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诗必穷而后工”
我们知道,许多实证的经济研究处理的都是相关关系。比如很多人通常说M1跟股市有什么样的关系,物价跟哪些因素有什么样的关系。这些论证在方法上都是基于相关性的一些描述,两条线拉在一起,比较认真负责的还去计算一个相关系数,不认真负责的,就说:“你看,你看,这两条线很像!”但是原则上都是基于对相关关系的描述。
在密实的理论研究中,我们探究的是因果关系。那么我们要问的是: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的区别在哪里?弄清楚这一区别对理解和厘清经济研究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的区别在哪里?
如果A是一个现象,B是一个现象,C是我们没有看到的一个现象。
如果A与B之间存在相关关系,那么可能存在三种情况,第一种是A导致了B,A是B的原因;第二种是B导致了A,B是A的原因;第三种是C同时导致了A和B,C既是A的原因,也是B的原因。
如果我们不能排除C的存在,我们就无法断定A、B之间的相关关系可以上升为因果关系。此外,知道这个因果关系是沿着A到B,还是沿着B到A,也不太容易。这些问题是实证研究非常大的困难。
可制实验的好处就是可以把这个C给排除掉。而天文学,比如说研究地球和太阳的运动,非常大的好处是即使这个C是太阳的表面温度,是太阳的元素构成,但是它跟A、B之间没有关系,你可以认为它不存在。
但是在经济研究之中,C太多,B到A的情况太多。所以从作出预测到观察事实,观察的事实跟预测之间的联系如果用因果关系的链条来梳理的话,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举一个例子。
中国古人喜欢写诗,觉得其中学问很大。那么怎么写出好的诗呢?一个重要的概括是:“诗必穷而后工”。很多人认为这个命题描述的是因果关系,但是在我看来,它描述的顶多是一个相关关系。
“穷”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不得志,不是贫穷,是郁郁不得志。“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个“穷”也不是贫穷,而是指不得志,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
中国过去的知识分子老是希望被皇帝和政府赏识,如果没人赏识他,就故意躲到山林里边等着别人来赏识,这就像女孩子涂脂抹粉,游走于闹市之间,来提高回头率,这是一样的心态。所以“穷”本质上是不得志,没有人赏识他,政府不理他,然后躲到山林里还是不理他。
政府不追求他,他就没有钱呀,没有钱没有很好的地位,然后回家老婆就跟他闹别扭,出去喝酒动不动还要赊账,他就会有很多的问题。
“穷”,这是一个现象;“工”,是另一个现象,就是他的诗词写得很好。诗词写得好有很多标准。第一是格律非常地好,汉语作为一种单音节的语言,对格律的要求是非常非常高的。以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苏东坡的诗词写得太好了,但李清照作为和他同时代的人,却说苏东坡的诗词不够好,原因就是“不谐音律”,在音律、音调的和谐、押韵方面有很大的问题。
第二是意境很高。所谓“意境”,我体会就是一种幻觉,是通过语言和格律等去刺激你的想象产生的一种幻觉。如果这种幻觉让你感到很舒服,那么就说这首诗很“工”。“诗必穷而后工”,这句话描述了两个现象,第一个现象是“穷”,第二个现象是“工”。很多人都认为这句话描述的是一种因果关系,因为“穷”,因为郁郁不得志,所以才能写出很感人的诗歌。所以“穷”是现象A,“工”是现象B,他们认为因果关系是A导致B。
但是我后来很仔细地研究了这个命题,我认为中国在上千年的时间里,以现代科学研究的方法来看,对这个命题的解读几乎注定是错的。为什么呢?我们至少可以提出两种竞争性的、令人信服的解释来说明这种解读可能是错的。
第一,诗写得很好是要花工夫、花心思去琢磨的,不是随便能写出来的。李白的很多诗看起来写得很轻松,实际上他没事干,骑在马上都在琢磨,琢磨音节、格律和意境。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你花心思去琢磨格律,你就没有办法去琢磨领导的心思、去琢磨周围的同事在想什么,你就没有办法去琢磨怎么样把股票炒好。所以,“工”是因为你喜欢“工”,你花了很多心思在那个方面,那么你花在主营业务上的心思就很少,自然你的业绩就很差,老板就不会喜欢你。老板不喜欢你,你就肯定领不到奖金,也提拔不了,所以你就“穷”。
