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黄埔对决(精华版)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金明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李金明编写的纪实文学《黄埔对决》是一本主要以民主革命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为背景,以黄埔军校国共两党的将军们的对决为主线来记叙的。书内内容客观,有不少鲜为人知的内容,为今天的读者较为翔实地描述了在民主革命二十五年中,黄埔师生在万水千山间一幕幕浴血厮杀的悲壮场景,而且栩栩如生地再现了他们在不同旗帜下或辉煌、或悲壮、或令人长叹的命运人生。

内容推荐

黄埔军校是在苏共、中共的帮助下,由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创办的新型陆军军官学校,其广大师生日后成为中国现代化军队的主干。

《黄埔对决》一书在扎实史料的基础上结合最近解密的文献资料,叙述了1924~1949年黄埔师生在校时期的政治斗争和毕业后的战场对决,如东征、北伐、内战、抗战和解放时期的国共将领的各场战役、战斗。他们斗智斗勇的对决,不仅决定两党和国家的命运,而且彰显了中国现代军事史的灿烂篇章。

作者李金明在扎实史料的基础上结合最近解密的文献资料,为读者翔实地描述了在新民生主义革命二十多年中,黄埔师生在万水千山间的一幕幕浴血奋战的悲壮场景,再现他们在不同的旗帜下或辉煌,或悲壮,或令人叹息的命运。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怒潮

 一 军校在黄埔初建

 二 黄埔学子露峥嵘

 三 周主任与蒋校长

 四 “血花”与“白花”

 五 东征陈炯明,平定杨、刘

 六 国民革命军成立和二次东征

 七 党争与北伐

第二章 血海

 八 蒋、汪叛变革命,黄埔军校风雨飘摇

 九 动乱中的上海和武汉

 十 南昌!南昌!

 十一 起义此起彼伏

 十二 毛泽东处决秋收起义四位黄埔军官

 十三 黄埔学生,红军最早的参谋长

 十四 黄埔军官成为红军通信和侦察的栋梁

 十五 群英荟萃四反“围剿”

 十六 第五次反“围剿”和中央红军突围

 十七 漫漫长征路

 十八 从鄂东北到鄂豫皖

 十九 风雨中的三次反“围剿”

 二十 反“围剿”失败,红四方面军退出鄂豫皖

 二十一 风雨西行三千里

 二十二 川陕新曲

 二十三 决战刘湘,强渡嘉陵江

 二十四 松潘战役吓病胡宗南

 二十五 黄埔师生汇集黄土高原

第三章 御寇

 二十六 扣蒋抗日

 二十七 皖南悲歌

 二十八 “反叛”的黄埔青年

 二十九 黄埔师生“桌上谈兵”

第四章 决胜

 三十 重庆“鸿门宴”

 三十一 黄埔师生的情报战

 三十二 钳形攻势的终结

 三十三 抢占先机

 三十四 不是败仗的败仗

 三十五 “双子星座”四平逞威

 三十六 北撤,北撤

 三十七 三下江南

 三十八 再战四平入险境

 三十九 参谋总长请缨来东北

 四十 血战塔山、攻克锦州

 四十一 长春黄埔校友起义投诚

 四十二 辽西会战

 四十三 战场上的尴尬会见

 四十四 初战华东

 四十五 从涟水到宿北

 四十六 莱芜大战

 四十七 大战孟良崮

 四十八 周主任对蒋校长的“反间计”

 四十九 海南大战

 五十 末日与新生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6月11日拂晓,攻打杨、刘叛军的战斗打响了,黄埔军冲在最前头,在瘦狗岭与白云山之间展开激战。滇军虽说是腐败透顶,但抽过鸦片后,打起仗来非常拼命,与平日里那副吊儿郎当游手好闲的模样有着泾渭之别,滇军每个官兵都有双枪:一支步枪或手枪,一支鸦片烟枪。他们一边在战场上抽食鸦片,一边打仗。杨希闵所属六个警卫团有良好的装备,与黄埔军面对面攻击,足足硬拼了一天多,双方互有伤亡。

攻击广州东的任务由蒋先云担负。他带领全副武装的学生兵冲在最前头,紧跟其后的是工人武装纠察队和身背土铳的农民兵。

拂晓,蒋先云带领队伍进到广九车站附近,从望远镜里,他观察到处处有滇军。敌阵街垒壕堑,防御严密。黄埔军硬冲闯过去,死伤不会是少数。事有凑巧,在这个非常关键的紧急关头,苏联军事顾问在飞鹰舰上不断向滇军阵地集中猛射,本来是没有具体的目标,为黄埔校军“擂鼓助战”,向滇军发出警告,以壮军威。但有一颗炮弹射进了驻扎在车站的赵成梁司令部。滇军总司令杨希闵前来督战,与前敌总指挥赵成梁在司令部里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炮弹瞬间开花,把赵成梁炸成两截。杨希闵虽大难不死,却也吓得惊魂散魄,他没有心思再抵抗黄埔军了,灰溜溜地部署了防守计划,带着赵成梁的尸体仓皇逃进了广州城。

