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在五丈原逝世。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王志艳创作的《诸葛亮》全面描述了这位中国古代贤相在政治、军事、经济、法制、科学等思想领域所展现出来的熠熠光彩,旨在让广大青少年朋友了解这位一代名相传奇的人生经历。
王志艳创作的《诸葛亮》从诸葛亮的少年时期开始写起,一直追溯到他辅佐刘备、刘禅父子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全面描述了这位中国古代贤相在政治、军事、经济、法制、科学等思想领域所展现出来的熠熠光彩,旨在让广大青少年朋友了解这位一代名相传奇的人生经历,并从中学习他那种忠贞廉洁、严于律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以及他那种“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人格魅力。
汉桓帝【名刘志(132年一167年),东汉第十一位皇帝。桓,hu6n】虽然是由外戚梁冀所立,但由于梁冀实在太过跋扈,政治上无法无天,生活上更是骄奢淫逸【逸:放荡。原指骄横、奢侈、荒淫、放荡四种恶习。后形容生活放纵奢侈,荒淫无度】,汉桓帝对其恨之入骨【形容痛恨到了极点】。于是,汉桓帝又与宦官联合起来,排斥梁氏一族,并依靠宦官诛灭了梁氏,没收了他的家财,其数目之多简直相当于全国半年的财政收人。
汉桓帝在联合宦官消灭梁氏的同时,还联合了地方上的宿儒名学,希望借助他们的力量来推行新政。
东汉时期,知识分子的力量也十分强大,并在无形中形成了一股左右政治的力量。他们虽然痛恨外戚当权,但对于宦官乱政的行为也十分不满。因此在汉桓帝重用他们后,他们便开始对宦官大加攻擎【对别人的过失,错误进行指责或对别人的议论进行驳斥。擎,qing】。结果,汉桓帝根本无法控制这种情势,只得又反过来听从宦官的煽动【鼓动。煽】,误指士大夫们营结私党【私自纠合的宗派集团,也指这种集团成员】。
为此,在汉桓帝、汉灵帝在位期间,东汉王朝先后发生了两次惊天动地的“党锢之祸”。从此,勇于清谈的士大夫们被捉拿一空,宦官因此也更加目中无人,左右政局。
经过了两次“党锢之祸”后,朝廷中元气大伤,朝纲愈加紊乱【杂乱,纷乱。紊】,政治愈加黑暗,社会矛盾也进一步激化。无法生存而流亡四方的贫民,不得不揭竿起义。
于是,各地起义接连不断,起义规模和参加人数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汉桓帝在位的前后21年间,农民起义共发生14次。汉灵帝在位在12年间,农民起义共发生6次,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是爆发于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是由冀州巨鹿(今河北省平乡境)人张角所领导。他自称为天公将军,其弟弟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兄弟三人共同指挥群众。他们头裹黄色的头巾,高举黄色的大旗,手里拿着各种武器杀向各级政府。
当时,由于国家政治一片黑暗,民不聊生【人民没办法生活】,因此黄巾军所到之处,响应的民众都非常热烈,蔓延的地区也非常之广。很快,各方黄巾军从北、东、南三个方向对京师洛阳形成了包围之势。旬日之间,天下震动,京师震动。东汉政府的统治岌岌可危【形容十分危险,快要倾覆或灭亡。岌,ji】。
起义开始后,群众纷纷响应,或入伍起义,或送粮送衣,起义军发展很快。义军攻克城镇后,往往烧毁官府,杀掉贪赃官吏,摧毁豪强地主的田庄,没收他们的土地和财物,开仓赈济贫民。贪官污吏平时作威作福,一听说起义军来了,顿时吓破了胆,个个都如丧家之犬,忙收拾财物逃之天天。
当时,朝廷调派外戚大将何进负责保卫京城,并加强地方兵权,释放党锢之禁,以安定民心。此时,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人、官拜骑都尉、年30岁的曹操,吴郡富春(今浙江省富阳)人、年29岁的孙坚,以及年24岁的涿郡(今河北涿州)人刘备,皆从军参加了讨伐黄巾军的战斗,以求立功。
黄巾起义很快就被镇压下去了,但起义对后汉的政局却是致命性的一击。同时,由于朝廷在平定黄巾军起义时借重于地方兵权,也导致地方上的长官拥兵自重【抬高自己的身份地位】,并渐渐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