这是第一种解释,认为因果关系是倒过来的,是“工”导致了“穷”。
举几个例子,李白受玉真公主之荐入宫,李隆基非常喜欢他。李隆基动不动带着杨玉环在宫里耍,但是老觉得不痛快,因为爽的感觉不能长久地保留下来,不能很好地抒发出来,找了很多御用诗人都写得不透彻,就把李白叫过来。
李白当时还不知道要让他干什么,听了吩咐了以后,一提笔,流传千古的诗就出来了,“云想衣裳花想容”等等。但是李白在宫里只待了两年就被赶出来了,为什么呢?同事在背后诬陷他,嘀咕他,琢磨他,说他的坏话;他的上级也拼命给他使绊子,非常地不爽。他们联合起来在李隆基面前扎他的针,扎了一针又一针,到后来李隆基实在受不了了,“赐金放归”,给了他很多钱,你出去玩儿吧,实在罩不住你了。
从根上说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李白在写诗这个层面上花的心思太多。李白的情商不会很高,所以他既不揣摩领导的意图,也不揣摩同事的想法。同事都在他背后使绊子,他茫然无知,出去以后琢磨了很多年终于明白了。后来他落魄时写的回忆这段生活的诗歌,是充满很多牢骚的,就是同事陷害他,这帮王八蛋真坏,他写过一些这样的诗歌。
以李白的案例来看,“工”完全有可能是“穷”的原因。因果关系完全可能是倒过来的。
第二,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存在一个C。怎么来提出存在C的理论呢?这个理论也是很容易提出来的。为什么张三生下来数学就学得很好,李四怎么学都学不明白呢?因为人的天分是不一样的。这个天分就是我说的C。
有的人生下来感情就比较脆弱,非常多愁善感,听到秋风吹动树叶的声音就会流泪,有的人听了啥感觉也没有,这就是天分的差异。
如果你是一个听见秋风就会流泪的人,你的本性是这样,那么你的诗歌就容易写得很好,因为你对世界的观察体会非常细微,你有一个高傲细微、敏感脆弱的心灵。你自己首先被感动了,你写出来的东西就容易感动别人。所以这个C就是你的天分,你的天分会导致你的诗歌写得很好。
如果你的心灵天生如此脆弱,领导批评你两句你马上就哭鼻子,哭完鼻子就怠工,怠完工就提交辞呈,那么你奖金肯定领不到,更别说提拔了,这样“穷”就是不可避免的。
在社会上、在人群里混,人群本质上是一个丛林社会,相互利用、弱肉强食、优胜劣汰。一颗脆弱高傲的心灵在人堆儿里是很难混得开的。所以这样一个C就必然导致“穷”这个现象。
如果这个解读是对的,那么A和B,“穷”和“工”之间是没有因果关系的,两者之间只是一种相关关系。
我们举这个“穷而后工”的例子是想说明,我们看到的大量经济现象和很多的社会现象,如果仅对它们进行统计手段的处理,只能得到相关关系。要想获得对世界的洞察,并以这样的洞察为基础,获得对世界的比较稳定可靠的预测能力,我们就必须探索因果关系。
但是从相关关系跨越到因果关系,这条沟有多宽呢?这本质上要排除C的存在,或者说认为C不存在。而“C是不存在的”,这一命题可能是无法证伪的,至少在绝大多数时候很难,除非是受控实验。
P13-17
吴晓灵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原央行副行长
高善文博士所作《经济运行的逻辑》一书,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务实的数据分析,从独特的视角做出了自己的分析,对经济工作者和关心中国经济的一般读者都有参考价值。
谢平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如何洞察纷繁复杂的宏观经济?如何把握资本市场的脉搏?高善文博士《经济运行的逻辑》~书给我们提供了独树一帜的答案。本书兼具独特的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两方面的重要突破,这也使得高善文博士作为一位卓越的经济学家,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领域占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首先,众所周知,现代宏观经济学是基于西方完善的市场经济发展起来的理论体系,在解释和预测中国经济方面不乏苍白无力之处。高善文博士在现代经济理论框架下。另辟蹊径,逻辑上大胆推理,数据上小心求证,令人信服地演绎出中国经济表象后的内在逻辑。并运用这一逻辑推断趋势与预测经济,取得不俗业绩。其次,从经济预测到市场预测其实又存在所谓“惊险一跳”。许多宏观经济大师都很难把握资本市场的走势与资产配置的艺术。高善文博士有机地结合经济预测与资金流向,提出资产重估理论,大胆尝试推断金融市场变化的方向和线索,在中国资本市场取得较大反响。我非常乐意把本书推荐给有志于从事资本市场宏观经济研究的读者。
