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乃珊小说系列”以“上海题材”为着眼点,囊括程乃珊长、中、短篇小说代表作,全方位书写老上海风花雪月、风云变幻,描绘上海滩的世态人情与弄堂生活,细腻笔墨耐人寻味。
《金融家》为其长篇代表作。程乃珊以其祖父程慕灏为原型,塑造了一位中国近代民族金融家的奋斗史,展现了银行业的风云往事和一代豪门的儿女情长。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金融家/程乃珊小说系列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程乃珊 |
出版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程乃珊小说系列”以“上海题材”为着眼点,囊括程乃珊长、中、短篇小说代表作,全方位书写老上海风花雪月、风云变幻,描绘上海滩的世态人情与弄堂生活,细腻笔墨耐人寻味。 《金融家》为其长篇代表作。程乃珊以其祖父程慕灏为原型,塑造了一位中国近代民族金融家的奋斗史,展现了银行业的风云往事和一代豪门的儿女情长。 内容推荐 《金融家》是以程乃珊的祖父的一生拼搏为背景的,描写了一个民族金融家的人生之路和他那个豪门望族的喜怒哀乐。程乃珊因为有祖父在香港这层关系,才去香港谋求更大的发展。于是她毅然告别上海温馨的家和舒适的生活,只身去香港定居,如今经常往返两地。一则则实有其人的故事,配上她娴熟的小说家的语言和想象,使这本书读来津津有味。 目录 金融家 后记/严尔纯 试读章节 一九三七年四月一日,正值西俗愚人节。在沪上第一流的教会女中——育秀女塾园内。 随着阵阵上课钟声,草坪上,一批穿着墨绿色棉绸面旗袍——育秀校服的女学生,正挟着讲义,三三两两鱼贯进人位于大草坪东端的阶梯教室内。她们是高三毕业班的学生,这一节,是她们讨厌的家政课。 育秀这样的上流女校,视家政课与英文同等重要,虽说它并不属主修课,却为着它似乎更能有助于学生将育秀的精神和淑女风范带向社会,因此无论是校方还是学生本人,都不敢轻视这门学科。校方常在社会上请些各界著名人士来给学生上课。 这节家政课题目为:《常见小儿疾病预防》。谁知是哪个老太太来念这本经。女孩子们最怕上这种老女医师、老护士的课,她们口齿既不清爽,讲得又哕嗦,还严厉得不许下面有一丁点声音,这样的课,简直在受难。 “我们的教务长沈先生目光真远大,已经想到要给我们上小儿疾病预防了;好像我们一跨出育秀校门,就会忙着——”一个女学生,怏怏地叹了口气,说了上面一番话后,就哼起了《结婚进行曲》。她叫朱蓓蓓,虽然与众人一样一身绿棉绸旗袍,但她那卡得紧紧的腰身、一头及肩的烫得蓬蓬松松的鬈发,以及那高高耸起的胸部,多了几分与学生身份不符的媚态和风流。亏得育秀所属是比较活泼开放的美国教会,否则,早就不能容纳这样的女学生了。 “不过我看呀,说不定还是朱蓓蓓第一个‘扫哆哆哆,扫莱西哆’呢!全班就是你的电话和信最忙!”一个长着一对丹凤眼,却是一点没有古典气韵,俏丽中透着聪慧还带着几分咄咄逼人的傲气的女孩子祝隽敏,在边上揶揄着她。 “不要憨了!我才不结婚呢。一结了婚,女人就像离了柜台的商品,不值铜钿了!我是抱定独身主义的。”朱蓓蓓扬起双臂,在窄窄的走廊里做了个漂亮的葡萄仙子式的转身,老练又不失可爱之态。冷不防,手臂甩到一匆匆走过的穿灰布长衫的老先生脸庞上,差点把他的眼镜给打落了。 “轻狂!”那老先生匆匆整了整镜架,眼睛看也不敢看朱蓓蓓那对绷得紧紧的胸脯,加紧了脚步往前走。这时,另一位女学生抢先走了几步,为他推开前面的玻璃门,一边轻声说:“走好,徐先生。” 徐先生疼爱地看看她,随后感激地对她点点头:“谢谢你,席芷霜。”就穿过玻璃门上楼了。