蒋先云瞅准时机,大喊一声,命令黄埔军冲锋。黄埔军像洪水决堤一般浩浩荡荡地涌向敌阵,三下五除二就将马路上横七竖八缠绕着的铁丝网冲毁,滇军或跪地缴械,或仓皇逃走,黄埔军迅速冲进了广州市中心,攻占了敌军总指挥部。

周恩来立即命令陈赓冒着危险潜进火车站,与工会同志接头,协商铁路工人罢工。当已被惊吓得六神无主的滇军残部正在车上急不可耐地等着火车鸣笛开动时,眼前竟是潮水一般冲过来的全副武装的黄埔军。原来火车司机与铁路工人早已溜走,这些闷在火车厢里的残兵败将纷纷被缴械,做了俘虏。

杨希闵见大势已去,无可奈何只好逃进沙面租界,以后又去了香港。刘震寰当然也免不了和他走同样的路。12日,进攻部队肃清了广州市内叛乱滇军,歼敌2万余人。国民政府平定了杨、刘叛乱,重又控制了广州。

陈诚因在棉湖之战中发挥了炮兵作用,炮兵受到重视,所以回到广州更加紧训练。这天,他还在操场教练,偶见白云山中有旗子晃动,颇觉蹊跷,忙派人去侦察。原来杨、刘二部主力虽被击溃,尚有一部分散驻在外的部队并未受到清剿。他们也不知主力已被消灭,在叛军首领胡思舜部带领下,三四千人向广州开来增援。这种部队本无纪律可言,行军也谈不到队形,自由散漫地在白云山中行走,像是一群赶集的老百姓。陈诚得到侦察兵报告,情况十分紧急,无法再向上级报告(当日又是星期六),当机立断,指挥炮兵向白云山开炮。第一炮打去,正好击中敌军旗,叛军顿时大哗!接着一颗颗炮弹飞来,在叛军中“开花”,炸得叛军如无头苍蝇,在白云山中乱窜。炮声如同警报,革命军闻警而动,赶到白云山,将叛军消灭。陈诚立了大功!再次受到蒋介石嘉奖。

曾在东征中侦察立功的卢德铭,在平定杨、刘时期被周恩来留在了组织科当科员。然而,他不安于学校的生活,再三请求到战场上去。正好共产党领导的叶挺独立团在广东肇庆组建,他就被学校党组织派到那里,担任第二营第四连连长。

不久,东征军中的“党军”再扩充,由旅改为师,并扩充成六个团。第一师师长为何应钦,第二师师长为王懋功。军政府改组为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设立军事委员会,取消各军阀部队地方称号,一律改为国民革命军。第一、第二师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蒋介石任军长。  国民党和共产党共同经营的骁勇善战的黄埔军,逐渐被蒋介石窃取了权利。

P74-75

序言

黄埔军校的成立,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孙中山在屡次遭遇挫折之后,在苏联共产党的帮助和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下,决定办一所革命的军校,建立一支革命的队伍。1923年9月,孙中山派蒋介石访问苏联,学习建军经验。1924年1月24日,孙中山命令成立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同月28日选定在广州原广东陆军学堂和广东海军学校的旧址上建立军校。5月,任命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国民党党代表。随后,任命李济深、邓演达为教练部正、副主任;王柏龄、叶剑英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周恩来为政治部正、副主任;何应钦为总教官。此外还有熊雄、恽代英、萧楚女、聂荣臻、张秋人等共产党人担任教官及各方面负责工作。这些校本部人员,后来大多成为国共两党军队的重要将领。

黄埔军校于1924年6月开学,正式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共毕业635人。因其校址设在广州东南的黄埔岛上,史称“黄埔军校”。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创办的,这个军校实际上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1924年8月14日举行了第二期第一批新生入学考试,10月、11月又有两批新生入学,共计449人毕业。第三期于1925年7月1日开学,1926年1月举行毕业典礼,共计1225人毕业。第四期于1925年7月至1926年1月分批进校,1926年10月举行毕业典礼,共计2656人毕业。在广州招生的军校第五、第六、第七期学生,计有8300余人,后大部转到南京。还有一部分转到黄埔军校武汉分校。

按照一些研究人员的看法,黄埔军校分为四个时期:一是广州时期(两党合作在黄埔办校);二是南京时期(国民党单独办校);三是成都时期(抗战期间国民党到大后方办校);四是台湾凤山时期(国民党逃到台湾后延续办校至今)。依笔者个人之浅见,黄埔军校只应分为两个时期,即国共合作办校时期和国民党单独办校时期。

