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我时常回忆起美好的大学时光,那些在校园里奋斗的过往一直使我难以忘怀,每次回忆都会使我平静的心中泛起阵阵涟漪,并且久久不能平息。蓦然回首,离开母校已近十年,可是大学生活的点滴仍然历历在目。
记得刚来威海校区的时候,学校的大门还未落成,我踩着一块木板穿过大门旁边的小水沟进入校园,边走边晃,生怕一不小心就掉进沟里。校园很大,却很空旷,只有几幢教学楼和公寓楼零星立着。说心里话,眼前的景象和我所憧憬的大学相去甚远.着实让我失落了一番,心里一直抱怨:我梦寐以求的大学怎么会是这个样子呢?但一进入校园,便陆续有学长主动上前给我们带路,帮忙拎包;来到宿舍后,更有学长来主动为我们答疑解惑。学长们的热情顿时让我倍感亲切,心中的阴霾也随之散去不少。这事先准备好的迎新工作,一方面让我们刚离开家的新生感到了学校的温暖;另一方面,也让作为学生的我们感到自己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创业者,我们也在用自己的奋斗书写着母校的历史,与母校共成长。
“今天我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以我为荣”——大学四年里,这种精神一直鼓舞着我,每当累了想要放弃的时候,我总能从中汲取力量,继续前进。
秉承校训精神的老教授
“高数其实没那么难。”如果这话从我嘴里说出来,一定会遭人唾弃。可说这话的并非是我,而是我本科时期的数学老师——孙振绮教授。初听这句话时,我半信半疑,学完后才发现,这话也对也不对。之所以不对,是因为高等数学对于很多同学来说就是一棵很高的“歪脖树”,很多人都“挂”在了这棵树的树权上;之所以对,是因为如果有名师点拨,再加上学生的勤奋,再高的树也能砍倒。这个是有据可查的,当年我们班有一半同学的高数成绩都超过了90分,高居同年级各系之首。这首先归功于孙教授的大师风范,他的教学使同学们获益匪浅。
除了有大师风范的孙教授,还有乐观开朗的霍老太太——这是我们对她老人家的爱称。老教授本名叫霍彬茹,她每次给我们讲笑话,总能把我们逗得哄堂大笑,不过不是因为笑话本身可笑,而是老太太的笑点实在太低。每次她还没把我们逗乐,自己就先大笑起来,让我们听得莫名其妙,就跟着哄堂大笑了。不过,让我们佩服的是,霍老太太每次上课,只要扫一眼教室,不用点名就知道谁没来,这让我们畏惧三分,不敢旷课。
还有治学严谨的许承斌教授,他老人家课堂上工整的板书,作业里细致的批改,让我明白了“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
还有讲课只拿两支粉笔的崔明根教授,不用看书就能告诉我们翻开书本的第几页,看第几行,当时我就震惊了……
哈工大“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真的不仅仅是一句校训,而是一种代代相传的精神。老教授们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影响着我的学习和成长。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就一直要求自己也要做得像老教授们一样业务过硬。在求知的过程中,我真切感受到了哈工大精神的内涵,而这种精神的传承,需要我们世代师生的共同努力奋斗才能实现。
令人难忘的金工实习
我是学计算机的,对于这个专业来说,“金工实习”可能是八竿子都打不着的亲戚。实习内容本身并没什么特别之处,无非是锉锤子、车外圆、铣平面,可是这“并没什么特别”的金工实习却给我带来了不少的乐趣。
实习过程中,我第一次焊接了一个哑铃,第一次锉削加工了一个小锤子,第一次用车床车出了圆柱体,着实过了一把工人师傅的瘾,不过也确实体验到了工人师傅的艰辛。原本焊哑铃并不在实习内容之列,或许你会好奇哑铃为什么是焊出来的,这就是这个哑铃的特殊性:我们找了一堆破铁片和一根铁棒,因为铁棒没有螺纹,举起来不磨手,我们就用焊枪把铁片给硬焊到了铁棒上,焊成了哑铃状。不过,哑铃在被用了几次后,铁片就掉了。虽然这只是个粗糙的玩具,但在制作它的过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了快乐。
也是在那段时间里,我见识了威海的台风:车间的大门紧闭着,大风还是顺着门缝将滂沱大雨吹进车间里5米远。最惨的就是我们班的某个寝室,他们在实习期间忘了关窗户,结果整个宿舍上演了一出校园版的“水漫金山”。回宿舍后,大伙自发帮他们一起排水,重新收拾宿舍。看着焕然一新的宿舍,大家感到彼此的心更近了,这种集体自觉行动着实令我们难忘。
