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信息传播的范围无限扩大,传播的速度呈几何级数增长,各种思潮、理念和情绪在网络中加倍放大,其正面和负面的效应都会加倍显现。新名词真实记录了社会生活。任何一个新名词的产生和流行都有较强的时代特征,都有一定的现实必然性,反映了一个时期的热点问题和社会关注。表面上是一个词汇的流行,其背后则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的流行和趋势,或者是一种社会情绪的表达和宣泄,甚至代表了某一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因此,对这些流行新名词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我们要有科学的认知和把握。这本《领导干部再忙也要读懂的流行词》由许海清著,适合广大领导干部参考阅读。
《领导干部再忙也要读懂的流行词》由许海清著,书中所介绍和展示的新名词,有的是思想新,能够引发人们心底的共鸣,如“中国梦”、“正能量”等;有的是概念新,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如“大数据”、“比特币”、“3D打印”等;有的则是表述方式新,好玩有趣,迎合年轻人的表达习惯,如将谢谢表述为3Q,将虽在底层挣扎但不放弃的行为和人群自嘲为“屌丝”等等。
1.中国梦
2012年11月29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表示,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多次对中国梦进行系统阐述。如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归根到底是每个中国人的梦;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等等。
“中国梦”汉语一词,最早出自宋朝诗人郑思肖的《德桔二年岁旦》一诗中,诗中说“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表达了一心梦想收复中原的愿望。这里的中国指的是中原。中国梦在内涵上得其大而兼其小,主要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有学者认为,中国梦呈现出诸多重要时代特征:一是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的“实力特征”,“两个100年”的指标体系,构成了现阶段中国梦的基本图景。二是社会和谐进一步提升的“幸福特征”,强调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对中国梦的阶段性特征作了更为清晰的描绘,也为中国梦增添了更加美丽的幸福光环。三是中华文明在复兴中进一步演进的“文明特征”,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几千年来不断延续、传承至今的文明,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背后,是千年的回响、百年的渴望。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文明必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延伸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阐释中国梦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系统阐发了这个思想,在出访俄罗斯、非洲国家和出席金砖国家峰会时又进一步作了论述。现在,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梦这个词,希望从中国梦中获益。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我们要实现的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一定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团结全体中华儿女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2013年3月1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时表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2013年3月22日至3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对俄罗斯、坦桑尼亚、南非和刚果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在南非德班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在坦桑尼亚发表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强调,中国人民正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非洲人民正致力于实现联合自强、发展振兴的非洲梦。中非人民要加强团结合作、加强相互支持和帮助,努力实现我们各自的梦想,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13年4月28日,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全国总工会机关,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我国工人阶级一定要在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上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干首先就要脚踏实地劳动。
2013年5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参加共青团“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主题团日活动,习近平在讲话中说:“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他指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
P1-3
当前,我们身处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换代加速进行,新思想新提法异彩纷呈,急剧变动和日益丰富的社会生活,催生了海量的新词新语。一个名词的流行固然原因众多,但其核心因素在于它的“新”,反映了人们思维的变化、观念的变化、认识的变化。有的是思想新,能够引发人们心底的共鸣,如“中国梦”、“正能量”等;有的是概念新,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如“大数据”、“比特币”、“3D打印”等;有的则是表述方式新,好玩有趣,迎合年轻人的表达习惯,如将谢谢表述为3Q,将虽在底层挣扎但不放弃的行为和人群自嘲为“屌丝”等等。
从近些年的情况看,新名词流行的速度越来越快,随着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涌现,必然会有新的流行名词出现。同时,随着人们对某一事件抑或某一人物关注度的降低,曾经的热词也会变冷,甚至逐渐消退而淡出人们的视野。比如前几年的“打酱油”、“躲猫猫”、“很黄很暴力”等等。但在当时,它们带给整个社会的影响却不容低估。
当前信息传播的范围无限扩大,传播的速度呈几何级数增长,各种思潮、理念和情绪在网络中加倍放大,其正面和负面的效应都会加倍显现。新名词真实记录了社会生活。任何一个新名词的产生和流行都有较强的时代特征,都有一定的现实必然性,反映了一个时期的热点问题和社会关注。表面上是一个词汇的流行,其背后则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的流行和趋势,或者是一种社会情绪的表达和宣泄,甚至代表了某一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因此,对这些流行新名词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我们要有科学的认知和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