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余遗穗(凤凰树下随笔集)》收录作者(王日根)在各媒体的“千百年眼”、“海外生活”、“专题研究”、“校园走笔”等栏目刊载的文化小品、域外见闻、生活杂感等。这些随笔既包括王日根教授个人的治学从教之道,还包括他对一些社会现象和文化问题的思考与评论。随笔以悠闲的心态,轻松的笔调漫谈厚重的传统文化和独特的域外风情。文如心,这种静谧、恬淡的文风大致反映出王日根教授淡定的心境,淡泊的心志,淡雅的心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耕余遗穗(凤凰树下随笔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王日根 |
出版社 | 厦门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耕余遗穗(凤凰树下随笔集)》收录作者(王日根)在各媒体的“千百年眼”、“海外生活”、“专题研究”、“校园走笔”等栏目刊载的文化小品、域外见闻、生活杂感等。这些随笔既包括王日根教授个人的治学从教之道,还包括他对一些社会现象和文化问题的思考与评论。随笔以悠闲的心态,轻松的笔调漫谈厚重的传统文化和独特的域外风情。文如心,这种静谧、恬淡的文风大致反映出王日根教授淡定的心境,淡泊的心志,淡雅的心智。 内容推荐 《耕余遗穗(凤凰树下随笔集)》是王日根老师在历史学领域勤恳耕作之余采撷的漫笔闲谈,书名“耕余遗穗”即由此而来。《耕余遗穗(凤凰树下随笔集)》分为《千百年眼》、《域外鉴华》、《师友庇蔽》和《啜茗索馨》四个部分,收录作者发表在各媒体的“千百年眼”、“专题研究”、“海外生活”、“校园走笔”等栏目刊载的文化小品、域外见闻、生活杂感等。共选取74篇,刊载的时间跨度为1995—2013年,内容涉及王老师的读书手札、访学游记、乡土人情,还包括他对一些社会现象和文化问题的反思与品评。 目录 千百年眼 大哉,孔子 秦王朝焚书的有限性 陈涉起事的负面影响 汉武帝树立大国形象策略的反思 朱元璋:纵横于“复古”与“开新”之间 光绪帝的悲剧人生 费正清眼中的中国知识人 历史上的干政乱象举隅 晚明为何政治腐败却文化繁荣 “谶纬”杂说 “礼”、“兼并”与“奢靡”小议 闽文化:由“处边缘”而“主中国” 居住在文化的空间里——走进福建土楼 明代以来的厦门军事与经济 明清福建沿海“做客回”现象探析 历史变迁中的泰州文化 上海发展史中的地域文化性格 域外鉴华 菲华社会文化脉动浅识 菲华社团的回顾与前瞻片拾 菲华社会神庙兴盛的社团背景 菲华社会商业与文化事业的互动求疵 菲华社会名利观一瞥 菲华社会择业观一瞥 从菲华融合看菲民族精神 侨领与菲华社会走向 继续用“心”经营华文教育 以中华文化灵魂振兴菲华教育 观“走向新世纪”随想 与美国教授一起爬山 在美国过感恩节 圣诞节来到旧金山 圣地亚哥港之旅 圣地亚哥的“日出而作” High Park公园游记 体验多伦多的龙舟节 体验温莎之韵 师友庇蔽 恩师傅衣凌逝世十周年祭 傅门昌大——写在傅衣凌先生一百周年诞辰 严父与智者——贺杨国桢教授从事史学研究五十周年 一颗永远年轻的心 追随嘉庚精神 与庄启明先生的一段交往 “愚者”创造历史——读《中正五年》有感 情如锦丝润我行 Outlet购物之旅 情满中央岛 啜茗索馨 “明道”与“救世” 呼唤专家之学 谈中华文化的多层次性 中华文化建设的咏者、歌者、和者 文化优劣与民族平等 民族性的延存与泯灭琐议 慎言“文化” 常想“文化” 文化多元与中华一统 世界上并非只有美国 中国观种种 融合的真谛 妇女解放与社会发展 女性蕴含着无限创造潜力 女性的解放寓于事业的成功之中 从历史传承看新商业文明 核心理念依然是“诚信” 童年的时尚 厦门是父亲心中的圣地 今昔 我的血脉之所系 家乡的桥 一本书一个故事 社会进步及其限度的镜子 自我的追寻 从“拖鞋文化”到 贫筜湖的个性 眼镜的重生 后记 试读章节 大哉,孔子 小时候生活在“批林批孔”的氛围里,却一直不能接受孔子是“坏人”的观念。因为我奶奶早已给我灌输了孔子是圣人的思想,说文字是孔子发明的,珠算是孔子发明的,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等。尽管读了历史后知道有些不一定真实,但我却对孔子的圣人身份笃信不疑。 一般而言,社会的进步是以新思想不断取代旧思想为标志的,但是并不一定以“新”面貌呈现的东西都是应该肯定的,而且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往往有“反文化”的逆流出现,正像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所说:历史是诸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有鉴于此,我们认为,要保持社会的进步,不能仅仅求新,而且更应求实、求真。有价值的文化遗产更应该倍加珍惜,何况今日的世界,彼此都在经济的竞争之外,更强调文化的竞争,更注重自己文化软实力的建设。 