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萧条(五年珍藏版)/金融瞭望译丛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世界经济
作者 (美)本·S.伯南克
出版社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大萧条(5年珍藏版)》通过理论和实证相结合、以实证为主的方法,对大萧条这一经济史上的重大事件进行了深入研究,体现出了伯南克在计量经济学方面的深厚造诣。在书中,伯南克将总体分析和结构分析、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阐述了解释大萧条成因和机制的思路。通过阅读此书,我们能够对宏观经济运行、经济周期以及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更好的把握。

本·S.伯南克作为一位学术严谨、治学精深的经济学家和学者,一生著作不多。最著名的就是这本《大萧条》和《通货膨胀目标制》。然而在现实世界里,他作为美联储的现任主席,任重道远,相信一定会有更加有力的措施出台,为世界的经济发展和实践进步做出贡献!

内容推荐

《大萧条(5年珍藏版)》是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于2000年出版的,书名直译是《关于大萧条的论文集》(Essays on the Great Depression),收录了本·S.伯南克(与其合作者)从1983—1996年撰写的9篇论文。这些论文都是围绕着大萧条发生的原因和各种变量之间的传导机制展开研究的,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作者把它们分成三个部分:

《大萧条(5年珍藏版)》第一部分为“综述”,包括第1章。作者指出1980—1995年这15年间学术界在大萧条的研究方法上取得了许多进展,最重要的进展是从以前主要研究美国的情况转向进行国际比较,强调了国际比较分析方法对理解大萧条、甄别全球大萧条根源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为“货币和金融市场”,包括第2章至第4章。第2章是一篇非常重要的论文,研究大萧条时期的金融危机(包括债务人、银行及其他贷款人的破产)是如何导致产出下降的,1983年发表于《美国经济评论》。第3章着眼于大萧条时期的金本位制、通货紧缩和金融危机。第4章通过分析大萧条期间通货紧缩和货币收缩之间的各种传导机制,确定各国价格下降和货币存量下降的特定根源,并为大萧条时期影响全球经济的通货紧缩因素的生效时间和相对重要性提供量化的证据。

第三部分是“劳动市场”,包括第5章至第9章。第5章研究劳动市场上各个变量的周期性变化在二战前和二战后的差异及原因。第6章着重解决两个问题:为什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厂商当对劳动的需求很低时,实际工资却在上升?为什么即使实际工资上升,通货紧缩仍能降低劳动供给?第7章是全书最短的一章,只有短短几页,内容却很丰富。作者为了破解20世纪80年代欧洲普遍存在的高失业中的三个谜团,考察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和工资之间的三个问题。第8章探讨宏观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事实——劳动的短期回报递增(SRIRL)产生的根源。第9章从国际比较的视角审视关于名义工资黏性在大萧条时期的作用的经验证据。

