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是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一场内乱,是一场浩劫。在长达十年的“文革”岁月中,邓小平两次被批判打倒,历经磨难。《我的父亲邓小平(上中下)》的作者邓榕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对邓小平在“文革”十年中迭宕起伏的政治历程和他的家庭的悲欢离合作了生动的记述和理性的思考,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情节,诸如,毛泽东对邓小平的批判和保护,邓小平同林彪、“四人帮”的坚决斗争,邓小平对儿女的亲情和关怀等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代伟人的思想、品格、气节、胸怀、胆识,以及与普通人一样的儿女情怀。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的父亲邓小平(上中下)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作者 | 邓榕 |
出版社 | 中央文献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文化大革命”是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一场内乱,是一场浩劫。在长达十年的“文革”岁月中,邓小平两次被批判打倒,历经磨难。《我的父亲邓小平(上中下)》的作者邓榕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对邓小平在“文革”十年中迭宕起伏的政治历程和他的家庭的悲欢离合作了生动的记述和理性的思考,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情节,诸如,毛泽东对邓小平的批判和保护,邓小平同林彪、“四人帮”的坚决斗争,邓小平对儿女的亲情和关怀等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代伟人的思想、品格、气节、胸怀、胆识,以及与普通人一样的儿女情怀。 内容推荐 《我的父亲邓小平(上中下)》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对邓小平在“文革”十年中迭宕起伏的政治历程和他的家庭的悲欢离合作了生动的记述和理性的思考,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情节,诸如,毛泽东对邓小平的批判和保护,邓小平同林彪、“四人帮”的坚决斗争,邓小平对儿女的亲情和关怀等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代伟人的思想、品格、气节、胸怀、胆识,以及与普通人一样的儿女情怀。 在这本《我的父亲邓小平(上中下)》中,邓榕记述的只是一个人,但他代表着他们那整整一代可歌可泣的风云人物。这一段历史,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光辉历史一脉相承。 目录 上卷 引言 1 巴蜀情 2 这就是我们的老家 3 族宗寻迹 4 我的爷爷 5 父亲的少年时代 6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7 万里求学 8 从俭学到勤工之路 9 在哈金森工厂 10 革命历程的起点 11 党的锤炼 12 告别法兰西 13 在十月革命的故乡 14 西安——武汉——上海 15 二十四岁的中央秘书长 16 张锡瑗妈妈 17 在广西的政治舞台上 18 举行百色、龙州起义 19 国事家事伤心事 20 红七军、红八军的兴衰 21 从上海到瑞金 22 瑞金与中央苏区 23 第一任会昌中心县委书记 24 “邓、毛、谢、古”事件 25 《红星》报的主编 26 长征序曲与遵义会议 27 红军不怕远征难 28 在大西北的黄土高原上 29 西安事变前后 30 走上抗日战场 31 第一二九师政治委员 32 浦琼英到卓琳的道路 33 在太行山上 34 艰苦岁月 35 走向恢复和发展 36 神圣抗战的胜利 37 针锋相对,寸土必争 38 全面内战的爆发 39 突破黄河防线 40 千里跃进大别山 41 逐鹿中原 42 大决战 43 打过长江去 44 向大西南进军 45 西南局第一书记 46 高饶事件前后 47 八大的光辉 48 从“大跃进”到七千人大会 中卷 1 多事的1966年 2 祸起萧墙 3 炮打司令部 4 批判刘、邓 5 向“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发起总攻 6 打倒刘、邓、陶 7 “邓小平专案组” 8 天降横祸 9 “九大”与“继续革命” 10 战备疏散 11 初到江西 12 劳动生活 13 回家啦! 14 不变中的变数 15 不安定的“平静日子” 16 朴方的遭遇 17 峰回路转 18 解除禁锢上井冈 19 故地重游 20 再见了,步校 21 