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游记》是一部集文学、地学和社会百科的17世纪中华文化的经典著作,其蓝本为明末旅游地学家徐弘祖在历经34年旅行之后,留下的旅游日记。后人据此整理了其在1613一1639年间的旅行见闻,形成《徐霞客游记》一书。该书对地理、水文、地质、生物等现象均作了生动的记录和说明,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成就。《徐霞客游记》的首篇一一《游天台山日记》开篇之日为1613年5月19日。2011年,国务院将5月19日定名为中国旅游日。
阅读《徐霞客游记》需要具备一定的地学知识。《品读徐霞客游记》作者吴胜明先生为中国地质博物馆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业地学研究者。其在大量的考察后,用深入浅出的知识和文字对《徐霞客游记》进行了解读。全书有六十篇文章,从介绍《徐霞客游记》开始,作者带您从一篇篇优美的文字中认识徐霞客,跟着他行走天涯,品味如画江山。
让地学专家带你一同,游历名山大川,品读《徐霞客游记》。
《品读徐霞客游记》是一部由一位资深地学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品读《徐霞客游记》的图书,是作者吴胜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呕心沥血之作,共分四个部分:一、走进徐霞客:介绍了徐霞客的优秀品质和其成功的奥秘;二、天涯走笔,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以及现代地学只是,对《徐霞客游记》的一些具体风景做了阐述,让读者对这些风景的形成,能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三、江山如画:分门类别品味《徐霞客游记》中的主要类别的风景;第四部分选取了《徐霞客游记》中与徐霞客关系最为密切的黄山、飞天山、嵩山、鸡山,进行了全景式的文字介绍和图形展示,用地理学、地质学的科学理论和相关知识,揭示了这四座山的丰富的地学内涵,对形成和面貌作了科学的诠释。《品读徐霞客游记》集科学性、趣味性、可读性于一体,图清晰真切,具有视觉震撼力,文字生动具象,深人浅出。本书既是一部旅游当地佳作.又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用现代科学知识和视角来诠释古代经典的地学科学著作。
雁荡僧人好导游
徐霞客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旅行家和旅游地学家,有许许多多的因素。在这众多的因素中有一条就是僧人的帮助和支持。现在仅以徐霞客三游雁荡山为例。徐霞客三游雁荡山中第二次未留下游记,所以现在就是以第一次和第三次来描述雁荡山僧人对徐霞客的支持和帮助。
寺庙是徐霞客的旅馆
现在我们到雁荡山旅游,景区内不仅有旅馆,还有宾馆,为游人提供了舒适的住宿。但是,300多年前的明代是没有的。徐霞客旅行,尤其是在山区的旅行是以寺庙为旅馆的。
26岁的徐霞客一六一三年农历四月十一曰到十四日,第一次考察雁荡山,4天全都住在寺庙中。徐霞客9年后的一六三二年农历四月二十八日至五月八日,第三次考察雁荡山,除首尾三天外,其余8天都住在寺中。为了让读者印象深刻,笔者特列两个表如下。
僧人是徐霞客最好的导游
对于任何高明的旅游者而言第一次所到的地方都是陌生的、不了解的;不要说山脉大势、河川的流向、沟壑的分布等等都是新鲜的,未见过的,就连旅行的道路也找不到;你一个人去摸索,去探寻,往往是事倍功半。这时,最急需的是要寻找一个熟悉并且了解当地山川的向导即导游。专职导游是当代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才普及的,在明代是罕见的。徐霞客怎么办?他就是“就地取材”。游山时他的导游就是僧人。僧人有两个特点:一是爱好山水林泉,热爱大自然;二是游踪较广,见识较多,尤其对寺观所在地的山川洞瀑更是了如指掌。徐霞客每到一地除了住在寺观外,更是和寺观的和尚道士搞好关系,争取他们当导游。他在第一次游雁荡山时,同行者就有家乡江阴迎福寺的僧人莲舟。这为徐霞客住寺观以及和和尚道士打交道提供了很方便的条件。
