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建筑》是作者(谢春山)在多年教学与科研的基础上,撰著了这部有关历代建筑的、适合具有初中等文化水平读者阅读的普及读物。作者从建筑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占的绝对性地位,通过对每个时期独到、精致的建筑的叙述,阐释着中国历史上每个时期建筑最深层次的时代特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历代建筑/中华文化百科 |
分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
作者 | 谢春山 |
出版社 | 辽海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历代建筑》是作者(谢春山)在多年教学与科研的基础上,撰著了这部有关历代建筑的、适合具有初中等文化水平读者阅读的普及读物。作者从建筑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占的绝对性地位,通过对每个时期独到、精致的建筑的叙述,阐释着中国历史上每个时期建筑最深层次的时代特征。 内容推荐 《中国历代建筑》从渊源、宫殿、陵寝、都城、长城、园林、寺观、坛庙、桥梁等九个方面对我国古代建筑历史沿革、表现形式、外在特征、代表作品等做了一些详细而又具体的描述。既写了它的悠久历史,又写了它的独特风格;既描述了它的外在形式,又揭示了它的文化内涵;既赞美了它的艺术成就,又批判了它的封建糟粕;既融会了内容的广泛性、知识性,又注意到了内容的趣味性和科学性,使读者能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及几种具体的表现形式有一个全面的概括的了解,从而萌发对我们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提高我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强大国家而努力奋斗。 《中国历代建筑》由谢春山编著。 目录 引言 一、中华瑰宝古代建筑 (一)古代建筑的发展 (二)古代建筑的特点 二、金碧辉煌帝王宫殿 (一)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 (二)古代宫殿建筑的布局与特点 (三)北京故宫和沈阳故宫 三、灵魂家园陵寝古墓 (一)古代陵寝建筑的发展 (二)明十三陵、清东陵和清西陵 四、红尘倒影梵字仙宫 (一)佛教建筑 (二)道教建筑 (三)伊斯兰教建筑 五、苍生祈愿坛庙祠堂 (一)坛 (二)庙 六、巧夺天工中华园林 (一)古代园林建筑的发展 (二)古代园林建筑的特点与分类 (三)古代园林建筑的构成要素 (四)承德避暑山庄和苏州拙政园 七、上下千年长城万里 (一)历代长城修筑概述 (二)明长城的建筑结构与防御体系 (三)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 (四)国之瑰宝民族丰碑 八、源远流长华夏古城 (一)古代城市建筑的发展 (二)古代城市的建筑设施 (三)元明清时的北京城 九、大地彩虹神州古桥 (一)古代桥梁建筑的发展 (二)古代桥梁建筑的类型与特点 (三)赵州桥和卢沟桥 试读章节 一、中华瑰宝古代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从新石器时代,直到明清时期,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创造了许多气势雄伟、名垂千古的建筑精品和杰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东方文化特征,它是我们民族聪明智慧和辛勤劳动的结晶,也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丰厚的遗产,是我们的民族瑰宝。 (一)古代建筑的发展 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原始人居住的半地穴式建筑开始,直到明、清时代建筑的高度成熟并走向更加严格的定型化和规格化,中国古代建筑的产生和发展走过了数千年漫长的历史过程。旧石器时代,原始人以打制石器为主要工具,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由于使用工具等的限制,人们尚不具备建造居室的能力,只能利用自然条件有选择地在近水、近猎场的天然山洞中居住,或居住在树上,过着“穴居”或“巢居”的生活。因此,在旧石器时代还谈不上什么建筑。 进入新石器时代后,生产工具有了改进和提高。伴随着磨制石器和陶器的出现,原始人的生活也由依赖自然的采集、狩猎生活,逐步过渡到改造自然的生产生活,开始出现了原始的农耕和畜牧业。因为有了较稳定的农耕生活和使用较为先进的工具,原始人便可能有目的地去营造生活环境。于是在距今7500年至6800年居住在黄河中游及其附近的原始人,便利用深厚的黄土层,在地上先挖一个圆形或方形的浅坑,然后在坑上修建一个窝棚式的房屋,这就是最早的半地穴式建筑,也是能真正称得上建筑的房屋。这种建筑形式在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8~9千年的彭头山文化、裴李岗文化(河南密县莪沟遗址)、磁山文化、老宫台文化以及西辽河流域的兴隆洼文化中均有发现。这些目前所知最早的半地穴式建筑,向我们展示了原始建筑最基本的形式,它是氏族先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一大进步和创造。 进人新时期时代中期后,中国古代建筑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相继出现了规模较大、布局有序、房屋密集的村落建筑,其典型代表是属于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姜寨遗址、宝鸡北首岭遗址以及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等。从考古发掘来看,这些遗址在布局上都有一个较为相似的特征:整个村落中心有一个广场,所有的住房都向着广场开门并围绕着广场;其中有一座或多座处于突出地位的大房子,也面朝广场。由此可推断,这种建筑布局当是我国最早的氏族社会村落。这时房屋建筑形式和技术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和发展。仰韶文化时代的房屋基本上中部都有4根或多根支柱支撑攒尖式或人字坡形屋顶。