不久,汉灵帝崩殂【指帝王之死。殂,cd】,少帝即位,由其母何太后听政。随后,太后之兄何进便独揽朝政,并与司隶校尉袁绍合谋,企图召关东的外兵来诛灭宦官。不料事情泄露,外兵尚未抵达京师,何进就被宦官杀掉了。于是,袁绍便发兵将宦官2000余人全部赶尽杀绝【消灭净尽,形容对人狠毒.不留余地】。P2-3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徐州琅邪阳都县(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发明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诸葛亮在世期间,曾担任蜀汉丞相,封武乡侯,辞世后追谥【我国古代,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以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谥】为“忠武侯”,因此后世也尊称其为武侯、诸葛武侯。
诸葛亮出生于我国东汉末年的乱世之中,幼年丧母,在家乡度过童年生活。后父亲去世,14岁的诸葛亮便跟随叔父诸葛玄避乱南迁。17岁时,叔父诸葛玄去世,诸葛亮便入隆中隐居10年。在这10年当中,他一面刻苦攻读,获取知识,一面积极结交当地名士,扩大自己的社交范围。通过不断努力,诸葛亮获得了丰富的文学、史学、军事及科学知识,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形成了对当时政治、军事形势的精辟【深刻,透彻】见解。
公元207年,刘备慧眼识金【佛教指透彻领会佛理的天资,泛指敏锐的眼力】,三顾隆中邀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感念于刘备的坦诚及知遇之恩,遂决定出山从政,协助刘备兴复汉室,并先后辅佐刘备、刘禅【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字公嗣,小名阿斗。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禅】父子长达27年,直至54岁病逝。
纵观【放眼观察】诸葛亮的一生,其突出之处并不在于《三国演义》中所虚构的足智多谋和神机妙算,而在于他所建立的事业功绩以及一生中所表现出来的崇高品德。
从事业上说,诸葛亮在政治上辅佐刘备开创基业【事业发展的基础】,建立蜀国;辅佐后主刘禅撑持危局,共济时艰。虽然期间历尽艰险,但他始终恪尽职守【尽:完善。谨慎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严守自己的工作岗位。恪,认真】;虽然位高权重,但却不见疑于君主。
从军事上说,诸葛亮亲自指挥平定南中、北伐曹魏;同时又以法治蜀、以法治军,并撰写了不少政治理论著作和军事理论著作。这些卓越的政治功绩及军事功绩,也让诸葛亮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从品德上说,诸葛亮廉洁自律【不损公肥私,不贪污,自己约束自己】、忠贞事主【忠诚坚贞地侍奉君主。贞:坚定,有节操】,一生矢志不渝【立誓决不改变自己的志向。矢:誓。渝yn:改变,违背】,协助刘氏兴复汉室,可谓“鞠躬尽瘁【谓恭敬谨慎,竭尽心力】,死而后已”,其精神堪称万世楷模,深受后人敬仰。
因此,诸葛亮一生所创立的卓越事业及所表现出来的高尚精神,令他不但成为三国时期蜀汉最著名的丞相,也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名相之一。
本书从诸葛亮的少年时期开始写起,一直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溯】到他辅佐刘备、刘禅父子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全面描述了这位中国古代贤相在政治、军事、经济、法制、科学等思想领域所展现出来的熠熠光彩【形容闪光发亮。熠】,旨在让广大青少年朋友了解这位一代名相传奇的人生经历,并从中学习他那种忠贞廉洁、严于律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以及他那种“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