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浮光掠影
分类
作者 姬臣
出版社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姬臣系80后青年,2007年开始从事屯溪区城市社区党务工作,2009年8月起担任阜新社区党委书记,现为屯溪区上新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姬臣自幼酷爱书法艺术,公余以写作临池自娱,喜诗词、爱书法、好曲艺,16岁加入安徽省书法家协会。《浮光掠影》中主要收入姬臣自16岁至28岁十二年来作品,其中大部分已经正式发表过。

内容推荐

《浮光掠影》分为散文、诗词、书法三部分,共20余万字,配图近百张,内容生动,古趣盎然。《浮光掠影》由艺术大师丰子恺先生爱女,著名书画家、翻译家丰一吟题写,著名考古学家卢兆荫先生为之作序。

《浮光掠影》中主要收入姬臣自16岁至28岁十二年来作品,其中大部分已经正式发表过。

目录

序言(卢兆荫)

前言

散文篇

读朱自清

回忆祖父

二中岁月

读陈寅恪

怀念伟公

丹青不知老将至

——黄澍先生九十华诞

韵仪姨婆

怀念树森姨公

姑苏行

春游兴国寺

家龄兄

回忆金兆辉老人

张泠泠君

琴师书礼

李慧芳先生

张春秋先生

一件往事

怀念朱开霖先生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记老书法家张定有先生

秋访燕园

于蓝奶奶

百岁学者吴宗济

登八达岭

戴文龙先生

周养吾先生

漆器妙手甘而可

悼念任继愈先生

伯娘奶奶

悼念伯公陈怀熙

玉振金声

——津门鼓王骆玉笙

金石心先生

张厚炜先生

心香一瓣献尊前

——悼念胡云龙同志

附录:艳阳天(短篇小说)

诗词篇

相见欢·秋夜伤怀

十六字令三首

满庭芳·偶见

满庭芳·送别故人

念奴娇·雪夜

雪梅舂·观梅兰芳《贵妃醉酒》

庆春泽·游花山

七律·小轩早春

八声甘州·怀古

一剪梅·游古黟宏村

七律·夏夜抒怀

七律·汪氏三父子

七律·西邦垂钓

采桑子·读画

满江红·众美

——读《红楼梦》(一)

念奴娇·晴雯

——读《红楼梦》(二)

沁园春·梦游大观园

——读《红楼梦》(三)

行香子·林黛玉

——读《红楼梦》(四)

蝶恋花·薛宝钗

——读《红楼梦》(五)

水龙吟·曹雪芹

——读《红楼梦》(六)

江城子·坐公交车上学

沁园春·笑傲高考

——步毛主席原韵

夜游宫·离别

渔家傲·传笺素

一剪梅·读《三国志》(一)

一剪梅-读《三国志》(二)

一剪梅·读《三国志》(三)

青衫湿·窗前思绪

少年游·掩卷偶成

秋波媚-烟锁重楼

七律·滨江长廊小憩

七绝·秋夜杂诗

满庭芳·盟誓

采桑子·读山水画

七律·笑傲“非典”

——步毛主席《送瘟神》原韵

如梦令·静夜思

七律·悼朱开霖先生

七绝·咏菊四首

七律·悼方宗耀先生

七绝·癸未杂诗

沁园春·纪念毛主席诞辰一百一十周年

七绝·遥念故人

如梦令三首·黄澍教授八十八岁华诞

沁园春·邓小平同志百年华诞

七律·悼念叶维章同志

沁园春·悼女词人宋亦英

七律·秋日遣兴

七律·淮海战役胜利五十八周年

七绝·敬呈卢兆荫先生

七绝·赠吴宗济先生

七绝·敬呈任继愈先生

七绝·奉和黄裳先生

水调歌头·踏青

七绝·题嗣哲公

《含苞迟放艺术选集》付梓

七绝·王昆同志从事革命文艺

工作七十周年纪念

沁园春·乐而忘年

——献祝黄澍教授九十四岁华诞

七绝·项怀诚先生赐墨感赋

小重山·古徽踏青

临江仙·欣读金家宝先生《八十留痕》

一剪梅·寻春

临江仙·赠檀怀侠先生

水调歌头·中国共产党九十华诞

沁园春·贺胡云龙同志八十四岁寿辰

七言绝句·敬呈雷云老先生

七绝·题赠王立珍、王晓霞贤梁孟

七绝·贺程良骏教授九十华诞

七绝·姚瑞华女史六十初度

七绝·敬题丰一吟女史赠画

七绝·赠李青、汪佩兰贤梁孟

临江仙·敬题黄澍先生画赠《十二生肖》

书法篇

自作词《满庭芳》(四尺竖式)