徐霞客第一次游雁荡山的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登上雁荡山顶的雁湖。他在13日观大龙湫之瀑时,就“已神飞雁湖山顶”。可是到雁湖之路如何走呢?必须要请向导。他就想到了住宿地云静庵的道人清隐。清隐身体不好,年老多病,卧床数十年,为了使他为自己当向导,26岁的徐霞客用自己的老庄知识(道教是以《老子》和《庄子》作为经典的)与清隐彻夜交流,竟能把清隐说笑。他在游记中写道,清隐是一个卧床数十年的道人,“尚能与客谈笑”。在《游记》中,“笑”字是罕见的。由此可见,徐霞客的公关能力“非同一般”。
第二天,14曰,天忽晴朗,于是请求清隐派徒弟为向导。清隐说,雁湖中现在已经长满了草,成为一片沼泽(湿地);徒还有事要到其他地方去,但可以把你们送到峰顶。他们每人拄一杖,在深草中攀顶,一步一喘,经过数里,终于到达顶峰。这时,当导游的道人说雁湖在西边的山峰上,还须越过三个山峰。说完他就告退了。徐霞客向西行翻过两个山峰就感觉山势越来越低下,大龙湫之水源地比此山峰还高。他怀疑不对,折返向东行,莲舟和尚以身体不行,先行下山。随行的两个仆人,东越两座山脊,经过干辛万苦才脱离危险,在夕阳西下时返回云静庵。“主仆衣履俱敝,寻湖之兴衰矣”。从此可以看出向导的作用。他们离开了清隐派的向导后,徐霞客连路都找不到,发出了“境不容足,安能客湖”的疑问。这次未找到雁湖更体现了徐霞客这么伟大的旅行家、探险家也是需要向导或导游。
一六三二年农历四月,徐霞客与远房族兄徐仲昭一起,第三次访雁荡山。这次,徐霞客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寻找雁湖。他接受了上次的教训,一定要找一个好的向导才行。这次他找的向导是“年八十余,其相与飞来石罗汉相似,开山巨手也”的卧云大师。卧云约生于1550年,徐霞客请他为导时,已82岁,是罗汉寺的僧人。卧云在万历后期就来到雁荡山罗汉寺,对雁荡山了如指掌,徐霞客称其为师。卧云指出雁湖在罗汉寺西边,走石门寺很方便,并派手下的僧入第二天和徐霞客前往。五月初三日,徐霞客在卧云徒弟的帮助下,顺利找到了雁湖。雁湖实际上是个很大的洼地,又被分隔成至少6个洼地,当时已经是长满水草的湿地,即“积水成芜.青青弥望,所称雁湖也”。这雁湖和大龙湫不在同一个流域之内。徐霞客十分肯定从雁湖的南北流出的水,“皆与大龙湫风马牛无及云”,纠正了过去流传的所谓大龙湫之水来源于雁湖的错误说法。五月初四日,卧云大师带领徐霞客一起攀登常云峰。这天早上云海很盛,从罗汉寺走了五里山路,又到达了20年前第一次游雁荡山住过的云静庵。时光过去了20年,“庵庐与登山径.修整俱异昔时”。这时已是中午,卧云令其徒采笋炊饭。饭后,云气散去,同来的仲昭兄留坐庵中。徐霞客和卧云则又开始登山,走厂六里路,终于到达常云峰绝顶。在此,徐霞客把雁荡山的东西层叠的山脉看得一清二楚。东边有5层,从近到远依次为:铁板嶂一灵岩一净名一灵峰一谢公岭。西边也有5层,从近到远依次为:龙湫之对崖一芙蓉峰一凌云一宝冠一李家山。然后,徐霞客又北上二里,到达一山脊,狭如垣墙,从东攀登到西,遇鹿数十头。遥望西边,正是当年寻雁湖之路。而此处,正是20年前的遇险之地。回想到这里,徐霞客觉得此山脊的地方都去过了,没有遗憾了。
从这两次游雁荡山的经历,可以看出寺庙中的僧人对他的帮助。第一次,由于云静庵的清隐道人指派的徒弟,中途告退,徐霞客寻雁湖以失败告终。第二次,由罗汉寺住持年82岁卧云大师所派的徒弟带路,徐霞客顺利抵达雁湖,并且得出了雁湖与大龙湫风马牛不相干的正确结论。
P46-49
