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伊琳娜编著的《古丽雅的道路》是前苏联著名小说。通过对主人公古丽雅的人生“四个高度”的描写,赞颂了她光辉而短暂的一生。本书自1946年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青少年读者的欢迎。
主人公古丽雅是一位前苏联的中学生,她后来参加了跳水运动,在卫国战争当中牺牲了。这本书就是写的她上中学的时候课余参加跳水运动,在其中她的心理的变化和她整个体能、体质,尤其是思想素质的变化。
中文版的《古丽雅的道路》由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家任溶溶先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翻译,由时代出版社出版,半个世纪以来,始终为中国青少年读者所喜爱,成为影响了几代人的不可多得的好书。
叶·伊琳娜编著的《古丽雅的道路》原名《第四高度》,描写了苏联卫国战争女英雄古丽雅·柯罗廖娃短暂而又辉煌的一生,是一部生动而丰满的心灵发展史。古丽雅不断跨越着生命的高度,又在这跨越中开创出一个个全新的自我,这个邻家女孩般的英雄,用她的快乐、美丽、真挚、坚忍与奋斗,从另一个角度告诉人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小火
“你不要走,”古丽雅说,“我怕黑。”
妈妈在床栏杆边弯下腰来。
“小古丽雅,黑一点儿不可怕。黑黑的,你可以做好梦呐!”
她把女儿盖暖点儿。可是古丽雅又抬起头来瞧着窗子。街灯透过蓝色的窗帘,窗子上有点儿亮。
“那小火点着吗?”
“点着呐。你睡吧。”
“让我看看它。”
妈妈把古丽雅抱到窗口。
对面克里姆林宫墙头上,飘着一面旗子。它被下面的灯火照亮了,像火一样闪着。小古丽雅就管这面旗子叫“小火”。
“看见吗,小火点着呐,”妈妈说,“它将永远点着,小古丽雅。它永远不会灭的。”
古丽雅把头靠在妈妈的肩膀上,一声不响,瞧着在黑黑的天空里闪着的火。
妈妈把古丽雅抱回小床上去。
“现在睡吧。”
她把小姑娘一个人留在黑屋子里,自己走出去了。
三岁的小演员
古丽雅不满一岁,就给取了“古丽雅”这名字。她躺在小床上,看见人就笑,屋子里整天只听见她叫“古——古……”
因为这个喉头发出来的鸽子叫似的“咕咕”声,就产生了这个名字:古丽雅。现在已经没人记得,古丽雅的真名字叫“马里奥涅拉”了。
古丽雅最早会说的话当中,有一个是“我自己”。第一回把她放在地上,她就挣脱了妈妈的手,嚷着说:“我自己!”她晃了晃,就走起来了。
她走了一步,两步,就“吧嗒”一下趴倒在地上。妈妈把她抱起来。可是古丽雅出溜到地上去,固执地歪歪肩膀,又走起来了。她被妈妈搀着越走越远,从这屋子走到那屋子,妈妈好不容易才跟上她。
古丽雅长大了。她的小脚在屋子里,在走廊上,在厨房里踏得更稳了;屋子里更闹,茶杯和盆子打破的也更多了。
保姆陪古丽雅散步回家,对古丽雅的妈妈说:“唉,索雅·米海洛夫娜,我领过很多孩子,这种孩子可没见过。她是一团火,不是小妞儿。怎么也管不住她。她一坐上雪橇,你就别想把她拉下来。从土冈子上滑下来十趟还不够。她只管嚷:‘还要来,还要来!’雪橇可不是咱们的呀。她淌了多少眼泪,吵了闹了多少回!领这种孩子真要命!”
古丽雅被送到幼儿园去了。
在幼儿园里,古丽雅静了下来。在家里她一分钟也坐不稳,可是在这儿呢,她整整几个钟头一声不响,静静地坐着,用黏土捏东西,这玩意儿她想出了一个简称——叫“捏捏”。
她也爱用积木在地板上堆各式各样的房子和尖塔。哪一个孩子敢弄倒她堆的东西,那他可就倒霉啦。古丽雅气得满脸通红,跳起来,请她的同伴吃拳头,叫他嚷得全幼儿园都听见。
可是孩子们仍旧爱着古丽雅,她一不上幼儿园去,大家就觉得没劲了。男孩子们说:“她虽然爱打架,但跟她玩儿可有意思啦。她会动脑筋。”
那时候,古丽雅的妈妈在电影厂里工作。到她家来的那些导演,瞧着古丽雅总是说:“把小古丽雅给我们拍到电影里去就好了!”
他们喜欢古丽雅那副淘气快活的样子,那双灰色眼睛的调皮眼光,那种少有的活泼劲儿。
有一天,妈妈对古丽雅说:“你今天不要上幼儿园了。我和你看小鱼和鸟儿去。”
这一天跟平日全不相同。一辆汽车开到她家门口。古丽雅跟妈妈坐上汽车。她们来到一个广场,里面挤满了人,汽车开不过去,人也走不过去。到处听到公鸡乱糟糟的叫声和母鸡很急的“咯咯”声。什么地方鹅在大模大样地“嘎嘎”叫着,还有火鸡想盖过大家的声音,很急地嚷个不休。
妈妈搀着古丽雅的手,从人缝里挤过去。
P1-3
给我的读者
这短短一生的故事,并不是空想出来的。书里写的那位姑娘,在她还是个小妞儿的时候,我就认识她了:以后在她做学生,做少年先锋队队员,做共产主义青年团员的时候,我也知道她。在卫国战争那些日子里,我曾经跟她碰到过。至于这位古丽雅·柯罗廖娃一生当中我不能亲自看到的,她的爸爸妈妈、老师、朋友、辅导员和战友都给我补充了。
我很幸运,还念到了她的信:从最初几封信——那是写在练习本的画线纸上的,一直到最后几封信——那是在战斗的空隙中,匆匆忙忙写在记事本的纸上的。
所有这些,帮助我好像亲眼看到了古丽雅整个光明和紧张的一生,我不但想象得出她所说的和所做的,也想象得出她所想的和所感觉的。
读者通过这本书,如果能够接近——就算一点儿吧——古丽雅·柯罗廖娃,就跟在她活着时熟悉她和爱她的人一样,那我就很快活了。
叶·伊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