孔子生活在由春秋到战国的过渡进程中,当时或合纵,或连横,敌我阵营不断发生着眼花缭乱的变化,礼义遭遇陵夷,崇计尚策,一定程度上成了、投机者的乐园。这时孔子提倡复周礼,实是出于重建社会秩序的愿望。后代却有人将之解读为欲开历史的倒车,这实在是大谬其趣。 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思想史上的“百家争鸣”,这本身就是面对社会纷乱,学者们力求正本清源而做的努力。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正是这诸子百家中的一家。他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认为周代借鉴了殷夏的治理经验,实现“文治”,是最理想的一种状态。 孔子首先从古代流传下来的三千余首诗中分《风》、《雅》、《颂》加以选编,精选出三百零五首,谱曲加以演奏,力求与古代《韶》、《武》、《雅》、《颂》的精神相符合,这样礼乐便得以彰显。孔子希望这项工作能达到“以备王道,成六艺”的效果。 事实显示,孔子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所谓“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孔子在教育时坚持“学问、德行、忠诚、道义”并重,摒弃臆测、武断、固执和自以为是等痼疾,对于斋戒、战事和疾病均应持十分谨慎的态度。孔子强调在尊重天命和仁德的前提下言利。在教育过程中强调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举一反三的积极性,这样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在日常为人处事方面,孔子坚持谦恭的态度,对于乡党,显得特别的温良恭敬,绝不抢白。在回应朝廷的召唤时,说话务求条理清晰,言简意赅,保持谦谨。当上朝时,与级别高于自己的官员说话,能做到态度和悦又中正直言;与级别低于自己的官员说话,则要做到理直气壮,直抒己见。在进入朝廷办事时,做到谨慎恭敬,接见外宾时,则矜持庄重;遇到上司召见,力求迅速应对,甚至马车尚未套好,就先步行而往了。对于不符合礼节的事一概不做。对人有恻隐之心,参加丧礼的宴席,不要求吃饱,一天中曾经哭过,这天就不歌唱了,要对有丧之人、残疾人表示同情。孔子最担心的是不整治德行、不研习学问,遇有道义之事不全力以赴这三件事。他特别提倡用积极健康的歌曲引导人们追求美好的人生。孔子这种谦谦君子人格曾是后世知识人的楷模,历代帝王亦尊孔子为“至圣先师”。 孔子的这套人生哲学几乎代表了东亚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本。当韩国、日本大举以儒学文化传承者的姿态自居的时候,我们是该认真思考自己的使命的时候了。前些天到韩国成均馆大学参加一个国际学术会议,顺便参观了文庙、大成殿,还听说9月28日将举办盛大的祭孑L大典,我更觉得我们文化人该有所作为了。 (原刊《厦门大学报)12008年10月18日“校园茶座”专栏) 秦王朝焚书的有限性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三十四年),始皇在咸阳宫举行酒会,七十名博士来向他祝寿。仆射周青臣进颂词说:“过去秦国方圆不过千里,仰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形成了天下一统的局面。设置郡县制度,人人安居乐业。力图永远告别战争。自上古以来没有人能及陛下的威德。’,始皇听后很高兴。博士齐人淳于越进言说:“我听说殷周维持长期的政权,是因为将子弟功臣加以分封,使之成为王室的枝辅。现在您的子弟却均没有功名身份,遇到像齐国田常、晋国六卿那样的大臣,身边没有足够的辅佐力量是很危险的事。我建议您要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啊。周青臣纯粹是一个阿谀逢迎之徒而已。”秦始皇不但没有责怪淳于越,而且还将其议交大臣讨论,倒也体现了一种民主的意味。丞相李斯有了进言的机会,他说:“五帝和夏商周均没有一味照搬,却各自达到了治世的局面,并不是故意追求不一样,完全是因为时势发生了变化。现在您是在从事着前无古人的大事业,单沿袭过去是没有出路的。过去各诸侯相互争斗,对游学之士特别优待。现在形势变了,是树立国家权威的时候了。在此前提下,老百姓各安其业,从事生产,是当务之急,官吏们应该学习治理国家的法令,行使好管理社会的职责。”李斯认为那些以古非今的腐儒只会扰乱老百姓的思想,这是很不利的,他说:“皇帝您‘别黑白而定一尊’之后,一定不能允许‘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的现象泛滥,否则各自以自己的学说来非议国家建立的法律教化制度。朝廷一有一个制度出台,他们就拿出一套学说来批评这套制度,在公开场合作出虽心不服却又三缄其口的架势,到了私下场合又评头品足。社会上甚至视这种人为高人,皇帝的威严被损害,结党营私的现象必然不可避免。”