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希·弗洛姆是继弗洛伊德之后又一位具世界影响力的心理分析家、社会哲学家、作家,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这是一位博学而又智慧的人,更是一个满怀慈悲之心的人。《人类的破坏性剖析》是弗洛姆最为厚重的著作,更是他跨越诸多学科的一部力作。他所主张的“把人性尊严还给人!”正是当今最为先进的理念。我们需要更多地了解自己,因为唯有从根本上洞察自身,才有希望产生新的力量。
丛书序
作者序
术语说明
导论
第一部分 本能主义、行为主义、精神分析
第一章 本能主义者
早期的本能主义者
新本能主义者: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与康拉德·洛伦兹
第二章 环境主义者与行为主义者
启蒙时期的环境主义
行为主义
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与侵犯行为
关于心理学实验
挫折—侵犯说
第三章 本能主义与行为主义的异同
相同点
近期的一些观点
两种学说的政治背景与社会背景
第四章 精神分析对侵犯的了解
第二部分 对本能主义的反证
第五章 神经心理学
心理学与神经生理学的关系
大脑与侵犯行为
侵犯行为的防卫作用
捕食与侵犯
第六章 动物行为
俘虏情况下的侵犯
野生环境中的侵犯行为
领土与支配权
其他哺乳动物的侵犯性
第七章 古生物学
人是不是同一个物种?
人是不是捕食动物?
第八章 人类学
“狩猎者——人”,是人类学上的亚当吗?
原始猎人——是富裕的社会吗?
原始人的战争
新石器时代的革命
史前社会与“人性”
城市革命
原始文化中的侵犯性
对三十个原始部落的分析
破坏性与残忍性的证据
第三部分 各种侵犯性与破坏性及其条件
第九章 良性侵犯
前言
伪侵犯
防卫侵犯
第十章 恶性侵犯的前提
前言
人的天性
人类的存在需求与各种根植于眭格的热情
性格根源的热情的发展条件
第十一章 恶性侵犯:残忍与破坏
表面侵犯
种种自发的形式
破坏性的性格:施虐症
第十二章 恶性侵犯:恋尸症
传统概念
恋尸症性格
对乱伦与俄狄浦斯情结的假说
弗洛伊德的生命本能和死亡本能与爱生性和恋尸性的关系
临床的/方法学上的原则
第十三章 恶性侵犯:阿道夫·希特勒,一个恋尸症的实例
前言
希特勒的父母与早年生活
关于方法学上的一些说明
希特勒的破坏性
希特勒人格的其他方面
尾声 论希望
附录 弗洛伊德的侵犯性与破坏性学说
弗洛伊德的侵犯性与破坏性概念之演变
对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与爱洛斯学说的分析与批评
死亡本能的力量与局限
对该理论的实质批评
兴奋降低原则——快乐原则与死亡本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出版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