屋顶以树枝为骨架,上铺草泥土,最上覆以茅草或树叶。墙体亦多采用小木柱上扎结枝条或连以草索,然后再涂一层泥土的办法,称为“木骨墙”。同时,在我国南方的沼泽或水网密布地带也发现了一种“干栏式”建筑,即先把成排的木桩打入地下,地面上留出O.8—1米的高度,上端以榫卯与地梁相接,地梁之上铺以严密拼接的木板,构成平整的居住面。然后在其上立柱、架梁、盖顶,建起木构架房屋。这种建筑方式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吴兴钱山漾、吴县草鞋山、吴江梅堰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多有发现。虽然早期的干栏式建筑还很简陋和粗糙,但它是与北方半地穴式建筑风格显然不同的另一种建筑形式。特别是各种形式的榫卯构件的使用,表明其木工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促进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对后世影响颇大。另外,在北方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中发现了与原始宗教有关的大型祭坛、女神庙、积石冢遗址,也显示出新石器时代中期建筑艺术有了新的发展。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代表遗址是龙山文化遗址。龙山文化时代出现了两种新型建筑材料,即石灰和土坯。龙山文化时代的“白灰面建筑”,多在房屋内的居住面或内墙根处抹上一层石灰面,不但使屋内显得明净、美观,也兼有防潮、防虫的作用,比仰韶时期的硬土面或红烧土面是一大进步。白灰面房屋的出现也为内部装饰开辟了新天地。龙山文化时代已较多地利用土坯来建筑墙壁,这种土坯墙比木骨泥墙具有更大的强度和耐久性,更能承载负重,也利于房屋的保暖。这在建筑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龙山文化时代建筑技术也有了突出的进步,那就是出现了夯筑技术。这种新的建筑技术,不但用来建筑地面,还用来建筑房基和墙壁,于是夯土建筑普遍出现。正是在新的建筑材料和新的建筑技术出现的基础上,新石器时代晚期,原始村落建筑最终发展成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城堡建筑。这种城堡遗址在河南登封县的“王城岗”、淮阳的“平粮台”、郾城郝家台、山东寿光边线王村、内蒙凉城县、包头市阿善等龙山文化遗址中均有发现。城堡建筑集中了当时的全部建筑成就,是龙山文化时期最高水平的建筑,是建筑艺术上的一个飞跃。P1-3 序言 建筑是利用自然界的材料,经过规划、设计、施工修建而造就的供人类物质生产、生活使用和精神文化享用的具有一定形体的地上物。建筑除了具有丰富多彩的外在形体表现外,更具有极为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深刻的文化寓意。作为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外在表现之一,建筑集中反映了特定民族特定时代的思想文化特征和科学技术水平,被称为“凝固的音乐”和“石头的史书”。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更有着勤劳、勇敢、智慧并善于创造的人民。千百年来,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创造出了绚丽多彩而又风格独具的建筑艺术。无论是原始社会时期简陋的居室,还是进入阶级社会后历代所建的宫殿、城市、陵墓、长城、园林、桥梁、宗教建筑等,都在建筑技术水平上和文化内涵的表达上,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独树一帜的历史地位。雄伟的万里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伟大奇观;北京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秦始皇兵马俑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其他如敦煌莫高窟、曲阜孔庙、河北赵县赵州桥、苏州园林、承德避暑山庄、武当山明代建筑群等都是享誉世界的优秀建筑,许多已被列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或被列为国家级保护文物,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最高水平。 中国古代建筑不但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东方文化所特有的魅力,更反映了特定时代、特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俗等方面的状况,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建筑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也是我们应永远引以为骄傲和自豪的国之瑰宝。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就必须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渊源、表现形式和深刻的精神文化内涵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深刻的了解。为此,本书从渊源、宫殿、陵寝、都城、长城、园林、寺观、坛庙、桥梁等九个方面对我国古代建筑历史沿革、表现形式、外在特征、代表作品等做了一些详细而又具体的描述。既写了它的悠久历史,又写了它的独特风格;既描述了它的外在形式,又揭示了它的文化内涵;既赞美了它的艺术成就,又批判了它的封建糟粕;既融会了内容的广泛性、知识性,又注意到了内容的趣味性和科学性,使读者能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及几种具体的表现形式有一个全面的概括的了解,从而萌发对我们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提高我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强大国家而努力奋斗。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