本书主要论述的是国共两党合作办黄埔军校时期,在校师生的不同政治见解及以后战场上的对决。更确切地说,本书触及的黄埔军校本部人员及学生,基本上截至1927年7月的黄埔第六期。其中包括在国民革命政府东征军阀陈炯明时于1925年12月建立的潮州分校(也称陆军军官学校潮州分校、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由于是在战争期间,潮州分校一年时间里办了两期,共毕业728人。先后有近200人伤亡,其中很多是优秀的年轻共产党人。

早期的黄埔军校,聚集了共产党的大批精英,其中校本部领导、教官有周恩来、叶剑英、恽代英、聂荣臻等。还有学生徐向前、黄公略、陈赓、卢德铭、王尔琢、许继慎、曾中生、蔡申熙、左权、周士第、朱云卿、唐澍、刘志丹、潘忠汝、吴光浩、林彪、陈伯钧、宋时轮、杨至成、陈奇涵等。

早期的黄埔军校领导、教官、学生,更多的人后来成为国民党军的重要将领,如校本部领导、教官蒋介石、何应钦、顾祝同等,以及学生杜聿明、胡宗南、张灵甫、郑洞国、宋希濂、毛人凤、李仙洲、李默庵、陈明仁、康泽、郑介民、李延年、李弥、胡琏、唐生明、俞济时、黄维、戴笠、郝柏村、蒋仲苓、王升、刘戡等。

在中国长达20多年的军事斗争中,这些人成为战场上双方的主要将领,并一度创造了波澜壮阔的历史。

这里特别要提及的是黄埔军校武汉分校。1926年10月10日,北伐军占领武汉,武汉一下子成了新的革命中心,吸引着各地的青年学生。1927年1月,黄埔本校第五期炮兵、工兵科学生从广州黄埔军校陆续到武昌学习。9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一般人习惯称之为“黄埔军校武汉分校”。蒋介石兼任该校校长,张治中兼训练部部长,共产党人恽代英任政治总教官,校务实际由代校长邓演达代理。在此期间,蒋介石曾来武汉检阅分校。1月22日,鉴于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已迁至武汉,决定将分校正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取消分校名称。3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决定:取消军校校长制,改为委员制,以谭延闿、邓演达、恽代英、徐谦、顾孟余为校务委员,以谭延闿、邓演达、恽代英三人为常委,蒋介石遂离职。月底,张治中也辞去教育长职务,改为组成校务委员会,这段时间的黄埔军校,实际上被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掌握了领导权。军校由共产党员恽代英担任政治主任教官,担任政治教官的还有周恩来、郭沫若、李富春、李达、蔡畅、张国焘、李汉俊、陈潭秋、项英等共产党员。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的陈毅,也是这个时期进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的。

在革命理想的感召下,大批热血青年、共产党员进入军校。大将罗瑞卿、许光达,上将陈伯钧、郭天民,以及在新中国担任重要职务的陶铸、程子华等,也都是在这个时期进入黄埔军校的。

1927年7月大革命发生了重大转折,蒋介石不甘心黄埔军校金字招牌旁落,命令黄埔第五期学生1400多人从广州黄埔军校开赴南京。8月15日,举行毕业典礼,由何应钦代蒋介石颁发毕业证书,并且宣誓反共。当时形成了广州、武汉、南京“三校并存”的暂短局面。

1930年广州黄埔军校在第七期毕业后即停办,全部人员迁往南京。蒋介石在南京办校,是黄埔军校在南京阶段的开始。抗日战争爆发后,黄埔军校又迁到大后方成都。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后,黄埔军校也随之迁移台南,据说至今已经办到第八十五期,这些是后话,不在本书记述范围。

国共合作时期,黄埔军校共招收学生1。2万余人。这些人大多进入军队,在战场上上演了一场威武雄壮的历史大剧,因为时间久远,人物繁多,英雄和枭雄并存,难以在文章中一一枚举。军事科学院专家在审读本书时,也发现了这些问题。

接到审读意见后,我逐一进行了修改,做了补充。因为文字量的限制,红军中的黄埔师生,主要写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四方面军及陕北红军,而第二、六军团(1936年7月5日组建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中的黄埔师生因为数量小,则较少叙述。抗日战争期间,因为是国共合作时期,故文字量较少。解放战争期间,重点写了西北野战军、东北野战军、华北军区野战军、华东野战军中的黄埔师生,而中原野战军中的黄埔师生(如陈赓等)则很少涉及,这是遗珠之憾。

李金明

2013年8月12日于北京西山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5: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