复出工作 22 进入军委、政治局 23 出席联大特别会议的风波 24 意味深长的四届人大 25 全面整顿的序幕 26 全面整顿 27 全面整顿三个文件 28 伟大成就 29 “评《水浒》”与最后的周恩来 30 恶人先告状 31 艰难时日 32 “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 33 伟大的四五运动和邓小平的再次被打倒 34 波澜不惊 35 一代伟人毛泽东逝世 36 彻底粉碎“四人帮” 37 光辉的复出 38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 39 中央顾问委员会 40 百万大裁军 41 享誉国际外交舞台 42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43 退休的这一天 44 永远的思念 下卷 我爱我的父亲 爸爸 爸爸和妈妈 爸爸和我们 爸爸和我 后记 试读章节 父亲自己不回老家,也不许我们回去。他说我们一回去,就会兴师动众,骚扰地方。 因此,直到1989年10月。我才和我的二姑姑邓先芙一起“回”了一趟广安。 其实,我从未到过那个地方,也从未在那里住过,但因为广安是我祖先的家乡,因此即使是第一次去,也要称之为“回”。 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这就是父亲的出生地,我们的老家。门前已修了水泥路,路两边种了花草,还种了芭蕉。当然,这些都是现在修的,是乡亲们的一点美意。原先,这门前的坝子,这路,则都是土的泥的,更不会有花草芭蕉。 和别的农舍差不多,这房也是白灰抹的墙,木头搭的门,青瓦盖的顶。一排正房略高一点,两边的偏房各有数问。左中右三面房子的中间是一个平平的坝子。当年,一定有许多的鸡鸭环游这房前屋后。听奶奶说,他们还养过几只鹅,不是用来吃的,而是用来看家。鹅的叫声大,啄起人来也很厉害,却又不像狗那样凶狠,所以这里的人就用它护院。 在正屋大门的上方,悬有一个木匾,上面端端正正地写着:“邓小平同志旧居”。 我跨进屋内,顿觉一阵荫凉。这几间屋子内陈列着一些照片,都是父亲各个时期的,有留法勤工俭学时期的,有八路军时期的,有解放战争时期的,还有解放后的。啊,这里还有一张照片,是50年代我们的全家福。那上面还有我呢! 有一间屋子里挂了一张不知谁画的父亲的像。画上的父亲站在那里微笑,手指缝里还夹着一支烟。他的前面是盛开的鲜花,后面是浮云缭绕的高山。画的技术并不高明,但却带有乡土之气。画的两边有一副对子,曰:“政通人和千家乐,国富民强万户欢。”这副对子的字绝不是出于名家,但意思却是出于人心。 左边的那排房子里,放着一张床,还有一个柜一张几,都是陈年的旧物。这床很特别,上好的木料,宽宽的床架。周围有围栏,上面有顶棚。围栏和顶棚都有木制雕花,当年一定很是好看。这个床如果是新的,再配上绸缎的床幔,一定相当富丽堂皇。只不过它现在已经黑了,旧了,不复当年风采。人们都说,这是我祖父祖母的床,说我的父亲是在这个床上出生的。不管是与不是,我想都没有什么重要的关系。能从这个床,这个柜,这个几,看出旧时代的轮廓就可以了。 父亲这个人,历来就不注重枝端小事。对老家的旧居,他从来就没有过问过,更不愿让人家把这里搞成什么旧居陈列室。从解放以后,我的奶奶和其他亲属离开老家以后,这片房子就在土改中分给了当地的贫苦农民,大概有十来家人住在这里。直到1987年到1988年间,这里的人生活逐渐好了起来,有了钱盖了新房,才逐渐搬了出去。这样,这个房子才专门改为陈列室,供来人参观。有了楼房,谁还要去挤住在那老房子里,老房子自然就腾空了。如果不是这个原因,父亲绝不会允许人家把乡亲从他的旧居迁出的。 从后边的小门转出去,一眼就看到,老屋的房后,长满了翠绿的竹。这竹真茂盛啊,你看,地下已铺满掉下的黄叶,而竹枝上却依然绿羽苍翠。这竹大概已经在这里长了上百年,可是却永远显得那么精神百倍。我真想搬个小竹凳,拿上一把青竹扇,在这小竹林中坐下,静静地,静静地,听一听竹叶的沙响,闻一闻竹枝的清香,透过那茂茂密密的枝叶,去看太阳…… 这不是我的家,这也是我的家。我一点儿也不熟悉这里,却甚感亲切。我从来也没来过这里,却一到如故。因为,这是我父亲的出生地,这是我祖辈生活的地方。 在旧居的门前,挂着一副长联。这联用金色的字迹镌刻在门的两边: 扶大厦之将倾,此处地灵生人杰。解危济困,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擘。 挽狂澜于既倒,斯郡天宝蕴物华。治水秀山,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 这联是四川著名文人马识途写的。作于公元1983年秋天。 我们在北京有一大家子的人,而在这故乡,却几乎没有什么亲人了,只有父亲的一个亲舅舅名叫淡以兴。1990年,他去世了,不久,他的老伴也去世了。从此,在我们的家乡,就再也没有亲属了。 在老家,我们最后还去看了一下祖父的坟和祖母的墓地。祖父的坟在离家不远的一块地里,坟前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邓绍昌之墓。是丁丑年,也就是1937年立的。 祖母的坟则在一座山上,那里还埋葬着邓家的几个更老辈的祖母。这里埋葬的我的祖母,是父亲的亲生母亲,姓淡,名字不知。