目录

第一部分 综述6

 第1章 大萧条的宏观经济学:一个比较分析7

1.1 总需求:金本位制与全球货币供给8

1.2 总供给:名义调整的失败18

1.3 结论24

附录:数据来源25

参考文献25

第二部分 货币和金融市场28

 第2章 金融危机在大萧条传播过程中的非货币影响*29

2.1 金融崩溃:一些背景材料30

2.2 危机对信贷中介成本(CCI)的影响34

2.3 信贷市场与宏观经济表现37

2.4 金融危机对宏观经济的短期冲击38

2.5 金融危机的持久性41

2.6 国际方面42

2.7 结论43

参考文献44

 第3章 大萧条中的金本位制、通货紧缩和金融危机:一个国际比较46

3.1 引言46

3.2 金本位制与通货紧缩47

3.3 通货紧缩与萧条之间的联系54

3.4 两次大战之间的银行业与金融危机57

3.5 回归结果61

3.6 结论66

参考文献66

 第4章 大萧条中的通货紧缩与货币收缩:一个简单的比率分析67

4.1 产出、价格和货币的变动:总体评述70

4.2 一种对价格和货币存量变动进行分解的方法77

4.3 价格/货币比率的变动情况80

4.4 货币存量的变动83

4.5 结论101

附录:数据来源101

参考文献103

第三部分 劳动市场104

 第5章 行业劳动市场的周期性变化:战前与战后的比较*105

5.1 引言105

5.2 前人的工作:一些规律和谜团106

5.3 数据108

5.4 一些基本的统计结果109

5.5 频域分析113

5.6 时域分析119

5.7 四次大的经济衰退125

5.8 结论127

附录:数据来源128

参考文献130

 第6章 大萧条时期的就业、每周工作小时数和收入:对八个制造行业的分析

6.1 工人的供求和每周工作小时数:一个模型135

6.2 实证应用141

6.3 一个动态的劳动供给方程151

6.4 结论154

附录154

参考文献155

 第7章 美国大萧条时期的失业、通货膨胀和工资:对欧洲的启示

7.1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就业的动态变化158

7.2 浮动的、不加速通货膨胀的失业率159

7.3 实际工资“刚性”160

7.4 结论161

参考文献161

 第8章 顺周期的劳动生产率与各种经济周期理论:来自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制造业部门的证据

8.1 导言163

8.2 对SRIRL的各种解释:一个一般框架164

8.3 数据166

8.4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SRIRL167

8.5 技术冲击假说168

8.6 真实报酬递增假说vs.劳工窖藏假说171

8.7 结论173

参考文献174

 第9章 大萧条中的名义工资黏性与总供给175

9.1 引言176

9.2 大萧条中的总供给:Eichengreen—Sachs的证据177

9.3 大萧条时代的总供给关系:新的估计183

9.4 结论189

参考文献190

试读章节

2.1 金融崩溃:一些背景材料

早期的学者已经详细讨论过1930年10月到1933年3月美国金融系统所面临的困境,①不过,在这里扼要地描述一下主要事实还是十分有益的。有了这些背景知识,我们就可以把注意力转向本文所要讨论的更核心的问题。

金融崩溃的两个主要表现是:公众对金融机构尤其对商业银行丧失信心;债务人普遍无力偿债(:insolvency)。我将分别简要讨论,并指出它们与总产出波动的关系。

2.1.1 金融机构的倒闭

30年代,大部分金融机构——包括像联合土地股份银行(Joint Stock Land Banks)这样的半公共机构——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其中的一些机构,如保险公司和互助储蓄银行(mutual saving banks)千方百计地勉强维持正常经营。而另外一些机构,如建房贷款机构(building-and-loan)在经营上则受到了很大阻碍(尽管它们能限制存款人提前支取,但仍然有大量破产)。②然而,商业银行面临的问题才是最重要的,这既是由于它们数量众多,也是因为它们在金融系统中所发挥的核心作用。①

研究大萧条的学者们都非常清楚,当时银行危机极端严重。从1930年到1933年,每年营业的银行倒闭的比例分别为5.6%、10.5%、7.8%和12.9%。由于倒闭和兼并,到1933年底,仍在坚持经营的银行只有1929年的一半多一点。②幸存下来的银行也都损失惨重、苟延残喘。

我们需要结合历史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造成银行崩溃的根源。首先需要澄清的是,在大萧条期间,银行倒闭屡见不鲜。美国的银行系统主要由很多小型的独立银行构成,因而总是特别脆弱(像英国,法国和加拿大那些只有少量大银行的国家,就从来没发生过像美国这样大规模的银行危机)。在美国,小银行的主导地位很大程度上是由监管环境造成的,这种监管环境反映了公众对大银行和“垄断”的担心。例如,在各州和联邦,限制银行开设分支机构的法律多如牛毛。州银行和联邦银行系统争夺成员银行的竞争也使进入银行业的法律门槛降得很低。③在这种环境下,出现大量银行倒闭也不算意外,甚至可能还是合乎意愿的。由于“自然原因”(如20年代导致很多小型农业银行倒闭的农业萧条)而导致的银行倒闭不胜枚举。④

