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蛋壳里的北京人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春元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回溯北京城百年风雨变迁追索城与人气脉精神关联。北京城就像蛋壳,是一个精致、优雅而易碎的存在,离开了这个壳,生存于其中的人将无所依附,有的人可以轻易地击碎它,有的人则把它看得高于生命。《蛋壳里的北京人》是王春元蛰居北京三十年后,尝试回溯百年城市变迁对千万城市信众的纠缠,企图叩问一座城市的精神与个体生命气质形成的缘由的心血之作。

内容推荐

《蛋壳里的北京人》通过样式雷、朱启钤、单士元、刘敦桢、梁思成、林徽因、罗哲文、王世襄等人,追寻历史的现场和细节,触摸北京城的内在的精神气质,试图重构城与人的精神气脉关联。作为一个畅销书作家,王春元把这次写作称作一次“拧巴”的写作。

《蛋壳里的北京人》制作精美,图文并茂,是众多读者深入了解北京城历史、文化、气脉的必读之作。

目录

序言 蛋壳里的北京人

最后一个哲匠之殇

兴隆木厂第十四代传人马旭初访谈

一个华丽家族的悲情谢幕

美迪奇家族

“样式雷”第十代传人雷章宝访谈

谁动了北京的第一块城砖

朱启钤嫡长曾孙朱延琦访谈

衰老帝国的最后~抹落日斜阳

建筑大师刘敦桢之子刘叙杰访谈

风情绝世的城市女祭司

粱思成遗墉林洙访谈

溥仪出宫单老入宫

单士元之女单嘉筠访谈

一个蓝眼睛美人的北京乡愁

老舍之子舒乙访谈

罗哲文最后的沉默心声

营造学社最后一个会员罗哲文访谈

玩赏也可以是一道人生风景

北京城里的扯淡事儿(代后记一)

假如我是卡梅隆(代后记二)

参考书目

蛋壳里的北京城

——1900年后北京的城垣状况与拆除全记录

试读章节

谁动了北京的第一块城砖

——一百年前的北京市长朱启钤

在短短几十年的生命中,我们无法用自己渺小的肉身去丈量几千年丰厚的历史,这是人的局限性。由是,大量的灿若星河的历史人物像流星,淹没在了历史的烟尘中。

我们无法苛求一个百年、千年以上的历史人物可亲、可敬、可感、有温度,但我们叉希望从过往历史中了解自己的渊源,希望追溯文明的兴由,进而触摸祖先的音容笑貌。然而历史大河浩浩荡荡,你还来不及去追究、研判和细细还原,它便与风云裹挟而去,使你永远无法在千年历史里去点活某一个你想熟悉的人。是的,我们本能地渴望了解过去,但又不能清晰还原过去,这也许正是现代人的困惑。

在这样的矛盾中,百年历史恰恰是一个可近可远的对照,也是一个可感可知的生命时空,它使我们有能力、有责任、有义务、有热情,去追忆、寻访和延续历史尚未散尽的余温。

可能在史学家限中,历史是冷静的;在文学家眼里,历史是温情的;而在政治家限中,历史叉是娇媚多情的;现如今,历史在教育家眼中却是滥情的。事实正像我们看到的那样,当下的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都在吸历史这具僵尸的血,无数的学说、戏说、假说甚至胡说,纷纷附庸在有或莫须有的史实上加以聚焦、放大或延伸,让人们很难分清楚哪个是历史哪一段是“艺术加工”后的历史。

依我看来,千年的历史,尚可臆测、假定、戏说,就像曹操墓引起争议那样;而百年的历史,恐怕不太容易编造,毕竟还有大量的历史活体和历史遗物存留于世,他们恐怕不容许著书立说者无视事实。当然,我们并无意去翻旧账或者和谁过不去,也无意在此跟历史掰饬是非曲直以验证我们的洞察力。在过往的一百年里,仅就我们的生活和生存环境而言,北京这样一座伟大的城市不可避免地对身处其中的生命造成巨大的影响和牵扯,所以我们不得不回眸来廓清这些曾经熟悉的面孔,也许正是因为他们之前一百年对这……

