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扬州记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周游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扬州是一座神奇的城市,每一次大灾难后,经济尚未复苏,文化却奇迹般地得到再生,并迎来更大的繁华。可以说,扬州的魅力与其政治地位、经济作用、历史影响有关,与其地理环境、风景名胜、建筑特色有关,甚至与其市民有关。周游编写的这部文学作品集《扬州记忆》将通过“山水遗梦”“街衢遗存”和“市井遗风”三个章节,带领广大读者去关注历史文化名城扬州。

内容推荐

《扬州记忆》是作家周游近年来对扬州人文进行踏访和体悟之后创作的系列文化散文的结集。

全书以人文主义视角关注历史文化名城扬州,以雄浑沉着的笔触打开扬州画廊,以“山水遣梦”“街衢遣存”“市井遗风”分章解读扬州风情,力求诗性、理趣与历史感的有机结合,充溢着作者对人类生存环境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关切与感喟,思想性与学术性兼备,既重抬了文明的碎片,再现了湮灭的辉煌,同时也有助于当下在进行的人文精神的反思与批判,有助于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的重构。

总之,《扬州记忆》有助于读者深度游扬州!

目录

山水遗梦

回溯古运河

夫差:遗利江淮合荐祠/3

刘濞:曾以恩威遗德泽/7

杨广:只博雷塘数亩田/10

巡礼古蜀冈

竹西/17

观音山/22

迷楼/25

栖灵寺塔/28

鉴真纪念堂/32

平山堂/36

谷林堂/40

第五泉/44

司徒庙/46

玉钩斜/50

游走瘦西湖

虹桥修禊/54

长堤春柳/57

徐园/59

四桥烟雨楼/61

小金山/62

五亭桥/65

凫庄/66

白塔/67

二十四桥/68

熙春台/71

玲珑花界/73

静香书犀/75

钩沉古瓜洲

凭吊梅花岭

风雅小秦淮

风雨龙头关

街衢遗存

蹀躞东关街

逸圃/116

个园/118

“联圣”大方/120

民国金融家胡仲涵故居/123

武当行宫/124

小玲珑山馆/125

百尺梧桐阁/127

华氏园/129

“巴图鲁”李长乐故居/130

山陕会馆/131

馥园/133

冬荣园/135

小倦游阁/136

扬州三把刀/138

走进东圈门

江上青烈士故居/140

双忠祠/142

熊成基烈士故居/144

青溪旧屋/145

瓠园/147

中国第一书香门第——祁家大院/148

汪氏小苑/150

冰瓯仙馆/151

三祝庵/152

回眸仁丰里

旌忠寺/154

文选楼/155

曹李巷/156

陈嘉树故居/158

阮元故居/159

瓠室/161

曾家垣/161

漫步广陵路

贻孙堂/164

延禧堂/166

绍恺堂/167

凝香馆/169

梅花书院/170

二分明月楼/172

刘庄/173

畅游丁家湾

张亮基故居/175

小盘谷/177

尊德堂/179

同福祥/180

絮园——魏源故居/181

徜徉徐凝门

徐凝/184

何园/185

片石山房/187

踏访康山街

康山/190

盐宗庙/192

盐商第一楼——庆云堂/194

路过三元巷

吕溱/196

王昂/198

李易/198

回望石塔寺

发现大板井

市井遗风

歌吹是扬州

珍馐属扬州/219

河豚/219

鲥鱼/222

纫鱼/225

回鱼/227

螃蟹/228

扒烧整猪头/230

精炖狮子头/231

拆烩鲢鱼头/232

大烧马鞍桥/233

将军过桥/234

三套鸭/235

干丝/235

文思豆腐/236

扬州炒饭/237

三丁包子/238

千层油糕/239

翡翠烧卖/240

萧美人糕/240

高邮鸭蛋/242

界首茶干/243

秦邮董糖/244

江都方酥/245

邵伯菱角/246

宝应藕粉/247

扬州酱菜/248

早上皮包水——扬州早茶

晚上水包皮——扬州沐浴

试读章节

面对如此现状,史可法痛心疾首,屡次上疏劝谏,请求弘光皇帝卧薪尝胆,被甲枕戈,奖励功臣,报仇雪耻,恢复故土,告慰先帝,不可以在江南片席之地以求偏安。其疏中言辞极为恳切。然而昏庸的弘光皇帝天真地认为凭借长江天险就可以保他的荣华富贵,于是在马士英、阮大铖的教唆下对史可法诚恳的劝诫故作充耳不闻,依旧整日寻欢作乐。

