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晚清名臣(高级知识分子们如何执掌军权)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冯精志
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走出农耕之家,进入科举之途

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南纳湘、资、沅、澧四水汇人,北由城陵矶注入长江,号称“八百里洞庭”。洞庭湖以南,是谓湖南。

洞庭湖南岸有座岳阳楼,相传始为三国时吴国将领鲁肃训练水师的阅兵台。阅兵渐渐有了地标意义。在历史上,洞庭湖以北是荆楚,连接着成熟的中原文化,洞庭湖以南则为荒蛮之地。岳阳楼正处于分界线上。或者说,古老的岳阳楼是教化内和教化外的一道分水岭。

湖南第一茬原住民当是“三苗”,凶悍好斗,游走林莽,用高亢的嗓门震山喊岳。混沌未开时期过去后,洞庭湖以南,秦属长沙郡和黔中郡,唐朝广德年间设湖南观察使,为什么湖南要设“观察”官员?因为这里是“瘴疬卑湿之地”,人文教化远逊于中原,所以设专职人员考察。

唐朝诗人杜甫在岳阳楼留下一首诗,头四句是“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是诗圣,极讲究用字,坼字何意?是地的分界。就是说,在唐朝人眼里,洞庭湖是早先吴国和楚国的东南边界,中原文化哺育的吴越文化和楚文化到了洞庭湖,就到了边缘。至于洞庭湖以南是什么样的,只有天知道。

北宋末年,中原战乱,大批士人南下,为洞庭湖以南人文发展带来契机。成吉思汗的坚甲铁骑涤荡中原,把历史拽进元代,漠北游牧民族未脱腥膻,治理国家糙得要命,笼而统之置了个很大的湖广省。人明,没有改变湖广省框架。入清不能瞎凑合了,把湖广省划成几块,却像随意切蛋糕,扔给广东一块,甩给贵州一块,把湖北划出,剩下的是湖南。曲里拐弯的省境线,像编织了个大箩筐,里面的人脾气秉性都差不多,跟周边省份的人不大一样,犟头巴脑的,或许是“教化外”遗风。

老早以前,以华夏正裔自诩的中原百姓称湖南原住民为“南蛮子”。“蛮”字的字型不好看,下面是“虫”,与蚁兽混为一谈。而湘人并不以“蛮”为耻,湖南有个方言词为“霸蛮”,是从湘军传下来的。湘军口号是“吃得苦,霸得蛮,舍得死”。至今湘人依旧欣赏“霸蛮”,这个字眼儿包含着不羁的人性。蕴含着自我、自信与自尊,是在激励湘人建立昂扬的个人气质。

除了古老承传,湘人秉性与气候条件相关。湖南三面环山,一面临湖,夏天南风阻于五岭,冬天北来的寒潮没有高山阻碍,冬寒夏炎。很热的日子与很冷的日子都很长,而在短暂的春季和同样短暂的秋季,要和霉雨与湿潮抗争。尽管有明山秀水,湘人却是在恶劣气候条件下生息繁衍,延续香火的,由此不能不霸蛮,不能不坚韧,不能不靠着骨子里积淀的血性挺下去。

早年间,湖南衡阳有个姓曾的人家,清初分为数支,其中的一支迁往湘乡,1808年(嘉庆十三年),这支由曾竞希领着迁至湘乡县城南的偏僻山村白杨坪。这个地方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管辖。

1811年(嘉庆十六年)11月26日,曾竞希的孙子曾麟书喜得贵子。那时除了农舍传出几声新生儿的啼哭,不会引起旁人注意。这孩子乳名宽一,大点儿后名子城。后来,曾子城改名为曾国藩。

曾国藩落生在什么成分的家庭?毛泽东的出生地与曾国藩家不远,毛泽东在与斯诺谈话说:“我家有十五亩田地,成了中农”。后来毛家又买七亩地,“就有富农地位了”。人均五亩算富农,曾国藩出生时家中有一百多亩地,人均十几亩地,无疑算地主,只是前面可以加个“小”字。在普遍贫困化的晚清,小地主也是凑合过日子,吃糙米饭,偶尔吃半个咸鸭蛋,仅此而已。