P85

序言

我是这样拧巴的

王春元

这几年无事生非地写了几本书,就阴差阳错地被称为“畅销书作家”。而这一次,好像偏要与自己过意不去似的,要写一本难以畅销的书。

我梦游一般地用了四年时间,无巧不巧地想和一群活跃在七八十年前的建筑文保学人对话,说说他们曾经试图改造而我正在居住着的这座城。这显然和这座城的过往有关。可是,过往啊过往,活在当下的人们谁还愿意劳神费时地听你说那些烟消云散的神游物外。我也曾尝试与这座城市的现代戾气沾亲带故,无奈,却凑不上趣。

好心人说,你可以调侃,你可以八卦;再不然,你还可以明朝那些事儿嘛。我不会,也不能。前车之鉴看多了,斧凿的铅华在黑黢黢的过往里临了只能是一丝灰烬。我的“轴”劲儿上来了,我偏要一笔一画地写,老老实实地写,在拙朴中让它的清新和隽永自行显现。

所幸,还有人和我一样拧巴。把印刷品做到极致的雅昌公司和它的创始人万捷先生,在“无纸化生活”摧枯拉朽般袭来时,他们却执拗地坚信,至美的纸版书籍是未来生活最后的奢侈品。

就这样,一个拧巴的写书人和一个拧巴的印书人拧成了一股更加顽固的绳,并且坚信:拧巴的日子也比扯淡的日子好。

后记

假如我是卡梅隆(代后记二)

终于有人想大价钱、大手笔地拍北京城了,这个人就是赫赫有名的好莱坞大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相信他席卷全球票房、如雷贯耳的《泰坦尼克号》(一个是3D版一个是2D版)、《阿凡达》,您一定不会陌生。这是今年8月初卡梅隆先生亲自在北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的消息,他不但在中国组建了3D制作公司,还在北京找到了自己的合作者——派格太台公司,并得到了极力促成这一鸿篇巨制的当地政府的鼎力支持,相信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一定会令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感到欢欣鼓舞、无上荣光。

得到这个消息的我,既兴奋叉感到一丝落寞。作为一个电视人,特别是北京电视台的制片人,早在五年前我就有了这个宏愿,希望由北京电视台来承制一部为北京这座世界上最伟大的古代都城留下珍贵历史影像记忆的作品。恰在那时,我听说Dlscovery要拍一部关于北京古城的历史纪录片《建造北京城》,于是我加快工作进度,用三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二十集历史文献纪录片《营造北京》的资料收集整理和拍摄大纲,形成了近万字的初始文字手稿。当时恰逢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前一年,这个方案很快得到了有关方面的认可,并前后经历了四五次的汇报、研讨、审查。但令人迷惑的是,这么多次的评判,谁也不说行,谁也不说不行,方案被奠名地长期搁置下来。直到DlscoVery制作、播出完成他们的《建造北京城》节目后,我的方案依旧是石沉大海、杳无音信。后来,由明白就里的人告诉我真实的原委:有领导想竖一座“文化丰碑”,故亲自主持策划了若干场研讨会,并划拨巨资,还调动了北京市所能调动的众多影视专业人士,拉开架势准备拍一部有关北京城的史诗巨制。但令人遗憾的是,历经两年多的折腾,这个“大片”最终还是胎死腹中,留下一堆影像碎片躺在北京电视台的资料库中睡大觉。

我想和我一样崇尚技术和专业的人都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那就是错把专业热爱当成了最终的目的;其实在当下获利的中国人心里都明白,热爱只是个表象,拿它达成目的几乎是痴人说梦,它只是通向目的的一种手段而已。而我也是不信邪的,一个官员可以跨领域地表达自己对一个城市的寄托和超越;一个普通人当然也有权利、有自由去歌颂和赞美记录了他生命和家庭悲欢的城市生活。手段,也仅仅是个手段而已。除了摄像机,我不还有一支秃笔吗?我可以用最简单、最本真的方式记录下我对这个城市的点滴热爱。这是我最终要写这样一本不专业的书籍的原始冲动。

