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人信萨满教,敬天神。但中原流行的佛教里有密教真言宗,祈祷求福和萨满教一致。在契丹后期,佛教大盛,高僧辈出,译经训解,刻大藏经,镌石经,质量都超越宋朝。契丹人对科学技术、医药也有出色的贡献。1125年,女真人建立的金朝灭辽后,契丹人多归附于金,一部分于辽亡前一年(1124)随耶律大石西迁,建立西辽,有的拥雅里转移,有的随库烈儿北撤……”这是来自王雄的《古代蒙古及北方民族史史料概述》的节选部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古代蒙古及北方民族史史料概述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王雄 |
出版社 |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契丹人信萨满教,敬天神。但中原流行的佛教里有密教真言宗,祈祷求福和萨满教一致。在契丹后期,佛教大盛,高僧辈出,译经训解,刻大藏经,镌石经,质量都超越宋朝。契丹人对科学技术、医药也有出色的贡献。1125年,女真人建立的金朝灭辽后,契丹人多归附于金,一部分于辽亡前一年(1124)随耶律大石西迁,建立西辽,有的拥雅里转移,有的随库烈儿北撤……”这是来自王雄的《古代蒙古及北方民族史史料概述》的节选部分。 内容推荐 王雄的《古代蒙古及北方民族史史料概述》对蒙古及北方民族史史学的汇编点校成辑,主要适用于北方民族史及蒙古史研究人员及研究生。 《古代蒙古及北方民族史史料概述》全书除绪论外,分四章介绍蒙古兴起以前的古代北方民族史料、蒙元时期蒙古史史料、明代蒙古史史料以及清代蒙古史史料。在第一章,又分别叙述北狄与匈奴,东胡与乌桓、鲜卑,柔然与敕勒,突厥与回纥,契丹与女真,室韦,以及宋以前贯通数代涉及北方民族史料的文献。总计全书介绍文献450余种,附见书又数倍于此。这450余种书,以汉文文献为主,也涵盖少数民族文字和域外文献资料,如突厥文碑铭,蒙古文的《元朝秘史》、《阿勒坦汗传》、《黄金史纲》、《蒙古源流》和碑铭,此外还有清代满文档案,藏文《红册》,以及域外文献《世界征服者史》、《史集》、《马可’波罗行纪》、《普兰.迦尔宾行记》等等。汉文史料既有传世文献,也有大量档案、碑刻、文书。传世文献则经史子集,凡蕴藏古代北方民族史、蒙古史史料者皆有交待。搜罗之广,超过前人的类似著述。此书在手,按“图”索骥,有关古代北方民族史和蒙古史的基本史料都可查找到 目录 序 绪论 第一节 古代蒙古及北方民族 第二节 古代蒙古及北方民族的兴替 第三节 古代蒙古及北方民族史史料 第一章 蒙古兴起以前的古代北方民族史料 第一节 北狄与匈奴史料 一、北狄与北狄史料 (一)北狄 (二)北狄史料 二、匈奴与匈奴史料 (一)匈奴 (二)匈奴史料 第二节 东胡与乌桓、鲜卑史料 一、东胡与乌桓、鲜卑 (一)东胡 (二)乌桓 (三)鲜卑 二、乌桓与鲜卑史料 (一)乌桓史料 (二)鲜卑史料 第三节 柔然与铁勒史料 一、柔然、铁勒与高车 (一)柔然 (二)铁勒与高车 二、柔然与铁勒史料 第四节 突厥与回纥史料 一、突厥与回纥 (一)突厥 (二)回纥 二、突厥与回纥史料 第五节 契丹与女真史料 一、契丹与奚 (一)契丹 (二)奚 二、契丹与奚史料 三、女真与金朝史料 (一)女真 (二)女真与金朝史料 第六节 室韦与室韦史料 一、室韦 二、室韦史料 第七节 宋以前载有北方民族史料的其他文献 一、历代典制体史书 二、元以前的通史著作 三、文章总集 四、类书 五、史料笔记 第二章 蒙元时期蒙古史史料 第一节 古代蒙古及其历史 第二节 汉籍文献史料(上) 一、《元史》及其编订补正之作 (一)《元史》 (二)《元史》的编订补正著作 二、元朝的传记、典制、地理志文献 (一)元人传记——《国朝名臣事略》 (二)典制文献及地理志 第三节 汉籍文献史料(下) 一、专题史著与史料笔记 二、文集和类书 (一)文集 (二)类书 第四节 蒙古及其他民族文字文献 第五节 域外文献史料 第三章 明代蒙古史史料 第一节 汉籍文献史料(上) 一、编年体明代史籍 二、纪传体明代史籍 三、纪事本末体明代史籍 四、典章制度类明代史籍 第二节 汉籍文献史料(中) 一、边防图籍 (一)通记九边的边防图籍 (二)单记一边或数边的边防图籍 二、地理志 第三节 汉籍文献史料(下) 一、有关蒙古史事的专题著述 (一)记明初蒙古史事的著述 (二)永乐时期有关蒙古史事的著述 (三)正统、景泰、天顺时期的著述 (四)成化、弘治时期的著述 (五)嘉靖时期的著述 (六)隆庆、万历以后的专题著述 二、明人文集、奏议 