王志浩 渣打银行大中华区研究主管
我觉得对于想认真研究当今中国经济的人来说,有几个关键的准则,其中之一是阅读高善文博士所撰写的每篇文章。他能够把聪明的短期市场判断与深刻的宏观框架结合起来,这在当今只有少数经济学家能够做到,在中国范围内如此,在全球范围内也是如此。结果就是,读他的作品总是会让你思考一些新的东西,并启发一些有趣的交易机会。他真正是世界级的——对此,他的新著《经济运行的逻辑》就是明证。
张斌 社科院全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
宏观经济研究要玩儿得出众得有绝活。高善文博士出类拔萃,看看他的《经济运行的逻辑》,再听他一两次讲座。将知我所言不虚。
这本书有很多种读法,对于有心的读者,书中论证问题的角度和方法像是梯子,扶着它。说不定你在有些地方能比书里走得更远。
回忆父亲
在本书准备期间,父亲患病去世。当日我正在旅途之中,随后写下了这篇回忆文字。本书杀青之际,谨以收录,是为长久的纪念。
2012年9月8日清晨7时50分许,我正在西藏林芝地区静谧的尼洋河谷中乘车行进,手间突然传来急促的电话铃声。太原的大哥在电话里平静而简短地告诉我,由于心力衰竭,父亲在几分钟前辞别人世。放下电话,我的头脑一片空白。许久以后,尘封的往事开始慢慢苏醒,记忆的河流在心间流淌……
父亲于1936年岁末出生于山西南部的山村,其时“西安事变”初起,华北局面山雨欲来,小村虽然地处偏僻,但此后时局变乱,亦无法自外。
父亲六岁时,山西境内抗日战局拉锯方酣,日军为图报复,某日在村内纵火劫掠,家中祖宅尽数焚毁,此后多年父亲随先祖父母迁徙无定,常寄身废窑以避风雨。
父亲幼敏而好学,然而家中常无隔宿之粮,又逢兵荒马乱之年,需要徒步数十公里山路至曲沃县城,才有机会读书。但由于父亲央求,先祖父多方告贷筹措,资助他时断时续,以竟学业。
每至家中借贷无门之时,父亲则辍学回乡,但仍然手不释卷,吟诵不绝。若时值年丰,则鸡鸣即起,挑粮进城,以筹学资。若逢严冬,积雪及膝,天寒路远,衣单人瘦,且偶有野兽出没山间。当时求学之苦,真是一言难尽。多年以后,父亲与我们闲叙,仍然常常念及当日的艰难。
新中国成立以后,乱局初定,父亲的学业逐步转入正轨。其后数年,父亲经过考试选拔,终于有机会在省城太原进修,并学有所成。这期间为维持生计,他白天静坐课堂求学,夜晚远赴工地劳作,疲累困顿,个中辛苦,不足为外人道。
毕业以后,他即执教鞭于乡村,为学生传道授业,前后逾四十年,育人无数,桃李无言。这期间经历诸多政治运动,时运蹉跎,偶有起伏,但父亲始终以教书为要,不慕荣利,晏然自足,终老不悔。
父亲性情宽厚,乐善好施,急人所难,以贤名闻于乡邻。我等幼时,年末岁尾,天寒风冷,落雪无声,目睹父亲在屋中设火架炉,洗笔磨砚,为乡邻书写对联,自旦达昏,不曾稍歇。虽终至于头昏眼花、臂腕酸软,而未有愠辞。父亲在乡邻同侪中游历颇多,好清谈,颇多交游。闲暇之时,他常备齐烟茶,招呼左右,品茗夜话,海阔天空,议题极广。我等幼时,常列坐其次,因此增长了不少见识。
父亲育我等姊弟共六人。我等幼年成长之际,时艰岁荒,饥寒常迫,生计艰难,父亲为之备受煎熬。其后我等多年读书,开支浩繁,父亲薪俸微薄,常年人不敷出,被迫节衣缩食,四处举债。父亲多年吸烟,瘾深难除,困难之时,常寻劣质烟叶,碎纸包卷,以应急需。 十余年前,我寄身东京数年,期间归国公干,行程紧凑,只能转赴太原,作一日之停留。其时父亲在老家发烧卧床,闻讯即扶病北上,车马劳顿,抵并之时病况恶化,需要紧急救治。与父亲见面之时,相顾无言,涕泪千行。及我动身作别时,父亲泣不成声,只是口中默念“你走吧,你走吧”,想来心中情感万千,无以言表。
父亲六十岁后退休闲居,此时我等姊弟均已成年,家境转好,足以侍奉父母安养天年。退休后父亲常与母亲出游,踪迹远达浙江、福建、海南、四川等地,游目山水秀色,快意人文景观,其乐陶陶。中间常赴太原过冬,偶抵北京小住,曾游北海以赏秋月,临香山以观落日,登长城以望漠北,含饴弄孙,欣然自足。