还是来说说卡梅隆吧,既然我自己无法用影像来表达我对这个城市的喜爱,但我可以向卡梅隆先生和他的团队提供我在这个城市生活中积累和思考的心得、叙述方式和历史经典特写,供他参考。

在历史的语境下,有这样一个基本的认知可以概括北京城:北京城是中古时期地球表面最伟大的个体工程,是中国历史后一千年的缩影。有了这样一个前提,就会引出对北京城的三个基本定性:第一,北京城的形成是建筑与中国政治思想、哲学主张及人与自然关系的集大成者;第二,北京城的形成是中国人都市生活在精神诉求和文化主张以及生活方式的集大成者;第三,北京城的形成是建筑与中国两千年的美学思想和建筑艺术智慧的集大成者。

基于以上三个对北京城的基本定性和表述,与之相对应的影像叙述和文学描绘就会出现三种基本的艺术风格。

风格一:北京城是后一千年中国封建帝王在国家形象、民族意识、宗教礼仪、制度设计上的完美塑造,是亿兆子民俯首称臣、怀揣想往和敬畏的天子活动的中心。在极具震撼的视觉呈现上,一定是宏大辉煌的光耀天下,是不苟言笑的整齐划一,是等级森严、四海宾服的万国之都,是庞大雍容的华夏文明之巅,是商贾云集的世界级大都会,是民族复兴的光辉梦想。与之匹配的生命诉求是曾在这块大地上横刀立马、大爷气十足的“海陵王”完颜亮和他所建立的金中都王朝;抑或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疆域帝国的成吉思汗和他的孙子忽必烈治下的“汗八里”;这里还可以是永乐、康熙大帝开疆拓土建立不世伟业的明清北京。这样的叙述方式,是无论历史、帝王和现实的执政者以及生活在这里的黎民百姓都能接受的最荣耀的表现形式,但以这样的艺术风格在全球文化和价值体系下公映,可能缺少亲近感和文化上的认知度,它最大的问题就是太宏大、太强势,缺少了生命的光芒和人性的精彩,换言之,自由、平等、博爱是文艺复兴后西方文明向世界贡献的普世价值,这种表述方式并不具有向全人类提供普世价值的说服力——历史和现实的跨度太大,文明诉求南辕北辙,很难形成全球价值观的支撑点。  第二种影视叙述风格就是立足城市建筑本身,深入肌理地了解这个城市的由来,关照这座城市的生活方式和自然属性,它可以呈现的是一幅恬静、唯美、朴素的民间世俗生活风情图。在这里,可以将中国文化建筑思想典籍像一幅画卷一样徐徐展开,从《诗经》、《春秋》到《周礼·考工记》,到《营造法式》,到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到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影像史》,从古至今娓娓道来;与此同时,另一个维度上的画轴也会打开,呈现的是古老的街区,形态各异、威武雄壮的城门,代表了各种礼仪规制的牌楼,延伸到静谧胡同里的四台院,体现的是“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的唯美世俗风情,也像林语堂先生总结的那样: “世界上没有一座城市能像北京那样,近于思想,注重自然、文化、礼仪和生活方式的表达。”这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思想艺术加建筑技术加世居风情的城市原生态的咏叹调。这样的叙述和呈现方式,也是近一百年来许多东西方学者最愿意见识、最乐于选择的北京生活方式的文化姿态,为此他们甚至可以放弃原有的生活轨迹,长久地匍匐在这座城市的脚下,惊叹和吸吮这个东方伟大民族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结晶,表现手法将更加唯美、清新、朴素,带着浓浓的人文气息。