这年九月,高杰与黄得功之间因为偶然事件,又爆发了冲突,双方剑拔弩张,准备决一死战。史可法费尽了力气,好不容易才将它平息下来。为了动员高杰出师北伐,史可法连自己的督师府也让给高杰的妻儿住,自己住偏房。在史可法的精诚感召之下,高杰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成为一名锐意进取的爱国将领。

与此同时,发生了一件意义非同寻常的事件,清朝最高统治者摄政王多尔衮致史可法的信到了扬州。史可法将书信上交朝廷,并且修书作答。这一来一往两封书,词令都很优美,是历史上脍炙人口的两篇名文。多尔衮怀着灭亡明朝的勃勃野心,手握强大的八旗兵武力,强词夺理,气焰逼人。他竟把清军占据北京说成是“得之于闯贼,非取之于明国。”清朝是为明朝报仇雪耻的,凡是忠臣孝子,都该感恩图报。南明王朝另立国号,便是天有二日,就是天下人共同的敌人。如果不归顺清朝,他便要与李白成合伙,一道来消灭南明。最后多尔衮又搬出吴三桂为样板,用高爵厚禄向史可法进行诱降;还以贬弘光皇帝、捧史可法的手法,图谋挑动弘光皇帝对史可法的怀疑和不满。

史可法刚刚调解了黄、高间的冲突,又遇到马士英从中掣肘,弘光皇帝对他的信任度也极其有限,实力地位是十分疲软的。在这种情况下,史可法复书的调子是语气谦虚而意思明确,适当妥协而不失原则。他委婉地将多尔衮的无理要求和指责一一驳回,并表明了自己“鞠躬致命”、“光复神州”的坚强决心,义正词严地拒绝了多尔衮的诱降阴谋。还举历史上“回纥助唐,原不利其土地”为例,向多尔衮提出“合师进讨,问罪秦中,共枭逆贼之头”的反建议。这就将了多尔衮一军:你要“同以讨贼为心”,很好,事成后得像回纥助唐一样,退回到你的关外老家去。史可法知道多尔衮是不会答应他的,所以他在回复多尔衮的信后不久又给皇帝上书《请讨贼御虏以图恢复疏》。在此疏字面上虽仍是将“讨贼”与“御虏”并提,实质却是落实在“御虏”二字上。在清军入关,民族矛盾盖过了阶级矛盾的当时现实情况下,史可法作为一个清醒的明朝政治家,对于谁是致命的威胁还是清楚的。他在奏疏中曾着重提醒弘光皇帝:大清极有可能南进,和议是断断不可的。但是毫无大志的弘光皇帝和他的奸臣贼子们却把能够长久苟且偷安的目的寄托在和谈上,并派遣了大臣。不久赴北京议和的副使陈洪范只身狼狈地回到南京,他带来了正使左懋第被拘留(后被杀害),清军即将大举南下的凶讯。

和谈的美梦像肥皂泡一样破灭了,黄河沿岸到处有清军踪迹,前线纷纷告急。由于马、阮的无能,四镇的内讧,而且皇帝没有听从史可法的建议,才使大明坐失恢复中原的良机,黄河天险已与清军共有。

此时,面对清军,史可法所能做的只有积极防御,他认为现在必须守住黄河南岸。只有守住了黄河才能守住淮河,守住了淮河才能守住长江。可是谁敢到第一线与清军对峙呢?在史可法诚恳的劝说下高杰挺身站了出来,奋然率军北上,进抵黄河南岸,并毅然拒绝清肃王“大者王,小者侯,不失如带如砺,世世茅土”的诱降,始终不为所动,身先士卒,沿河筑墙,专力备御,积极联络河南睢州总兵许定国“以奠中原”(参见计六奇《明季南略》)。曾经的这匹害群之马已经被史可法驯服过来,成为国家真正的栋梁之材。

这年十一月,清兵由山东南下占领宿迁,包围邳州,史可法派总兵刘肇基率领军队反击清军,收复宿迁。此时,江北局势十分危急,史可法以血书飞报朝廷请求援助。马士英面对阁臣侮蔑史可法,他冷笑说:“史可法必是想到快年终了,将士须犒赏,军费须报销。哪是什么要去打仗啊?分明是想讨点钱花!”他漫不经心,拒不发放粮草,也不派兵援助,使前线军队处于无粮无钱的尴尬境地。

就在这时,更意外的悲剧发生了:河南睢州总兵许定国暗通清兵,设计于酒后谋害了高杰,渡河降清,并引清兵至仪封。噩耗传来,史可法伤心得泪流满面,连连顿足:“中原完了!”

