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小言(我眼中的北大与港中大)(精)》作者陈平原先生从北京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入手,谈论大学的功用、校史的力量、教授的职责、校长的眼光、课程的魅力、博士的培养、学科的建设、学生的志气、排名的困惑、改革的代价……兼及大视野与小感触,短论随笔畅所欲言,不拐弯、不加注、不粉饰,直来直去,三言两语道破天机、直指人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大学小言(我眼中的北大与港中大)(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陈平原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大学小言(我眼中的北大与港中大)(精)》作者陈平原先生从北京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入手,谈论大学的功用、校史的力量、教授的职责、校长的眼光、课程的魅力、博士的培养、学科的建设、学生的志气、排名的困惑、改革的代价……兼及大视野与小感触,短论随笔畅所欲言,不拐弯、不加注、不粉饰,直来直去,三言两语道破天机、直指人心。 内容推荐 陈平原先生自2008年起兼任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自此北大、港中大各教一学期,对两校乃至两地的高等教育情况,可谓有了得天独厚的观察视角。《大学小言(我眼中的北大与港中大)(精)》就是这一教育视角的洞若观火之作。上编“大学小言”,文字短小精悍,都给人阅读快感;下编“大学评论”涉及宏观问题,视野开阔,让人能准确把握中国内地与香港两地的高等教育现状与问题。 目录 序 上编 大学小言 小言“小言” 隐身与在场 排名的困惑 择校之艰难 国际化水平 交换生计划 留学生比例 走出去的步伐 本土情怀 什么样的校训 人文学的意义 哪里的“文学院” 人才如何争夺 “匿名评审”如何可能 改革的代价 招聘的难度 开会与吃饭 超稳定的职业 校长的阅读 嘉宾之介绍 大学如何排座次 “逸事”之可爱与可信 “天才”能否“豪赌” 过多奖励也是一种“折腾” 申请表格及研究计划 谁的面子更要紧 独立自尊与隐私保护 如何处罚作弊 内地学生的优越感 香港学生的困惑 此硕士非彼硕士 人文学者的声音 研究生们的志向 大学校长的遴选 诗意的校园 大学与城市 教授们的认同感 捐赠者的权利 书院制度的奥秘 中文大学的“风景” 纪念碑及大学精神 学者与知识分子 下编 大学评论 我看北大研究生教育 校友与大学文化 上什么课,课怎么上? 大学:如何“宁静”,怎样“致远” 中原崛起,何处是短板 中国大学的独立与自信 “中国博士”是否值得信赖 “大学批评” “另一种大学”的启示 大学本多事 大学应以文理为中心 “做大事”与“做大官” 关于“教”与“育”的思考 作为一种“农活儿”的文学教育 让教育回归常识 附录 走出大学体制的困境 试读章节 排名的困惑 上世纪90年代,原北大校长丁石孙访问香港,有记者问他北大和中大哪一个更优秀,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是我们北大。有中大教授不服气,投书报纸,历数两校的师资、经费、发表论文、办学条件等,一项项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中大的整体实力在北大之上。对于那个时候的我来说,此未经证实的传说,可谓“振聋发聩”——中大怎么能跟北大相提并论呢? 九七回归前后,国人基于爱国主义热情,迅速普及“香港百科知识”,但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以及娱乐文化;2004年起,教育部同意香港8所公立大学在内地招收自费生(此前属于试验性质,规模很小),极大地激发国人了解香港高等教育的热情。时至今日,谈起港大、中大、科技大,很多内地高中生及其家长,都已经如数家珍了。我本人就不断碰到类似提问:孩子同时考上了北大和中大,你说该上哪个好?或直截了当追问这两校的“国际排名”孰高孰低。 七八年前,我曾撰文讨论让所有校长“又爱又恨”的大学排名——那年的泰晤士高等教育排名,把北大推到前所未有的第十七位置,而我则认为,“这个排名所肯定的,不是北大的科研成果,而是中国在变化的世界格局中所具有的重要性”(参见《大学排名、大学精神与大学故事》,《教育学报》2005年1期)。此后,北大的国际排名逐渐稳定下来,与香港中文大学很接近,处于伯仲之间。 看去年发布的三大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全球大学排名,北大排46,中大排124,似乎北大遥遥领先;可根据英国高等教育调查公司QS世界大学排名,中大排40,北大排44,北大又落到后边;而上海交大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的情况是:北大、中大以及香港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这6所华人地区最好的大学,同列世界第151--200位之间(此榜单中,除前100强外,后面只是分段公布)。 最近十年,“大学排名”的影响力急剧提升,成了悬在校长们头上的一把利剑。明知那些凭借真假数字堆积起来的排名不太可靠,可谁也不敢置之不理。因为,对于许多学生家长及公众来说。这是他们了解学校办学水平的唯一捷径。