金工实习就像第二次军训,大家一起进车间,一起做加工,一起擦机床,一起休息逗乐。在一起工作生活的日子增进了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班级同学越发团结和谐。
让人成长的换寝风波
大学四年是一段很长的日子,同学相处久了,难免会有摩擦,但这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班有六个寝室,三个朝南,三个朝北,其中有两个是女生寝室。由于朝南的寝室向阳,大家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每年南北寝室都要互换。
然而,有一年,轮到女生寝室南北互换时,居然搞到要全班同学集体投票表决。其实事情起初并没有这么复杂,每年一换,除非朝北的寝室自愿放弃,然而这次却把两个女生寝室之间平时积累的矛盾掺杂进来了,南向寝室的女生拒绝互换,北向寝室的女生也绝不退让。
为这件事情,我们召开了一次特别班会。班会上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有人嚷着要投票表决,两位代表北向寝室利益的同学却站起来说,如果投票就退出,不承认这个投票的有效性。说实话,当时我看得糊里糊涂,只觉得如果继续争执只会浪费大家更多的精力,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算是目前中国社会公认的、快速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然而投票结果出来后,我明白了为什么那两个同学会退出。事情并没有朝着公平、公正的方向发展——南向寝室的同学“胜利”了,依仗大部分同学的支持,却漠视了北向同学的合理利益。北向寝室的同学不甘心,她们找到了班主任林建秋老师。林老师得知此事后,支持了北向寝室同学的合理要求。在第二次班会上,林老师指出北向寝室的同学的要求是完全合理的,这件事情本身不应该与其他的事情牵扯在一起。因此换寝室是无可非议的。
之后,林老师话锋一转,给大家讲起了自己大学时代的故事。林老师强调,同学之间的矛盾都是暂时的,不要让矛盾遮蔽了同学们之间弥足珍贵的感情。我第一次从林老师那里听到了所谓的“三大铁关系”——“一起扛过枪的,一起下过乡的,一起同过窗的”。直到现在,这件事情还是让我回味无穷,一方面是佩服林老师处理矛盾的能力;另一方面是我们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学会了如何去处理同学们之间的矛盾,懂得了如何珍惜同学们之间深厚的情谊。这一次的换寝室风波真的让我们长大了。P11-13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十佳大学生”评选活动自2003年首次开展,已成功举办了十届。经过十年的努力探索与实践,“十佳大学生”评选活动形成了完善的推荐选拔和评价机制,并通过多种渠道的表彰、宣传使得百名优秀学子的典型事迹在校园内广泛流传,形成了“树典型引路、立榜样育人”的良好局面。对于推进学风建设、正确引导学生成长成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他们既是我校区优秀学生的代表,也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在“十佳大学生”评选十周年之际,本书编写组从历届十佳大学生中邀请了三十五位,通过第一人称讲述成长故事的方式,回顾了他们在校期间的成长历程,以及离开母校走向社会后的真实感受。
本书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建文与副校长赵国亮负责策划、组织和统筹.由刘群、李新与朱美丽具体组织落实。参与初期约稿及初步修改的有刘群、李新、朱美丽、王莹、岳彩领、费非、吴琼、李焕然、高仕宁、杨俊敏、汪明、赵婷、史建锋、隋海瑞、李华军、申万兵、胡萍与曹竞。参与后期整体编排及修改的有刘群、李新、朱美丽、王莹、岳彩领、费非、吴琼、李焕然与黄蕊。
衷心感谢王彦岩、张步先、周玉生、师雄达、于周晓、李晓玲、李淑侠、张颖、张爽、常红霞、马梅荣、于庆革与李华军等一大批为“十佳大学生”培养、选拔作出贡献的领导和老师。张玉芹、王晓强、杨雪、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工程学习小组、0914201班全体同学对本书的出版提出了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望有关领导和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编者
