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肯定有过需要去商店退换商品的经验。假设你的母亲在圣诞节送你一件毛衣,尺寸完全不合适。你会说:“虽然我很高兴妈妈给我买毛衣穿,但我得把它拿回去换一件大小合适的。那样我才能穿得上。”这种做法不仅非常普遍,也是我们每个人都有那么一两回经历。
讨好者也进行着交换,只不过对象不是实体物,而是情绪反应。在个人发展的漫长过程中,他们养成了不恰当的情绪习惯,好比多余的罪恶感、恐惧感和焦虑感。长此以往,反复的经历使他们学会将不必要的情绪据为己有。成年以后,他们甚至能够告诉自己不应该有这样的感受,但人类遵循习惯的特性,令他们依旧沉浸在有害的情绪模式中。
艾琳就是这样的人。她55岁左右,用“消耗殆尽”比喻自己。艾琳在离婚之后就立即来找我咨询了,表示她的善良最终导致了自食其果。“我和前夫的关系要多不平衡就有多不平衡,”她诉说道,“我经常想方设法使他高兴,他却常常抱怨我从来没努力让他心满意足过。经常是我几乎一个人做完了所有家务,他则在旁边喝啤酒边看电视。我从来不觉得他对我表现出了应有的尊重,或许是因为我在他面前也没真正地表现对自己的尊重吧,所以他才不尊重我。”
大部分人都不会认为艾琳是一个“软弱无力”的人,那是由于多年来她给自己立下了良好的名声。她是一位极少树敌和拥有很多朋友的可靠员工,职业生涯从一名一年级教师开始,最后获得了管理学硕士学位。直到近期,她才从教育领域荣休,希望在空余时间找点有趣的事做。鲜为人知的是,在家中的艾琳无奈、忧伤,做什么都徒劳无果,因为与之生活的丈夫很难被取悦,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愉快。如今成为离婚者的她,试图弄明白自己的生活到底是怎么了,并审视事态是怎么到了让她倍感萎靡不振的地步。
艾琳继续讲着她的遭遇,我发现她是一个典型的讨好者,从前和一个控制欲强、自我导向的男人结为连理,对他是有求必应。她时常认为自己不能坚持合理、正确的观点。比方说,她的丈夫晚上外出去会见朋友,他会认为没有必要告诉她如何能联系上他。“我会让你在需要的时候知道我在哪里。”这就是他的回答。
“每当他对理应适当解释的事表现得漠不关心的时候,你会有怎样的反应?”我问道。
“唉,我没有其他办法,只好任他去了,然后我自己解决。”艾琳耸耸肩,回答道。我告诉她,我听说很多妻子不会傻傻坐等猜测他们丈夫到底在搞什么把戏,而她的回答是:“没错啊,但她们不是嫁给了沃特。”她使自己确信他无动于衷的举动是要求她把长期形成的无价值感和绝望感当作家常便饭。即便她在教育领域的思想无人可以左右,但她从来没将在学校的那份坚定带到家中。
你的情况又如何呢?在人际交往中,是否曾经被讨厌的、不健康的情绪陷阱所束缚?说不定,是时候允许你自己释放那份情绪上的负累,换取更合理的回应了。要想达到目标,你就必须:
首先,认识到你自身的有害情绪。
然后,确定另一种回应方案是运用较为健康的思考模式。
在这一章里,我们将视乎需要抛开至少三种不健康的情绪反应:错误的罪疚感、六神无主的恐惧感和焦虑感。P41-43
写在前面
老实说,我也曾经是一个讨好者,长期地生活在讨好别人的岁月中,幸好,我终于改变了自己。
这些年来,我也曾见过太多关系因过度控制而毁灭的例子。所以,我特别希望有这方面困扰的人能够正视一个事实:老天从来不会让一个人完全控制另外一个人,也不会让一个人甘于被另一个人完全控制。
因为有人有着过度控制的癖好,也就有人有了过度讨好的行为。毫无疑问,这是讨好者为了维系关系,而不得不使出的迎合控制者的花招。我将这一对冤家称为“控制模式”和“讨好模式”。
