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暴雨扰动环流图集》编著者钱维宏。
对气候态重新做了估算。当把中国大陆754个观测站的24小时降水与欧洲资料分解的扰动气流画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惊讶地发现,它们的搭配呈现出了非常美妙的图画。扰动气流勾画出了区域暴雨的确定位置和范围。最强的台风(多在海上)有多条相邻的螺旋雨带,每条雨带都受到扰动气流的制约。大陆上偶尔也能看到气旋或台风登陆后的三条相邻的螺旋雨带,它们也是受扰动气流制约的产物。大多数的区域暴雨表现为两条前后相邻的螺旋雨带,它们也是通过扰动气流联系在一起的。中国东部一些大陆气旋中的扰动气流构成了气旋中心西侧的冷切变线和气旋中心东侧的暖切变线。相邻的两个切变线对应有两条暴雨带。《中国区域暴雨扰动环流图集》中包含的603曰次区域暴雨扰动环流图中,扰动流线就像两只“眼镜框”,而那些区域暴雨站很守规矩地落在了“眼镜框”内。
《中国区域暴雨扰动环流图集》编著者钱维宏。
《中国区域暴雨扰动环流图集》绘制了30年(1981—2010)中区域性暴雨共603日次。本图集是一种从事暴雨分析与暴雨预报的手册,也是从事降水预报研究的参考书。
区域性暴雨是洪涝、也是多种次生灾害,如泥石流形成的原因。中国每年都会发生几十次区域性暴雨事件。每个区域性暴雨事件都有其形成的具体特点,值得深入分析和研究。区域性暴雨一般位于常规天气图上低空急流的左侧和切变线的右侧,但暴雨落区的相对位置难以定量确定。把常规天气图上的流场分解成气候流场与扰动流场,则区域性暴雨落区受制于扰动气流。区域性大到暴雨与扰动气流的弯曲和扰动气流的辐合有关。
大气科学的业务和研究人员可以从本图集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域性暴雨,开展更加深入的个例分析。气象预报人员经常查阅本图集可以加深对暴雨形成的认识。各地气象台若能为气象预报员提供常规天气图的同时也能提供扰动天气图,相信天气预报员的暴雨预报技巧和准确率会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