2012年8月
书中的这些人物,即撰文的学生,我大多没有见过。他们当中只有少数人仍然在校,多数都已走出校园,走在继续奋斗的征途上,走向自己理想的彼岸。在“十佳大学生”评选十周年之际。他们应邀撰写了自己的大学故事、奋斗历程以及感悟与思考。
严格地说,他们并没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大多行文朴实,有的甚至略显粗糙。而且,如果与成功的大师、大家们相比,这些年轻人目前所取得的成绩仍然微不足道。然而,读了他们的故事之后,我为他们每个人所深深地感染,心中充满感动。感动于他们回忆起母校,回忆起老师,回忆起同窗挚友时那字里行间所饱含的浓浓深情;感动于他们在艰苦环境中自强不息、奋发图强、不懈拼搏和永不放弃的精神;感动于他们对“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校训的那份铭记、理解和诠释;感动于他们“今日我以母校为荣.明日母校以我为荣”的自信和豪迈;感动于他们如此年轻却对人生有着那么深的理解和感悟。
这是一本用心绘成的心语集,它凝聚了优秀学子们的经历、思考与感悟,凝结了编写组老师们的心血、期盼与祝福,值得用心去读。
它能够为你的大学生活指点迷津。如果你仍为高考的些许失利所困扰,为没有进入梦想中的大学而心存不甘,你也许会从刘霜叶、贾志平与韩志萍等学长学姐的经历中找到驱除心中阴霾、重新振翅飞翔的力量;如果你正为选择的专业而不满,因为不满而消极面对学业的话,就看看贺鹏学长是怎样从被调剂到数学专业后的失落和迷茫中走出,进而认同数学、喜欢数学,最后感受数学之美的;如果你正对如何处理好学习与社会工作的关系而心存疑问,做过学生干部的华玉锋、宋琪珍与柳东威等会教你如何做到鱼与熊掌兼而得之;如果你正为不知如何通过创新提升自我而烦恼,张立伟、肖晓飞、刘裕良和艾兵等已经给了你不错的答案;如果你正为同学问的小小摩擦而耿耿于怀,王蕾、仲小清、王轩春、贺智与史永敏等用他们的亲身经历告诉你同窗友情的珍贵、彼此依靠的温暖及班级团队的力量;如果你有着坎坷的经历或因家庭贫困而自卑,那么,“任何人、任何事都打不倒”的武克斌、“无论什么困难和挫折都能坦然面对”“要做自己的救星”的谢庭相讲述的他们在面对巨大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坚强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会让你从中汲取拼搏的力量;如果……请翻开这本书,自己去寻找答案吧!
它能够指引你走上通向成功的道路。书中每一个人都叙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许多故事似乎有相似之处,但又各具特色。虽然别人的成功难以复制,但有很多东西非常值得借鉴。总结所有同学的故事,“坚持”“勤奋”“积累”“挑战”“信心”“激情”“兴趣”“梦想”等词语的使用频率最高。故事中还精炼了很多可作为后来者座右铭的经典语言,值得细细品味:“努力是飞翔的双翼、机会是每一刻的积累、快乐是化茧成蝶的喜悦”“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机会是可以创造的”“不悔衣带宽,天酬勤者愿”“人生最快乐的是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事并为之拼尽全力”“成功,你只需多一点点团结;成功,你只需多一点点激情;成功,你只需多一点点责任心;成功,你只需多一点点坚持;成功,你只需多一点点精心”“痛苦与微笑,坎坷与成长,都将是我人生路上的宝贵财富。而我目前追求的状态就是脚踏实地,让每一天都过得有意义。面对即将到来的挑战,我将迎难而上,我要做的。就是不断把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前面,因为,每一步我都在缩短现实与梦想的距离”……这些语言是他们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功,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后,在心底沉积的宝藏,是发自内心的感受,是予人启迪的经验,是宝贵的精神财富。相信这些由他们自己创造的经典语录,这些他们亲历的故事,能够在每一位向往优秀、追求卓越的同学内心敲击出共鸣、进发出激情、汇聚成力量!