由于教化晚,湖南受惠于科举制度的人口比例相当低,逐渐形成稳妥观念:人生在世,唯耕与读。边种田边读书,进可谋取功名,退不至饿冻妻儿父母。耕读文化是湖湘文化的安定因素。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说自己“早岁失学,壮而引为耻”,从他这茬走上“转型”道路,豁出钱延聘名师,栽培后代。

曾玉屏的三个儿子都不得意。二子曾鼎尊刚成年便去世了,三子曾骥云一辈子是童生,长子曾麟书兀日穷年,攻读不懈,应童子试十六次,落第十六次。每次落第,曾玉屏都不客气,放开嗓门臭骂,甚至用绳子捆起来,一通臭揍。谢天谢地,曾麟书第十七次应考,总算中了秀才,而那年已四十三岁。

后来,曾国藩领兵镇压太平天国,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是老童生,参加四次县考,连个秀才都没考上,比曾麟书还差着一等。有史家揶揄说,曾国藩的老子和战场上的对手,在科场上堪称“一对宝”。

曾麟书走科举之途没戏,繁育后代倒大吉大顺。曾国藩兄弟姐妹九人,上有一姐,下有三妹四弟,最小的满妹早天。兄弟五人中,曾国藩居长,二弟曾国潢比曾国藩小九岁;三弟曾国华比曾国藩小十一岁,四弟曾国荃比曾国藩小十三岁;五弟曾国葆比曾国藩小十七岁。

曾国藩七岁那年在私塾读书,对估屈聱牙的八股文章表现出足够耐心。1826年(道光六年),他十六岁,应长沙府童子试,名列第七。

1831年(道光十一年),曾国藩人湘乡涟滨书院。时下高考有全国统一的复习大纲,书院没这东西,却有求道不求仕的风骨,有自由辩难的学风,有友以辅仁的气场,有“风声雨声读书声、家事国事天下事”的人世情怀。

在涟滨书院学习不到一年,曾国藩到衡阳,人衡州府学学习,并在衡阳撞上了自己的另一半。另一半是谁?说起来像个老掉牙的故事,

衡州府学有个叫欧阳凝祉的训导,别看只是正八品微末小官,但有仨俩糟钱儿,是百里方圆是数得着的学问家。他有个待字闺中的女儿。清代少女十五六岁出嫁很普遍,而欧阳氏已十九岁,属“大龄女青年”,免不了有人家攀援。而老欧阳只相信自己相中的,边教学生,边在学生里给女儿寻摸郎君。不知怎么着,曾国藩对上了他的眼,遂延聘媒婆赴曾家。对儿女婚事,曾麟书说了不算数,老爷子说了才算数。曾玉屏听了对方的条件,满口答应,转天让曾麟书将子城的生辰八字及聘礼送到衡州,惟恐老欧阳反复。

曾国藩有幅老照片传世,前额宽,皱纹明显,扫把眉下是三角眼,口阔唇薄,长胡须。湖南名作家唐浩明在书中说,曾国藩的“双眸中射出两道锐利、阴冷的光芒。”这种说法令人联想到了动物。无论是鸡鸭鹅,眼睛都傻乎乎的;猫狗的眼睛都是灵动的;牛马猪羊,眼睛是温存的。唯有冷血动物,例如蛇,眼睛是榛色的,目光是冷冷的。由此,曾国藩的长相与蟒蛇联系起来。

蟒蛇不蟒蛇的,不用去管,只是曾国藩患有严重皮肤病,当地称这种病为“蛇皮身子”,皮癣就像蛇蜕皮,隔几天就掉皮屑,骚痒无比,不得不抓挠,而且抓挠起来就不分场合地点。曾国藩发迹后,与皇上应对时也忍不住要抓挠。别的臣属应对时这样乱抓乱挠,皇上早烦了,而皇上知道他的暗疾,听之任之。

