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纪录(精)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英)H.P.威尔默特
出版社 新世纪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捲入了这场战争。战争主要是同盟国(Alliance)和协约国(Entente)之间的战斗。德国、奥匈帝国(Austria—Hungary)和义大利是同盟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和塞尔维亚是协约国。在1914年至1918年期间,很多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都加入了协约国。战场主要在欧洲。值得注意的是义大利虽是同盟国,但是后来却加入到了协约国与同盟国作战。

H.P.威尔默特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全纪录(精)》以冷峻客观的笔触再现了一战的历史图画,图文并茂,语言深刻洗练,在一战百年纪之时更能带给读者真实生动的感受。

内容推荐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规模之大、损失之重,令处于现代社会的我们回顾时依旧不寒而栗。人类史上历次战争,从未像第一次世界大战这般,对世界格局的变化产生决定性影响;也从未像这次大战这般,以庞大战争规模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的伤疤,以致不敢触碰,仅以“大战”作为其代名词。无论在陆地、海洋或是空中,战争无不野蛮而惨烈。历届学者以各种新颖的视角诠释这些重大战役,形成一战研究的主基调。与此同时,著名历史学者

H.P.威尔默特超越传统思维与文体,对一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微妙复杂的爆发原因及其对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影响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且敏锐的分析与见解。作为首次全球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战规模使其成为全景展示战争如何在欧洲大国间爆发,继而迅速席卷全球殖民帝国的研究经典。从1914年大战前夕剑拔弩张的欧洲,到《凡尔赛条约》的签订;从欧洲战场大幕拉开到两大阵营的战舰攻防战,H.P.威尔默特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全纪录(精)》依托翔实的史料与珍贵的图像,将向您全景式解读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因素及历史背景、战争经过与战时的社会现状,并深度探寻第一次世界大战如何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具破坏性、损失最为惨重的人类灾难之一。厮杀的战士们生动的面孔,来自前线寄往家乡的家书,以及思家忧国的战争诗歌穿插在作者冷峻的笔锋下,揭下第一次世界大战尘埃遍布的盔甲,使读者得以窥见其本真面目,更为重要的是,以这种全面的视角提醒读者,有着“战争终结者”之称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带给世人最为深刻的影响——骇人听闻的惨重伤亡。

本书更有专章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纪念馆、战争遗址及博物馆的精美实用资料,方便读者参考查询。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文明的第一次大规模冲突,工业化带来的第一次全民性灾难,它迫使人们寻求主流文明之外的良药。

目录

引言

1.战争之路1878-1914

 仇恨的形成

 多事之秋

 宣战

2.战争全面爆发1914

 对胜利的痴狂

 进攻比利时和法国

 东部战场和巴尔干前线

 从马恩河到伊珀尔

 东线新的攻势

3.扩大了的战争1914-1916

 新的战场

 远征达达尼尔

 土耳其参战的诸多影响

 伊松佐河战役

 德国在东方的殖民地

 非洲战事

4.战争与国家之崛起1915

 面临新的现实问题

 西线的僵局

 东线战场和巴尔干战线

 大后方

 5.消耗战1916

 僵持和屠杀

 凡尔登战役

 东方巨人的反击

 索姆河战役

6.发生在战场之外的事情1914-1918

 更广阔的视角

 海上战争伊始

 德国对战争策略的探索

 空战

 美国与一战

7.绝望、叛乱和革命1917

 虚幻的希望

 在西方战线的进一步耗损

 俄国和东方战线

 意大利前线

 中东地区

8.伟大战争的终结1918

 和时间赛跑

 条约和内战

 德国春季攻势

 协约国开始进攻

 德国盟国的崩溃

 德国寻求停战协议

9.新世界的秩序1919-1923

 未实现的和平

 战后惨况

10.悼念

 词汇表

试读章节

仇恨的形成

奥地利大公斐迪南(Ferdinand)和他的妻子被来自波黑(Bosnia—Herzegovina)首都萨拉热窝(Sarajevo)的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刺杀,被认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索。然而,这一事件并不是这场战争爆发的根夺原因。大部分人都认为,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欧洲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等复杂关系及相互作用,才是1914年粉碎整个欧洲大陆和平_的元凶。

第一次世界大战通常被视为两段截然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分水“岭,在许多方面它标志着19世纪的结束和20世纪的开始。对比人类历史上爆发过的战争的规模和杀伤性武器的投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绝对可以称得上空前绝后。然而与此同时,它又与19世纪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受到不同的思想和观念的影响,各个国家和社会的形态产生了差异,大国之间的敌意也随之深化。19世纪是各大国之间敌意不断加深、矛盾小断激化的时期,进入20世纪以后,各国之间开始寻求解决之道,矛盾和冲突开始得到缓解,各国的关系也开始发展。大国关系

由于之前40多年来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受到迫在眉睫的时政事件(萨拉热窝事件)的催化,第一次仕世界人战终于在1914年的欧洲爆发。事件最丰要的导火索是在寻求权力半衡的过程中没能得到妥善解决的人国关系。也许这令人惊讶,各方政治权益平衡发展的时候社会就能得到发展,否则就需要通过战争来打破局面。是维持和平还是爆发战争,都取决于对当时环境的考量。

在1870—1871年爆发的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德国得以统一,在这之后的20年里,德国总理俾斯麦(Bismarck)试图在权利不平衡的状态下确保欧洲范围内的和平。他通过监视奥匈帝国(Austria-Hungarv)和俄国之问的交易,抑制两国实力的发展,并通过保持对法国外交上的孤立,使其无法挑战德国的军事优势。