楹联:落叶半床舞

狂花满屋飞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四尺横式)

黄山杂诗(四尺横式)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四尺横式)

宇宙雄风(四尺对开)

自作词《满庭芳》(四尺竖式)

楹联: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毛泽东词《沁园春·雪》(四尺竖式)

杜甫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六尺横式)

楹联:衣人德自暖

被世风无寒

楹联:莫放春秋佳日过

最难风雨故人来

楹联:旁引书满腹

同梦笔生花

王昌龄《从军行》二首(六尺横式)

楹联:品若梅花香在骨

人如秋水玉为神

楹联:经纶涵万物

磊落冠群英

楹联:闻鸡晨舞剑

借萤夜读书

汪道昆《鹿溪》(八尺横式)

李白《将进酒》(八尺竖式)

自作词《沁园春·呈胡云龙同志》

(四尺竖式)

《悼秋瑾女杰》及《剑器词》各一首

(四尺竖式)

古徽新崛起

春潮涌黄山(四尺竖式)

后记

试读章节

最初接触朱自清的文章是初一课本中的《背影》,到现在已是四年了,那个“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至今还在我眼前晃着。打那以后,便注意着朱自清的文字,从《匆匆》、《我是扬州人》到《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给亡妇》,逐渐迷上了。朱自清的诗也很好,我很爱其中的《毁灭》,据说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首抒情长诗,我不在乎“第一”,只在乎“抒情”,在我看来,那一首确是抒情,抒得极好。相比之下,我更爱朱先生的散文。现代散文的发展,以“五四”时期成就最高、影响最大,而朱自清的散文创作,又是这一时期实绩最大、成就最高的。他总是用一杆平稳、舒缓、睿智的笔,醮着心灵的墨水——爱,静静挥洒,娓娓道来,如同笛声的悠扬,裙幅的轻舞,蜜的缓流,风的微漾。

《绿》是一篇以描写醉人的绿色而著称的千字小品,像我这样的高中学生几乎耳熟能详。作者坐在梅雨亭上,景色尽收眼底:云在头上流着,草丛透着绿意,瀑布冲下,撞击在岩石上,飞花碎玉般溅开,恰如朵朵白梅,又似点点杨花,倏地钻入人的怀中,再也寻她不着。如此描绘静观的景物,没有雕琢,不加粉饰,真如工笔画一般。简洁明快的笔调,透出对青春、对活力的赞美与憧憬,“如见其景,如闻其声”八字用在此处,恰如其分。

《荷塘月色》是撩人的,但这撩人的景致总笼着一层淡淡的愁,恰是这愁,构成了一种美,一种深邃的美,一种隽永的美。冰心的笔足以令我沉醉,而朱自清又给予我新的感受,谁说白话文不美?我体会到散文之所以被称之为美文的缘由了。尽管朱自清支持白话打倒古文,但正如他所说:“除却肃清的工作,便是要知道怎么正确使用古文了。”这正是一种“拿来主义”,倘若不懂,朱自清不可能有《说梦》,更不会有光彩夺目的《经典常谈》。读他的文章是多方面的知识充实、是全方位的美的享受,古典文学、语文教育、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濡透着他的笔,那令人痴迷的文字!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没有一颗平静而火热的心,没有一双明眸,是决然不能显现的,不是么?

朱自清的很多散文都是身边琐事,信手拈来,便有一绺潇洒的情愫从笔下静静泻出,这泻出的潇洒里,除却坦诚、纯朴,倒也蕴涵着一些犀利的,只是从表面看来,并不是十分明显罢了。这是与鲁迅大不同的。鲁迅先生的笔就像一杆锋利的投枪,于嬉笑怒骂中直击敌人的心脏,而朱自清却是笔锋愈舒缓,抨击得愈烈,表达的愤慨愈强。倘若先读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再读朱自清的《执政府大屠杀记》或是《北平沦陷那一天》,断然会胆战心惊的。而对黑暗社会的直接抨击则在《生命的价格——七毛钱》中展现得淋漓尽致。那壮丽的文字l