但是,除了一些小银行缺乏生存能力这一原因之外,从历史上来看,美国的银行系统还受到另一个更加有害的因素的威胁,那就是金融恐慌。银行持有的负债主要是价格固定的、可随时支取的债务(即活期存款),而银行持有的很多资产却是高度非流动性的,这就可能导致一种不好的预期均衡(expectional equilibrium)——对银行的“挤兑”。在银行挤兑中,对银行倒闭的担忧促使存款人提前支取存款,这反过来又迫使银行变现资产。这种匆忙变现,或是当其他银行也在变现的时候在市场上大量抛售资产,都可能会使银行损失惨重,从而导致银行倒闭。这样,对银行倒闭的预期就通过挤兑机制自我实现了。①

一个引人注意的问题是,当其他可供选择的工具能够降低或防范挤兑风险时,银行为何还要依赖固定价格的活期存款?②Friedman and Schwartz(1963)给出了一种解释。他们指出,在1913年建立联邦储备体系之前,通常是采用暂停将银行存款兑换成货币的办法来抑制恐慌的。这种措施一般是由城市银行组成的松散组织——票据清算所(clearinghouse)发起的,它使银行不必再匆忙变现资产,从而缓解挤兑带来的风险。只要采用这种暂停兑换的措施,使用活期存款带来的不稳定性就相对非常小。③

然而,根据Friedman and Schwartz(1963)的说法,随着联邦储备体系的建立,这种大体还算稳定的制度安排被破坏了。尽管联邦储备体系并没有制定反对暂停兑换的专门规章,票据清算所却明显地觉得这一新设机构减轻了自己在对抗挤兑上所负的责任。不幸的是,事实证明联邦储备体系既不能够、也不愿意承担这种责任。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直到1930年都没有发生严重的银行挤兑。但在1930—1932年间,来自世界各地的关于金融业的不利消息多如牛毛,恰如火药桶周围的点点火星,随时可能引发危机。很明显,挤兑是当时银行困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当时的报道提供了一些有关迹象,包括对引起挤兑的特定事件的描述。同样值得注意的是,银行倒闭常常在很短的时间内爆发,而不是以渐进的方式进行的(参见表2—1第2列有关倒闭银行存款额的月度数据)。直到1932年年底和1933年年初,政府的干预开始发挥作用的时候,问题才得到遏制。

这样,我们可以看出,30年代早期的这场银行危机在规模上和挤兑造成的危险程度上都与以往的情况截然不同。结果不仅仅是小银行,而且几乎整个银行系统的行为都受到了不利影响。

P50-52

序言

相信很多人至今仍然对“大萧条”有着深刻的印象。1929年至1933年的“大萧条”使美国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危机之中,是资本主义制度自产生以来面临的最大挑战。“大萧条”同样也促使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反思,客观上推动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改进和经济学研究的发展。但如果认为“大萧条”只是“过去的事情”,只是停留在书本中的经济的糟糕表现和人们惊恐、失望的表情,那我们就大错特错了,正像本·S.伯南克(Ben S.Bemanke)在大家即将看到的这本书中所说的:“大萧条不仅使宏观经济学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而且还持续影响着宏观经济学家们的信条、政策建议和研究过程,而这一点常常没有被充分认识到。”

“大萧条”的表象有很多,拋开人们抑郁的心情和失望的情绪不论,“大萧条”的表象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股票市场崩溃。1929年10月美国股票市场崩溃,10月23日股市急转直下,10月24日(著名的“黑色星期四”)股市再次惨跌,此后,10月28日、10月29日,股市持续暴跌,此后的3年左右的时间内,股市虽然偶尔回升,但整体趋势是不断下跌的。第二,产量和物价的急剧下降。1929-1933年,美国的GNP从9381亿美元下降到6621亿美元(按1929年不变美元价格计算),下跌近30%,同期CPI下降近25%。第三,失业情况严重。“大萧条”期间失业率从3%升至25%左右。第四,投资巨幅下降,1931-1935年净投资实际增长率持续为负。第五,名义利率极低。经济活动的急剧萎缩使名义利率极低,诸如商业票据的短期利率接近于零。

上述的现象使得“大萧条”成为几代美国人头脑中挥之不去的阴影,但同时也为经济学家提供了难得的研究样本,按照伯南克先生的话来说,“解释大萧条是经济学的‘圣杯’”。

不同经济学流派的很多经济学家试图对“大萧条”作出合理的解释,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凯恩斯主义的解释和货币主义的解释。

