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原来他乡是故乡(司徒雷登回忆录)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美)司徒雷登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部兼具史料价值和思想意义的个人传记,一部图文并茂、保留了20世纪许多重要、真实史实的个人回忆录——作为在近代中国史、教育史和中美关系史方面的一位重要历史人物,司徒雷登的一生有大半时间与中国的教育、时政难解难分。司徒雷登评价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更甚于是一个美国人”。《原来他乡是故乡(司徒雷登回忆录)》为司徒雷登回美国后晚年所撰写。

内容推荐

《原来他乡是故乡(司徒雷登回忆录)》是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外交官、教育家、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博士写的一本在华回忆录。全书共15章,前12章中司徒雷登回忆了他的在华经历,后3章则是他的反思与总结。全书记述了作者对其个人事业的选择、传教士在中国的使命、燕京大学的创建历程、二战期间被日军软禁的经历以及二战后担任美国驻华大使所参与的对华事务等。作为一个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司徒雷登的这部著作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本身也是很好的史料,对于我们了解20世纪上半叶的那段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目录

1 我的家庭

 1.总统的表亲

 2.父亲和母亲

 3.父亲的失败和母亲的成功

 4.我的童年:社戏与美食

 5.父母的陈列品——四兄弟

 6.成为正常美国男孩的开始——学校

2 恰同学少年

 1.进退两难

 2.教师生涯——潘陶普斯学院

 3.何去何从

 4.“跃进运动”的成员之一

 5.中国传教,我准备好了

3 重返中华之旅

 1.开始传教和最大的障碍——语言

 2.走入金陵神学院

 3.基督教青年会产生的影响

 4.内部矛盾

4 圆梦燕京大学

 1.建校始末

 2.穷学校

 3.选定校址

 4.为了燕大而“乞讨”

 5.新成员黄国安

 6.来自哈佛的支持

 7.教育成就

 8.“世界大学”——燕大

 9.校训

 10.可贵的友谊

 11.尊师重道的中国人

5 燕京人

 1.中国文化

 2.品位中国

 3.家庭

 4.两位总统

 5.60大寿

6 中国的达官显贵

 1.留学生归国

 2.风云20世纪初

 3.爱国学生

 4.颜惠庆、陈树藩

 5.乱世军阀

 6.张作霖和张学良

 7.军阀冯玉祥

 8.其他高官

 9.委员长蒋介石

 10.挚友傅泾波

 11.曾国藩的女儿

7 孤岛作战

 1.被日本人严密监控的燕大

 2.四次长时间审讯

 3.蒋介石和我

 4.第一位燕大的日本学者

 5.周以德

 6.避难所——燕京大学

8 重生

 1.从校长到阶下囚

 2.囚禁之初

 3.1500夜,拼字而过

 4.恐慌相伴

 5.假新闻

 6.有条件的投降

 7.释放

 8.重生的燕大

 9.感染“重庆咳”

 10.战后回到美国

9 入主大使馆

 1.将军落空的愿望

 2.南京

 3.美国新驻华大使

 4.计划失败

 5.通过新宪法

 6.被泼冷水

 7.拜谢同仁

 8.得到中美两国民众认可的大使

10 希望破灭

 1.归去

 2.美国对中国的政策

 3.解说“三条路线”

 4.派别

 5.来去匆匆的魏德迈使团

 6.学生的运动浪潮

 7.荣誉市民

 8.农民

 9.选举和通胀

 10.军事、经济大崩溃

 11.全民恐慌

 12.美国救兵

 13.孙科内阁

 14.走下政坛的蒋介石

 15.来自美国的联合军事顾问团

 16.梦想

11 前路坎坷

 1.走过1

 2.一团混乱的国民政府

 3.代总统李宗仁

 4.挂念燕大

 5.美方情况

 6.我与共产党之间的关系

 7.上海的和平代表团

 8.我眼中的美国军人

 9.变身婚礼主持人

 10.极度恶化的中国局势

 11.坐镇幕后

 12.那年复活节

 13.最后通牒

 14.无能的国民政府

 15.混乱的南京

12 竹幕之后

 1.吵醒

 2.工作打折

 3.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对比和反思

 4.黄华

 5.上海的情况

 6.书之静美

 7.体验上海

 8.等候撤离

13 梦留中华

 1.回到华盛顿

 2.闭门谢客

 3.白皮书

 4.我的不安

 5.不承认新中国

 6.争论

 7.执政党——共产党

 8.因病辞职

14 归隐

 1.中国,我的第二故乡

 2.挚友傅泾波

 3.无常的人生

15 抉择的十字路口

 1.美国如何对待中国

试读章节

2.父亲和母亲

1868年,父亲来到杭州传教,那时的他孑然一身。前任传教士因斯里牧师告诉父亲,如果想要更好地了解中国、学好中文,必须“到中国人中间去生活”。我的父亲听从因斯里的建议,为了更贴近中国人的生活,他在一个鸦片烟馆的楼上租了一套房子。此外,父亲还雇用了一个没受过专业训练的厨师来照顾他的饮食起居。在中国生活五年后,父亲的健康出现了问题,他被送回美国休养。不久后,他恢复了健康。短暂的休养生活让父亲深刻意识到:如果想以后不再被健康问题所困扰,他就必须结婚。而后,玛丽·路易莎·霍腾就成了我的母亲。我的外祖父古斯塔夫·霍腾是位法官,同时也是莫拜尔郡教育体系的创始人之一。他曾经担任过该市的市长。南北战争结束后,南部积贫积弱,人称“玛丽小姐”的玛丽·霍腾创建了一所私人女子学校,并以自己的名字为其命名。这所学校后来成为了亚拉巴马知名的教育机构。很多南方的求学者慕名而来,引起了北方教育观察者的侧目。此后,人们都称赞玛丽·霍腾是“非凡的女性”。人们建议她去德国深造,可她最终还是选择了远赴中国,跟随她未来的丈夫去那个神奇的东方国度。远赴中国前夕,玛丽·白戈碧小姐接手了玛丽·霍腾的学校,在那之前她是玛丽·霍腾的助手。随着她的接手,学校也正式更名为“白戈碧女子学校”,这个名字一直用到25年后学校不复存在的时候。

