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媜以散文知名,其文字曾经入选海内外多种文学选本,获得过台湾岛内三大散文奖。简媜的散文颇具古典文学的素养,传统浪漫的情怀,而又带着现代主义的虚无思想及后现代的解构观。
《红婴仔》收录了其创作的散文作品,详述了自己为人母的忐忑心路及亲手抚育新生命过程中各种兴奋、惶恐、期待及挫折的心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红婴仔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简媜 |
出版社 | 九州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简媜以散文知名,其文字曾经入选海内外多种文学选本,获得过台湾岛内三大散文奖。简媜的散文颇具古典文学的素养,传统浪漫的情怀,而又带着现代主义的虚无思想及后现代的解构观。 《红婴仔》收录了其创作的散文作品,详述了自己为人母的忐忑心路及亲手抚育新生命过程中各种兴奋、惶恐、期待及挫折的心情。 内容推荐 《红婴仔》是简媜蓄意贴近育婴实况而写的散文记录片,详述了自己为人母的忐忑心路及亲手抚育新生命过程中各种兴奋、惶恐、期待及挫折的心情。《红婴仔》深密温柔,时作动人语。 目录 楔子【密语之一】 一张喜帖 孕 旧衣新婴【密语之二】 细胞对话【密语之三】 怀胎九月【密语之四】 想象我们躺在暖暖的海洋里【密语之五】 泪 喂食困难【密语之六】 你的名字里有追寻的力量 做月子 婴儿崇拜 掉脐 婆姐母 蚕豆宝宝 弥月【密语之七】 铭印【密语之八】 悠悠扎【密语之九】 收涎【密语之十】 断奶【密语之十一】 大脚小脚丫 营养粥【密语之十二】 尾随一只爬虫 古早古早,一支螺丝绞【密语之十三】 食婴之岛【密语之十四】 病【密语之十五】 大小窝 周岁【密语之十六】 账簿 父子脐带 小野蛮人 做牛做马【密语之十七】 妈妈手掌股份有限公司 赤豆刀【密语之十八】 两周岁 后志 试读章节 很少有人看到《摇篮》而不被深深吸引。 那是印象派女画家莫莉索(BertheMorisot)绘于一八七一年的作品。年轻的母亲坐在摇篮旁,一手托着脸庞另一手轻轻搭在篮边,深情地凝视摇篮里看来即将入睡的小婴儿。她身着亮黑色丝质衣服,微微敞开的V字型领口饰着蕾丝,暗示蕴含奶水的丰腴胸部;棕黄色的长发蓬松随意地盘在头上,慵懒中自有一股喜悦神色。挂在摇篮顶的白色纱帐轻柔地泻下,占去半个画面却不显得沉闷,反而因母亲脸上专注神情的牵引使纱帐宛如世间最柔美的光芒,具有金色阳光的暖度与微风细雨的质感,全心全意拥抱着宁馨儿。 年轻时看这画,眼角微湿。当下觉得,自己这柴头般的身体被不知名的小火点燃了,转身低头看,什么也没,但步履之间却听到衣角处有窸窣的火苗声。 画中,母亲脸上浮着微笑,凝睇的眼神是那么纯洁、坚定且忠贞。是的,忠贞,人们常钻入爱情国度寻找这两个字,看了莫莉索的画,我更相信“忠贞”藏在摇篮里。 欣赏婴儿,是人间至福。 怎么可能那么小?一个婴儿首先打破你的空间感与大小观,那碎片洋洋洒洒造成漩涡,使你迷乱起来。一间五坪的卧室是大还是小?一朵盛放的向日葵是大还是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算大还是小?一阵微风,算大还是小?于是你丧失坐标,从僵化的感官轨道逸出,因而看周遭事物竟有了新的空间感与大小比例;心情也是,放大了一件比绿豆还小的焦虑之事,可是也无限度地重复一朵婴儿微笑在你心中激起的欢愉。 