李斯建议要在统一思想上有所作为,焚书是一个重要步骤。P3-5 序言 《儒林外史》中引用过一个对联叫:“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联想到中国传统社会“耕读传家”衍为风气,世人还真喜欢把耕与读联系起来。当文化程度并不高的父母把我送进学堂的时候,给我起了一个“日根”的名字。或许父母期待我像他们那样勤于耕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当时父母没有奢望我出人头地,只希望我成为一个能认字、会算术的农民。父亲因为能书会算,家里的登记本上记录了每天的出工情况,所以生产队的记工员不会漏记我们家的出工。每年生产队分红时,父亲能早早地算出我们家一年来的劳动所得,扣除掉口粮钱,每年大约有一两百元收入。靠着这点收入,曾读点书的父亲把一家人的生活安排得相当妥帖。每逢春节,父亲还能为各家写对联,内容大多是凭着自己的读书积累,针对各家具体情况自编的。从父母那里,我体会到勤劳和书算是家庭自立的两大重要法宝。 或许是小学时课程较松的缘故,我在干些诸如扫鸡粪积肥、割羊草等家务之余,还能把爷爷收藏的一些线装小说反复看过多遍。于是小学时代的我就是班上的读书尖子,甚至有人编出一个“双头脑子”的称号。我该承认,这个称号成了我读好书的助推器。我凭着勤奋,加上’善于用脑,读书变成了一件富有乐趣的事情。 高中的物理老师让我当科代表,是因为入学后的第一次物理考试得了满分。可后来班主任是语文老师,他直到高二第一学期快结束时,也就是离高考只剩一个学期的时候,建议我考文科。为此,物理老师甚至跟我说了这样的气话:你文科能考上,我今后的工资全给你。‘但我还是听了班主任的意见,结果当年我名落孙山。物理老师还真是别具慧眼!我进了另一所中学的文科补习班,除了吃饭、睡觉之外,一门心思读书。一年后,我考进了厦门大学历史系。 正像我的导师傅衣凌先生用福州话所说的,“日根”即“历耕”也,应该在历史这个领域好好耕耘。傅先生是大学问家。我牢记他老人家的话,把父母农耕劳动遗传给我的勤劳倾注到历史学的学习和研究中。回头一看,岁月已过二十六载,其间我顺利地读完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顺利地晋升讲师,破格晋升了副教授、教授,当上了博士生导师。 从傅衣凌等先生那里,我培养起了关注基层社会生活史的兴趣,养成了多学科阅读的习惯,还形成了勤走田野、阅读生活之书的为学路径。在我成为一名大学教师的时候,父亲就对我说:“镰刀是农民的工具,铁锤是工人的工具,书和笔就是读书人的工具啊!”如今年过七旬的父亲,还时常寄来没有标点的家书,让我继续体味着读书对于一个农民的意义。 我时常站在书橱前凝视不同时期不同场合得来的一本本书,回忆着书中教给我的知识、智慧和人生启迪。我思考着:父母是农民,使用的工具是镰刀和锄头,生产出来的是粮食;我是教师,使用的工具是书和笔,产品就是毕业生以及精神食粮书籍。这表面上确实存在不同,可职业精神却是一致的,即都需要“勤”字当头。由于读书人在传统社会即被视为社会的仪范,因而他们就更应该对自己的德行提出更高要求,在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方面起积极作用。 俗语说:“书到用时方恨少,白首方悔读书迟。”我铭记着先人的智慧结晶,在家里能利用的地方都放上了书,日日伏于书案,从不敢懈怠。通过读书,原本笨嘴拙舌的我,既能把复杂的社会现象条分缕析地展示给学生,又时常能作出令人信服的学理解释。通过读书,我学会了编书、写书,乃至逐渐形成了一家之言。通过读书,我能鉴别出书的优与劣,思维的睿智与迟钝。通过读书,我也能处变不惊,泰然面对人生的酸甜苦辣。书是我从事教师职业的工具,延长了我的四肢,拓宽了我的视野,使我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依据,也使我变成了书的符号,希望能激励更多的人。 我愿用“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与读者共勉! 后记 值此“凤凰树下随笔集”系列出版之际,我有机会将自己平日的随笔文字忝列其中,心里早已为能附众多名家之骥尾而欣喜不已。 翻检既往篇什,或属于读书的零散心得,或属于感时的激情贲张,或为对师友的感念文字,或也有对自然风景的咏叹短篇,还有的则是报社朋友们要我速成的补白“豆腐块”……无论如何,既然形成了白纸黑字,多少已产生了一定的传播面,也多少为辛勤工作的朋友、学子提供了一些业余消遣或品茶的佐料。都说敝帚自珍,我将数年来的这些刊文剪贴在一本笔记本中,偶尔找出来翻翻,既检视自己的过去,亦力求寻觅未来的走向。 由于部分短文刊出的时间较早,且为海外报刊,当时还是竖排繁体,存在若干校对不精之处,为此,吴鲁薇和王晓栋两位做了大量琐碎的工作,包括选文、编组、重新输入、扫描、校对、斟酌改正文字表达等。 蒋东明社长、吴鲁薇编辑、李夏凌美编为本书的各个环节亦倾注了心力。谨在此向为本书出版提供帮助的各位老师、同学表示诚挚的谢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