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是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主办的连续性学科出版物。在当今中国史学进入极好的发展时期,并以更大的规模和更快的速度走向世界的大趋势下,该书所收论文阐析的观点及提出的问题,对于中国史学如何保持自身的特点与风格,在准确观察和分析当今世界史学发展潮流的同时,融入到这个趋势中去,是十分有益的。自2002年创办以来,每年出一本,过去几年均在本社出版,在史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13年卷总第11卷)》(作者杨共乐)此次为2013年卷,即总第11卷。
本刊特辟“史学前沿”栏目,发表吴琼博士的《从影像史料到影像史学》一文,希望以此引起学者同行对“影像史学”的关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在这个领域的建设和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相信将来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13年卷总第11卷)》的“贯通性研究”栏目,继续探讨中国史学与西方史学的不同特质,用比较的视角审视两者的差异,寻求共同的规律。瞿林东教授《10-19世纪:千年史学发展的启示》和杨共乐教授《古代西方史著中关注的三大主题》两篇文章,分别就中西史学两大学问体系展开探讨。中国传统历史学实际上就是一门治国之学,是治国者必备的教科书,史学家思考的常常是与国家兴亡有密切关系的大问题。古代西方的史学所研究的主题到底是什么呢?是战争、政体和帝国,它们同样是西方古代治国理政的大问题。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13年卷总第11卷)》的作者是杨共乐。
中国古代史学
谈《史记》中的中国人
——兼驳近年来西方学者有关司马迁民族观的论述(下)
再论《晋书载记》及其正统观
元修三史与正统之辨
顾炎武关于“人尽其才”的史论
船山史论的历史假设
中国近现代史学
顾颉刚、白寿彝的交往和学术关联
历史语言研究所与陈寅恪之学术研究
陆懋德《中国史学史》的特点和价值
刘咸忻“察势观风”的史学内涵与思想价值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酝酿和起步
外国史学
浅析奥鲁斯·格利乌斯的历史“求真”意识
斯特拉波《地理学》在古典学研究中的史料价值初论
日本社会科学中的“近代”
——吉田松阴研究史回顾
佛教史籍与史学
佛教金石文字史料价值论
——以宋代中书门下的金石牒文为中心的考察
回顾与展望:百余年来清代佛教史籍的整理与研究
日本杏雨书屋藏《敦煌秘笈》目录与《李(木斋)氏
鉴藏敦煌写本目录》之比较(续)
书评
《范哗评传》:一部开掘史家思想空间的力作
评汪高鑫教授著《董仲舒与汉代历史思想研究》
会议综述
学术之树常青思想之花长开
——顾诚先生系列著作出版暨学术思想研讨会综述
世纪的呼唤不朽的丰碑
——《中国通史》第二版出版
暨白寿彝学术思想座谈会综述
附录一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大事记
(2011年9月至2013年8月)
附录二史学理论与史学史论著要目
(2012年11月至2013年8月)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稿约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匿名审稿实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