P1-3

目录

第一章 走出农耕之家,进入科举之途

第二章 从庶吉士起步,有两名恩师

第三章 从“老万”到“耶火华”

第四章 蓑衣渡:团练也是能打的

第五章 “今亮”参加了长沙保卫战

第六章 考官奔丧,守制期间奉命出山

第七章 湘军的创始人究竟是谁

第八章 “大团”:意图明确而表述含混

第九章 太平天国定都,列强持“中立”立场

第十章 长沙练兵为什么碰一鼻子灰

第十一章 湘军:既非经制兵,亦非团练

第十二章 水师刚练成,使用者即战死

第十三章 传檄出师,出师不利

第十四章 靖港和湘潭:失之东隅,得之桑榆

第十五章 一鼓作气:岳阳、城陵矶、武昌

第十六章 胡林翼:另一位翰林的崛起

第十七章 铁索沉江:田家镇之战

第十八章 从九江到湖口:两战皆严重失利

第十九章 南昌:“筹饷更难于督兵”

第二十章 再次丁忧出山,这次是主动的

第二十一章 一得一失:九江与三河镇

第二十二章 “翰林变绿林”:李鸿章入幕府

第二十三章 祁门:两江总督署陷入“锅底”

第二十四章 两位前任翰林的重大内耗

第二十五章 漫长的安庆之战,打了一年半

第二十六章 李鸿章 率领淮军入驻上海

第二十七章 华尔洋枪队和白齐文事件

第二十八章 苏州杀降:淮军的一节外交课

第二十九章 两个前任翰林打架,粮饷体系悄然成型

第三十章 湘军攻破天京,太平天国战争结束

第三十一章 剿捻:老师暴露短板,学生显露强项

第三十二章 晚年:从内军械所到两个糊涂案

第三十三章 晚清唯一的亮点:左宗棠收复新疆

第三十四章 “五十年”预言和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序言

剑走偏锋的翰林

清朝那阵子,中央机关很少,日常行政机构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还有都察院、理藩院等,挤在天安门正南。天安门东南有条东交民巷,里面聚集诸国公使馆,夹着个朝廷直属机构,即翰林院。此处原为明代鸿胪寺旧址,明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建翰林院。清初将翰林院并人内三院。康熙年间又在明翰林院旧址重建,定为正三品衙门。新中国建立后,公安部占了东交民巷的部分地皮,翰林院遗址在公安部院里,只是原址连块残砖碎瓦也没能留下。

说到翰林院,就不能不说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始于隋朝,核心是通过层层考试选拔官员,以制度保障社会成员的规范化垂直流动。翰林院就是科举制度层层筛选出来的高级知识分子们扎堆儿的地方,自雍正后成为重要储才机关,相当于时下的“三梯队”。“三梯队”不能总是闲着看书,有时帮助朝廷干些事。例如入值南书房,给皇上解疑;有时起草重要文件,相当于朝廷的大秘书班子。

科举制度不失为相对公正的选材制度,打破了用人的血缘和地缘局限,确立了文化本位标准,对统治者的好处是获得知识翘楚的智力支持,提高了统治效能,多少消弭了民间孕育的躁动。遗憾的是,统治者与知识界的关系一直向法统日隆而道统日损方向发展,君臣关系从汉唐坐而论道,经宋代立而听命,发展为明清跪而请旨。清代约有六千人人翰林,这样的高层次知识群体,社会影响之大不言而喻,但尊卑关系绝对僵硬,民主精华被不断荡涤。科举制度给士人以诱人天梯,定期制造些幸运个体,引导士子皓首穷经,又对一切不稳定文化因素予以围剿,终于使知识界形成万马齐喑,上下失语的可悲局面。

湖南古属南蛮,在湖南名士章炳麟看来,隋朝之前,湖南称得上人才的只有末阳蔡伦一人,即改造造纸术的那位东汉太监。而在公元800年至850年的50年间,长沙一带赴京赶考的举人中,没有一个进士及第,以至京城讥长沙一带是“天荒解”,让长沙士人很没面子。唐宣宗大中四年(850),长沙人刘蜕进士及第,被称为“破天荒”,官府奖励“破天荒钱”70万贯。南宋以后,以岳麓书院为基地的湖湘学派崛起,但“天荒解”并没有很大转变。

