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本上的雷锋》由著名红墙作家(余玮)用心写作,采访雷锋生前身边几乎所有知情人获得第一手材料,并拍摄大量一手照片,具有一定收藏价值。在事实的基础上解构了以往雷锋高大全的“英雄”形象,重塑了好人雷锋平凡而伟大的传奇一生,再现了道德榜样雷锋精神追求的全过程。作家笔下的雷锋阳光、爱美、活跃、热情、上进、向善、赤诚、感恩、敬业,他有委屈、莫名的烦恼,也有友情和朦胧的爱情。他的精神光芒跨越时空,有着永恒的独特魅力。这本《采访本上的雷锋》不是用手写的,也不是用键盘敲出来的,是一部用心写下的红色励志之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采访本上的雷锋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余玮//吴志菲 |
出版社 | 中国摄影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采访本上的雷锋》由著名红墙作家(余玮)用心写作,采访雷锋生前身边几乎所有知情人获得第一手材料,并拍摄大量一手照片,具有一定收藏价值。在事实的基础上解构了以往雷锋高大全的“英雄”形象,重塑了好人雷锋平凡而伟大的传奇一生,再现了道德榜样雷锋精神追求的全过程。作家笔下的雷锋阳光、爱美、活跃、热情、上进、向善、赤诚、感恩、敬业,他有委屈、莫名的烦恼,也有友情和朦胧的爱情。他的精神光芒跨越时空,有着永恒的独特魅力。这本《采访本上的雷锋》不是用手写的,也不是用键盘敲出来的,是一部用心写下的红色励志之作。 内容推荐 余玮编著的《采访本上的雷锋》是用脚、用心写就的红色作品,还原的是一个平常而非常的红色偶像雷锋。大量一手档案材料和鲜活的细节、压箱底的老照片,再现了好人雷锋平凡而伟大的传奇一生,再现了道德榜样雷锋精神追求的全过程。 《采访本上的雷锋》是一部红色纪实文学,更是一部独特解读雷锋精神价值内涵的红色读本。记者型作家用平实的、带温度的文字去还原一个生活化的“真人”雷锋,带给大家平凡而真切的感动。久远的历史在这里变得真实可信,青春偶像在这里变得亲切可学。作家笔下的雷锋阳光、爱美、活跃、热情、上进、向善、赤诚、感恩、敬业,他有委屈、莫名的烦恼,也有友情和朦胧的爱情。 翻阅红色励志纪实《采访本上的雷锋》,就是与伟大的生命、高尚的灵魂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接受情操的陶冶和精神的洗礼。 目录 01血泪童年 鲜明的刀痕与深深的仇恨 雷家挚友见证少年雷正兴 02 三湘骄子 一位女组织干事慧眼识英雄 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 “养猪妹子”的“粉丝”做梦想见毛主席 像大哥哥似地开导并鼓励健姐 甘当“其名不扬”的小小“螺丝钉” “治沩模范”称号背后的是是非非 03 鞍钢岁月 深厚而真挚的友情在他乡“邂逅” 遗失在弓长岭的真情细节 “小雷师傅”成为大家尊重的“小先生” 04 闪闪红星 爱做好事的小个子穿上了心爱的军装 睡在同一铺炕上的兄弟难以抹去的记忆 一个个镜头留住“好榜样”的好形象 补拍与摆拍背后的真实 05 时尚青年 “表面功夫”给人朝气蓬勃 艰苦朴素者也曾“奢侈”过 阳光身影成为热爱生活的记录 06 真情世界 俨然是大哥哥的“好弟弟” “黄丽”被寻找近20 年 民族偶像的“被炒作”和时代精神的捍卫 还原被尘封的真实“情”节 07 最后时光 最亲爱的兄长死在自己的眼皮底下 牺牲真相的调查与确认 鲜为人知的英雄身后事 08 红色榜样 发现雷锋与跟拍雷锋 红色手迹鲜为人知的由来 “小朋友”终生珍惜与一位“大朋友”的缘分 09 精神接力 一生结缘 有一种精神“相伴”一辈子 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延续英雄的生命 背负着压力的战友自“隐居”到走上前台 同一个兄弟叫“雷锋” 10 生平年表 试读章节 鲜明的刀痕与深深的仇恨 1958年11月中旬,雷锋从湖南长沙出发,经武汉、北京,到达辽宁鞍山。 湖南长沙,诞生和养育了雷锋。在他的故乡,人们为拥有这样一个平凡而伟大的老乡感到自豪。当年,他离开这座城市,开始了短暂却波澜壮阔的人生旅程。这一别,也成了雷锋和家乡的永别。当他再次归来,已经变成一尊伟岸的塑像。雷锋,今天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集体记忆、全中国人的学习楷模。