三、汇编、类编、杂编文献 第四节 蒙古文和域外文献史料 一、蒙古文文献 二、域外文献 第四章 清代蒙古史史料 第一节 汉籍文献史料(上) 一、实录及编年体史著 二、《清史稿》等纪传资料 三、方略及纪事本末体史著 四、会典、则例与清三通 第二节 汉籍文献史料(下) 一、有关蒙古的专题史料 二、地理志和边疆图籍 三、档案文献“ (一)清代档案及其刊布情况 (二)几种重要的档案汇编 四、闻见录和笔记杂著 (一)扈从北巡行纪 (二)奉使与从军行纪 (三)谪戍见闻 (四)笔记杂著 第三节 民族文字和域外文献史料 一、民族文字文献 二、域外文献史料 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契丹在北朝时分八部。隋唐时期分十部(一说唐时为八部)。突厥称雄时,契丹酋长辗转臣服于唐朝和突厥之间。唐太宗贞观以后,酋长窟哥率部内属,唐置松漠都督府,其各部分置十州,授窟哥为使持节十州诸军事松漠都督,封无极男,赐姓李。和前此附唐的部落首领敖曹、曲据内部虽然并不完全统一,但都隶属唐朝。唐武后时,契丹首领李尽忠不满于营州都督的侵侮,起兵反抗,称“无上可汗”,以万荣为将,率族众数万,击破唐朝曹仁师、张玄遇等二十八将所率之兵,玄遇、仁师均被俘。武后又动员全国力量,派王孝杰统兵十七万进讨,又被契丹打败,孝杰战死。唐又命武懿宗率兵二十万迎战,契丹更南侵瀛州属县。唐朝后来籍奚和突厥的兵力截击后路,才把契丹打退。当时朝廷内外,文武官员共庆大难解除,改元“神功”。这不仅说明契丹族兵勇马壮,战斗力很强,也表明他们有统一的指挥和组织。此后的一段时间,契丹对唐朝既有朝贡,也有冲突,直到武宗会昌二年(842),契丹才与唐朝正式恢复臣附关系。 唐末,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日渐强大,于907年即可汗位,公元916年称皇帝,年号神册,国号契丹,民间或称大蕃。辽太宗大同元年(947)改国号为大辽,圣宗统和元年(983)又改称大契丹,道宗咸雍二年(1066)复号大辽。而在契丹文和女真文资料中,即使在称辽的时期,仍叫契丹。 唐昭宗天复二年(902)秋,契丹尚未建国,阿保机率领骑兵四十万侵入长城以南,在今山西、河北一带掠获汉人九万五千余,驼马牛羊不计其数,驱至潢水(今西拉木伦河)南岸,建立城栅居之。这些人口、牲畜,全部成了契丹的财富。契丹不时南下攻掠,把汉人掳到草地,让其成批地住在一起,聚落一般仍用原来州县的名称。在契丹境内,特别是阿保机的部落里,有俘奴和流人从事农耕和手工业,不仅使契丹贵族的财富日益积累增多,也促进了契丹地区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使契丹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由于俘奴和流人进行耕作,在牧场边缘还出现了插花田,从而使游牧的契丹地区也逐渐出现了定居放牧。 契丹建国以后,南唐、吴越常有使节来联系,石晋、北汉又依赖契丹做靠山,吐蕃、吐谷浑、党项包括西夏、回鹘部落以及阿萨兰汗,都常来朝贡,也进行定期的交换,与朝鲜、日本、波斯、大食等国亦有各种联系。契丹人作为中国北朝的统治者发挥了他的管理组织才能,他们积极学习唐朝,学习中原文化,并与草原传统结合,使民族文化呈现出新面貌。 由于境内有大量的汉人,尤其燕云地区主要是汉人居住,契丹人包括奚、室韦等族在内,和汉人杂居,各种公私生活促使彼此之间互相吸收生产与文化知识。上层契丹人在优裕的生活中,学习诗文,羡慕科举,有的参加科举考试,有的通习契丹文、汉文,有诗文集行世。在北境山林草地上,大多数契丹人主要从事放牧与射猎,但由于在同一朝廷之下,也受到新因素的影响。至于五京州县,南北(农牧)隔阂更在不断消磨。 契丹人信萨满教,敬天神。但中原流行的佛教里有密教真言宗.祈祷求福和萨满教一致。在契丹后期,佛教大盛,高僧辈出,译经训解,刻大藏经,镌石经,质量都超越宋朝。契丹人对科学技术、医药也有出色的贡献。1125年,女真人建立的金朝灭辽后,契丹人多归附于金,一部分于辽亡前一年(1124)随耶律大石西迁,建立西辽,有的拥雅里转移,有的随库烈儿北撤。在金代,附金的契丹人曾不断起义,以后投附蒙古并参加南征。契丹人多同化于汉人、蒙古人中。目前,多数研究者认为达斡尔族较多地保存了契丹传统,是契丹的…… P72-73 序言 王雄先生的《古代蒙古及北方民族史史料概述》杀青既竞,付梓在即。这是第一部全面系统介绍我国古代北方民族和蒙古史史料的专科目录学著作。它的问世,为该领域的年轻学人和史学爱好者提供了一部很好的入门书。 