它能够帮助你顺利应对初入职场时的种种困惑与挑战。一部分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同学谈到了自己职业生涯第一步的选择。有的同学谈到了初入职场的困难与挑战,有的直接以职业生涯导师的身份为学弟学妹们进行指导。他们在职场拼搏的经历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教训正是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学生们所需要的。
畅读全篇,掩卷俯首,有个问题始终在心头萦绕:为什么他们对这个当初并不十分钟情的学校如此深情?这个问题于我而言,应该给出一个答案。
几乎每个人都在文中表达了对母校的感激和眷恋。有的同学写道:“母校像我生命中的一处小岛,驻扎在记忆的河流中;像一块丰碑,矗立在我人生的殿堂里,让我时时感念,不敢忘怀。”有的同学写道:“母校以其宽广的胸怀包容着我们,以浓厚的学风感染着我们,最终让我们深深地爱上了这所学校,哈工大(威海)的精神永铭心间。”威海校区是只有二十几年历史的年轻校区,与著名学府相比,无论是大楼还是大师,都难以相提并论,创业初期更加明显。一部分学生来到威海校区后并不十分心甘,然而,经过几年的校园生活,经过几年的熏染培养,他们却对这个校园产生了浓浓的感情。我想,这并不是“日久生情”那么简单,一定是这所学校给予了他们不一样的东西,让他们走出校园后感念更多,日久弥深。这些不一样的东西是什么呢?
再读再思,似有所解。首先,是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光大。威海校区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在黄海之滨撒下的火种。这个火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她以“规格严格功夫到家”为魂,在艰苦的环境下生根发芽,与齐鲁文化有机交融,植人大海的博大胸怀和丰富内涵,孕育着勃勃生机。这种文化的熏染让学生拥有了哈工大人特有的人文气质.心怀祖国、服务社会的责任感,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不畏艰难、勤奋拼搏的创业者精神,超越自我、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力量,敢与世界比肩的勇气和气魄。一位同学这样谈到:“威海校区的同学能吃苦、能坚持,有创业精神和拼搏精神,而这正是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关键内因。母校创业时期的环境,决定了我们无法像校本部同学那样大树底下好乘凉,而这也促使我们加倍努力来弥补差距。时至今日,我越发觉得这种‘危机意识’和‘坚持’的重要:安逸时提醒自己不要轻易满足,止步不前;艰难时提醒自己,不必畏惧,不要放弃。每当别人问起我毕业于哪所大学时,我依然会坚定地说:‘哈工大(威海)。”’
其次,我们有着一批品格高尚、心存大爱并且有着很强的事业心、责任心的好老师。许多同学在文中谈到了他们的老师:有老一代的创业者,有博学的老教师,有中青年的教师骨干,有给予他们很多帮助的辅导员和班主任,有曾经为学生服务的工作人员。他们虽不是名扬海内外的大师,但他们把自己的所学都倾囊传授给学生;他们虽不是著名的教育家,但他们在学生的身上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他们虽没有很高的头衔,但他们时刻关注着学生的成长;他们虽不一定为学生所识,但他们用自己的服务传递着家长般的关爱。这是办学的基础,这是学校的根基。
因此我建议,老师们,特别是较晚进入学校的老师们读一读这本书,在书中体味创业者的艰辛、为人师者应有的风范以及需要继续传承光大的文化与精神!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党委书记姜波
2012年8月
王建文、赵国亮编著的《百舸争流--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十佳大学生成长心语》内容介绍: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十佳大学生”评选活动自2003年启动,迄今共有100位学子荣膺“十佳大学生”称号。历届“十佳大学生”为了理想努力拼搏的精神极大地激励了广大学子立志成才、锐意进取的热忱。在“十佳大学生”评选十周年到来之际,共有35位历届“十佳大学生”代表受邀撰写自己的成长故事。故事内容包括他们在校期间最难忘的成长经历,令自己受益终身的挫折历练,以及走出母校后在逆境中抗争的心路历程、在工作中的酸甜苦辣等。
《百舸争流--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十佳大学生成长心语》旨在引导在校大学生以先进模范为榜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认清历史使命,勇于承担责任,时刻铭记哈工大“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通过自身坚持不懈的奋斗成长为优秀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王建文、赵国亮编著的《百舸争流--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十佳大学生成长心语》选取的35位“十佳”主人公,如今有的已经博士毕业,在科学的世界里遨游;有的在航天领域中默默耕耘;有的还在发奋研读。本书按照“我从这里走来”“逆境是一种财富”“一样的执着,别样的精彩”“与你们一起度过的青春岁月”“奋斗的人生最美丽”等五个篇章向大家讲述“十佳大学生”成长的故事和感悟。每个主人公不仅回顾了他们在大学期间的成长历程,而且特别介绍了离开母校走向社会后的真实感受。尽管他们的成才心路、奋斗历程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都从平凡起步,始终保持努力向上的恒心和毅力,不半途而废,不浅尝辄止,把学习和奋进内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他们以非凡的业绩和追求卓越的精神,告诉每一名青年都应该也可以像他们一样,走向人生的美好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