我是武汉人,中学毕业于武昌文华中学。这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的中国最古老的中学。让不少人感到意外的是,在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这个外地中学居然有一个校友会;至今,一直存在了三十余年,仍在活动。我们同学聚餐的地点,往往选在航天桥的“九头鸟”;为什么?图的就是一个“味”,我们要的就是一个“味”。有一次,我们在原校友会主席、原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文联党组书记赵寻家开会,会开完,赵老主动说,今天我们不在我家楼下这家吃了(当时为了照顾赵老年龄大,大多在他家楼下的一家饭馆吃饭),“打的”去平安里的“九头鸟”吃。
赵老在吃饭时说,我和我的家人在外吃饭首选就是这家。我问他,您家住崇文门,门口就是烤鸭店,为什么不去?他说,要的就是这个“味”,武汉的“味”,家乡的“味”。北京虽说也有这些东西,但没有武汉的那种“味”,多少土生土长的武汉人或在武汉生活了一段时间的人来到北京,对北京最不满的是饮食的无“味”!没吃过面窝、热干面、豆皮的人,不会体会到武汉美妙的味道,也不会真正了解武汉人;不知道石山、仙人田,梅花的读者,不会欣赏到《游记》精彩的内容,也不能真正了解徐霞客。
味是什么?味是有个性的,是独特的,是诱惑您一辈子,是让您铭记一辈子,是那种刻骨铭心的!吃饭要品“味”,喝茶要品“味”,读书更要品味,尤其是读像《徐霞客游记》这种经典著作更要品味。味是越品越有味,越品越有趣,越品越有收获!本书就是笔者品了20年的一些收获、感想、体会,写出来和大家共享。如何去品读《游记》呢?以下提供三个方面,供读者参考。
首先,重要的地方,你得一个字一个字地去品、去体会。如书中“童山秃岭谓之髡”一文就讲了笔者为品“髡”这个字的艰难探索、理解的过程,最终品出了徐霞客用这个字的真谛。如果您一看,髡是个不认识的难字,查字典又觉得麻烦,放过了,那么,你就觉得读《游记》十分枯燥、十分无趣。原因就在于您没有去一个字一个字地去品。再如,徐霞客在《游记》中,用不少文字写了“夫”,不少研究者忽略了,从而体会不到明代的社会现实以及徐霞客是如何具体开展野外考察的。您仔细品读“夫”后,发现徐霞客考察途中所经、所历是21世纪的今天无法想象的。感谢徐霞客给我们提供了近400年前中国社会的现状。
其次,一定要在实践中去对照、去观察、去了解。如雁荡山的两个洞,天聪洞和龙鼻洞分别称为(屏霞)嶂左和嶂右第一奇,我看了若干遍也理解不了,找资料也找不到。结果,2007年我去雁荡山考察一下就明白了。读《游记》和读别的著作不同,有机会一定要到实践中去看看。徐霞客所写的山川洞瀑等,大多为现在的国家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很值得您去旅游、去欣赏的。说老实话,我的2009年的天台山之旅,就是在《游记》的召唤下去的。作为一个徐霞客著作的学习者和研究者,连《游记》的开篇之作的名山都没有去过实在说不过去。
最后,一定要不断地开拓自己的历史、文学、建筑、植物等方面的知识。《游记》中涉猎到的知识面是相当广泛的,您不了解也无法品读。如在《楚游日记》中写到“鲁公磨崖,千古不朽”,如果您不知道鲁公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颜真卿,您就无法去理解,去品味。
好了,下面谈一下本书的框架和内容。
本书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讲了徐霞客本人的一些特点,很少人涉及到的身高、爱好,以及他的野外工作态度、工作方法、人际关系等;第二部分,讲了徐霞客是如何描述具体地方的大自然的风貌,把人们不易察觉的地方生动地描述出来,特别是他用大量生动的比喻把众多的风景呈现在我们眼前,值得我们细细体会和品味;第三部分,讲了徐霞客对特定的自然景物、洞穴、植物和动物、地貌、流水等的关注和描述,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份真实记录,也为今日的环保提供了借鉴;第四部分,详细赏析了徐霞客对黄山、飞天山、嵩山和鸡山的描述。
刚写完本文,去紫竹院散步,听宏声合唱团的百姓大合唱。歌友唱完《鸿雁》后,有一歌友说,味有点不对,仅有几个歌友唱出了蒙古歌曲那种辽阔、沧桑、悠长的韵味。你看,唱歌也要体会歌曲的味道,才能唱出味道,才能理解和被打动,读《游记》更是如此!