然而,俾斯麦的一系列努力,仍然没能避免他自己在1890年3月被德国皇帝罢免。1891年之后,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同盟国,法俄等国组成协约国(见第15页地图),两个竞争联盟之间的权利不对等——这是战争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个非常重要的诱因是,1914年这些联盟的各个成员国都认为必须支持它们的盟友;并且一致认为,如果不这样做,将会导致它们的联盟被破坏。

外交时代的终结进一步增加了竞争联盟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中的一个方 面就是各国不同程度的工业化发展。 工业化的影响

英国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中叶,已成为“世界工厂”。然而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欧洲西北部的其他国家也以或快或慢的速度开始了工业化进程。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特别是德国,已经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提高了煤炭、钢铁的生产量,至1913年止,德国已经取代英国成为欧洲首屈一指的工业强国(但德国还小足以挑战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美国自19世纪末开始就已经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欧洲其他国家难以跟上德国T业化的步伐,权力的不均衡趋势逐步发展,并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强国地位

到1914年为止,欧洲有两类级别上的绝对“大国”:英国、德围和法国足第一级别;奥匈帝国、意大利和俄国是第二级别。或者可以说,不止两个等级。在工业和经济……

P10

序言

引 言

一次世界大战堪称人类近代史以来最具影响力的事件之一,它改变世界的力度连法国大革命都难以企及。在1914年8月战争爆发之初,没有人能够预测到这将会是一场痛苦的灾难。然而经过长达4年、作为人类历史上代价最高昂的这场战争之后,再没有人对这场战争的巨大破坏作用有丝毫质疑。战后,世界政治版图发生改变,19世纪以来长期保持的和平状态被打破,人们对自由主义和现代资本主义日益增长的信心被侵蚀一空。第一次世界大战遗留给人们的是国与国之间、各阶级之间和各种族之间的相互敌视与怨恨,这直接造成了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欧洲各国问激烈的政治斗争,20年后又引发了步本次战争后尘但更具破坏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世界上绝大部分地区都被几个庞大的王朝帝国统治着。而到了1920年,它们当中的大部分都纷纷瓦解了。庞大的欧洲帝国——哈布斯堡帝国、沙皇俄国和德意志帝国——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现代的共和国。奥斯曼帝国战败并瓦解;土耳其被民族主义者统治直至今日。在国家“民族白决权”的基础上,环绕着波罗的海及波斯湾诞生了许多新的国家。由贵族和军队统治的君主独裁的旧欧洲,在1914年以前就开始一点点衰败,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加速了它的灭亡。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就是现今欧洲的雏形。

战争也给国际舞台带来了其他的变化。战争后期,美国也加入进来,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中,慢慢巩固了其超级大国的地位。到1918年,各国民众无不渴望结束战争僵局,期盼世界永无硝烟,以此为契机,各国纷纷努力并促成了1920年“国际联盟”的成立。由于机构本身存在很多弱点,“国际联盟”的运转主要是依靠各国之间的国际合作,它没有解决对1945年后的联合国来说最为关心的问题。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加深了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的冲突,沉重地打击了数十年来以资本主义为主的国际体系,同时造成了1945年至1989年的冷战对峙(以美国和欧洲国家为首的北约,与以苏联为首的华约两大军事阵营问的长期政治和军事对抗)。

同时,战争也改变了现代国家的性质。在战争爆发以前,还没有过以国家的名义来征集、组织数百万人的军队。由于要动员整个大后方为前线军队提供供给,从而迫使整个国家经济为战争服务。在全国范围内,各地区都在组织为前线提供后勤补助,扩大福利服务,鼓励科学研究,收集统计数据,以及在大后方为战事做宣传。在20世纪20年代,许多国家都是如此。战争使得现代国家学会了运用它们之前闻所未闻的方式来进行政治宣传、动员及说服他们的人民。

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没有大规模地使用重武器。尽管本次战争的规模比之前任何一次都要大,但是在战场上占据主导地位的仍旧是传统军舰、大炮、机枪、步枪和马。飞机还处

 在发展初期;潜艇只是偶尔被用到;坦克是现代陆地战争

 中的重要作战武器,但当时也极少投放到战场上。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些武器的潜力都还未被发觉。由此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包括欧洲大陆西部战线在内的绝大部分欧战战场上,作战双方都因为缺少一击致命的重武器,没有很好的办法突破对方用壕沟和铁丝网建造起来的防线,从而陷入长期僵持的局面中。

战争的惨痛代价引起了各国的普遍恐慌和经济倒退。在20世纪20年代,成千上万愤怒的年轻人拒绝老一辈坚持的“年轻人必须到前线参战”的观念,认为这是引起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场人间灾难的直接导火索,并产生了报复性心理。在意大利和德国,前退伍军人墨索里尼和希特勒利用对政治暴力的渴望发起了新的激进民族主义运动,并成功上台。这场运动于1922年首先发生在意大利,于1933年蔓延至德国。新的独裁者拒绝接受西方的自由主义,他们将这场战争视为重建帝国和策动新战争的契机。

假设第一次世界大战从未发生过,那么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的各国人民则几乎肯定会免于遭受来自内战、政治恐怖主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及种族灭绝的灾难与迫害,然而,战争的结果却为现当代世界秩序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其携带的不确定性因素也塑造了一个忧心忡忡的欧洲,从而拉开了斯大林格勒和奥斯维辛集中营悲剧的序幕。

理查德·奥弗里(Richard Overv)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9:4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