凯恩斯对“大萧条”的解释深深地影响及改变了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凯恩斯对“大萧条”的解释强调了总需求的不稳定性,他认为“大萧条”之所以出现,正是由于总需求的急剧下降,而总需求的急剧下降又是由人们心理上的消费倾向下降趋势、灵活偏好和对未来的悲观预期所造成的,总需求不足是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不足的结果,边际消费倾向的下降趋势使消费的增长赶不上收入的增长,从而引起消费需求不足。而灵活偏好及资本未来收入的预期使预期的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从而与利率水平不适应,导致了投资需求不足。据此,凯恩斯提出了通过需求管理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的主张,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基础,凯恩斯主义也由此占据了战后经济学的主流地位。20世纪40年代初,汉森和威尔逊最早使用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对“大萧条”进行了研究,认为消费的不足以及相伴而来的对住宅需求的下降和投资机会的丧失,导致了收入崩溃的发生,而戈登的研究进一步证明了他们的结论。罗默在20世纪90年代的研究中认为1929-1933年的一系列冲击引起了总需求的下降,即股市的崩溃导致了一系列的国内支出冲击,这些冲击在“大萧条”的初始阶段起了重要的作用,而随后几年的货币冲击和美联储不当的货币政策操作又进一步强化了国内支出冲击的作用。罗默的研究在经验上支持了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即“大萧条”是总需求的急剧下降造成的。

与凯恩斯同样伟大的货币主义的领军人物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在其与安娜·施瓦茨(Anna Schwartz)合著的经典著作《美国货币史:1867-1960》中,对“大萧条”的原因进行了简单而有力的解释,指出“大萧条”产生的原因是货币供给的外生性变化,即直接由20世纪30年代初货币供给的收缩引起。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货币主义者认为货币需求的主要决定因素是“恒久性收入”,而恒久性收入是稳定的(至少是变化很小的),故货币需求函数也是稳定的,因此,经济的不稳定大都可以归因于由货币当局引起的货币供应量的波动。弗里德曼集中分析了始于1929年的衰退是如何演变成“大萧条”的,他认为1929年货币供给最初的温和下降转变成了1930年10月-1933年3月的银行倒闭浪潮,而美联储又没有及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或贴现窗口向困境中的商业银行提供流动性以阻止银行的倒闭,由此引起了货币供给的急速下降和严重的经济衰退。此外,由货币冲击带来的不确定性也加重了“大萧条”的影响。

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都认为总需求的变化是经济波动的原动力,不同的是他们强调的总需求波动的原因不同,凯恩斯主义强调自发支出下降是导致总需求下降进而导致“大萧条”的原因,而货币主义则强调金融危机所引发的总需求下降才是“大萧条”的真正原因。

经济学家们围绕着到底是货币因素还是非货币因素是导致“大萧条”的原因进行了长时间的争论,在争执不下的情况下,近期比较流行的是一种折中的观点,即货币因素和非货币因素都是导致“大萧条”的原因。

但是上述的这些对“大萧条”的分析存在一定的不完善之处:首先,在货币因素对“大萧条”的形成的作用方面,虽然我们可以很容易地观测到,在经济紧缩阶段,货币供给、产出水平和价格水平都急剧下降,在经济复苏阶段则快速上升,但是货币供给、产出水平和价格水平这些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较难断定,我们无法确切地知道哪些变量是“因”,哪些变量是“果”,这也导致了我们对货币因素和产出因素究竟哪个是“大萧条”的形成原因的无限制的争论,并不得不接受了一个折中的观点。其次,过去学者们专注于美国自身的情况,如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恶化和股市中过度的投机泡沫等对“大萧条”加重的作用,而没有在全球范围内考察“大萧条”,没有考虑到发生在美国的“大萧条”是世界性萧条的最初原因,也没有对经济紧缩在国家之间的传导途径进行分析,这样“对大萧条的解释就不算完整”。