岁月飞驰,时光荏苒,忽忽之间,父亲已垂垂老矣。去岁春暮,父亲罹病,来京求医一年有余,期间多方问诊,化疗、放射,以至于靶向药、伽马刀,均有尝试,曾短暂见效,但到今年早春,疾病复发,呈现失去控制之势。虽然后来反复尝试各种手段,但终无成效,于端午节后,转赴太原静养。自此每况愈下,病势日沉。
父亲临终遗愿,希望能够遵从家乡习俗,入土归葬。遥想来日,能够长久陪伴父亲的,只有坟前的一拯黄土、几株衰草,念之不由黯然神伤……
简单的近距离观察是容易的,就好像孩子们出于好奇的天性,常常会蹲在树下消磨半天来观察蚂蚁,看它们忙碌地搬运米粒和枯叶,看它们摇着触角相互打招呼。可是,要观察更为隐秘的蚂蚁世界,了解蚂蚁不为人知的习性,甚至要了解不同种类的蚂蚁的行为特征,却不是小朋友能够胜任的。能保持观察的兴趣直到成年,并且能回答“非洲蚂蚁如何找家”这样问题的,大概可以跻身生物学家行列了。
经济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从讨价还价、广告促销到招工人、涨工资到存取款……人们具体、感性的生活,构成了社会经济的整个面貌。每个人都可以对中国经济说上几句。可是,如果想深入、再深入地对中国经济进行观察,该怎么做呢?尤其是还要得出有用的结论,好让我们看到忽快忽慢的经济航船将要开向何处。
高善文先生跟我们分享了他的观察经验。
他首先跟读者分享的是他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是作者超强判断性思维能力的基础,有了正确的方法,可以研究“非洲蚂蚁如何找家”,可以研究为什么“诗必穷而后工”,可以研究“光线为什么是可以弯曲的”,当然也可以研究经济运行的逻辑。
感性地表达观点总是容易的,要理性地得出结论却并非易事。在书中,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在各种分析师评比中屡获殊荣的宏观经济学家,如何用最基本的研究方法,用统计局发布的、很多人认为不够准确、不够可信的数据,作出了一系列非常有解释力的预测和判断。他尊重市场,推导和预判有严格的限定,同时,他对得出的结论充满自信,绝不含糊其辞。正如本书标题“经济运行的逻辑”所表达的,作者希望展示给读者的,是一套能够用来分析和评价重要经济问题的思维方式。
高善文先生曾在许多财经媒体的预测评比中屡获殊荣,他退出评比,又曾引起一片哗然。我邀请他写书,并非完全因为他的声名,更多是因为他对市场分析的一套严密逻辑体系。市场每日变幻,经济航行之旅从不平静,只有拥有独立、独特的判断,才不会随波逐流,被经济浪潮所淹没。
世界的运行也许是简单的,但要窥见这简单的规则,却要花费巨大的努力。以此与各位读者共勉。
曹沁颖
如何洞察纷繁复杂的宏观经济?如何把握资本市场的脉搏?高善文博士《经济运行的逻辑》一书给我们提供了独树一帜的答案。
《经济运行的逻辑》兼具独特的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两方面的重要突破,这也使得高博士作为一位卓越的经济学家,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领域占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首先,众所周知,现代宏观经济学是基于西方完善的市场经济发展起来的理论体系,在解释和预测中国经济方面不乏苍白无力之处。高博士在现代经济理论框架下,另辟蹊径,逻辑上大胆推理,数据上小心求证,令人信服地演绎出中国经济表象后的内在逻辑。并运用这一逻辑推断趋势与预测经济,取得不俗业绩。其次,从经济预测到市场预测其实又存在所谓“惊险一跳”。许多宏观经济大师都很难把握资本市场的走势与资产配置的艺术。高博士有机地结合经济预测与资金流向,提出资产重估理论,大胆尝试推断金融市场变化的方向和线索,在中国资本市场取得较大反响。
在高善文眼中,经济运行的逻辑是什么?如何近距离观察中国经济?用什么方法预判经济前景?他分析中国资本市场的思路是什么?
高善文入行以后,经历了券商研究业务从乏人问津到门庭若市的海天变迁,目睹了市场从绝望到疯狂的几度轮回。在这些纷繁复杂的市场变化后面,他始终追求对中国经济的独特理解和统一的逻辑分析体系。
《经济运行的逻辑》一书中,作者对经济周期、通货膨胀、产能周期、资产重估等问题都进行了自成一体的论述,与读者分享他对中国经济过去与未来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