接触的张玉仙、张天星、彭印高、左常波等神医、名医,他们的诊治境界使我更深入地理解了中医“形而上道”的微妙。像张玉仙,不必见面,就能“灵应处方”。疗效极好,达到了古人所谓“医者,意也”的高超境界。已故的彭印高教授,他能扎针使人自然辟谷,以之治疗了很多疑难杂症,疗效神奇,先生名之“减法工程”。他因修炼引生“眼通”,能看到患者的“病气”之生发和出入过程。他甚至能以道术将“病气”搬运转移到其他地方,体现了《黄帝内经》里“移精变气”的神妙。张天星老师经常在打坐的境界里获得某些治疗疑难杂症的方子。某些病一时难以治疗,他会打坐入静,真正入静后,治疗的方剂常常就自然有了,疗效非凡。我跟他认识十余年,深知他医道的高深。我一位好友在2014年7月告诉我,他岳父曾患肝癌,医院诊断为晚期,难以治疗。他不忍心看着老岳父辞世,就找到在终南山住山修行的张天星大夫。张大夫只能“死马当活马医”,处方救治,并用他独特的排毒法为之排毒。排毒之后,老人的身上出现了溃烂、流脓症状。不久,癌症就好了,已经过去了三年,老人还活着。朋友对张大夫非常感恩。我会在书里写这些亲眼见过的大医的诊治,以此揭示中医诊治的精髓。我会写“我眼见的中医”“正史里的名医”“医案里的奇迹”“道书里的神医”。内容了然在胸,只需要找个时间找个机缘写出来。

第三本想写的是关于数术方技的书。我曾在《益生文化》里开过《数术异人》栏目,从《史记》《汉书》《晋书》《宋书》等正史中整理过数十位数术方技之异人传记刊发在《益生文化》,本来计划一直整理到《清史稿》,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继续,整理到《南史》就罢了。我从小听了很多家乡数术异人的故事,就像雪漠的小说里所写的那些石和尚等奇人异士一样。这样的人在西北并不少见,现在的张玉仙老师精通各种道术,我们交往十年了,我见证过她的很多神奇。对于传统数术,我修学过一些,梅花易数之占卜,南宗丹道之雷法,都有体验。认识十余年而于今年7月7日辞世的霍斐然先生,于易占、风水、奇门有很深的研究和成就。这些年我认识的数术奇人不少,我将结合正史、见闻、我的某些修学,结合师友的成就,来探索数术之道。数术学是古代极其重要的“人天之学”,是非常高深的包含天地人三才道妙的学问。

我想写的是一个系列,《悟道录》,是开始。这些书中,又以《悟道录》《习禅记》《师儒志》为本。

我希望有善美的因缘促成这些书的顺利写作与方便出版,也借此机会将自己写作的整体构架讲出来,供读者和出版人参考。

希望《悟道录》能开个好头。书里有很多口诀、偈子、心法,不可随意读过。我自撰的一些诗偈,包含着我修学佛道文化的精髓和体验,语言精练,义理精深,要认真参究。如下面这首诗,不仅讲述因缘果报之理,也讲转业消业之道,修行的要领就在其中:

祸福无门人自招,善恶之报定难逃。

观心悔过德勤积,悟空见性业转消。

业力佛力不思议,心相性相岂绘描。

时时菩提时时定,念念弥陀念念超。

清代浑然子序悟元子《西游原旨》云:“阐三教一家之理,传性命双修之道。俗语常言中暗藏天机,戏谑笑谈处显露心法。”我写《悟道录》,也有如此用意。写《习禅记》《师儒志》,会有此等笔法。

闲话休繁,言归正传。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 14:3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