书写完了。最后写一些切身的、深刻的感受、感想,与读者共享。
能有放在您面前的这本书,或这本书的诞生,可以归纳为8个字、4个词:缘分.机遇.理想.奋斗;也可简化成4个字:缘·机·想·斗。现在,我回想一下,至今我个人做成功的所有事,都符合这8个字或4个词;没做成功的或不太成功的,总是缺少了其一或其二;哪怕是都具备了,但您“度”不到也不行,如您奋斗了99%,1%放弃了也不行。这个经验或感受,对所有人做任何事,哪怕如找工作,找对象,都有参考的意义。
缘分与机遇
我与《徐霞客游记》有缘,表现在以下4方面。
徐霞客先生是伟大的旅行家和地学家。从学历、资历上来讲,笔者也是地学家、旅行家,和先辈徐霞客先生是同行、同专业啊!
徐霞客先生是杰出的科普作家,其代表作《游记》是一部中华文化的经典地学科普著作。笔者也是一位科普作家,其代表作有《中国最美的地质公园》、《瑰丽的地下艺术宫殿:中国溶洞之旅》等等,是先辈徐霞客事业的继承和传承者。
丁文江先生是中国地质学的奠基人,著名地质学家,也是20世纪研究《游记》的泰斗。笔者在中国地质博物馆《地球》杂志工作时,其主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地质学家高振西。高院士就是丁文江先生在北京大学当教授时的助教。
竺可桢先生是中国地理学的奠基人,著名地理学家,也是地理学界研究《游记》的先驱。笔者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作研究生时,其导师就是中国干旱地区研究权威,著名地理学家赵松乔先生。赵先生就是竺可桢先生的学生。
笔者从高、赵两位先生那里也能间接地受到徐霞客的影响。高先生当着我们的面说出了“地球杂志要与地球共存亡”,这和徐霞客先生那种无峰不攀的大无畏气概不是一脉相承的吗?赵先生公开说,“在学术问题上要说服,不要压服”,这和徐霞客先生探求真理的态度是一样不可动摇的。
能够得到《游记》,笔者还要感谢两位朋友。一位是著名地理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林超先生的研究生、地矿部原人事司李树棠司长;另一位是现中国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地矿部原宣传部部长姚秉忠先生。
1993年7月的一天,姚秉忠先生来到我在中国地质博物馆的办公室(部和博物馆在同一个大院)。他告诉我三件事:中国徐霞客研究会即将成立,挂靠在地矿部,具体筹备工作由他负责;后天在部会议室开筹备会议;部人事司李树棠司长推荐我代表部惟一专家做一个有关徐霞客的发言。这让我感到十分喜悦。这是笔者第一次在众多的领导和专家面前,独到地阐述了徐霞客在地热、火山、喀斯特等3个地质学方面的贡献,认为仅称徐为地理学家是片面的,也是不够的,应称徐为“地学家”较合适。不久,在北京民族宫举行的成立大会上,我得到了礼物: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1987年版的《游记》一套两本。我十分喜爱这件礼物。
这些缘分和机遇,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有各方面的原因、因素,包括国家的、社会的,但主要还是建立在个人的理想与奋斗的基础上。这中间最为关键的是两步:一是考上赵先生的研究生;二是在地矿部的发言。下面简述这两步是如何走的。
我在西北大学地理系念到三年级结束时,就规划了毕业的道路,第一考研,第二留校当助教。1963年考研何其难啊?这时,中国刚刚从困难时期苏醒、人们勉勉强强能吃饱肚子,国家一切都在复苏,人民渴望新的、美好的生活。这一年是国家第一次正式、公开招考研究生,人生能够得到很好发展的机会放在眼前,这就是理想啊!当年,考研地点设在学校大礼堂,整个大学考研的考生约好几百人,十分壮观,前所未见。这还是通过了“资格证”的,如我们系规定大学期间,所有课程成绩最多一个4分以下才行。至今,我记得,我的水文地质考试为了9分,换算成5分制,竟然只给我3分,至今我还愤愤不平,幸亏,我其他成绩多为5分,俄文教授评卷时,发现全年级只有两位学生能得5分,但我的成绩远远超第2名,评为5+。拿到入场券,走进考场,啊!教我们课的老师也来考了,座位就在我前面。结果,整个大礼堂的考生包括我在内,仅仅只有3人考上了!我们成为时代的幸运儿!但我在大学时,对学习的付出,对学习方法的钻研等等有谁知道?一直追求理想的阳光心态,也是必不可少的。
