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奖、星云奖、菲利普·迪克奖“三冠王”威廉·吉布森继《神经浪游者》之后又一力作!
一部B级电影范儿的科幻小说,有着昆汀·塔伦蒂诺式的荒诞情节和古怪趣味,想象力与画面感无缝对接。
美式朋克摇滚+日系流行文化+港式喧闹生活,三种生活方式大碰撞,火花四溅。威廉·吉布森犀利吐槽,参透光鲜娱乐圈背后的诸多怪现象。
让“二次元住人”顶礼膜拜的预言书。早在上世纪90年代,《虚拟偶像爱朵露》就预言了全息投影虚拟偶像在日本出现。十多年后,初音未来初试啼声,征服宅男无数。
故事发生在近未来,大地震后的日本东京。摇滚歌手雷兹突然宣布迎娶虚拟偶像东英零——一个智能代理软件。雷兹的安全团队雇佣了天才分析师科林·莱尼,希望莱尼能从浩瀚的数据里发掘出此事背后的阴谋。受西雅图歌迷会的委托,十四岁少女琪雅·麦肯基只身来到东京,想调查事件的真相。
《虚拟偶像爱朵露》由威廉·吉布森编著。
《虚拟偶像爱朵露》内容提要:
近未来,日本东京。摇滚歌手雷兹突然宣布迎娶东英零——一个没有实体的虚拟偶像。天才分析师科林·莱尼和少女歌迷琪雅·麦肯基分别从美国来到东京,各自展开调查。
一边是霓虹闪耀的现实世界,一边是变幻莫测的数字宇宙。摇滚明星、人工智能、少年黑客、痴心歌迷、走私贩子、俄国黑帮……各色人物粉墨登场,一出好戏拉开帷幕。
辞掉在“犀利视”的工作,莱尼又从韦迪尔那儿打听到了一份新活儿。韦迪尔是城堡酒店的夜勤保安,田纳西人,体型高大,寡言少语。他个性腼腆,脸上总是挂着略带悲伤的笑容,当然,还有一副廉价墨镜。作为一名称职的保安,韦迪尔的一只耳朵上总是万年不变地挂着保持联络的无线对讲机。
“完美亚洲数据流。”韦迪尔说这句话的时候,时间大概是凌晨四点,他们两人正坐在巨型旧扶手椅上。他们头顶的混凝土梁被涂抹成类似金橡树的模样,身下的椅子则和酒店大堂里的其他家具一样,型号大得有些过头了。不管谁坐在上面,和椅背一比,身材似乎都小了一号。
“真的?”莱尼问道。他摆出一副喜出望外的样子,好像真的指望韦迪尔帮他介绍工作似的。
“在日本东京。”韦迪尔说着,用塑料吸管嘬了两口杯子里的冰拿铁,“去年我在旧金山认识了一个名叫山崎的家伙。他在那儿干活,还说他们需要一个工作认真的网络跑手。”
网络跑手?莱尼更喜欢把自己视为研究员,他强压住心头的叹息,问道:“合同工?”
“我猜是,对方没说。”
“我可不想住在东京。”
韦迪尔像在寻找什么神秘大奖似的,来回用吸管搅动高筒塑料杯里的咖啡沫和冰块。“他没要求你必须过去,”他抬头问,“你去过东京吗?”
“没有。”
“地震之后,那里发生了很多事。我想,现在的东京肯定会是个有趣的地方。”刚说到这儿,无线对讲机忽然响起,里面传来微弱的人声。“我得去检查一下别墅区的大门,要一起来吗?”
“我不去了,”莱尼说,“谢谢。”
韦迪尔站起身,下意识地掸了掸卡其色的制服裤,将上面的褶皱抚平。他上身穿着一件白色短袖衬衫,搭配一条古怪的黑色固定领带。此外,他还系了一条黑色军用尼龙腰带,上面挂着各种收在枪套里的武器,枪支也全是黑色的。“一会儿我就把他的电话号码送到你的信箱里。”他说。
韦迪尔穿过铺满赤陶地砖和各色地毯的大厅,踏上前台打磨光亮的地板,最后消失在莱尼的视野中。根据之前搜集到的信息,莱尼知道这个保安曾因某件事上过电视,被媒体曝光过。他是个不错的家伙,但却是人生的输家。
莱尼在酒店一直坐到天亮才离开。黎明的阳光跳动着挤进每一扇拱形窗户,照亮整个大厅。漆黑的早餐室里传来台湾制造的不锈钢餐具碰撞的轻响,还有外国移民的说话声,怕是只有在高地草原上生活过的大可汗才能听懂那种方言。回声在拼花地板与高处的横梁间回荡。那些横梁是上一个时代的遗迹,想必它们曾目睹莱尼一族或其前辈的诞生,并见证了名流生态学及其神圣而可怕的食物链秩序。 P1-3
在吉布森的想象中,虚拟和真实的界限最终模糊了。今天的名人们又有多“真实”呢?当任何人都能成为互联网的明星,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创造了“赛伯朋克”一词的吉布森,以极具个人风格的才华,继续探索这些问题的答案。
——《滚石》杂志
《虚拟偶像爱朵露》令读者感到饥渴,你会带着痛苦的焦虑感一页页读下去。流行文化是威廉·吉布森的游戏场。享受这趟东京之旅吧。
——《连线》杂志
威廉·吉布森就像雷蒙德·钱德勒,是令人沉醉其中不可自拔的风格作家。
——《纽约时报书评》
这是一部预言书,是对信息洗礼的祈祷。
——《图书世界》,《华盛顿邮报》独立书评
保留了吉布森早期作品的风格神韵,但提出了更冷酷的问题,塑造了更深刻的人物,无情地拷问这个迷恋明星的畸形社会。
——道格拉斯·巴伯尔(加拿大诗人、学者、科幻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