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身做起,先做一个幸福的家长;
◎以孩子的思维看待世界,真正了解孩子;
◎以善于发现的眼睛看待世界,教育孩子发现幸福;
◎改善孩子的心理,保持积极健康的状态;
◎掌握好赏识之度,做到“不缺少,不过分”;
◎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与习惯;
◎在给予孩子爱的同时,适度向孩子索取爱;
◎给孩子适度的自由,把成长的选择还给孩子;
◎多给孩子指路。适度给孩子铺路;
◎给孩子适量的、不错位的爱;
◎引导孩子善于交友,感受社会交往的幸福。
能够做到以上1l点,孩子的幸福指数就一定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作为家长,如果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够幸福,不妨扪心自问:我在哪个或者哪几个方面做得还不够?要主动去弥补,要尽快地补上幸福引领教育的短板,为孩子一生的幸福负责。
如果你愿意去做,却不知道该如何实施,《引领孩子向幸福出发(打造最佳亲子关系的11堂幸福课)》(作者:曾焕添)能够给予你帮助。其中的理论、数据是想告诉你在孩子幸福教育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案例是想给你深切的感受和深刻的印象。当然,还需有手把手地指导,让你真正成为一个能为孩子幸福负责的家长。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繁重的课业、家长的世俗、社会对教育的曲解还是众人对孩子幸福的漠视?这些都是其中的因素。孩子幸福的诸多因素中,父母起着主导性的作用。
《引领孩子向幸福出发(打造最佳亲子关系的11堂幸福课)》从先做一个幸福的家长、教会孩子怎样发现幸福、性格与习惯的幸福二维定义、性格与习惯的幸福二维定义、健康心理是幸福的总阀门等十一堂幸福课讲述如何打造最佳亲子关系。
《引领孩子向幸福出发(打造最佳亲子关系的11堂幸福课)》由曾焕添等编著。
把不幸福的面具摘掉
孩子最大的不幸福源自哪里?不是挫折,不是沉重的学业.也不是孩子间的别扭。有不少人也许不知道,答案是家长。北京大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王登峰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孩子们幸福感的缺失最大原因来自家长。孩子们很可怜,他们基本上没有什么可以感到幸福的事情。”
王教授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自然有他的原因。这里主要讲两个方面的情形:
第一,不少家长只生不养。在很多家庭当中,孩子满月之后,家长就把孩子扔给祖父母或是保姆带,殊不知对孩子来说,拥有再大的房子,再多的玩具,都不如跟家长在一起讲故事更加幸福。尽管这里面有很多现实的因素在困扰着家长,但这确实给孩子带来了很多不幸福感。
几年前,某一中学对全校学生开展了“幸福指数调查”的活动。在这项调查活动中,满分为100分,其中一些学生仅仅只有50—60分.70分占大多数。根据对这些学生家庭背景的了解,老师们发现:这些孩子当中,有不少孩子家庭背景不错,但绝大部分的孩子都长期和家长分居,与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保姆在一起生活,家长也只是偶尔回家或者周末定时回家。面对如何才幸福的问题,孩子们对家长提出了很多的要求,其中一个幸福感很低的孩子提出的要求是:“我只是希望周末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出游,哪怕逛逛惠州的西湖公园也可以。”
听到这样的话,作为家长,你心酸吗?显然,在这样的情形下,家长留给孩子的似乎只是忙碌的背影、疲惫的声音、不幸福的面孔。
第二,不少家长习惯于把成人的坏情绪表现在脸上。比如夫妻之间的争吵、工作上的压力、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等,这些家长让孩子们感受到的不是父亲有力的臂膀,也不是母亲温暖的怀抱,而是一张张情绪“丑陋”的嘴脸,一个个不幸福的眼神。
记得曾经看过一个故事:国外有个家长在家门口放了一个空盒子,里面什么东西都没有,可是他每次回家之后,都会像撕扯面具一样,把自己的脸撕扯一番,然后把撕扯下来的“东西”扔进这个空盒子。其实.他脸上什么东西都没有。
他的邻居见到之后觉得很奇怪,便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回答说:“每天紧张的工作让我的脸变得不够幸福,现在我回家了,要面对我的家人和孩子,我得把这‘不够幸福’的脸给结束掉,因为它属于我工作上的事情,而不属于我的家庭和孩子。”邻居恍然大悟,怪不得他的家里每天都是欢声笑语。
回家前把不幸福的面具摘掉,一个简单得有些搞笑的举动,道尽了家长对孩子的爱。很多人都说为了孩子能够幸福,我什么样的事情都愿意去做。如果你也说过这样的话,并且你说的是真话,那么从今天开始就做好一件事:在面见孩子的时候,把自己不够幸福的面具摘掉,给孩子一个微笑、拥抱、亲吻吧!