小家伙的毛发茂密,如果别的娃儿的头发可做一管胎毛笔,他的可做半打外加一支唇笔。两道眉毛粗黑,连眼皮上亦散布微毫,如退潮后的浅滩。睫毛紧收未放,像一只敛翅小鸟,静静等待它的季节,时间到了,才要舒翅飞翔。小耳朵宛如刚上岸的贝壳,耳蜗上长了浅棕色细毛,轻轻吹,还会软软地摇曳起来。坏就坏在鼻子,不够挺。还好长得一副大头大脸,田野要是够宽阔,放眼望去,也就不会注意那幢农舍的屋顶是否塌了点儿。 小家伙像爸爸。于我而言竟是惊奇的,如果说长年沉浮于情感险滩,忽然来了一个人,一把拉上岸,因着这份奇缘,那人的脸看起来笑盈盈地像一幅桃花源的话,那么长得像他的儿子活脱脱是一个小桃花源。时而,我的目光忽左忽右瞧这一大一小两个男人,不禁情迷。命运再怎么像一团纠缠的毛线球,它自有一套穿针引线的织法。像个守承诺的老祖母,抖着手打毛衣,该你一件毛背心,不是今年就是明年,不是明年还有后年,她会给你,漂漂亮亮的。 看过小家伙的人都说:这小孩成熟,不像刚落地的。 母亲说,婴儿脸上的五官只是粗坯,做妈妈的要是不满意,趁着“月内手”(坐月子期间)好好帮他捏塑。嫌鼻子塌,就多捏鼻头,要是下巴短,拉一拉就好了。她与阿嬷都相信,坐月子女人的手有神力,能使平庸化为俊美,点石成金。 虽然,婴儿像一座宝藏,每分每秒带来新的惊奇;虽然,母爱也像奶水汩汩而来,但是,若无资深老母在一旁协助,我们两个新科父母一定会呆若木鸡地趴在小家伙旁,瞪大眼睛、聆听“圣旨”(哭声),却不知从何开始伺候他? 以前听说新手父母常跟着婴儿一起放声大哭、心中颇有看轻之念,现在才体会婴儿可不是好惹的。 本来就是啊,生命要一寸寸成长,吃喝拉撒睡,哪一件是好惹的!P76-79 后记 让我回想十年前那个燠热且沉闷的下午吧。 我受邀至由一群妈妈们组成的读书会发表演讲,依主持人指示,我应该“传授写作秘法”。由于这题目听来像“传授起士蛋糕烘焙秘法”或“传授驭夫秘术”般令当时的我毛骨悚然,以至于方寸大乱,信口胡诌些连自己都不相信的道理。我除了记得那午后酷热像上辈子仇人勒我颈子之外,还记得在台上台下纷然摇晃即将入梦之际,我忽发灵感,兴奋地说: …… 我的母亲为我保留部分记忆(她让我发觉,其实每个母亲都有为孩子记录、书写的先天倾向,只可惜未文字化、影像化),即使相隔三十多年,当我幸运地捻到一根话头,她即能滔滔描述当年我的样子。然而,我尚未摸清她储存记忆的习惯,亦无法辨认在她脑海里错综复杂的甬道,哪几条可以通过记忆迷宫找到婴儿期的我。她似乎惯用感叹词为钥匙,“啊!”“噫!”之后。纷然倒出一碟、一碗、一罐记忆。虽然少,却是极其珍贵的史料。 时常,我拿母亲提供的材料与儿子此对,赫然看见自己。 这时,我不禁赞叹血缘是一条让人意乱情迷的绳子。 感谢一些人。 我的公公、婆婆与孩子爸爸,给予我全部的支持与宽容,能与他们成为一家人是我的福气。隔壁许妈妈(张金莲女士),让我见识到一个母亲的坚毅精神。小民女士,时常捎来鼓励的话语,提振我的信心。老友林和教授、李惠绵教授、杨茂秀教授、黄照美女士及孩子干妈姚文倩,在我近乎息交绝游的育婴生活中,不时灌注关怀,暖我肺腑。联文老同事初安民、江一鲤催促了这本书的完成,一并致谢。 感谢我的八十六岁老阿嬷与六十岁母亲,即使日子苦得像飞沙走石,她们也未从“母亲岗位”叛逃,一路以自己为饼为粮,哺育我们。 她们不识字,她们是寡妇,但她们教我: 在汤里放盐,爱里放责任。 一九九九年二月写于台北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