高杰出师未捷身先死,这本是一件深可痛惜的事,然而马士英却暗暗高兴,这正好可以趁此机会用自己的党羽来控制高营;其他三镇也想趁此机会吞并高营,扩大自己的人马和地盘。此时的高营各部群龙无首,纷纷由前线南撤,他们不买马士英党羽的账,更对其他三镇的企图感到愤怒,成了一支谁也管束不了的乱军。这局面自然又要由史可法来收拾了。史可法只得东奔西走,安抚高杰军。

这时,清军兵分两路进攻南明:西路清军已占领归德(今河南商丘),继续南下,进逼长江;东路清军已从邳州、宿迁进逼淮南,形势十分危急。

而弘光朝廷内部却矛盾重重,这时候发生了一桩疑案:有个自称是崇祯太子朱慈娘的年轻人从北方辗转来到南京。由于时过境迁,谁也不能断定他是真是假。掌管大权的马士英和弘光皇帝当然不希望他是真的,因为如果他们承认了这个年轻人真的是太子的话,他们腐朽的生活将会结束。于是在和马士英商量后,还没等其他大臣发表意见,弘光皇帝就说这个太子是假的,然后把他投入狱中。

如果说腐败透顶的弘光小朝廷的覆灭是历史必然,那么“太子案”就是一副加速其灭亡进程的催化剂。这件事闹得满城风雨,引起一系列恶性连锁反应。弘光元年三月,拥兵七八十万、镇守武昌的左良玉便以太子案为借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率领大军过江东下,矛头直指马、阮二人。

与此同时,豫亲王多铎率领的一支强大清军,在攻破潼关,进占西安,击败李自成之后,正以狂风暴雨之势,横扫中原,直扑江北,进抵淮河一线。在这敌情万分严重之际,马士英竟不顾江北危机公然提出:“宁可君臣皆死于大清,不可死于左良玉之手”的混账口号,露骨地表现了他们准备向清军屈膝投降的汉奸面目。后来更是操纵弘光皇帝,命令史可法尽撤江北明军来打左良玉。史可法急忙上书恳切陈词,指出清军大举南下关系着国家存亡,江北之兵千万不可撤,并且表示愿意亲赴左营,用自己在军中的威望调停这场内部斗争。

但是,忠君的史可法又不能不听从皇帝的旨意,不得不率军驰赴南京。本来十分脆弱的江北防线,就这样未经一战便稀里哗啦地散架了。

正巧此时,左良玉途中病死,其子左梦庚继续向南京进兵,被黄得功部所击败。弘光皇帝又命史可法回守防地,不必入朝。史可法登上燕子矶头,遥望钟山与南京城垣,心头百感交集,却又对被马士英操纵的朝政束手无策,只得痛哭而返。

P94-96

序言

扬州曾经鹤立鸡群!“扬州成为世界城市,有一千五百年光辉的历史,比之巴黎、伦敦更早。它是我们艺术文化集大成的所在,比之希腊、罗马而无愧色。”(曹聚仁《万里行记》)

扬州之名,始见于《尚书·禹贡》。六朝以前的扬州,作为九州之一,几乎包括了今天的苏、浙、沪、皖、赣和闽,一直与现代意义的扬州无关。而今的扬州,在春秋时期称作邗国,后又相继称为江都、广陵、吴州。直到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改吴州为扬州,设总管府,杨广出任扬州总管,从此,扬州开始享有了她的专名。

扬州襟江带淮,地处南北要冲,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扬州是富庶之区,也是远离中央,在政治、经济上容易独立的地方,所以古代分封之王、守土之官,一旦有了资本,便会反叛,而这种反叛必然会遭到中央大军的镇压,扬州人难免惨遭杀戮。每当战争爆发,特别是南北对峙时,扬州就成了南方政权最后的屏障,这道屏障一旦失守,南方政权便会很快土崩瓦解。也正因为地处中国历史拐弯的地方,扬州这块土地上经常血流成河,尸骨成山。所以,扬州还有几个充满血泪的别名——

南北朝时战争频繁,扬州几乎荒芜。南朝诗人鲍照曾在其《芜城赋》中称之为“芜城”;

金兵南下,宋高宗从扬州“行在”南逃,金兵破城烧杀抢掠。南宋词人姜夔在《扬州慢》词中称之为“空城”;