几乎同时,走廊里的女孩子们,爆发出一阵不可抑止的笑声,同时有人拿腔拿调地学着念道:“余逝将西迈,经其旧庐;于时日落虞渊,寒水凄然……” 这位国文老师徐先生,是育秀园中唯一的穿长衫的先生,也是唯一的男性先生。他原为青浦一前清举人,也不知怎样被校方聘来这里教国文。在育秀这班洋小姐中教国文,想象得出有多艰难无趣,更何况这样一位寒酸的老朽。女学生们当他是假的,在课上看英文小说,在课桌肚里做毛线活。人说“不为五斗米折腰”,但这位徐先生,硬碰硬,就是为着育秀园内较一般中学高得多的薪水,含羞忍辱地留下来了,成为一届又一届不懂事的女孩子们开玩笑的对象。 “你们不作兴这样的,人家徐先生学问多好,年纪又这样大了,不要这样取笑他嘛。我们都快毕业了,彼此留下一个好印象嘛。”席芷霜制止着大家。 这个席芷霜,脸庞圆中见方,饱满白皙,一对不大却是汪汪的顾盼生姿的秀目黑白分明,很是活泼。虽说十八岁的女孩子尚有几分稚气,却已是活脱脱的一个美女雏形了。再配上一副浑圆柔和的下巴,使她的美貌,很有几分老太太们中意的富态相,怨不得学校里从舍监猫头鹰到教务长沈先生乃至洋校长密司帕力,都很偏爱她。 芷霜是个用功的学生,不止英文好,国文也优秀,特别是她的作文,常被国文徐先生选出做范文在班里朗读,为此,她还是三七届育秀年刊的总主编呢。在育秀,一个漂亮又功课好的女学生,是享有绝对威信的。她这一番话,倒让那班女孩子们安静下来了,大家默默走进教室,无趣地等着一场冗长的报告会。 一阵橐橐的皮鞋声,教务长沈先生,领着一位身材颀长,穿着一身白夏克斯丁西装的年轻先生进来了。 “这位就是彼得·高博士……”沈先生话音未落,即被另一匆匆赶来的学生请出去了,想来,又是哪个班在与国文先生过不去,要请教务长去熄火了。 P1-3 后记 乃珊,我爱你 严尔纯 乃珊走得太匆忙,她有许多构思想要付诸文字,但没能如愿。她太热爱写作了,太热爱生活了,她感到写作是她的最大享受,一支笔一张纸为她开拓了一个广阔的天地,任她自由翱翔,所以她说:“一天不写几个字,这一天就白活了。”在她生命的最后十六个月中,手写与口述相结合共写了十一万字。她太敬业了。 她太热爱上海,太热爱静安区了。她出生在静安区,老宅在静安区,嫁到静安区,最后归宿仍在静安区。她写老上海没有做作,没有虚构,没有凭想象,就是像流水荡漾一样从她笔端潺潺流到纸上。看她写的文章就像在听她讲故事一样流畅。她写她的家庭几代人的崛起,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与感染下,她具备了一个从中产家庭走出来的女性所具有的宽容、率直、善良、睿智、孝顺的品质。因此,她有广大的读者群,她的作品无须刻意的吹捧,读者是最有发言权的。 她从香港回上海定居后不再是专业作家了,但她毫不在乎。一个好心人对刚回上海的乃珊说:“你可以申请专业作家了呀,你原来不就是专业作家吗?”乃珊说:“专业作家是少数人认可,而作品是靠大多数读者认可的。优越的条件会使我变懒。”好心人说:“那么你是为了稿费吧?”乃珊说:“谁不要稿费?我不会装清高,但我要是为生活而写作的话,早就饿死了,稿费要隔两三个月甚至半年一年才付,且稿酬标准又低,你认为我是为糊口而写作吗?我现在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比你低吧!作家是用作品说话的,我不是街边卖伪劣商品的小贩,要一群撬边模子撬边。”这也是激励她努力写作的动力。她自嘲地说:“我自认是专业作家,是我‘爸爸’(丈夫)批准的,是我‘爸爸’发工资给我的。我生活得很舒心,我有稳定的家庭,这足够了。我想的不是趋炎附势,而是抓紧有限时间把心里要说的话一一流淌在笔端。上海要写的东西写不完,单单静安区还有许多老故事可挖掘,一条老弄堂,一幢老房子,一位老人都有他们的故事。”她观察极为仔细,认真做笔记,收集资料,她从香港回上海后基本上每年出一本书,都能上排行榜。