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岁的保育(在伙伴关系中培养孩子的能力)》内容特色如下:
1.日本的国民素质在全世界有目共睹,原因是他们很重视婴幼儿保育。
2.作者藤森平司是一位做了近40年保育园老师/园长的男性,退休后专门从事婴幼儿保育研究。
3.少子化社会一般家庭几乎没有大家围坐一起“共食”的环境,所以需要把孩子送到有不同年龄孩子集体的保育园,让孩子在“孩子的世界”里健康发育。
4.本书版式新颖,双色印刷,有160多幅精美插图和日本/德国幼儿园孩子的活动照片。
5.关于孩子的“一举一动”,书中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实践示范,还有图片直观。
6.仔细品味这句话:小时候有的,大了可能就没有(比如吃苦);反之亦然。
《0-2岁的保育(在伙伴关系中培养孩子的能力)》是藤森平司先生“守护型保育系列丛书”之二,探讨少子化社会如何为0~2岁的孩子提供健康发育的环境。不具备共食条件、只有母亲在家的家庭,不及有混龄孩子集体的保育园更适合孩子成长。人都是通过别人来了解自己,不同意见有助于自我了解。只听母亲的话,孩子将来走上社会如闻逆耳之言会受打击,从而封闭自己。孩子只有在“孩子的世界”中,在关心他人和被他人关心的关系中,才能共同成长。
◆在婴儿保育中建立与孩子的依附①关系
日本的婴儿保育在世界上曾经是很先进的。其时,欧美普遍认为婴儿最好是由家里人看护,与建立面向婴儿的保育设施相比,更重视健全家长照顾3岁前孩子的育儿休假制度。最近,这些观点发生了变化,哺乳期婴儿保育迅速普及。曾被认为理所当然的理论看来需要重新梳理。
婴儿教育的根本在于母子关系,从这样的关系中形成依附(Attachment)关系。我曾问过我们的保育员,什么叫依附关系,大多数人回答:“在母子关系中,重视孩子,以柔情包容孩子”。这是不正确的。
东京大学远藤利彦准教授常年从事依附理论的研究,他认为婴儿与大人之间有三种关系:第一种是孩子处于负面状态(不安、恐惧、担心)时,需要大人帮助他去克服;第二种是孩子处于正面状态(高兴)时,大人要和孩子一起高兴;第三种是大人以柔情和温暖包容孩子。其中,所谓依附关系指的只是孩子在负面状态时大人所起的作用。婴儿是从已经形成依附关系的大人这个安全基地出发,在好奇心和探求心的驱使下跑出去的,而在他跑去的地方,还是会感到危险和不安。当他返回来时,若有一个可以安心的安全基地,他就会再次跑出去,这被称作“安全环”,这种孩子与安全基地的关系就是依附关系。这种关系需要大人和孩子之间的互动。为了让孩子能够随时安心返回,保育员需要明确自己所在的位置,这就是守护的姿态。有无安全基地,会影响到孩子的积极性。
依附理论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的研究为基础的。当时,由于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不好,许多青少年走向了犯罪,人们普遍认为原因是婴儿时期未能在母子之间形成依附关系造成的。因此,研究认为婴儿期如果没有形成依附关系,会对今后处理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可是也有人提出,母子之间没有形成依附关系未必会导致成年后处理不好与其他人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
◆从两者关系到多样性(社会网络)
我们保育园也接受临时保育的孩子。临时保育的孩子原来都是在家里由母亲照看的。与每天在保育园生活的孩子相比,他们与母亲在一起的时间肯定要多一些。这些孩子送到保育园来的时候,会出现对别的孩子不感兴趣的情况。按道理说,如果母子关系很好,应该更容易建立起与他人的关系,但事实恰恰相反。这说明人与人的关系不取决于两者之间的依附关系,而是在多种多样的关系(社会网络)中形成的。
在日本以往的婴幼儿教育中,也出现过过于重视母子关系的情况。的确,对于婴儿来说,母亲的存在非常重要,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假如家长出现问题时,由于有了孩子与保育人员之间形成的依附关系,保育员会成为孩子依附的对象。除此之外.孩子与孩子之间也可以形成依附关系。如果孩子自己情绪不好的时候,能够得到朋友的安慰,也可以获得巨大的力量。因此,与母亲之间的依附关系对孩子来说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需要有人帮助克服。“在摔倒、受伤、感到疼痛的时候,会有人把他抱起来”。在孩子心里有这样一个人十分重要。这种安心感会成为孩子想要飞向外部世界的动力。保育人员应该是孩子在心理上可以依附的人。
P7-9
在观察孩子的时候,我会思考很多问题,那就是有关“人”的不可思议。没有什么人生经历、受环境影响较少的新生儿,对于思考“什么是人类所继承的遗传基因”而言,是很好的观察对象。在思考各种问题时,我们甚至会想到宇宙的起源。我们知道,宇宙起源于被称作宇宙大爆炸的膨胀。这种膨胀开始后1秒钟,就准备好了其膨胀之后的所有东西。也就是说,正是这1秒钟,就准备好了未来在宇宙中将要诞生生物,进而从生物中诞生人类。可是,宇宙为什么需要生物呢?又为什么需要人类呢?或许,人类被赋予将宇宙存续下去的某种使命。如此思考,则需要重视婴儿的行动以及行动本身所存在的意义。
与其他生物不同,人是可以站立的。由于可以站立,脑部变大,因此造成婴儿出生时容易出现难产,需要他人的帮助。婴儿的诞生是众人帮助的结果。婴儿不仅在出生时需要众人的帮助,在发育过程中单靠母亲一个人照顾也非常困难。婴儿的味觉和嗅觉也是在和许多人一起吃饭时形成的,还有许多东西都是在与他人的接触中学到的。但是,为了降低人与人接触的风险,婴幼儿需要与特定的人形成依附关系。婴幼儿保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形成依附关系,而且是作为形成依附关系的基础,让婴儿在与各种各样的人和物的接触中学习。最近的研究表明,孩子与孩子的相互接触是否从婴儿时期开始至关重要。
我们需要摒弃过去所形成的固有观念,重新审视孩子,在思考每个孩子都是具有独立人格、具有与成年人不同作用的存在的意义时,会发现许多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