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尔加夫和托德的成果极大地拓展了人们对于DNA的认识,同时也激起了人们探秘:DNA的更深的兴趣。DNA的化学结构已经为人们所知,下一个横亘在人们面前的问题就是:DNA的结构是怎么样的?想要解开这个谜题,我们还是去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旅行一下吧!
生物学的很多进展,尤其是遗传学中的重大发现,都与其他学科的参与密不可分。在探索DNA结构上,更是如此。在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物理学与生物学奇妙的结合,使得在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上有了得力的秘密武器:x光衍射技术。在那个时候,人们主要关注于对蛋白质的结构研究。在对蛋白质结构研究取得一定的基础之后,人们开始把目光转向了DNA。其中,做出卓越贡献的当属威尔金斯(Maurice Hugh FrederickWilkins,1916-.2004)和富兰克林(Rosalind Elsieranklin,1920—1958)。
威尔金斯毕业于英国剑桥的圣约翰大学物理系,24岁的时候就在伯明翰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当威尔金斯阅读过著名物理学家薛定谔(Erwin Rudolf Josef Alexander Schr dinger,1887—1961)的一本著作《生命是什么?》,他被控制生命过程的复杂分子结构的概念深深地震撼了,从此步人了£物学的殿堂。1950年,威尔金斯便开始了DNA分子的x光衍射研究。
第一张DNA的x光衍射图是在1938由阿斯特伯里(William Yhomas Astbury,1898—1961)得到的。然而从这之后,利用(光衍射来研究DNA结构便中断了十几年。当威尔金斯开始重新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怕恩实验室给他送了一份“大礼”:一份纯争的DNA。纯净的DNA呈现胶状,是一种黏性物质。当威尔金斯用玻璃棒点了一下,然后拿开玻璃棒时,他发现玻璃棒“带出一条细得几乎看不见的DNA纤维,就像蜘蛛丝一样”。这个“蛛丝马迹”让威尔金斯意识到DNA内部分子一定具有有序的排列。于是,威尔金斯立刻和自己的学生用x光衍射拍摄了DNA纤维产生的图样照片。他们的照片要比阿斯特伯里的要精美许多。这是因为,阿斯特伯里所采用的DNA样本是一个干了的DNA薄膜,而威尔金斯的DNA样本很好地保持了DNA纤维的润湿状态。
1951年,在x光衍射技术上颇有建树的英国女科学家富兰克林从法国回到了英国,并且加入到了威尔金斯的实验室,1952年5月,她获得了一张清晰的DNA的x光衍射图片。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的前期工作都为今后揭开DNA结构之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要说到DNA结构,就不得不提到一个美国人:詹姆斯·杜威·沃森(James Dewey Watson,1928一)。沃森出生在美国芝加哥,他的父亲是一个商人。沃森从小就和他的父亲一样,很喜欢观鸟。在沃森15岁的时候,就被芝加哥大学破格录取,并于1947年获得了动物学学士学位。沃森在芝加哥大学里接受了系统的训练,尤其是养成批判性的思维方式。用沃森自己的话来评价芝加大学那就是“田园般的科研院所”(an idyllic academicinst:itution)。1946年,沃森阅读完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这本书后,对遗传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50年,22岁的沃森在印第安纳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又在同一年来到丹麦的哥本哈根进行自己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在那里进一步做有关核酸化学的研究。在一次去意大利那不勒斯旅行时,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听了威尔金斯的一个讲座。在那个讲座上,威尔金斯展示了DNA的x光衍射图片,并且表示,x光衍射技术有助于揭示DNA的结构,并为遗传基因研究开辟光明的前景。沃森立即意识到,揭示DNA的晶体结构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于是他决定更换自己的研究方向。1951年10月,沃森来到英国的卡文迪许实验室(Cavendish Laboratory),专门从事DNA晶体结构的研究。P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