湘籍官员的先天不足是家乡口音重,不大修饰,官衣遮不住乡土气,显得皮囊粗糙不堪。而在清晚期,科举中细筛出一批湖南人尖子,他们不同于传统士大夫,不斯文,不考究,不细腻,更不懂过精致的日子。在湘人固有底色的映衬下,显现出粗粗拉拉的大气,特立独行的个性和纵横捭阖的气派。

本书说的晚清名臣是曾国藩、胡林翼、李鸿章、左宗棠,除了李鸿章,都是湘籍;除了左宗棠,都以进士之身入翰林院。曾国藩在率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因为粮饷与何桂珍、陈启迈、沈葆桢三位地方大员闹得不可开交,直至对簿朝廷。并非巧合,这三位也都出自翰林院,与曾国藩入翰林院是前后脚。

科举不能给予士人太多东西,历练的仅是文笔和才思,而翰林院工作历练的是宏观把握及复杂局面出现后的相应对策。中央考虑问题时,高屋建瓴,渗透了浓重文化背景。翰林们在翰林院耳熏目染,想事方法逐渐老道,别看此前的工作与军事不搭界,到他们具体带兵时,吃透两头,往往取得成功。

翰林是文人,文人于军事工作是左道旁门,指挥作战绝非所长。而曾国藩等却在镇压“长毛”中发挥了意想不到的才干,在血与火中展露锋芒,可谓剑走偏锋,跨行业取得成功。这是怎么回事?如果推求作战条件的话,湘军人数少于太平军,后勤保障弱于太平军,结果却战胜了太平军。个中原委,只能推求到文化上。两种文化间不会打仗,而具有传统文化素质的湘军却战胜了文化苍白的太平军。清代重视学历,翰林代表了最高学历,而太平军首领洪秀全是老童生,仅是最低学历。翰林们之所以战胜洪秀全们,答案也许是复杂的,也许是简单的。简单答案是,曾国藩代表的是历经锤炼的文化,湘军的胜利,是传统文化的胜利。

内容推荐

冯精志著的《晚清名臣(高级知识分子们如何执掌军权)》讲述了晚清四大名臣——曾国藩、胡林翼、李鸿章、左宗棠的生平事迹,侧重“讨伐太平军”和“洋务”两个方面。书中并涉及张之洞、沈葆桢等人。在对大量、丰富历史资料的生动描述中,作者处处穿插自己鲜明的历史观点和颇有新建的评述。如“统治者与知识界的关系一直向法统日隆而道统日损方向发展,君臣关系从汉唐坐而论道,经宋代立而听命,发展为明清跪而请旨”;“曾国藩代表的是历经锤炼的文化,湘军的胜利,是传统文化的胜利”;“清代自强无门,跌入深渊……把全体义务推由李鸿章一个人承担,骂他是‘卖国贼’,确实不妥”……引领读者在读历史故事的同时,臧否历史人物,思考历史教训。

编辑推荐

冯精志著的《晚清名臣(高级知识分子们如何执掌军权)》里说的晚清名臣是曾国藩、胡林翼、李鸿章、左宗棠,除了李鸿章,都是湘籍;除了左宗棠,都以进士之身入翰林院。曾国藩在率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因为粮饷与何桂珍、陈启迈、沈葆桢三位地方大员闹得不可开交,直至对簿朝廷。并非巧合,这三位也都出自翰林院,与曾国藩入翰林院是前后脚。

科举不能给予士人太多东西,历练的仅是文笔和才思,而翰林院工作历练的是宏观把握及复杂局面出现后的相应对策。中央考虑问题时,高屋建瓴,渗透了浓重文化背景。翰林们在翰林院耳熏目染,想事方法逐渐老道,别看此前的工作与军事不搭界,到他们具体带兵时,吃透两头,往往取得成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5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