玛丽·霍腾,我的母亲,她在结识我父亲之前,曾经有过一位做联邦海军军官的未婚夫。遗憾的是,在莫拜尔湾的一次军事行动中,这位军官不幸牺牲。母亲去海外传教,是否是因为这个原因,在今天已经不得而知。当母亲决定去海外传教时,她的大多数朋友都反对这个决定。朋友们认为母亲的决定过于轻率,但是母亲并没有听从朋友们的建议,她没有动摇去中国传教的决心。当母亲下了决定后,就立即与海外传教会的秘书长约翰·雷登-威尔逊商议去国外传教的事情。威尔逊建议我的母亲去参加一次传教会的例会,然后再决定如何处理。也就是在这次例会上,母亲邂逅了我的父亲——刚刚从中国归来的年轻传教士。这位正在考虑“婚姻大事”的年轻传教士,在遇到母亲后,很快坠入了爱河,他们相爱了。直到今天,我常常猜想父母为我取名为“约翰·雷登”是不是在向“媒人”约翰·雷登·威尔逊牧师表达感激之情?在年轻传教士们看来,威尔逊博士极富魅力和感染力。内战之前,他在非洲从事了多年的传教工作。回到国内后,他担任海外传教会秘书长一职。最初,他在基督教长老会供职。内战开始后,他留在了南方。

1874年,父亲带着他的新娘第二次回到中国。这一次,他又回到了过去传教的地方——杭州。

3.父亲的失败和母亲的成功

杭州,一个古老而隽秀的城市。自古以来,这里就是文人墨客的天堂。城郊的西湖、环绕西湖的“佛山”,以及钱塘江的潮汐。马可·波罗曾称杭州为“至美之城”,并耐心地描述这个城市里奇妙的运河、小桥、小街。这里曾经是南宋的首都,被“胡虏”侵犯的北宋皇室仓皇逃到了这个城市。中国有一句著名的谚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苏州和杭州在中国人心里不可逾越的地位。

父亲母亲在杭州住了下来,那时候的杭州还残留着太平天国起义的阴影,但是乡村的美景依旧给母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商业渐渐复苏,这里的街上也逐渐恢复了丝绸、扇子、茶叶这类特产的买卖。

最初进驻杭州时,基督教长老会得到一块位于城墙内城隍山上的地皮,这块地就位于寺庙和官府周围。站在这块地上俯瞰,可以看到浙江省布政使的宅院,每每布政使的公子生病时,中国的医生和风水师都会将生病的根源归咎到住在高处的“发散着邪气”的外国人身上。当地政府寻找了一大堆理由,希望传教士可以另寻他处,迁移到城市另一端的开阔地去。这个建议最终还是被传教士采纳了。新的教区很快确定了,那里被太平天国起义严重破坏过,是杭州城的贫民窟。父亲和其他传教士在那里建起一座教堂、一所学校,传教士们就这样在那里安顿了下来。传教士居住的集中区域,被当地人称为“耶稣弄”。

除了向穷苦百姓传教以外,父母还热衷于创建学校。父亲创建了男子学校,但很快就被布道会关闭了,教会认定传教士除了传教外,不应该去搞世俗教育,传教是传教士的唯一责任。父亲在为数不多的学生里选择了一批天资好的男孩,让他们有更好的机会去接受教育。多年以后,父亲当年选择的那些学生都成了最出色的教会工作者。相比于父亲,母亲的事业更为成功。中国的第二所女子学校就是母亲参与创建的,不论是从规模还是影响力上,这所学校都在不断进步。母亲是这所学校的校长,她担任这个职务很多年。后来,这所学校并入了“杭州基督协和女子学校”。P5-7

序言

首先,我非常荣幸可以撰文介绍司徒雷登博士。

记忆里,首次与司徒雷登先生见面是在南京,那是1946年的晚春。那时的他刚刚从美国度完假归华,同时,他也在调整那些年日军将他关押在监狱中给他带来的创伤。

那时,我们在一起谈论了当下的政治格局,我对司徒雷登先生的反应和观点十分震惊。在那之后,我提请国务院任命他为驻华大使——要知道,我并没有权力直接任命,我的身份仅仅是总统的一个外事代表。之所以做出这样的举动,是因为司徒雷登先生在中国工作和生活已经接近50年。而他的性格、人品、性情,也是我推荐他为大使的重要理由。也正是因为司徒雷登博士,我才可以用公正的目光看待和评估在过去50年中中国的党派政治问题。司徒雷登先生出任大使一职后,他的建议和协助更是让我受益匪浅。

除了司徒雷登博士,我还没见过第二个人能对中国那复杂的特质、历史和政治理解得如此深入。他的所有观点之所以显得如此重要,也与他那直率的性格有着直接关系。

他的个性和丰富的经历,更是让我领略到了他无穷的魅力。

乔治·凯特莱特·马歇尔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2: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