幸福便签
家长是孩子幸福的缔造者和引导者,家长不幸福,孩予肯定不幸福。要想引导孩予走向幸福,家长首先要幸福。而家长要幸福,最最简单、重要的事情就是把不幸福的面具摘掉,给孩予营造一十幸福的、温馨的环境,让孩予始终沐浴在幸福的氛围之中。少数落、少训斥,多倾听、多沟通
数落、训斥乃至抱怨孩子,不少家长几乎每天都在重复这样的行为。没错,你可能会告诉我:孩子太调皮了,不管不行。
是的,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数落、训斥和抱怨是难以避免的。不过,作为家长你是否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在你训斥孩子的时候。真的是孩子调皮、犯错了吗?还是你没有仔细倾听孩子的想法而误会孩子了呢?
晓梦,有一个5岁大的女儿露露,在一次和露露逛超市的时候.得到了这方面的教训。那天在逛超市之前,晓梦和露露通过协商,选定了今天要给她买的玩具:一个不超过40块钱的布娃娃玩具。这是露露一直想要的,晓梦之所以今天答应她买这个,就是希望露露到了超市之后能听话一点,不再要这个、想那个。
到了超市之后,晓梦和露露首先来到玩具区。在琳琅满目的玩具柜台前面,露露的脚就挪不动了,非要让晓梦买那个整套的芭比娃娃。晓梦一看标价:38块钱,她当时就拒绝了。见晓梦拒绝得如此坚决.露露立刻哭了起来。晓梦视而不见,继续往前走,露露见状更加伤心,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大哭大闹起来。
明明是协商好的,现在却又要反悔。见露露这样,晓梦心里的火立刻“腾”地上来了,一把把她从地上拉了起来,噼里啪啦就是一顿骂。其严厉程度连晓梦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从周围人的表情来看.晓梦这种做法让他们感到很吃惊。正在这个时候,主管玩具的销售员走了过来,她对晓梦说:“对不起太太,孩子是不能这样训斥的。”P3-5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繁重的课业、家长的世俗、社会对教育的曲解还是众人对孩子幸福的漠视?这些都是其中的因素。孩子幸福的诸多因素中,父母起着主导性的作用。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引领孩子走向幸福的最初导师。作为家长,如果无法引领孩子走向幸福,那么你的孩子是可怜的。
孩子的幸福,不容漠视。引领孩子向幸福出发,是新时代对家长的召唤,是当今孩子的热切期盼。
孩子幸福,就是家庭的幸福,就是社会的幸福。
当今的孩子,都是家长的宝。家长们都希望孩子们幸福。而事实上,不少的孩子并没有获得真正的幸福,家长们给的,往往不是他们想要的。一个愿意付出却不知道如何付出,一个想要获得却迟迟无法如愿,这就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于幸福问题的矛盾。
如何给予,孩子才能获得幸福?这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孩子是“脚”,家长给的幸福是“鞋”,只有让脚觉得合适的鞋才是好鞋。家长在给予孩子幸福的时候,要考虑到多个方面,比如是否符合现实情况、是否是孩子内心渴求、是否能够帮助孩子感知幸福等。要引领孩子走向幸福,家长要改善“给”的方式方法,要认真完成好如下“作业”:
◎从自身做起,先做一个幸福的家长;
◎以孩子的思维看待世界,真正了解孩子;
◎以善于发现的眼睛看待世界,教育孩子发现幸福;
◎改善孩子的心理,保持积极健康的状态;
◎掌握好赏识之度,做到“不缺少,不过分”;