读朱自清,最大的收获有二,一是作文,二是做人。诚然,写出《春》、《月朦胧,乌朦胧,帘卷海棠红》的朱白清确是个文弱多情的书生,而贫病交加,宁可饿死,不受嗟来之食的朱自清,又岂是一般丈夫所能比肩7我忽然忆起那句老话——“处世无奇但率真”了,道理也便在于此吧。

2000年5月25日

(原载2001年1月3日《黄山日报·教育周刊》)

祖父离开我们已十余年了,我最不能忘的是他双手拢在身后,微驼着走路的背影。

瘦高个,一头花白头发,浓黑微皱的眉毛,犀利眼神,厚厚嘴唇,就是这个坚韧倔强的老人。

祖父姬向文是河南省遂平县人,生于“五四运动”那一年,属羊,喝黄河水长大,一九三七年四月参军,天性使然,他似乎对世代安于种地的现实有着强烈的抗拒,这个叛逆者十七岁时就瞒着家人跑去扛枪,这一扛就是大半辈子。直到一九五五年全军第一次授衔之后,才转业在公安部门,从事劳教管理工作,从上海内卫二团到安徽省公安厅第九劳动改造管教队,再到徽州地区看守所。四个子女也陆续生于这一时期的不同地点,如大伯生在遂平,父亲生于上海,姑姑生于屯溪,按老爷子的话说就是:“每一个新岗位留下一个革命后代!”

同所有的老战士一样,平日沉默寡言的爷爷也有动情之时,印象较深的有两次。一次是一九八五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四十周年,他曾颤颤巍巍地拿出一张《人民日报》给家人看,清楚地说出从头至尾二十二次战斗。另一次是《血战台儿庄》这部电影开始公映,他不顾身体不适,执意要前去观看,一天也不耽搁,看完电影,已是老泪纵横的祖父告诉家人,时任通讯员的他是当年战斗七连三个幸存者之一。

把“驴脾气”、“牛犟角”两顶帽子戴在老爷子头上实不为过。“文革”一年后,武斗开始,造反派要抢看守所的枪,祖父带领看守战士挡住大门一天一夜,始终不从。据祖父在参加淮海战役时期的战友刘月亭老同志回忆,当时所内在押罪犯有四十余人,存枪超过五十枝,一旦遭抢,后果将不堪设想。守备的武警战士荷枪实弹,面朝大门围成一个半圆形,身为所长的祖父位居最前,双目圆睁,额头上青筋根根突起,厉声斥责某造反派头头,狂热激愤的“造反派”自始至终未能闯入。第二天,地处屯溪老街三马路口的徽州地区公安处外墙被铺天盖地的大字报包围,七个一米见方的大黑字更是出现在地委大院门口:“打倒军阀姬向文!”二十天后,屡遭批斗但拒不认错的祖父被“砸”出公安处,“扔”进“五七干校”,下放劳动,仍然决不低头。到晚年提起这些往事,他依旧双手拢在身后,微驼着轻哼一声,不屑一顾。

我出生时祖父已六十五岁,这个八辈贫农到底带着中国农民最朴素最根本的思想——有孙即有后。幼时的我受到他的关爱和呵护是无微不至的,一块烤得焦黄的馒头,两根香蕉,半截油条,都串成了我童年美好的回忆。

爷爷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攻徐州、平枣庄、战上海,淮海战役中任渤海七师重机枪连长,渡江战役时任先遣训练队教导员,半生戎马,屡受枪林弹雨的洗礼,烽火硝烟磨炼了他刚强、坚毅、严肃的性格。一九八七年一个酷寒的冬日,祖父半夜里突发心肌梗塞,三分钟即溘然长逝了。

2001年6月10日

(原载2001年6月16日《黄山日报》)P3-6

序言

出一本小册子的愿望,由来已久。原因有三,一是我素爱舞笔弄墨,除读书、写字、听戏、散步之外,也喜欢写点文章。从上初中起到现在,陆续发表了一些,但拉拉杂杂,不成体统,觉得有必要梳理规整一下。二是平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想,大多是零碎而短暂的,其中一部分却充满着光亮,一晃而过,逝者如斯,断难再现,弃之可惜,应当记录下来。三是人生在世,有些话,不能不说,不能全说;有些事,不能不做,不能全做。总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是常理,不足为奇。但对于我的秉性,是无奈、矛盾、痛苦的。写文章则给了我良好的倾吐机会,我可以将想说而未说出来的话,写进文章里,用自己拙劣的笔倾泻内心真实的情感和思想。雪夜闭门,独坐书斋,天地苍茫,只我一人,宇宙辽阔,唯此一室,任意读书,随意写作,此中滋味,实不足为外人道也。