我在地矿部徐霞客筹备会上的发言是获得与会者赞赏的,是成功的。我至今记得,姚部长会后就说,推荐我为该会学术委员,征求我的意见。为什么我敢接受这次发言的任务?实际上我做了两年的功课和准备。1991年是霞客先生逝世350周年,我在《地球》杂志上组发了两文:一为中国登山协会主席李致新所撰写的,一为东北林大的刘国城先生所撰写的。刘先生还赠送给笔者《徐霞客评传》一书,请笔者雅正。此书收到后,不少章节学习多遍;另外,我阅读学习了不少杂志和报刊上介绍《游记》的精彩手文章。看似一个20分钟左右的发言,实际上至少“奋斗”了两年啊!我相信“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只有少数官员,并且是有秘书的官员,才是例外。
理想与奋斗
1993年7月开始,《游记》成了我的枕边书。笔者从2002年春天开始从事旅游地学和中国的国家地质公园的调查和研究。为此,我不仅深入学习,而且深入研究《游记》。我每次去国家地质公园考察前,以及考察完后,我都要看看《游记》对这个地方或者这类风景的描写,逐句逐字的阅读、琢磨、理解,把其掰碎了,融入到我的思想和文字之中。我毫不夸张地说,《游记》的大部分文字阅读不下百遍!但仍感觉越读越有味,越读越有趣,越读越放不下。有时对《游记》中的一个句子,一个词哪怕一个字,有了新的理解和收获,不禁喜上眉梢,从内心发出笑声。久而久之,一个清晰的想法,那就是要写一本书,把自己的收获与大家共享。这是一个不大不小的理想。
《游记》是一部实践出来的著作,著作中的不少章节和内容,你不到实地去考察,去观察,是体会不深的,是读不懂《游记》的。在《游记》的召唤下,笔者自费考察了许多地方,这个“奋斗”的过程是相当艰苦的。这中间既有经济的付出,更有体力的付出,还有脑力的付出。如2010年,我去天台山考察,为了考察天台山的赤城山,我凌晨5时从宾馆出发打了个的,很快就到达了赤城山下。我就沿着登山台阶一步一步往上走,走6步停一下,看看周围的环境。这是一座丹霞山,山中有洞穴,我不仅进洞看了看,还拍了照。上山时,正值当地的百姓晨练,很热闹。不知不觉到顶了,由于自己一个人行动,感觉很好。到山下7时,整整两个小时。到山下准备打个的返回宾馆,等了半天,左望右望,不要说的,连来往的汽车都很少,只有几辆摩托车,但这些车都是上山的,没有下山的。等20分钟,不见车踪影,又渴又饿又急,今天就要离天台返京啊!问路人,说此地有公交车,又等10分钟,只遇到一辆上山的,没有一辆下山的。半个小时过去了,怎么办?喊天天不应啊!步行走回去,6—7公里,体力不行啊,爬2个小时山,又饥又渴,走不动啊!只好在树荫下继续等,晨练的大军,大都是附近的,骑自行车或步行回家了。赤城山下静悄悄,静得听见了树林中的鸟鸣。望着山顶的浮屠即佛塔沐浴在阳光中,新的一天开始了。等啊等,时间一分钟一分钟过去,时间既快又慢,一下到了时50了!步行吧,走2分钟又走回来,不能往这条不现实的路走。7时51分过去了,55分过去了,57分过去了,8时过去了,整整一个小时了。平时你为了等人等一个小时,也不至于这么急,这么烦,因为有目标啊;现在不知等到什么时候,就在绝望之时,一位中年人骑摩托车从山上向山下驶来,赶快上前拦住他,说明情况,请他把我带到宾馆,他爽快地答应了,并说坐好。这是我近十年考察中第2次坐摩托车(第1次在广东西樵山),一看表8时15分整整75分钟!20分钟后,我们顺利、安全抵达我住的宾馆。此时正是早餐时间,我请他在宾馆吃早餐,他不同意;我给他钱,表谢意,他拒收;他说没什么,我只好再三致谢,他很快就消失在人群之中。多好的天台人啊!