明末兵部尚书史可法督师扬州,坚持抗清,清兵破城以后连续烧杀长达十日之久,数十万人死于屠刀之下。明末文人王秀楚在其《扬州十日》中称之为“屠城”。

扬州是一座神奇的城市,每一次大灾难后,经济尚未复苏,文化却奇迹般地得到再生,并迎来更大的繁华。可以说,扬州的魅力与其政治地位、经济作用、历史影响有关,与其地理环境、风景名胜、建筑特色有关,甚至与其市民有关。诚然,历史遗迹在当今商品社会绝对不会再产生巨大物质,但是永远打动着越来越多关心人类昨天和明天的人的神经。每一个历史遗迹都是静默而富有意味的。扬州历史积淀深厚,除了尘封在史册典籍中的片段和凋敝在生活习俗、语言记忆中的种种外,遍布扬州的古迹遗存都是弥足珍贵的史料。随手抓一把脚下的尘土,便能看见闪闪发光的历史颗粒;顺手捞一把身边的空气,就能呼吸悠悠飘逝的人文气息……

文明的曙光

晨过龙虬庄,我便驱车直奔扬州。

大约一万年前,今天的扬州已经成陆于长江三角洲的冲积平原,气候温润,物产富饶。龙虬庄、周邱墩遗址的发现,不仅填补了苏北水网地区古文化遗址的空白,也表明六七千年前这里的先民已经种植水稻,产生了原始的稻作文化。西周初期,周武王灭了商朝之后分封天下,把小儿子分封到邗,是为邗国。当时的邗国都城就在今天扬州蜀岗之上。邗国虽小,但是农业和手工业都有了相当的发展。此地人以国为氏,是为姬姓邗氏,后来去邑姓干。著名的铸剑大师干将就是扬州人氏。

春秋初期,吴国吞并了邗国。公元前486年,“吴城邗,沟通江淮”(左丘明《左传》)。夫差开凿邗沟绝非信口开河,更不是为了个人的享受,而有他全盘的战略考虑,是为了实现他称霸的雄心。从长远来看,他的这些措施,把吴文化引入了长江以北,加快了这一地区的开发;同时,也促使吴文化和中原文化进一步结合。不过,“夫差耗竭民力,经营霸业,因而亡国,但南北水上交通却从此创出新局面”(范文澜《中国通史》)。检阅史书,我们发现历史学家写这一段历史时都一致称之是中国“交通史上的新纪元”(白寿彝《中国通史》)。

吴国称霸未成,为越所灭,越国又为楚所败。据《史记·六国表》记载,周慎靓王二年(公元前319年)“楚怀王城广陵”,这是在吴邗城的基础上再次筑城,自此有广陵之称。广陵意即广被丘陵。

秦统一全国后,分全国为三十六郡,广陵属九江郡,为广陵县。检阅《史记》秦楚之际月表,我们可知项羽曾都扬州,核其时势,推见割据之迹,始成楚汉诸侯疆域。

西汉初年,刘邦兄刘仲之子刘濞被封吴王,更荆国为吴国,辖五郡五十三城,以广陵为都城。吴国南有铜山,东临大海,刘濞采铜铸钱、煮海为盐,迅速扩张壮大自己的实力。而为了方便运盐,吴国从扬州城东北处,东通海陵仓(泰州)开挖了“茱萸沟”,一名邗沟,又名运盐河,后称通扬运河,也成为古运河上最大的一条支流。从此,盐业与运河联系到了一起,成为扬州的支柱产业。由于铸钱、煮盐、造船和渔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并带动了民间漆器、竹器、纺织、建筑等手工业的发展,形成了百业兴旺、百姓无赋的局面。南朝宋文学家鲍照的名篇《芜城赋》具体描绘了这种繁盛:“当昔全盛之时,车挂鞲,人驾肩,廛闹扑地,歌吹沸天。孳货盐田,铲利铜山,财力雄福,士马精妍。”近年扬州出土大量汉代的文物,铜器中有星云镜、月光镜、昭明镜、鎏金嵌玉铜带板等,制作技巧及造型均极精巧,反映了当时扬州手工业生产的水平。

由于“富埒天子”(《史记·平准书》),刘濞招致中央最高统治者的猜忌。汉景帝刘启即位之后,晁错依旧主张削夺诸藩王势力,巩固中央集权。于是,刘濞发动了一场以吴楚为首的“七国之乱”。中央政府派遣太尉周亚夫率大军迎击。刘濞理财胜过桑弘羊,打仗不如周亚夫,“七国之乱”很快就被镇压了。刘濞逃到东越,被杀。汉景帝刘启把王国的行政权和官吏任免权收归中央,并且裁减王国官吏,降黜他们的爵位,王国失去了独立的地位,和中央直辖的郡县没有多大差别了。