伯南克的这本新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对“大萧条”进行认识的全新视角,不再将研究仅仅局限于美国自身的情况,而是在世界范围内研究“大萧条”。伯南克通过理论和实证相结合、以实证为主的方法,对“大萧条”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当时的金本位货币制度,说明了“大萧条”是如何在世界范围内扩散和传播的。这不但是对“大萧条”的回顾和研究,而且对今天的我们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当前的世界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化,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我们生活的地球越来越小,在现在的“地球村”里,各个经济体之间的联系变得空前紧密,任何经济体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一个经济体发生的震动或危机可以很快地传导到其他的经济体,进而引起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灾难,亚洲金融危机就是一个例子。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条件下,如果我们的研究还仅仅局限于一个单独的经济体或国家,而没有全球化的视角,这样的研究显然是不全面的,不符合我们所处时代的要求。伯南克的这本书站在全球化的视角研究了“大萧条”,虽然在“大萧条”发生的时代,各个经济体之间的联系没有今天这样紧密,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程度也没有今天这样深入,但是伯南克的研究依然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在全球化视角下研究经济问题的良好样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在全球化的条件下分析问题的框架。问题虽然各有不同,但在研究中贯穿的方法是一样的,我们现在更应该注意在全球化的框架下分析问题,注意研究经济震动或冲击在国际间的传导途径,为我们应付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经济问题提供支持。在这方面,伯南克先生是我们的榜样。

伯南克先生的这本书共9章,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综述,第二部分着重研究货币及金融市场,主要从总需求的角度对“大萧条”的成因进行了研究,伯南克认为,总需求的下降是“大萧条”的重要原因,造成总需求下降的最主要原因则是世界范围的通货紧缩。伯南京将通货紧缩的原因归结为当时的国际货币体系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重建的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先天不足。第三部分着重研究劳动力市场,主要从总供给的角度对“大萧条”进行了研究,伯南克认为,20世纪30年代名义工资对总需求下降的调整不够完全,且这种调整不能解决持续性的失业问题,从而导致了国民经济大大偏离了充分就业状态。

本书的各章都是独立的论文,但集结成书后仍不失结构的严谨,当然也不影响各章的独立性。

伯南克于2006年1月31日接替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成为新一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他的学术主张受到了世人的极大关注,相信这本书对于大家深入了解伯南克的学术主张有极大的帮助,从某种程度上说,通过这本书我们也可以发现伯南克掌管下的美联储的政策动向。

我们今天研究“大萧条”这段历史,并不是要分清消费者、企业、股市、美联储在“大萧条”中的责任和到底是谁应该为“大萧条”负责,重要的是我们能从“大萧条”的这段历史中学到些什么,如何防止类似的经济衰退再次发生,至少再次出现类似的情况时我们不至于手忙脚乱,相信这也是伯南克先生写这本书的目的。

下面就请大家品味伯南克先生的这本书吧,相信大家在读过这本书后一定会有所收获。

书评(媒体评论)

这部影响深远的著作对我们理解大萧条的深度和广度是一项卓越的贡献……本书将成为经济周期研究领域里的标准参考书。

——Randall Kroszner,芝加哥大学教授,美联储理事

Bernanke的著作给经济研究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使宏观经济学家们看到了历史分析的优势;一些举足轻重的研究者(例如James Hamilton和Steve Cecchetti)深受启发,追随他进入了这个领域。这九篇论文构成了内在一致的整体。

——Barry Eichengreen,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把这些论文汇集成册,将为学生们寻找Bernanke的重要著作提供一个来源……他的论文集大萧条的国际观点之大成,具有深刻的解释能力。

——Peter Temin,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在Bernanke这卷文集收录的九篇论文里,至少有五篇分析了美国等样本国家的定量数据。他是一个细致的计量经济学家,在讨论数据的缺点和计量经济学中存在的问题时谨慎严密,他对自己研究结果的解释与当前经济学界在大萧条问题上的共同看法一致。

——Anna J. Schwartz,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

Bernanke是应用宏观经济学的大师。他不仅在研究技术上炉火纯青,而且他把结果放在更大的宏观经济框架下进行解释的能力也是无与伦比的。

——Mark Toma,Financial History Review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7:5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