这也是“滴水之恩”吧,我在这10年之中,受到的“滴水之恩”是很多的。中国人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这本书就是对这些善良、朴实人们的报答。像这种困难,过去了,你可能觉得这没有什么,但一个人孤立无援,确实是困难啊!这时我突然想起了苏东坡的“寂寞沙洲冷”。回想起来是十分值得的,我前前后后虽然用了近4个小时登赤城山,但我对《游记》中,徐霞客先生描写赤城山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都读懂了,读透了!虽然笔者是地学专家,但毕竟是无官无职的平民,奋斗中遇到困难、挫折是难免的,比起霞客来,今天的社会,今天的人民,今天的条件,根本不算什么,我心中充满了感恩之心!这类事情还是很多的,奋斗就不会一帆风顺。我们心中有了理想,一切困难都可克服。理想只有在奋斗中闪光,在奋斗中成功!您说,对吗?
我在奋斗中,还深深体会到四句话,那就是在《瑰丽的地下艺术殿堂一一中国溶洞之旅》(第二版)后记中所写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恩万般里、拜万人师。前两句话是古人所说所总结,后两句话则是我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但愿这四句话,对您有所参考。2014年3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夫人米歇尔访华,特别强调行万里路比读万卷书更重要。我同意她的看法。
2011年,国务院规定每年的5月19日为“中国旅游日”。这个日子正是根据《游记》的开篇之作《游天台山日记》的日子一一1613年的5月19日而规定的。这个规定的出台,进一步激起我的热情和精力,这两年,我无假日,无节日,无休息日,日夜劳作,终于在《游记》开篇之作之后的整整400周年的2013年,完成了本书的创作、写作,感到无比的高兴;就好像辛勤劳作的农民,盼来了一个好的收成一样高兴!
最后,用《游记》开篇之作的一句话,作为本书的结尾。
“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
《游记》开篇点出了“云散日朗”,没有雾霾,没有阴霾,没有雨雪;“人意山光,俱有喜志”。多么喜庆啊!多么令人向往,普普通通的一句话,使我想起了许多耳熟能详的歌和曲。太阳出来哟嗬,喜洋洋哦!《沙家浜》中郭建光唱的:“等到那,云开日出,家家都把红旗挂,再来看望你这革命的老妈妈。”《林海雪原》中,少政委唱的:“望窗外,巍巍群山披霞光,好一派北国风光。”
我希望,读者读完我这本书,也是喜洋洋的,看生活,看自己,看事业,看爱情,看社会,看国家,看山川大地都是阳光灿烂,充满喜态的。
写完这本书,正值“立秋”时节,金灿灿的秋季来临了;但夏日的草木繁盛的景象却仍在,行道树的槐花怒放,公园的栾树花盛开,还有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分外红”。紫竹院公园的宏声合唱中,那男人、女人,那老人、年轻人,那汉子、美女唱出的“呼伦贝尔”大草原,“长长的头发,黑黑的眼睛”、“高原红”,“鸿雁”、“遇上你是我的缘”、“荷塘月色”等等的旋律在身边响起,心中荡漾起无名的激动。2012年,我在贵州高原的一个偏僻之县一一中国最美溶洞织金洞所在地织金县亲眼见到了年轻而又俊美的青年女歌手乌蓝托娅演唱《套马杆》,歌中唱道,威武雄壮的汉子,飞驰的骏马,一片白云,一限清风,心海,大地,流浪,……这不就是《游记》吗,这不就是生活吗?望着眼前的笑脸,看蓝蓝的白云天,生活是这般美好!在前两天,北京大学出版社的编辑告诉我,我写的《中国最美的地质公园》获奖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获奖并得到您的喜欢,给您的生活增加一点点知识的乐趣。
2014年春
干国家图书馆西边,此京舞蹈学院南边,紫竹院公园此面的家中