王雄先生1968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中文系,是我们的校友。后考取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古籍整理与研究专业研究生,1981年毕业,获硕士学位,来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所任教。同时到所的还有翁独健先生的研究生薄音湖先生,二位一同被安排从事明代蒙古历史文献和明代蒙古史研究。时林沉、周清澍先生主持的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所,教学、科研欣欣向荣,成绩卓著,是国内蒙古史、元史研究的重镇之一,对于年轻学人的培养亦极有章法。王雄、薄音湖先生到所不久,即奉周清澍、林沉先生命赴内地访书。他们走访了北京、南京、上海、杭州、宁波等地的图书馆。1982年10月,二位在《内蒙古大学纪念校庆二十五周年学术论文集》上发表的《明代蒙古史汉籍史料述略》,就是他们辛勤访书的成绩汇报。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关于明代蒙古史的目录学力作,展示了超乎一般年轻人的文献学功底。 我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便得到胡钟达、周清澍、林沉诸位先生的提携,与内蒙古大学历史系、蒙古史研究所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专业方向皆为明代蒙古史,也很快与薄音湖、王雄先生相识。我们相互尊重、相互切磋,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学术友谊。我从他们的论著中学到了不少东西。特别是他们标点整理的《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一、二、三辑,给了我极大的方便,感激不尽。 王雄先生在明代蒙古历史文献领域辛勤耕耘二十余年,作过深入研究,具备坚实的基础,后来注意力扩展至整个北方民族史文献,自然得收驾轻就熟之功。拜读《古代蒙古及北方民族史史料概述》,深感这是一部经过长期积累,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著作。 全书除绪论外,分四章介绍蒙古兴起以前的古代北方民族史料、蒙元时期蒙古史史料、明代蒙古史史料以及清代蒙古史史料。在第一章,又分别叙述北狄与匈奴,东胡与乌桓、鲜卑,柔然与敕勒,突厥与回纥,契丹与女真,室韦,以及宋以前贯通数代涉及北方民族史料的文献。总计全书介绍文献450余种,附见书又数倍于此。这450余种书,以汉文文献为主,也涵盖少数民族文字和域外文献资料,如突厥文碑铭,蒙古文的《元朝秘史》、《阿勒坦汗传》、《黄金史纲》、《蒙古源流》和碑铭,此外还有清代满文档案,藏文《红册》,以及域外文献《世界征服者史》、《史集》、《马可’波罗行纪》、《普兰.迦尔宾行记》等等。汉文史料既有传世文献,也有大量档案、碑刻、文书。传世文献则经史子集,凡蕴藏古代北方民族史、蒙古史史料者皆有交待。搜罗之广,超过前人的类似著述。此书在手,按“图”索骥,有关古代北方民族史和蒙古史的基本史料都可查找到……评价的客观标准。文章要数量多,却又缺乏客观有效的评价体系和标准,指挥棒如此挥舞,老师学生哪来时间和情趣去读书,做资料工作?于是纷纷应付,抄袭拼凑,以求速成。近年来网络日益完善,更加便捷,上网搜索,剪辑粘贴,洋洋万言、数十万言,计日程功。于是炒冷饭、抄袭乃至剽窃,伪劣之作频频涌现。 但不管如何,毕竟人间正道是沧桑。明朝后期,高谈心性,束书不观,一度是时尚。明清之际,风气为之一变,经世致用之学,渐成为主流。随后又演化为乾嘉考据统治学坛。近百年来我国学术史上类似的风云变幻,人们也记忆犹新。所以时下空疏、浮躁、竞奔之风肯定是不会长久的。况且即便是现今,仍有一大批学者,包括老一代人和年轻一代的精英,坚守学术良知,不计名利,甘于寂寞,在勤奋地从事自己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王雄先生就是其中一位。王雄先生自己扎扎实实的读书、做学问;他积二十余年的功力所作的《古代蒙古及北方民族史史料概述》一书,给予从事蒙古史和古代北方民族史的年轻学者以系统的目录学知识,鼓励他们潜心阅读相关史籍,引导他们走人科学研究的殿堂,这对于时下的浮躁之风,也无疑是一副清醒剂。这样的著作出版,难道不值得庆贺吗? 后记 书稿付梓之际,还有一些话想说一说。 