因此,校长们只好采用机会主义策略——排名低时英勇反驳,排名高时积极引用;对外说是无所谓,对内其实很在意;碰到大学者与接待捐款人,排名或隐或现……校长们之所以如此“灵活机动”,就因为你的大学还没到“无可撼动”的地步,排名高低会影响你的社会声誉及招生状况。 很高兴中大有志气,校长称不积极参与此类排名游戏,因为:“如果大学的使命是教育学生、创造知识,以改善人类生活的素质,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同时促进我们的文化和承传的话,我们便需要在‘影响深广’的科技研究和影响力相对较低的人文学科研究之间维持平衡。”(参见沈祖尧《别让排名“挤掉”大学首要使命》)此举说明中大的独立、自信与成熟,不追风,不造假,不迎合。当然,这与中大目前处于平稳发展期,没有大风大浪,也不会大起大落,因而前进的步伐可以相对从容些有关。 P12-14 序言 在收入《大学有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及《历史、传说与精神——中国大学百年》(香港:三联书店,2009年)的《我的“大学研究”之路》中,有这么一段话:“谈论中国大学,可以是专业论文,也可以是即兴演说,还可以是随笔、短论、答问等。之所以长枪短棒、匕首弹弓一起上,一是兼及历史与现实,努力介入当下的社会(教育)改革,二是思考尚不成熟,为文略嫌匆促。”如此自我辩解,主要是感叹没能“就北京大学撰写沉甸甸的专著”。现在看来,不必那么自我压抑——短论就是短论,随笔就是随笔,卸下了学问的盔甲,畅所欲言,未尝不是一件快事。若不拐弯、不加注、不粉饰,直来直去,三言两语就道破天机,或直指人心。那才叫本事呢。 不想发展成为专著,就这么“随便谈谈”,谈大学的功用,谈校史的力量,谈教授的职责,谈校长的眼光,谈课程的魅力,谈博士的培养,谈学科的建设,谈学生的志气,谈排名的困惑,谈改革的代价……想到哪,谈到哪,“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那是很幸福的事情。 当然,这需要机缘。今年初,《新京报》约我开专栏,说好是自由自在地“谈大学”。犹豫了好一阵子,终于答应了,打动我的是妻子的一句话:不如把近几年在北大、港中大两边跑的感想写下来。 说“感想”而不是“思考”,并非故作谦虚。这些年谈大学,我发现,抄校训或章程不顶用,讲校史与故事也不顶用,很多时候,大道理谁都懂,只是一到具体操作,全忘了。不是真忘记,而是受各种内外条件的限制,不得不停顿、迂回乃至放弃。我没有那么大的野心,无力指点江山,只能站在观察员的立场,从细微处入手,帮助读者了解“另一种大学”。至于你愿意从外往内看,还是从内往外看,悉听尊便。 平时很少开专栏,只记得曾为《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写《看图说书》(2000年),在《文物天地》连载《大英博物馆日记》(2001—2002年),前者14则,后者仅7期。这回坚持这么长时间,2月开工,12月收摊,中间没有断档,这已经很了不起了。 《新京报》201.3年3月23日刊出《大学小言》的开篇《小言“小言”》,可第二、三、四则在此之前就问世了。记得很清楚,那天傍晚,我在拉萨出差,突然接到编辑电话,说版面出了问题,需要应急,故将我的三则短文捏合成《陈平原:我眼中的北大与港中大》,明天见报(《新京报》2013年3月2日)。我当然明白是怎么回事,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此后各期,除了一则“有碍观瞻”被卡住,其他的基本正常刊出(偶有因报纸版面调整而中断者)。 9月初,香港《明报》记者来访,撰写《中大五十年:大学还有大学精神吗?——专访陈平原》(《明报》2013年9月24日),同时提出,与《新京报》分享“大学小言”专栏。征得同意后,《明报》从201 3年9月28日起,也是每周一则。至于此专栏结束的时间,《新京报》是2014年1月18日,《明报》则延长了两周。 让我感动不已的是,居然有不少热心教育的朋友追踪此专栏,且不失时机地喝几句彩。更有好几家内地及香港的出版社,刚看了几则,便找上门来,表示愿意出书。正是他们的热情鼓励,使得我明知这些短文不登大雅之堂,也愿意见缝插针,把事情做完。 考虑到“大学小言”专栏文字不多,出书显得单薄;我配上了这两年所撰关于大学的评论或随感。两组文章均按写作时间排列,其中的思路不无交叉处,可以互相印证。 15年前,因编《北大旧事》(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撰《老北大的故事》(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被人戏称为“校史专家”。我当即发表《辞“校史专家”说》(《新民晚报》1998年5月10日),澄清自己的学术立场:“从事学术史、思想史、文学史的朋友,都是潜在的教育史研究专家。因为,百年中国,取消科举取士以及兴办新式学堂,乃值得大书特书的‘关键时刻’。而大学制度的建立,包括其蕴涵的学术思想和文化精神,对于传统中国的改造,更是带根本性的——相对于具体的思想学说的转移而言。” 这本小书,依旧持此立场:谈论中国大学,兼及大视野与小感触,从自己比较熟悉的北大和港中大入手,但明显超越“校史专家”的眼界、趣味与责任。 2013年12月25日于香港中文大学客舍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小书,依旧持此立场:谈论中国大学,兼及大视野与小感触,从自己比较熟悉的北大和港中大人手,但明显超越“校史专家”的眼界、趣味与责任。 ——陈平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