我二十岁时曾立志,假若我能够活到一百岁,那么从二十五岁开始,每隔二十五年出一本书,记录下这一阶段的“光”和“影”,一生就有四本书了。当我百岁之日,白髯垂胸,拄杖徐行,翻翻这四本小书,必可无憾!然而,秉承古语“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加之杂事缠身,惰性牵绊,此念时明时暗,始终搁置。眼下,我刚刚度过二十八周岁生日,距离预期目标已超三年矣。经过坚持对有限的闲暇时间的挤兑和使用,尤其是得到姚瑞华女史的鼓励、支持和帮助,终于实现这十载夙愿,对于我自己来说,不能不算是一件人生乐事。

“浮光掠影”,成语词典中的注释是指“水面的反光,一闪而过的影子”,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清·冯班《常熟二冯先生集·沧浪诗话纠谬》:“沧浪论诗,止是浮光掠影,如有所见,其实脚跟未曾点地。”我却以此四字作为书名,岂不怪哉?不然。我年未而立,涉世未深,日间忙于工作.夜晚埋首书斋。纵有所想所感所议,总也是肤浅的。我是一个平凡者,日常生活大部分是由一个一个平凡的人,一件一件平常的事,一点一滴平淡的感觉所组成,这些人、事、景、感等大多稀松平常,转瞬即逝,但又发出光、亮、热,印在脑海,时而浮现。值得将这些光和影从脑子里移到纸上,记录下来,成为文章。一个平凡的人记录下平凡生活中的一些平凡的场景、人物和故事,虽然琐碎平淡,却也值得回忆玩味,敝帚自珍。

此时恰是除夕,微雨渐止,云遮月色。静静坐在冷板凳上,慢慢写下真切的想法,除了孤独和寂寞,也有舒畅与温馨。无论怎样,我手写我心,无论何时,我心抒我情。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如此而已。

姬臣

二○一二年一月二十二日时农历辛卯除夕夜

后记

薄薄一本册子,浸透着历历往事,缕缕深情。

我小时候感兴趣的事情比较多,唱戏、京胡、下棋、摄影、书法、诗词以致栽花养鸟喂鱼之类,兴趣广、玩心重。我养乌的纪录,最高峰时达到九只之众!画眉、鹦鹉、鹩哥皆备,一溜排挂在屋前横杆之上。那时我住在屯溪荷花池畔祖父留下的旧屋中,平整宽阔的房前有小块的空地,爷爷亲手植下的香椿、栀子、芭蕉等已经枝繁叶茂,垂萌遍地。外围是一个很大的院子,隔断喧嚣。晨起即可领略花卉流芳,众鸟声喧之妙景。黄澍教授曾赠我一只黟县匠人制作的鸟笼,做工精良,色如赭墨。我养过一只芙蓉鸟,俗名金丝雀,淡黄色羽毛,尖喙红爪,会模仿四种不同鸟类鸣唱,喜爱洗澡和吃苹果,陪伴我六年之久。搬家时,因末在笼外套上布罩,被马路上汽车喇叭声吓死了,为此,心里难过了好一阵子。

我属于“八零后”一代,独生子女,孤独寂寞,缺少玩伴,幼年时居住在大院中,有幸成为“孩儿王”。渐渐长大,读书上学了,伙伴尽失,玩心不减。于是寻找玩法,自得其乐,所以我少年时期是比较快乐的,常常觉得自己拥有令人艳羡的自由和悠闲。但经过时间的检验,那些闭门不出,专心致志的伙伴们后来一个一个学有所成,进修深造,过去疯跑疯玩之状已经变成老成持重之态,我却成了如今这个不文不武,不荤不素的模样。细思之下,不禁怅然。

收入《浮光掠影》中的戈字共有三类,分别是散文、诗’词、书法。此外,则是一些相应的值得纪念的图片、墨迹、信函,零散、普通而生动。绝大部分是我十七岁到二十八岁之间所写且已经见诸报刊的作品。在此期间,我数次搬家,物品损失大半,所幸没有失掉这些布满字迹的纸片。今天看起来,文章的稚嫩自不必言,驾驭文字的能力也很有限,但感情是真挚的。散文部分最后一篇《艳阳天》是高中三年级暑假中根据自身体会所写的一篇小说,也是迄今为止我写的唯一一篇小说。因我不善虚构,虽然脑子经常胡思乱想,神游八极,可是一旦拿起笔来,则不由自主的写真实可见、_实事求是的东西。而这一篇小说,也完全是由自己切身体会和青涩情愫而写出的,当时我只有十七岁,可至今读起来,脸上还是会发热,因为,青春多美好!