父亲22岁的时候她便死了。她的墓碑是以她的儿子们的名义给她立的,其中还有父亲的名字。其实,那时父亲远在异国他乡,恐怕根本不知道立碑的事情。 那次回老家的时候,我以为祖母的墓地就是我们家的祖坟。后来才知道,我们邓氏家族的祖坟在另一个地方,要走很远的路,坐船去。我们家的老祖宗们可能都埋在那里吧。在旧社会,只有家族中的男子才能去祖坟祭祖,女子是不能去的。 祖坟,我是没时间去了,也没必要去。 但是,要觅寻祖先的踪迹,就要找到家谱。结果,我还真的找到了这本家谱。P4-7 序言 1950年1月25日深夜,我在重庆出生。乍才落地的我,轻轻一啼之后,就阖上双眼熟睡而去,浑然不知生我者谁,更不知道,此时此刻的中国大地,刚刚进行了一次翻天覆地的历史性革命。国民党以损失八百万军队的代价,风卷残云般地溃败而去,一个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已经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大地之上诞生。 世上发生的变革是惊心动魄的和无比宏伟的,而我的出生则毫无可以记取之处。母亲第一眼看到的我,又小又瘦,一头稀疏的黄毛,于是,给我起名叫毛毛。我是这个家庭的第四个孩子,我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一年半以后,又多了一个弟弟。父亲母亲带着我们五个孩子,加上从乡下老家出来的祖母(父亲的继母),便组成了我们这个家庭。 我生于一个特殊的环境,长于一个特殊的环境,我耳闻、目睹,甚至亲身经历了许多令人不能忘怀的历史时刻。那么多的历史人物在我身边走过,那么多的历史事件在我周围发生,在我这并不算长的生活旅程中,所见所闻所记所知已经太多。知忆既多,思绪既深,久而久之,便萌发了将其记录下来的愿望。我之所知虽然有限,我之所见虽然浅薄,然而我要记录下来的,却都是不应被忘怀的。 特别是我的父亲。 他原名邓希贤,曾用名邓斌,后改名邓小平。他16岁远离故土,漂洋过海去西方寻求实现理想之路,18岁便矢志于共产主义理想和救国救民大业。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作过地下工作,作过军事指挥官,作过政府要员,作过党的重要领导人。中国的历史长卷,有一页与他的名字紧密相连。 他说过,他不写自传,也不喜欢别人写他的传记。但是,作为他的女儿,如果我不把我所知道的记述下来,我将愧对历史。今生今世也许我会一无所成,但如不完成这一夙愿,我便会遗憾终生。 在这本书中,我要记述的只是一个人,但他代表着他们那整整一代可歌可泣的风云人物。我所记述的只是一段历史,但它却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光辉历史一脉相承。我要记述的只是过去,但我深信,人们会从对过去的思索中获取教益,而像他们的前辈一样,勇敢地去开拓未来。希望我的拙见拙笔,能给后人留下一分印象。 万物都有起源,故事都有开头。要写邓小平,就应该回到他的故乡——四川。 后记 紧张地工作了半年多,这一本摄影集终于即将出版了,实现了我多年的心愿。我感到无比欣慰! 我有意留心为父亲拍照已有二十多年了。我向往着,有朝一目能够出版一本我自己拍摄的父亲的摄影集。但又总以为来日方长,竟始终没有提到日程上。 去年年初,我们全家曾多么希望父亲能从医院出来,回到我们自己的家中。但是,我们永远也等不到这一天了! 父亲的永别是我一生中最巨大的创痛。我甚至感到,我的一部分生命也已经随着父亲远去了…… 但当我翻开我的相册,一页页,一张张,仔细端详,回味着父亲和我们一起生活的那些美好的日子。我突然觉得,父亲活了!他的笑容,他的声音,他那些特有的神情和习惯动作,那样清晰可见。影集中的父亲向我走来,鼓励和期待的目光,给了我勇气,温暖和力量。 我要完成我的夙愿。 从9月1日开始,我暂时搁下画笔,辞谢了各种社会活动,埋头清理我的照片。经过反复筛选,最终挑出这一百二十幅我自己比较满意,能够从不同侧面表现我父亲风采的照片来。 我拍照片最注重的是人物——人物的情绪和神态。由于职业的敏感,我当然也注意构图、画面的层次和取景。可是其它方面,比如光圈、速度、胶片的感光性能等等,我的知识、经验就不够专业,有些照片的技术性效果可能会不尽人意,会有缺点,这些方面,我想读者们一定能够谅解。 清理编选照片的过程,勾起我对许多往事的回忆。引起我深深的思索。我有许多话想对读者们说。胸中块垒,不吐不快。于是,我开始构思这本书的序言。写作对我来说,并不轻松,但好在那都是我亲身经历的事,是我心中想说的话,思绪万千,平铺直叙,顺笔而下,感情确是真实的。如果能引起读者们的共鸣,能够加深大家对这本摄影集的理解,这是我所期望的。 今天这本书能够和读者们见面,我要衷心感谢刘长乐先生的鼎力相助!感谢朱育理先生、刘迅先生、郭群英女士的支持!感谢许许多多在幕后兢兢业业、默默无闻为本书的出版辛勤工作的朋友们! 一并感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神州电视有限公司、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总公司的大力协助。 邓林1998年2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