第三种影像的叙述风格则很少有人触及,不深入地、刻意地去了解这座城市,则很难捕捉到这种历史遗憾,也即是本书所选择的叙述方式——就是在北京城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寻找、发现人和城的关系,最终演化成带有普世价值的对生命和精神居所的终极叩问。就像康德所表述的那样:我是谁7我从哪里来?将向何处去’我们短暂的生命为何会与这样一座城市结缘?在中国历史和中国人的生存背景下,则出现了家国文化的立体切面——一座城和一个家族、一群人的几百年纠缠,由远及近的历史特写将我们关注和呈现的重点聚焦于几个建造这座城市的哲匠家族身上,他们生生不息地延续,专注于皇家宫殿的设计与建造,展示家族的荣耀、情感、财富,以及衰败和血泪。可以选择的家族对象,明清有杨青(瓦工)、蒯祥(木工)、陆祥(石3-)、梁九(木工)、雷发达(设计师)、马辉堂(总承包商);近一百年的家族,当然可以关照到梁启超祖孙三代和华南圭三代人与北京城转身的关系。这种叙述方式的特点在于大中见小,突出了中国文化和正史中很难顾及的技术和智慧层面,更重要的是它以人的故事、命运起伏来展开一个家族的奋斗和兴衰史,关照了人的心灵层面,体现了人的超越、梦想和生命的困惑与无奈,是有极大的历史悲悯精神和职业悲情色彩的一份多维呈现。

这是我对卡梅隆团队即将开拍“皇城北京”时的一些设想。也许卡梅隆先生作为世界级的大导演会有更为出乎意料的表述风格,但也可能是另外一种结果——会困惑着卡梅隆和他的团队——政治的需求和地方主张的渗透,制作方与播出渠道的商业媾和,臣服于观众口味和好莱坞式的影像表达思路等等,最终也可能呈现出的是一个“四不像”的妥协产品,也许把各方的利益都打包了,也许北京人不满意,全世界却热播了。也许是我们想不到的也许。

最后还是来说说这本书吧。我再哕嗦几旬,这是我第一次尝试写历史题材和建筑题材的东西,对我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不仅仅是技术专业上的困惑和建筑术语上的一知半解,甚至连有些资料也不能全部占有。这一方面是因为时间跨度太大,二是很多我想反映的人物已经逐渐地故去,且他们生前的智慧和技术价值并未获得足够的积累和珍惜,使我在写作链条上很难完整起来;在结构处理上也遇到了很多周折,像王世襄先生生前约访了若干次,都因为他身体的原因实在无法承受过重的回忆,直到他谢世都遗’感地未能了却心愿,我叉不愿意放弃这样一位对北京城市生活意义非凡的人物,只能借助张建智先生的《王世襄传》完成补白。需要特别一提的是书中涉及的若干传人与后代的采访,他们都是大家世族的后人——这些家族的昔日曾令无数人仰视,但其后代的水平却参差不齐,有些难以从谈吐修养中嗅出一丝大家的风范与遗韵,这其中有个人原因,也有些是历史的不可抗拒——但有些采访因此只能忍痛割爱了;采用的访谈均放在每一章节的后面,作为一个角度的呈现供读者参考,期望能激发更多思考和发现的维度,同时尽可能保持了口述的原貌,也让其具备还原历史本身的资料价值吧。

关于这本书的资料、图片、装帧设计也要特别说明一下,万芊女士在孩子刚满周岁就倾注了大量热情和精力投入到本书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中,减轻了我很大的工作负荷;雅昌集团的何曼玲副董事长,营业部王城炜主管,设计师孙文彬先生、文字策划林莺小姐对我的书稿装帧鼎力相助,正是他们的精心构思、匠心独运,才使本书呈现出这样唯美的视觉享受;更要感谢我的采访对象林洙先生、朱延琦先生、华新民女士、罗哲文先生等,将自己和家庭多年的收藏提供给了我;还有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王贵祥教授,给了我许多启发和建筑美学的培训,老友刘牧雁无私地提供给了我他的多年收藏,在这里一并感谢。书中还涉及个别的老照片,因为权属时间的不确定叉没有其他图片可替代,也用在了书中,如涉及到版权问题,望能够联系我以支付图片使用费。我的邮箱是wangchunyuan2001@slna com。

王春元

201 2年10目25日完稿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20:5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