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故事是学生的天性,有趣的故事更会受到学生的喜欢。
吸引学生读书,吸引学生学习,进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升语文学习成绩,是“语文趣味故事丛书”的编写目的。
这本由陈传容编写的《最有趣的词语故事》是其中一册,书中每篇故事相对独立,每篇故事设有“精彩故事”、“知识点击”、“妙趣横生”栏目。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最有趣的词语故事/语文趣味故事丛书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
作者 | 陈传容 |
出版社 | 湖北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爱看故事是学生的天性,有趣的故事更会受到学生的喜欢。 吸引学生读书,吸引学生学习,进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升语文学习成绩,是“语文趣味故事丛书”的编写目的。 这本由陈传容编写的《最有趣的词语故事》是其中一册,书中每篇故事相对独立,每篇故事设有“精彩故事”、“知识点击”、“妙趣横生”栏目。 内容推荐 这本由陈传容编写的《最有趣的词语故事》是“语文趣味故事丛书”中的一册,书中每篇故事相对独立,每篇故事设有“精彩故事”、“知识点击”、“妙趣横生”栏目。 《最有趣的词语故事》收录了《“汗水”和“汉水”》;《“枇杷”并非“琵琶”》;《“肃穆”、“树木”和“数目》等故事。 目录 第一单元 词语来历的故事 1 马路 2 知音 3 铜臭 4 毛病 5 双簧 6 耗子 7 东西 8 端午节 9 过年 1O 足下 11 商人 12 公主 13 桃李 14 五官 15 朋友 16 老头子 17 饺子 18 皮蛋 19 荔枝 20 花生 21 大蒜 22 臭豆腐 23 吹牛 24 上当 25 借光 26 推敲 27 吃醋 28 捉刀 29 护短 30 斗胆 31 请缨 32 折桂 33 平反 34 问津 35 马虎 36 倒霉 37 楷模 38 白眼 39 断肠 40 姗姗 41 糟糠 42 混账 43 装蒜 44 吝啬 45 犹豫 46 替罪羊 47 父母官 48 狗腿子 49 两面派 50 二百五 51 东道主 52 走后门 53 应声虫 54 三不知 55 两口子 56 喝墨水 57 三句话不离本行 第二单元 词语运用的故事 58 “汗水”和“汉水” 59 借书 60 竹竿和猪肝 61 肚子和兔子 62 狼狼地斗 63 “枇杷”并非“琵琶” 64 苏轼不“舒适” 65 学“东西” 66 “肃穆”、“树木”和“数目” 67 “食言”和“失言” 68 “鹿耳”和“鹿茸” 参考答案 试读章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它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悬挂菖蒲、艾草,佩香囊,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些带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很多习俗至今流传我国各地及周边邻国。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而非为了纪念屈原。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长期以来,中国民众都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据传,在我国古代有一种头上长着触角且高大、凶猛的怪兽,人们称它为“年”。每到除夕之夜,“年”都要进入村庄扰人生活,害人性命,人们都害怕无比,一直没有办法对付它。每年到了除夕之夜,人们就逃到山洞去躲避。 直到有一次除夕前,有一位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非凡的老人来到了村庄。他告诉村民们在门前贴上红纸,在家里点好烛火,并准备一捆竹子,等“年”来了后,就在院子里烧起来。村民们都照他说的方法做了,但都不敢信以为真,大家都躲在家里看“年”兽的反应。夜晚,“年”兽果真如期而至,当它看到门前贴的红纸、家里点的烛火后,只在门前徘徊,不敢进到屋里去。这时,村民们在自家院子里烧起了竹子。顿时,一阵“啪啪啪啪……”的“爆竹”声在整个村庄里响了起来,“年”兽听到后,惊慌失措,仓皇而逃。“年”被赶走了,人们都十分高兴,都想去感谢老人,寻遍整个村庄,却早已不见他的身影。所以,每到这一天人们都会这样驱赶“年”兽,人们称这种习俗为“过年”。 足下是一个词语,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这个尊敬称谓的由来,缘于一个历史典故。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在国外流亡19年,历尽艰辛,后被秦送回国当了国君,即位后为晋文公。晋文公欲重赏跟他一起流亡的随从、大臣。当年跟随他逃亡在外且在无粮时割股肉让重耳食用的介之推不愿争功请赏,就背着老母到绵山(今山西介休东南)隐居。晋文公带人到绵山去找他,但介子推总是避而不见。晋文公无奈,想出了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的办法。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仍不见介子推出山,原来母子俩紧紧抱着一棵大柳树被烧死了。知道这一消息后晋文公万分悲痛,于是令人砍下一段柳木带回宫中,找人做成了一双木屐。每次穿上木屐,晋文公都会想起介子推,并伤心地念叨:“悲哉,足下!” 因为介子推是晋文公敬重的人,所以足下一词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敬称。P15-19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