◎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与习惯;
◎在给予孩子爱的同时,适度向孩子索取爱;
◎给孩子适度的自由,把成长的选择还给孩子;
◎多给孩子指路。适度给孩子铺路;
◎给孩子适量的、不错位的爱;
◎引导孩子善于交友,感受社会交往的幸福。
能够做到以上1l点,孩子的幸福指数就一定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作为家长,如果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够幸福,不妨扪心自问:我在哪个或者哪几个方面做得还不够?要主动去弥补,要尽快地补上幸福引领教育的短板,为孩子一生的幸福负责。
如果你愿意去做,却不知道该如何实施,本书能够给予你帮助。其中的理论、数据是想告诉你在孩子幸福教育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案例是想给你深切的感受和深刻的印象。当然,还需有手把手地指导,让你真正成为一个能为孩子幸福负责的家长。
教育孩子是社会生活永恒的主题,引领孩子走向幸福需要不断探索。
引领孩子向幸福出发,让我们从现在开始!
年岁四十了,茶余饭后谈及育儿感悟,同事朋友偶有赞许,并鼓动我写些小文章寄发报刊。因受鼓动,顺手写成了一些“豆腐块”。从此,诸如《与孩子谈心“四忌”》、《家庭教育四鼓励》、《子不教父母过》、《话说成家立业》、《选准突破口成才》、《婚事办理宜从简》、《重视孩子教育一贯性和连贯性原则》、《不应偏废正面灌输教育》、《读书贵知疑》、《不贫为宝》的文章逐见各地的报纸杂志。文章多了一些,自己便也结集了《生活的态度》、《符号与面孔》、《让慈善成为习惯》、《惠州婚俗大观》四部作品集。
近些年,关于幸福的话题多了些,本人也尤为关切关注。
年近五十了,茶余饭后谈及“幸福”的话题.同事朋友又鼓动我写本书。我觉得凭本人学识和水准,出此书难于事成。
心想写不成此书,但从此更关注让孩子幸福方面的问题。此后,自己会常到书店寻查题材接近的书刊:会时不时思考让孩子幸福的问题:甚至深夜会为某一“考虑”过的“问题”特意起床开灯记录下来……
随着时间推移.自己撰一本让孩子幸福话题的图书的概念逐渐形成,再后来有了编撰《引领孩子向幸福出发》的强烈愿望。
我是一名从部队转业到地方政府机关工作的公务员.不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更不是什么教育专家。因此,育儿方面更多的是体会或者叫做“做法”。自己的孩子,不算聪明但学习还算自觉、刻苦,不算很“乖”但还算懂事理、懂礼貌、能自立、有自信。孩子大学本科毕业后立足自己去解决工作问题.如愿考取了国家公务员。也正因为自己的经验还是比较缺乏,所以《引领孩子向幸福出发》一书谈及的更多的仍然是“他山之石”。
在育儿方面,我要感谢妻子李秋香的辛勤付出,感恩母亲薛汉娣、嫂子谢素英的教悔,感激生我养我的沙渴村“重礼厚孝”的良好村风①。另外。五华乡贤曾宪炎、邓一鸣、邓添金、魏金福、魏南辉、张小山的成功教子经验,对我启示影响很大,一并感谢。
让孩子幸福,是全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是我们社会生活永恒不衰的一个主题。
衷心祝愿全天下的孩子,都能健康成长,都能向着美好的幸福明天出发!
本书的顺利出版得到了惠州市梅惠客家文化经济促进会、惠州市嘉应商会、广东省锦升投资集团许盛发、惠州新媒体广告传媒温建忠、惠州市佳磊企业集团古维清、广东浩翰投资公司李浩文、惠州市天一实业张育声、河源市南天中医药文化产业张颂声等热情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