在平定七国之乱时,汉景帝刘启答应了他十五岁的儿子、汝南王刘非的请求,赐他将军印,参与对吴作战。破吴之后,汉景帝刘启更吴国为江都国,迁刘非为江都王,并以军功赐天子旗。鉴于刘非“好气力,治宫馆,招四方豪杰,骄奢甚”(《汉书·景十三王传》),汉武帝刘彻即位后特地派董仲舒为江都相。刘非知道董仲舒是个大儒,并能用儒家大礼匡正他的过错,不但没有为难董仲舒,而且对董仲舒非常敬重。刘非采纳江都相董仲舒提出的“独尊儒术”等一系列治国方略,不仅一改过去王室成员狂妄骄奢、不轨图谋,而且尽守臣职,忠君效祖。刘非的儿子刘建后来继承了江都王的爵位,而且生了后来远嫁乌孙的细君公主。刘建从小在王宫长大,养尊处优,放荡不羁,父死后,他认为江都国就是他的天下,更加为所欲为,特别严重的是,他联络不满朝廷的刘安等人,企图谋反。丞相府长史在他的住处查出了武器、印玺、绶带、使节和地图等准备反叛的大量物证,立报汉武帝。武帝阅了奏章,遂派掌管王室亲族事务的宗正和掌管刑狱的廷尉前往广陵查办。刘建情知罪不可赦,遂于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以衣带自缢身亡。

元狩六年,汉武帝置广陵国,封皇子刘胥为广陵王,都广陵。此时诸王的封地更小,广陵国领广陵、江都、高邮、平安(今江苏宝应县西兼安徽天长市之半)四县。刘胥力能扛鼎,空手搏熊彘猛兽,好倡乐逸游。汉昭帝时,刘胥觊觎帝位,找来女巫装神弄鬼,假托已死的武帝附身,扬言“吾必令胥为太子”(《汉书·武五子传》),又到巫山去祝祷昭帝早死。宣帝即位,刘胥复与楚王延寿私通书信,后来谋叛暴露,又药杀当事人二十余人以灭口,为汉中央追穷治罪,自杀,国除。他死后谥为“厉王”,安葬于高邮神居山。

三国时期扬州处于魏、吴两国边境,成为双方角逐的军事重镇,战火不断,城郭毁坏,人丁逃亡。曾经富甲天下的广陵,成了三不管的地方。

西晋建立之初,晋武帝司马炎鉴于淮南地区经济富饶,漕运便利,复立广陵郡。永嘉之乱以后,北人大批南渡江、淮,扼邗沟入江之口的广陵,成为北人侨居集中之地。据《宋书》记载:“荆、扬户口半天下。江左以来,以扬州为重,根本所寄,委荆州以阃外。”“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诚然,《宋书》作者沈约所云,系指大江南北的整个扬州而言,广陵自然也在其中,但是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谈及六朝以前的扬州文化,首先要说的大抵应该是汉代著名赋家枚乘了。枚乘做过吴王刘濞的郎中。他曾作《谏吴王书》,劝刘濞不可造反。而他的名篇《七发》是以他在扬州的所见所闻,譬如音乐、饮食、车船、飞禽、走兽、花木、宫苑、观涛等做参照物来进行文学创作的,其中许多描述建筑的语句,如“洞房清宫”、“曲房隐间”、“虞怀之宫”、“连廊四注,台城层构”等,则从另一个角度透视出汉代扬州建筑的宏丰。《七发》标志着汉赋的正式形成。后代许多赋家模仿《七发》,称为“七体”,但是未有超过《七发》者。另一位赋家邹阳,也曾做过刘濞的门客,写有《上吴王书》,劝阻刘濞造反。董仲舒在江都相任上提出了“正谊明道”(语出《汉书·董仲舒传》,即“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导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天人三策》),为此后千百年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奠定了基调。汉武帝时,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远嫁乌孙,成为史册上记载姓名的第一位“和亲公主”。她擅写诗,其《悲秋歌》是扬州历史上第一首诗歌,影响深远。曹魏时代“建安七子”之一陈琳是广陵人。南朝诗人鲍照曾在南兖州治所广陵,为刺史临川王刘义庆做事。他的名篇《芜城赋》作于孝武帝大明三年(459年),是一篇抚今追昔的作品。据杜佑《通典》记载:“永嘉之难,帝室东迁,衣冠萃止,艺文儒术,于斯(即扬州)为盛。今虽闾阎贱品,处力役之际,吟咏不辍。”六朝时期,扬州已经成为文化发展的名城。

……

——截选自《序言:扬州,有多少记忆可以重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6:2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