控制模式当然是不健康的,讨好模式也同样有害。我想做的就是和大家一起打破这两种模式,使控制者学会放手,使讨好者可以自立。
事实上,能讨得别人欢心,是一项了不起的技能,因为健康的人际关系,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某些基本的特性之上,比如必要的帮助、友善和协作。但如果这种技能造成了讨好者的屈从、轻视自我或否定自我,那就大事不妙了。
很多人太过强调顺从性,以至于刺激了他人持续操纵和控制他们。可是,即便是最具顺从性的讨好者,也会体会到怨恨、恐惧感或错误的罪疚感。这种负面的感觉,会随着控制者与讨好者之间的关系失衡,日积月累,不断加深,终有一天会爆发出来,以某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最终击碎两者之间的关系。
讨好者经常会怀有这样一种想法,认为如果他们要取得别人的欢心,就不能再坚守自己正当的需求或者信念。但事实情况并非如此。当你正确地坚持了健康的信念时,那是爱和责任感的表现,反而会获得对方良好的反馈。反之,当你放弃自己的需求和信念时,你通常会换来对方的肆意妄为或无动于衷,这种被践踏或被忽视的感觉,会反过来刺激你继续放弃自己的原则。久而久之,你就会不可避免地给自己建造一种“自贱型”的人际关系模型。
针对讨好者的“自贱”,笔者有必要提出一个建议:既然人际关系中总是有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那么,懂得如何划出适当的界限并找到解决矛盾的办法,就显得十分必要。
这本小书,围绕着这个建议而展开。如果这本书有幸被你阅读,我建议,你在阅读的时候,可以试着想想以下三件事情:
(1)想一想,哪些因素导致了你现在与他人相处的模式;
(2)深思你为何用目前这种方式管理你的生活;
(3)如果你需要改进自己,必须端正哪些态度和行为。
这三件事看似老生常谈,但这的确是我真诚的建议,因为书中这些真实的事例,以及我多年自愈和治愈他人的经验与思考,真的能够帮助你弄清楚这三件事,并达到改变自己的效果。
书中所用到的实例说明都是真实的,当然,我已经非常谨慎地对其中人物的身份做了修改以便保护他们的隐私。我为目前从事的咨询工作尽了保密的义务。
我由衷地感谢我的那些来访者们,感谢他们真诚地与我分享他们的内心,感谢他们在情感和精神上想要得到成长的渴望。他们的故事给我带来启发,让我有了帮助更多人摆脱“讨好的怪圈”的勇气,令我十分感激。
亲爱的读者,如果你也陷入了“讨好的怪圈”,如果你也正为此而烦恼,那么,请和我一起来解锁这个怪圈吧。愿我们走完这一本书的旅程后,你可以由衷地说出这句话:我不想再讨好这个世界了,因为我已经走出了“讨好的怪圈”,我已经是一个全新的我。
这本莱斯·卡特编著的《不想再讨好这世界》写给习惯退让,却不曾被善待的你。如果你经常取悦他人,如果你常常为了取悦别人而漠视自己的感受,如果你常常会感觉到被他人利用了你的善良,如果你常常一片好心,别人却不领情,如果你不善于拒绝他人,如果你在婚姻关系中总是那个取悦别人的角色,如果你曾经设法取悦上司却无功而返,那么这本书就是为你而写的。
《不想再讨好这世界》是资深心理咨询师的性格自修课,关注你日常生活中的情绪和心结,不鸡汤,不说教,只为你提出针对性的实用建议。作者莱斯·卡特,是美国金牌心理咨询师,做过200多期心理节目。来自第一线的实例与理论,逻辑条理明晰,内容最丰富,最科学,最实用。金牌心理咨询师写给习惯退让却不曾被善待的你,教你不再讨好这世界,从别人的眼光中走出来,找回勇敢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