人们追忆着他的来时路…… 1940年12月18日,雷锋出生在湖南省望城县安庆乡简家塘村(今长沙市望城区雷锋镇雷锋村)的一户贫苦农民家。 而今,雷锋故居周边已成为环境优美的高档居住区,也成为雷锋镇发生巨大变化的最好见证。“我和雷锋是本家,从苦水里生,在红旗下长。雷锋离开家乡时,这里还是山丘和田野……”2012年9月底的一天,笔者在雷锋故里寻访到童年雷锋难得的见证人——湖南雷锋纪念馆终身名誉馆长雷孟宣。老人体型消瘦,白发稀疏,但精神矍铄,声音洪亮。谈起雷锋,他十分激动,言谈中不断伴有各种手势,很有感染力。 雷锋原名正兴,因出生在庚辰年(1940年),乳名就叫“庚伢子”,直到他离开家乡到鞍钢工作前,才将“正兴”改名为“锋”。雷家是大地主唐四滚子的佃户,在战乱饥困的情况下.雷锋的爷爷、爸爸和哥哥、弟弟先后去世或病死。雷锋6岁的时候,家里只剩下他和妈妈张元满两个人。 雷孟宣说,雷锋后来改名的原因是,“正兴”这个名字有寄望家族兴旺的意味。“他说家都没了,还用这个名字千吗呢?于是请县委的领导替他改一个名字,本来改的是‘雷峰’,取奋发向上、攀登高峰之意,后来才改为‘冲锋在前’的‘锋’。但实际上,雷锋在到了鞍钢之后,同时使用‘雷峰’和‘雷锋,这两个名字。” 据《望城县志》载,雷锋故居原为唐四滚子庄屋,雷家因祖辈佃种唐家田地而居于此。庄屋原有两进共12间房,三面环山,四边有塘,从塘基进出。雷锋在此生活了16年。 1958年,雷锋故居因年久失修被拆,后由雷锋堂叔雷明义在原址重建了3间茅屋。进入20世纪90年代,故居墙面出现裂缝,渗漏严重。1993年重新修复,现为泥砖竹木结构,茅草盖顶。正房有雷锋祖上三代用过的两张竹床、一只大柜、一张书桌及几条凳子,破旧不堪。墙上的介绍写着:雷锋的父亲、哥哥、弟弟先后在这间房子里死去,母亲也是在这间房子里悬梁自尽的。寥寥话语道尽了雷锋童年的苦难。 为雷家留下房产的人便是雷锋的祖父——雷新庭。这位老佃农佃种唐家地主的两担田地(约合10亩),“二五”开租。他是一个苦命人,中年丧妻,留下年幼的一儿二女,无力抚养,只得将两个女儿都送给邻舍做了童养媳。但是,据雷氏家族变迁的主要见证人雷孟宣介绍,这位智商很高的农民却找机会上了一年私塾.又加上坚韧的自学精神和极高的悟性,在人们心中形成了知书达理的印象。雷新庭身材高大,皮肤白净,双目有神且举止大方。他读过《三字经》、《百家姓》以及《治家格言》等书,言语之间,不乏书卷之气。 这位被传统文化熏陶过的忠厚之人正直、善良,与人为善。雷新庭的人生信条是:“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他举止谨慎,“闲非口不开,忍气免伤财”。他教育下辈人尊敬长者,自己又+分爱护幼小,做人堪称典范。 1917年,雷新庭为自己不满十岁的独子雷明亮讨来一个年仅六七岁的小女孩做童养媳(即雷锋的母亲张元满——雷一嫂)。苦命的张元满生于1910年,家住长沙县霞凝港一个有着诗意村名的穷人家里。她的父亲张春华是一个手艺极好的铁匠,乐于助人,但家庭极其贫困。在这个八口之家里,添上这个女儿便似在小小的粮囤下又捅了一个洞,为她取名“元满”,并不是美好意义上的圆满,而属人多为患的“足够”之意,后送到雷家作童养媳。1920年,年仅13岁的雷明亮与小自己3岁的张元满圆了房。在今人看来不成婚姻的圆房,当时却有着花好月圆的甜蜜…… “雷锋的祖父一年到头给地主当牛作马,竟被地主活活逼死。他的父亲一生做苦工,后来被国民党士兵和日本鬼子毒打后,含恨死去。他的哥哥和弟弟也是在贫病交迫中离开人世的。”雷孟宣说,雷锋的母亲性格刚强,吃苦耐劳,在给地主唐四滚子家当佣人时受尽了迫害和凌辱。可是,在暗无天日的旧社会,穷人有冤无处申,有苦无处诉。有一天雷锋的母亲回到破旧的茅屋后,仰天长叹,欲哭无泪,她不明白人世间为什么这么不公平,也l慨叹自己的命真苦,甚至怀疑是不是前世轮回所致。 幼小的雷锋紧紧地扑在母亲的怀里,望着母亲憔悴的面容.也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去安慰苦命的母亲。母亲紧紧地搂住雷锋,泪水扑簌簌地滴在他的脸上。母亲的冤屈,他哪里知道。母亲忍着内心的巨大悲痛,打来一盆水,为小雷锋洗干净手脸,然后对他说:“孩子,你要记住亲人是怎样死去的,长大了可是要为死去的亲人报仇啊!”母亲把自己的一件夹衣脱下来,哽咽地对雷锋说:“孩子,穿上这件衣服,少挨些蚊虫咬。”年幼的雷锋哪里知道这就是与母亲的生离死别啊!P11-1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