我是1981年研究生毕业来到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所工作的。所里为我安排的指导老师是知名学者周清澍先生。周先生根据研究所业务建设的需要和我的专业实际,确定让我重点研究明代蒙古史,并从整理研究明代蒙古汉籍史料入手。在周先生的具体指导下,我先是以明代蒙古史文献史料为切入点,翻阅了大量的目录著作,掌握了不少有关蒙古史史料的书目,同时按图索骥,逐步阅读所能见到的史料文献。由于当时许多有价值的蒙古史史料著作尚未刊行,研究所又为提供方便,到国内相关的大图书馆走访、调查、阅读、复制稀见资料。由此叩开了蒙古史史料之门,渐次进入了蒙古史研究领域。其后研究所编撰《蒙古史辞典》,我承担了撰写史料书目方面的部分辞条,积累了史料文献方面的丰富资料。 90年代中期,我开始指导硕士研究生,给学生讲授史料学、蒙古史史料等课程。先是讲自己较为熟悉的明代部分,后来逐步上溯下延,对蒙元时期和清代的蒙古史料也熟悉起来,进而又涉猎了蒙元以前的古代北方民族史料。其间,与薄音湖教授合作,整理出版《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这一系列的工作,使我对古代蒙古及北方民族史料的认识与理解不断加深。本书得以成稿,全得益于名师的指点、同仁的切磋和二十余年教学科研的磨炼。 内蒙古自治区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民族的自治区,对蒙古及古代北方民族史这一具有民族特色、地区特色的学科,各界都很重视,有兴趣者多多,学习研究方兴未艾。大家都知道历史研究要从史料入手,但蒙古及古代北方民族史史料的总体状况怎样,要了解这些史料当从何处入手,浩如烟海的历代史籍,哪些史书与蒙古及古代北方民族史有关,如何从各类各种史书中寻检有关蒙古及古代北方民族的史料等等,除了专门的教学科研人员,多数都不是很清楚,都希望有一本系统而又简明的讲述这方面内容的书给以帮助。内蒙古大学出版社注意到了这种社会需求,社长石斌先生、总编辑赵英先生便约我做一做这件事。我想这是一件好事,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社会的需求,同时以此为动力,可以把自己多年来在这方面的研究、积累梳理一下,做一个小结,展示于人,以求得社会的了解与评判,便愉快地应约,并着手整理资料,规划体例,成此撰述。 本书凡五章,发凡起例,全据自己对这一领域的理解与认识而成。第一、三、四、五章为笔者手撰,第二章是由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的王雪炎同志起草,笔者删削定稿的。王雪炎同志还为全书做了一些资料校核工作。本书内容参考吸纳了前辈和时贤的不少研究成果,由于体例关系,未逐一作注,只将诸学者的著述统列于参考书目中,请见谅。书稿完成后,内蒙古大学人文学院的张久和博士通读了第一、二章,内蒙古师范大学的曹永年先生在百忙中审阅了全稿,提出了不少深中肯綮的修改意见,并为拙著撰写了序文。 本书内容的积累、酝酿时间虽然很长,但撰写成文的时间却较仓促。加之时代跨度太大,资料繁多,梳理不易。以笔者之学力。很难作到高屋建瓴的驾驭与细致入微的钩沉。所涉及的众多的文献史料,笔者有些是细读过,有些是粗读过,有些是摘读过的,还有相当一部分,特别是如民族文字史料、域外史料,只是据译本或他人的研究介绍转述。因而体例的构架不能算尽善,内容之疏漏和错误也一定不少,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末了,我想用几句从俗而又由衷的话结束这段缀语: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周清澍先生,是他将我引入了为学之门。感谢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所及所内同仁,是它和他们为我提供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学习研究条件。感谢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及其社长石斌先生、总编辑赵英先生,是他们的抬爱,促成本书的面世。感谢曹永年先生,他的审核使拙著避免了不少疏误,序文的评述自然是对后学的鼓励,但也使我心里踏实了不少。 作 者 2008年3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