她对自己的作品珍爱有加,每出版一本书,拿到样书后就一直拿在手中反复阅读,疼爱至极。她会在书中看出哪里被改过了,哪里被删了,哪位责编是尽责的,她可以非常准确地指出。在电子通讯不太发达的时期,她的稿子基本上都由我送到出版社,再从责任编辑手中拿回来需修改或修改好的稿子(包括拿稿酬),这些额外的琐事都不需要她操心,她只要安心写作。 夏天,乃珊早上五点左右起来梳洗后即开始写作,我为她准备早餐,待她可告一小段落时即进早餐,用毕后继续写作,直到吃午饭;下午和晚上是访友、采访、娱乐、应酬;晚上是从不写东西的,保证休息。冬天起床稍迟,但写作规律一如既往。她坐到书桌前就会思潮涌动,不容别人打扰,这时如果我要她去吃早饭她就会大发脾气,我只能悄悄地走开,自己识相,等着她来吃早饭。等到她来吃时就会气呼呼地对我说:“谢谢侬,我在写东西时你不要来打岔好哦?!”我只好不响,闷头吃早饭,过一会儿她会主动说:“爸爸,对不起,我不欢喜在写得起劲的辰光有人来干扰……”然后她会说:“爸爸你抱抱我。”我们的气氛很和谐。她说:“你抱我一下,就像大地母亲给安泰俄斯力量一样,也给了我力量。” 自从乃珊走上写作道路后,她是全身心地投入,一心扑到写作上,生活的料理自然是由我担当。她生活的自理能力较差,她讨厌进厨房,讨厌做繁杂的工作,所以她的鞋带永远系不好。她在香港生活工作的十来年中,很少在家吃饭,与朋友相约聚会为多数,既可采访又可聊天解闷。凡在家里,我不在时,她就只吃水果。每天去中环上班需坐一小时的渡轮,在港外浅码头上岸,走过一条近千米的能避风雨的长廊即到中环,不会经过太阳暴晒和雨淋,但这就需要多多走路。当时她才一百厅多一点,确实很辛苦。但香港的这段生活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是补上了插队的一课,这为她回沪后写就了一本对比香港与上海的《双城之恋》打下了基础。当时她就提出了社会的稳定要像橄榄一样,中间部分是中产阶级,这部分多了,社会就稳定了。这观点因在当时提出过早,被删除了,而日本的报纸《朝日新闻》上却发表了她的这个观点。 乃珊从香港返回上海后,开始用纪实的笔法来抒发她的感受,首先她用大量图片充实她的文字,既能说明问题,印证文字的真实性,又可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其次,她感到老上海是个写不完的题材,她开始从老上海传承下的许多优秀建筑、历史人物等着手开始她的纪实写作。曾有人说她“写老上海是没有出路的”,但乃珊却认准了这条路,一直走下去。表演艺术家秦怡老师曾说:“乃珊是八十年代后小资情调的开拓者。” 乃珊的写作完全是爱好,她曾说:“我写的东西只要读者喜欢,我就满足了,我不奢望流芳百世。”但她写的《蓝屋》、《穷街》、《女儿经》对一些六十岁上下的读者来说却记忆犹新,他们常常对乃珊说:“我们是读着你的小说一起成长的。”我想,读者是毫无功利的最好的评判员。有位哲人曾说过:“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乃珊该多留些东西给我们,但她过早地走了,留下的遗憾难以弥补,无可替代。 上海文艺出版社的土壤里培育出了乃珊的《丁香别墅》、《金融家》、《你好,帕克》、《山水有相逢》等作品,这给乃珊踏上文学创作道路夯实了基础。乃珊在天之灵一定会十分感激上海文艺出版社为她的作品做了较系统的回顾,画上了润濡饱满的句号。 从乃珊的作品中可引发我们许多共鸣、思考,激发我们对生活的热爱,拓展我们的思维和胸怀。 乃珊曾说有一句话我从没对她说过,今天我在此白纸黑字写上,你在天之灵一定会感受到的——我爱你,乃珊!! 2014年3月30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