我从不曾想过做一名作家、诗人或是书法家。写作填词写字都是兴趣所致,完全没有接受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教育,只是由于心里喜欢,自发地找书看、凭空想、苦琢磨、下笔练。我从幼年时代就对书法充满浓郁兴趣,十五岁,我曾写过一篇《书海探幽》的文言文,刊登在一九九八年七月三日的《黄山日报》上,可惜这份报纸“只在此室中,书深不知处”,找不到了。通篇大约九百字,字斟旬酌,之乎者也,’简略叙述了我自蒙童开始的学书历程。我十六岁时参加了一次全国书法比赛,得了金奖.作品在北京大学展出。由于黄澍教授和朱开霖先生两位徽州书坛硕儒的推荐,成为当时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年龄最小的会员。这对于尚在高中一年级读书的我,不啻是一件值得炫耀的大事。但此后我再也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书法赛事,因为我越来越清醒深刻地认识到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与博大精深,而自己只是一个爱好者,不必竞技长短,争夺前后,追名逐利,如同对京剧艺术一样,永远只是爱好者、追随者,不可能以此为业,更不可能成名成家。人贵有自知之明。思想解通,心即释然,反而轻松看待,兴趣愈浓。吟诗作词,更是偶然。初中毕业后的暑期,无作业,有闲暇,长夏炎炎,奈之何哉?于是开始静读《红楼梦》,第一遍读下来,最大感觉是诗词特多。我从小喜爱诗词,佳作名篇,背诵无碍。自读到《红楼梦》开始萌生大胆的想法:原来除了散文还有这样一种独特的文体能够抒发情感,表情达意,试试如何?于是借来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课本,当中只有一章讲授古典文学,不几日,学完了。略懂得而不熟悉,才知晓而不会运用,最为难熬。于是又找到王力教授著作《古代汉语》,对于其中专论旧体诗词章节,一读再读,边学边记,专心揣摩。平上去入之声、平仄格律之规、入叶转押之韵,渐渐掌握。不知深浅者,最为大胆。略微学会,就敢试写。从七绝、五律到七律,又学填词。本书中收录的,就有学习之初倚声之作。当时已经八十高龄的黄澍老先生曾一再鼓励、赞同并逐字逐句为我修改过稚嫩诗作。后又蒙南开大学教授叶嘉莹先生悉心评改。吟诗填词,甘苦自知。伙伴们正沉浸于溜旱冰、打电玩、读武侠之时,我却整夜伏案凝神,摇头晃脑,诗稿满桌,搜索枯肠,苦心推敲,自得其乐,俨然成为“迂夫子”了。我烟酒不沾,不喜运动,身短貌平,一无长处。只愿始终保持对写作、书法、诗词、曲艺等的兴趣,一直做一个坚定不移的挚爱者,追随者,学习者,直至生命的终结。

本书中所有内容都是一个平凡普通略有兴致的青年人百无聊赖时所留下的纸上痕迹。您肯翻开此书看一看,已经是著者莫大的荣幸。丰子恺大师的爱女丰一吟先生赞同并题写了书名,她的笔尖濡透了丰派艺术的别致墨韵。考古大家卢兆荫先生以极大的精力用工整的字迹写了一整页纸的序言。而原徽州地委书记、黄山市第一任市委书记胡云龙同志则于病中愉快地写下朴素真挚的文字,一个月之后即驾鹤西去,竟成绝笔。这三位八十五岁的老者给予我的真切情谊,菲纸笔所能表达。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于蓝和著名歌唱家王昆都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入党的革命文艺前辈,她们塑造的“江姐”与“白毛女”皆已成为中国文艺史上不朽的丰碑。耄耋之年的两位革命老战士也热情地鼓励并关怀着这本小书的问世,以及由于编印此书所受到的各种各样的关爱支持,均已铭刻在心,恕不一一赘述。

但愿此心春常在,须知世上善念多。

姬臣

二零一二年三月三十一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6:4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